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杨越远[1]2004年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我国现阶段确立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认清两者的本质、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影响,认清二者发展的规律并积极利用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第二部分论述了市场经济对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和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了以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王寅平[2]2013年在《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文中提出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些重要环节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原"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人民民主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政策民主过程与发展社会民主的统一。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基本要素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发挥社会民主政治作用方面的价值延伸,获得了相应的民主功能。

董涛[3]2000年在《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5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充分和不完善逐渐凸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妨碍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认清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就具有极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涵义进行厘清,然后研究我国民主政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针对上述不足,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化进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张军[4]1994年在《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文中认为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张军一、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是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地位、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内在意识,是广大人民对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迫切愿望和自觉要求。在我国现阶段,民主意识既表现为广大人民对社会...

刘文林[5]2012年在《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文中认为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基本标志,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寻找到的一种最为科学与理想的治国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一度陷入“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西方化”等错误法律思想观念的泥沼中,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拨正了法治建设航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后,“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法治国家和用什么样的理论去指导法治国家的建设”等成为困扰着理论和实践的关键问题。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法治建设的事业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迷失方向。2007年10月,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报告中明确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将人类文明的一般法治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将肇始于西方的法治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厘清了与其它法治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世界法治文明格局中独树一帜,成为法治理念的新模式。文章第一部分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是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来源,它们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第二部分具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入手,客观、系统地阐述中国社会支撑法治理念培育的基础性条件,深入剖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现实土壤。第三部分主要梳理英、美、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法治建设的经验,它们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关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如何培育以及从哪些方面着手”,也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途径。它主要包括:加强经济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培育法治文化,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等等。中国致力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大力培育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刘先春, 蔡文成[6]2009年在《论社会主义宪政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实践》文中指出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周公文[7]1990年在《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文中研究表明一个时期以来,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为了实现"全盘西化"的幻想,打着促进民主化进程的旗号,极力搅乱在民主问题上的思想理论是非,竭力歪曲民主的科学内容,抹煞民主的阶级性,贩卖"民主无阶级性"的论调,企图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到邪路上去。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 1 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有其显明的阶级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绝不能混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界限,而要牢牢地把握民主政治建

李洪峰[8]2006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文中研究指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江泽民文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周作翰, 周小毛[9]1994年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价值湖南师大周作翰,周小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仅如此,当我们把视角转到政治领域时,又会以另一个层面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本文试图探讨社会...

叶东[10]2005年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内的我国政党监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政党监督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政党监督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三重规定性(政治文明规定性、社会主义规定性和国别规定性),由此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维视角(政治文明视角、社会主义视角和国别视角);基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重规定性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形成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维视角构成的完整而立体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察视域;进而重点分析我国政党监督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及中国国情的学理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我国政党监督的现状;探索了影响我国政党监督效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现阶段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党监督运行机制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党监督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最后从应用法学的角度探索了提高我国政党监督效能的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建设[D]. 杨越远. 郑州大学. 2004

[2].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和功能[J]. 王寅平.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3].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D]. 董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00

[4]. 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J]. 张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5].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D]. 刘文林. 湖南科技大学. 2012

[6].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实践[J]. 刘先春, 蔡文成. 学术论坛. 2009

[7].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周公文.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0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J]. 李洪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价值[J]. 周作翰, 周小毛. 科学社会主义. 1994

[10].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内的我国政党监督[D]. 叶东. 南昌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