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年际变化特征论文_蒋松哲,李璐希,张菁,陈红梅

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年际变化特征论文_蒋松哲,李璐希,张菁,陈红梅

(重庆市合川区气象局 重庆合川 401520)

摘要:利用NCEP/ 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年际变化作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夏季整个青藏高原海拔≥3000m范围几乎都为热源,平均而言,6月属大气热源最强月份。高原西部热源强度较东部强,相同热源等值线在西部位置较东部偏北。夏季1979-1990年大气热源相对较强,1990年后大气热源较弱,但1998年大气热源还具有明显突变特征。夏季高原整层大气热源EOF分析第1模态均表现为气候转变型。其中6月与7、8月不同的是,大气热源变率中心不在高原上空,而位于高原北部,即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北侧。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 EOF

引言:

青藏高原夏季作为一个位于对流层中部巨大热源对北半球乃至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着重要影响高原东西长二千多公里, 南北宽一千多公里, 平均海拔高度约4000m, 约占对流层三分之一.青藏高原加热直接作用于对流层中层大气,与周围大气形成强热力对比。长期以来,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中重要课题之一, 受到了许多气象工作者重视。

1资料和计算方法

本文选取1961~200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高度场、温度场、水平纬向风、经向风,水平分辨率为2.5°×2.5°,用6~8月平均值代表夏季平均状况。用倒算法计算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月大气热源。

2 青藏高原上空整层大气区域平均热状况

分析1961- 2001年共41年夏季月平均值和年平均值, 青藏高原西部,3-9月是热源,10月到次年2月是热汇,青藏高原东4-9月是热源;全区月平均热源、热汇变化与高原东部完全一样。高原东部1、2、10、11、12月热汇强度明显比西部大,多数月份约大1倍左右; 2月高原西部热汇迅速减弱, 3月就变为热源, 高原东部2、3月热汇仍然较强, 但4月很快变为弱热源。6、7月热源强度东部也明显较大, 6月达122W/m2, 是高原西部2倍,7月也114W/m2, 也较西部大42.5%。因6月高原东部雨季开始后, 潜热作用显著增加, 而高原西部平均降水量较东部要少得多, 潜热作用也较小。

3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整层<Q1>的水平分布

6月热源中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中心强度超过200W/m2 ,而200W/m2等值线在高原东部明显比西部偏南,即高原西部热源强于东部。热源中心向东南方向延伸,与孟加拉湾西北侧热源相连通,全区为热源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高原东、西部热源与中心在孟加拉湾西北侧热源连成一个整体,高原热源强度为全年最强。7月随孟加拉湾北部热源减弱,高原热源200 W/m2等值线南撤。与6月不同,中南半岛北部热源达最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强热源中心沿着山脉向西北方向伸展,200w/m2热源等值线明显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倾斜,即高原东部热源强于西部。8月200W/m2等值线南撤的同时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交界处出现断裂。中南半岛北部和孟加拉湾北部热源分离,且在雅鲁藏布江附近出现一热源中心,中心强度超过270w/m2。

4 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整层<Q1>时间序列

6月高原大气热源总体变化表现为:1979-1990年热源相对较强,1998年出现较强热源。6月高原大气热源值未超过215w/m2,大气热源值波动较大.7月高原大气热源总体变化变现为:1979-1990年大气热源仍处于相对较强状态,进入90年代后,大气热源变弱。7月大气热源相比整个6月,变得相对稳定。8月高原大气热源总体变化表现为:变化稳定,几乎所有大气热源值都在120—200w/m2浮动,只有1988年和1997年分别为大气热源值异常年份,分别为极大值和极小值,可能是受当年极端气候影响。

5 青藏高原上空整层大气热源的时空演变

高原整层热源EOF 第1模态空间型,6月表现为全区均为正值。而热源变率最大中心不在高原上空,而在高原以北有3 个中心,分别在昆仑山北部 ,以及唐古拉山北侧,存在热源异常变化气候转变,所有年份均处于过渡期。7月表现为高原东部-西北部和高原西南部反位相变化,正值中心在高原西北部和东部,负值中心在高原西南侧,且正负辨率中心值一样。高原全区热源异常变化和6月一样,一直发生气候转变。8月表现为高原中部与高原西北部为反位相变化,负值中心在高原中部—东部,正值中心在西北部。

6 小结

(1)青藏高原东部冬季大气热汇和夏季的大气热源强度都明显较西部大。在11、12、1月这3个月中,高原东部大气热汇强度都较西部大1倍。而6月高原东部热源强度达122W/m2,是高原西部近2倍, 7月达114W/m2, 较西部大40%以上。6月高原东部雨季开始后, 潜热作用显著增加,而高原西部平均降水量较东部要少得多, 潜热作用也较小, 所以高原东部夏季总热源强度应当比西部大。(2)青藏高原全区、东部和西部逐年平均大气热源有明显不同变化特征,高原全区是一14年时间尺度,东部不仅有14年主要时间变化尺度, 同时有显著26年时间变化尺度;高原西部主要是一个21年主要时间变化尺度和一个不明显1-2年时间尺度。

参考文献:

[1]韩海涛,祝小妮.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玛曲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7,27(4).

[2]樊启顺,沙占江,曹广超,等.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盐湖研究,2003,13(1).

第一作者简介:蒋松哲(1987-),男,汉族,四川邻水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论文作者:蒋松哲,李璐希,张菁,陈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3

标签:;  ;  ;  ;  ;  ;  ;  ;  

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年际变化特征论文_蒋松哲,李璐希,张菁,陈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