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的科学观建构和发展论文_李馥伊 陈辰 梁爽

中国科幻小说的科学观建构和发展论文_李馥伊 陈辰 梁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37)

摘要:我国的科幻小说的构建从最初的舶来主义,到期刊杂志上人类的上古神话,浪漫主义文学到恐怖、冒险、奇幻、推理的奇幻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观构建开始对低龄儿童的启蒙阶段科普性认知。大学生好奇心驱动下,科幻小说的科学构建在逐步迈向更多领域探索幻想:科技、宇宙、社会、人类及虚构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望,透露出对未来科学发展的一种思考。

关键词:探索;幻想;科技;社会;思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fiction in our country ranges from the original theory of shipping to the ancient myth of human beings in periodicals and magazines,romanticism to the science of horror,adventure,fantasy and reason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early children.Driven by the curios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fiction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 more areas to explore fantasy: the desire to seek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universe,society,humans,and the fictional unknown world,revealing a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Key words: exploring fantasy technology and thinking about society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构建,在故事情节的构建经历了翻译时期,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受到我国上古文化鬼神之说的影响,我国的科幻小说主要源于浪漫文学和幻想主义。主要来源于人类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推理,对宇宙、自然生物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对科学的认知普及性比较小众,创作手法整体还比较单一。

通过对刘慈欣作品的分析,引出我国科幻小说构建有社会学、科学、星际战争、超能力等各种创新的创作手法,从而呼吁国家对科幻小说构建的关注,科学基础支持的普及,实现科幻小说构建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化。

1.2文献研究综述

中国科幻小说的构建及发展属于学术性论文,借助期刊中的整理归纳,更加快速有效,专业、全面、深入、系统,精炼明确,更具有逻辑层次。本文主要引用了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吴岩和方晓庆《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等期刊杂志为主。通过对前人的智慧,归纳、整理、分析成文,增加写作信息量,将文献精髓借用,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和概括提炼文字的能力。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中国科幻小说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引用文中的构建手法。有理有据,概括出我国从科幻小说引入中国以来赋予的写作手法和特点。同时将科幻小说中的社会矛盾、自然科学、未知领域幻想等创作手法的提炼,从而剖析出中国科幻小说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构建起源

中国的科幻小说起步比西方整晚了一个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起起落落。针对科幻小说的构建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科幻小说的构建就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有的人觉得科幻小说就是一种幻想,一种超脱欲望的心理补给。有人科幻小说的构建要基于科学理论为依据硬科学。目前对于科幻小说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认证,科幻小说的构建在我国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

2.1上古文化启蒙

我国对科幻小说记载基本上是从清朝末年开始,但根据史书记载,我国科幻小说从古代鬼神之说起,就有了相关科幻小说痕迹。早期的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不同,以幻想依靠神话在虚拟空间为叙事基础,参照西方的模式,研创出独具特色的科幻小说。以乌托邦系列和浪漫主义为学为基础,激发文学的想象力,成为我国早期科幻小说构建的内核。科幻小说寻找神话为原型,超脱现实,打通人们想摆脱束缚心灵的钥匙。

上古文化对科幻小说的影响主要从神话的想象中构建出来的。从盘古开天辟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再到民间故事《西游记》、《封神演义》也是中国科幻小说中极具鲜明特色的代表。例如《山海经》、《聊斋》……这些神话小说都包含了超越现实的幻想。

西方科幻小说来源于工业革命和希腊文明,我国的科幻小说其实和上古文化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起源也比较早,医学、农学、造纸和印刷等我国的四大发明也对科幻小说构建培育肥沃的土壤。

《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也被中国的科幻界公认为中国古代较早的“科幻小说”。主要构建以一个现代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当时属于超前于时代,以当时的科学为基础幻想,看似神仙法术的色彩,与现代科幻小说中的飞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时代的局限,上古文化对科幻小说的构建处于初级,没有西方影响力那么深远。主要以叙事为主,是一些惯用词汇例如明珠、火球、神仙、天宫、傀儡等巫术。普遍存在人类的无意识中,一些古怪的想法,在上古时期停留在鬼怪妖神之间。

2.2舶来主义的翻译时期

我国引进科幻小说最初是知识份子的觉醒,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带着很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清朝末期,一批想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份子想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改变国家落后的经济,推崇对科学的向往和憧憬,从而实现救国愿望。但由于太多社会乌托邦憧憬,梁启超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是中国第一个引进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后面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这些翻译为主作品,主要用于普及科学知识,传递西方先进技术,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抨击,唤醒国人的觉醒,处于一个曲线救国的功利时代。

