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康复影响临床探讨论文_周丽珍,顾莉萍,薄惠龙, 徐厚高

周丽珍 顾莉萍 薄惠龙 徐厚高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苏州 215131)

【摘要】 目的:讨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康复影响,为日后的临床镇痛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镇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以及功能锻炼依从性。 结果:经过临床镇痛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静息12h疼痛评分为2.0±0.7分,静息24h疼痛评分为2.1±0.6分;被动活动12h疼痛评分为2.7±1.1分,被动活动24h疼痛评分为2.8±1.0分。对照组患者静息12h疼痛评分为2.4±0.9分,静息24h疼痛评分为2.4±1.0分;被动活动12h疼痛评分为3.6±1.3分,被动活动24h疼痛评分为3.7±1.2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束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通过对患者实施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在静息状态,还是在被动活动状态,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低,是理想的镇痛方法,日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镇痛;多模式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6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比较大,患者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较高,难以忍受。对于多数患者来讲,该项手术本身就是巨大的伤害,术后所要承受的痛苦,几乎是在挑战人体的承受极限。为此,几乎所有的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都要实行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促使患者尽快康复。现今,患者在术后会实行多模式的镇痛治疗,但要想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完成较高水平的镇痛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研究主要讨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康复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患者年龄在51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岁±1.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4例;患者年龄在52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岁±1.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镇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以及功能锻炼依从性。观察组:患者的首次镇痛药剂,选择氟比洛芬酯进行镇痛治疗,选择的药剂量在50mg[1],镇痛泵的配方,选择氟比洛芬酯药剂200mg,联合舒芬太尼2μg/kg,再加上托烷司琼4mg,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镇痛治疗,并在静息12h、静息24h,被动活动12h、被动活动24h时,根据VAS评分,记录患者的具体疼痛分数[2]。对照组:患者首次镇痛药剂,选择曲马多进行镇痛治疗,选择的药剂量在50mg--100mg之间,镇痛泵的配方,选择曲马多800mg,同时联合芬太尼,再加上托烷司琼4mg进行镇痛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分别记录静息12h、24h,被动活动12h、24h的疼痛分数,并且对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与资料;统计方法包括趋势x?检验以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

2.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镇痛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静息12h疼痛评分为2.0±0.7分,静息24h疼痛评分为2.1±0.6分;被动活动12h疼痛评分为2.7±1.1分,被动活动24h疼痛评分为2.8±1.0分。对照组患者静息12h疼痛评分为2.4±0.9分,静息24h疼痛评分为2.4±1.0分;被动活动12h疼痛评分为3.6±1.3分,被动活动24h疼痛评分为3.7±1.2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在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上,观察组患者从术后1天--术后3天,其功能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镇痛对比(VAS疼痛评分,x-±s)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束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通过对患者实施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在静息状态,还是在被动活动状态,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低,是理想的镇痛方法,日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从临床上来讲,观察组患者所使用的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是比较好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够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序,选择合适的药剂量来镇痛治疗。对照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虽然也不错[4],但相对于观察组而言,还是差一些的,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身体,建议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颖.多模式镇痛及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35(06):128-130.

[2]张彦国,于共荣.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2(03):2053-2056.

[3]石海霞.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个体化护理及康复指导[J].全科护理,2014,36(07):3378-3379.

论文作者:周丽珍,顾莉萍,薄惠龙, 徐厚高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康复影响临床探讨论文_周丽珍,顾莉萍,薄惠龙, 徐厚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