由于科幻小说的构建产生的背景大多是西方国家,文化和地域差异,语言翻译水平的低下,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大多以写实和抨击社会现实为主,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科幻小说构建比较狭隘,没有足够的科幻文化和文艺创作水平。

2.3启蒙科学普及的认知

五四运动以后,以“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小说在我国的发展培育肥沃的土壤。新中国的成立之后,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科幻小说主要用于科学教育的工具。读者大多是青少年儿童,存在很强的套路和启蒙性倾向。

整个科幻小说的构建处于创造模仿的套路,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科幻爱好者打破束缚,推陈出新,迟叔昌、叶永烈、刘兴诗开始短篇科普作品的创作。改革开放后,科幻小说有了“剖析人生,反映社会”的新目标,童恩正提出“宣扬科学的人生观”并倡导“成人化”的科幻写作。郑文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追逐恐龙的人》、刘兴诗《美洲来的哥伦布》这样的一系列科幻经典作品。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严肃归纳和人文反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幻小说的创造再次收到了重创,人才的流失和科幻读物被明令禁止,科幻被陷入了“伪科学”和“精神污染”的漩涡中。

1979年《科学文艺》的创刊,标志着我国科幻小说开始以通俗类的文学作品流通市场。标明科幻小说的构建从社会矛盾、技术革命、批判文学逐渐趋于大众化、市场化转变。用文艺普及科学知识,科普工作顺理成章成为了科学普及,科学本身。科学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于世界科幻接轨,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科技未知探索、真理预判的科幻小说创造开始走向复兴。

第三章 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的构建

科幻小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种幻想,一种对真理的论证。需要读者思考,跟随作者构架的世界发散思维,所以科幻小说在我国还处于小众的文学。在构件上科幻小说更多是对未来一种幻想,对现实的反思和人类自身反思和审视,这是科幻小说构建的硬核。

科幻小说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显而易见,科幻,有科学,有幻想,还需要在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任务的幻想,空间的打造和推理、论证。科幻小说具有三大要素: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关怀。逻辑自洽和人文关怀是文学作品共有特性,而科学元素确实科幻作品独有,它包括:时间机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外星文明、超空间跳跃等等我们熟悉名词。这些词汇往往比较生疏,不是耳熟能详的,需要一边看一边弥补一些科学知识,很烧脑,不了解的人也会觉得枯燥和无趣。其实科幻小说的构建需要读者沉下心来,针对一些巧妙的设定、科学依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做到抽丝破茧的探索精神。

3.1人类社会形态下构建的幻想

科幻小说创造是对未来进行幻想,不超脱自然,却又超越现实。以科学技术为基地,以幻想精神为建筑。从晚清单一科幻小说翻译西方技术救国开始,科幻小说的构建赋予了振兴民族,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力量。

科幻小说在中国扮演者历史变革,超脱现实的一种倡导和引领。在物资匮乏的时期,科幻小说的构建是要让人们从麻木不仁的天朝上国接受现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时代。科幻小说的构建是思想领取的“先锋”,对人文、伦理和科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从而通过科幻小说的诠释得到推广和发展。

科幻小说的出现,让中国文学结构从传统的“现代性”变成了主流、直流,多元化发展。科幻小说传播更加便捷、高效,让读者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蕴含科技和全球性的议题得到了融合。科幻小说的构建不再是中国社会矛盾,更多是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资源链供应奔溃造成世界性的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一个科技全面发达的时代,科幻小说对于中国现实的想象性重构就具有了传统主流文学所缺乏的可能性。科幻小说的构建已经摆脱了文学想象边界的命运,反映的是现代所开启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对于人类情感、价值、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冲击;而所谓“中国性”,则是中国在这一进程中与其他外来文化对话、互动,以及自我革新的产物。正是这一过程,造成了“中国科幻”的复杂、多元与变动不居,而这也或许正是其不同于“西方科幻”的价值所在。

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了一批反映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复杂现实的科幻小说。例如:刘慈欣的《三体》以“十年浩劫”开篇,三体人入侵地球的直接因素。用中国独有的历史为背景来构造不一样的现实,阐述由于人性缺失所引出的“末日危机”,并设想中国在未来面对全球性危局时的反应和作用,正是以超凡的科幻想象来关照现实的体现。

3.2未来科技对世界的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构建已经逐步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几万光年外的星系有没有其他文明?宇宙的奥秘究竟是什么?黑洞、虫洞等宇宙相关概念一出现就立马引起国内外科幻小说创作者的追捧和热烈讨论。

“宇宙时间穿梭机”时表示:黑洞内时间会倒流,但从物理学来看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它到底能走多远?人类最终会被AI支配吗?这类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止。这些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科幻小说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用想象力构造一个好的故事。科幻小说的构建已经向外探索,向更远的空间延展和文明拓展。多维度的时空概念,时空视觉,将人和自然关系,着眼于未来,将硬科幻和软科幻相互制衡,保持小说创造的可读性,把现实作为切入点。例如飞船飞向太空,科幻小说的构建不是要求读者知道这个飞向太空的研发,而是需要启发读者对宇宙和太空的好奇心。科幻小说的构建重在于讲一个好的故事,不是去描述一项技术成果。

科幻小说的构建离现实很近,是对现实的一种延展,描述其他星球,从现实切入,作为平台,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过渡到未知领域。科幻是结合的排列组合,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不以实现为导向,以未知好奇的前往打开神秘领域的一种文化驱动。

3.3硬科学与软科学的较量

科幻小说构建中的星际战争和超能力较为普遍,星际争霸包罗万象,有很多也属于借鉴国外作品。其中《三体》、《星际争霸》、《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最为著名。星际争霸往往都是宏大、华丽的外星战舰出现,炮轰整个星球,通过英雄人物超能力的科幻,表现人类反抗外来人的蹉跎命运。

星际战争中的种族都极其先进、强大,神秘,科技难以解释,作为宇宙命运的牵引,几乎所有科幻小说战争题材的都存在星际争霸的影子。异空间,也是星际战争中的一个素材。以星际旅行,将超空间和神秘力量结合起来,混杂恶魔,地方异次元神魔的干涉。将宇宙范围分成三界,生物超凡脱俗的物理环境,几乎无所不能,英雄主义超能力塑造守护人类文明。在自然灾害的大杂烩下,将骑士精神、英雄主义、民族大义集于一身。既增加了科幻小说创作的趣味性,让读者在科幻小说中实现个人英雄主义,赋于神秘力量。

超能力也是在科幻小说主人翁中时常赋予的能力,用超能力刻画主角光环,通过预知或查知过去的观察者,把意念转移物,操作思想,将编织仪式注入核心的思想者。超能力或者星际战争面临着各种心理的抉择。即是人性的刻画,也是小说脉络和故事情节进一步推进的核心。

科幻小说逐渐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供人欣赏、探讨、批评。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步被肯定。现在的科幻小说其实跟政府的口径还是比较一致,比如刘慈欣、王晋康的小说。比如我们支持巴勒斯坦反以色列,那他们小说里也是这样。现在比较流行的科幻作家确实是这种观点,科幻小说作家大多属于普通大众,灵感来源于城市生活,想法和大多数读者是相近的。中国一线城市有很多科幻作家写的很超前、很多元,跟西方接轨,但科幻的获得形式除了网络电子书,印刷书籍发行量比言情或者武侠还差距还很大。

由于《地球往事》在中国的科幻小说界掀起了一番浪潮,中国的原创科幻小说一步步地走进了更多大众读者的眼界。在《三体》中,外星人攻击太阳系,会从哪个方向入侵?答案是会从黄道面入侵,是因为这个弹道可以利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引力。这个细节,源于力学和天文学作为支撑,黑洞的发现、宇宙空间、其他星球的天文探测,我国的科幻小说构建也逐渐在打开人类的视野,被国人多接受和推崇。不再是茶余饭后的胡说八道,而是一种知识的探讨和教育学习深究。

科幻小说创作中一部分是跟主流科学相容的,例如:宇宙背景辐射、相对论、弦论、量子力学、低熵体。还有一部分是跟现有主流科学存在矛盾,作为小说设定存在的,用太阳作为电波放大器,用看不见的纳米丝切割轮船,利用引力波和中微子建立飞船发射系统,利用黑洞原理掩护地球,利用强相互作用力进行太空探测和作为星际武器、改变维度。还有一部分与主流科学无关属于没纯粹幻想,例如:黑暗森林理论、可达光速的曲率驱动飞船。

第四章 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未来的发展

好的科幻小说构建是能够用把科学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我国传统文学创作者对科技的了解还比较匮乏。国家对科幻小说的推广和普及还处于一个投入相对欠缺的阶段。科幻小说的创作还有很强的哲学、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意图。从而缺乏深厚的科学建树。

坚实科学基础的硬科学作品,把现实中很小的东西,变得强大、赋予超能力。在宇宙的背景下,让人崇尚科学,激发人类的心灵的敬畏和震撼,抒发宇宙的英雄主义气概。中西融合,构造一个独特的奇幻世界,将软硬科学结合,把科学思维融会贯通在科幻小说故事创作之中。

4.1素质教育对科学逻辑的认同

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全民科学教育网,通过传播科学发展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普及全名组织教育为宗旨。通过网络数字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期刊杂志、文艺作品打造全民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科学逻辑认同。例如量子、黑洞。

大学生将成为我国未来科幻小说创作的主力军,普及科学知识,激活想象力,开阔的视野,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寻求探寻真理的渴望。随着网络大军的入驻,科幻小说构建的版权问题,抄袭之风,模仿西方套路成为现在科幻小说构建的短板。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小抓起,从素质教育的基础开始灌输。从幼儿科学教育,人与自然和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激发人类之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建立文明,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为科幻文学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解锁平淡无奇的生活,创造千奇百怪的世界,没有什么是科幻小说相像抵达不了的世界。

4.2科幻产业的普及及开发

科幻不仅是小说,也是一个多元生态。如果没有刘慈欣的《三体》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雨果奖是什么。让科幻成为人人关注的焦点,从小众到入流,再扩大到整体关注,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幻小说的创作将要成为一个产业链,目前以科幻题材为焦点的影视作品还比较少,没有视觉突出,没有明星效应,仅有部分人在试水,由于没有经济效益作为驱动,科幻小说构建的产业链还需要与世界接轨,培养科学与写作的专业人才,增加国家政府财政的扶持。

打开科幻产业市场,让优质的创作内容不被知识遮掩,推陈出新,强化科幻思维,摆脱机械设计。科幻小说的构建除了要有好的剧本,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科幻技术,科学思维,艺术现实的表现手法,在思维激荡中保持新鲜生动胡好奇心,形成独特的科幻意境,让科幻世界与现实交织,提高科幻IP身价,实现科幻小说的经济效益。游戏、期刊杂志将成为我国科幻小说发展产业突破口。

4.3真理的论证及应用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应真实的世界,小说的虚构和想象,但科幻小说描写不存在的未来,涉及心理学、生理学、植物学、人类学、通灵术和科学理论。从人类登录月球、发现质子、2019年第一张清晰的黑洞图片都标明科幻小说可能是科技在未来的一种预测。通过求知欲望和前所未有的预测性,在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中,逐步将一些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想象变成现实。

科学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前瞻性的科学观运用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却成了危言耸听的双刃剑。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即是,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科幻小说,是好奇心永远是驱动人类前进的原动力,而在这原动力的背后,耸立着一扇名为真理的大门。科幻的未来就在于为现在指引方向,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总结

中国科幻小说的构建变化多端,从古老的上古文化到清末民国时期的打开国门,看世界学技术的救国之路,到科学启蒙和描写未来社会幻想科技发展前景的理想小说。老舍的《猫城记》开创了科幻小说泄愤,反映社会政治矛盾的构造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我国科幻小说掀起了凡尔纳科幻高潮。从少儿杂志到科普杂志,浅显易懂的传递自然科学知识。

童恩正、刘兴诗、郑文光一批科幻小说人前仆后继迎来了科幻的黄金时代,科学家出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科幻中国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科学文艺》代表着科幻小说新生代的崛起,何夕、王晋康、刘慈欣将空灵与现实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构建特色。21世纪,科幻将成为中国的中坚力量,抛开政治思想包袱,打破思维模式,硬科幻将不再是点缀,而是逻辑依据。探索未知的规律及思维的走向,解释世界隐秘细节的科幻力量。

参考文献

[1]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3期

[2]吴岩/方晓庆《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自然辨证法研究》

[3]周孟璞《科幻爱好者手册》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25页

[4]冯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中的矛盾与操守》《科普研究》2011年06期

[5]韩松《在科幻中幻想人类真实的未来》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

论文作者:李馥伊 陈辰 梁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中国科幻小说的科学观建构和发展论文_李馥伊 陈辰 梁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