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能源经济的理论透视&以长三角为例_原油论文

出口型能源经济的理论透视&以长三角为例_原油论文

外向型能源经济的理论透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为例论文,透视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时能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本文认为,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出路,在于深化能源经济领域的改革,扩大能源产业的对外开放,变封闭的内向型能源经济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能源经济。那么,什么是外向型能源经济?它的特点和内容是什么?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作一些必要的探索。

一、外向型能源经济的内涵

外向型能源经济是指能源产供销系统的国际化,或者说是指能源经济系统的开放化。实际上这是一种跻身于国际能源大环境的能源经济。

能源是经济发展与腾飞的基础。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无不把能源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既要求能源总量增长与之相适应,也要求能源质量、品种与之相适应。或者说既要实现能源供需的总量平衡,也要实现能源供需的质量与品种平衡。当发展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飞跃的情况下,实现后一个“平衡”往往比实现前一个“平衡”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全球能源资源分布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巨大错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能源产供销系统的国际化日益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国一地区欲在一个不与全球相联系的局部封闭系统中寻求能源供需的两个“平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两个“平衡”无不是通过能源产供销系统的国际化来实现的。

就能源产业本身来说,产供销系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其结果绝然迥异。在封闭的产供销系统下,能源供需总量平衡与质量、品种平衡是以牺牲需求,牺牲发展速度,或以供给过剩,或以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为代价的消极平衡;在开放系统下,能源供需的两个“平衡”是以三个“互补”(资源、资金、市场)为特点的积极平衡,因而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使能源产业兴旺发达。

总之,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三个“互补”,达到能源总量与质量、品种的供需平衡,这就是外向型能源经济的基本内涵。

二、外向型能源经济的特征

1.经营市场化。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市场与计划是配置能源资源的两种手段。实践表明,与计划相比,市场机制更能合理地配置能源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目前,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合理配置能源的重要性。相反,单一使用计划手段去配置能源,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能源企业经营的巨大亏损。当然,强调经营机制市场化决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计划手段,但计划手段并不是传统的行政指令,而是政府使用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其目的是使市场化规范、有序。

2.部门一体化。能源产业的产供销系统由前后两大部门构成,包括勘探开采的前部门和加工转换、运输储存、分配销售等后部门。由于前后两大部门投入产出效益十分不平衡,国际上许多大能源公司的产供销系统都实行一体化经营,赢亏互补,因而整个能源产业获得了相互协调的发展。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的能源产业被人为地切割成各自为政的几大块,由于权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结构比例失调:前部门因得不到后部门盈余资金的反馈而投入不足,难以为继;后部门因缺乏前部门足够的增量支持而能力过剩,后劲不足,从而使整个能源产业在面临21世纪的持续发展中显得乏力,越来越不相适应。随着我国能源产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化转变,能源前后部门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尽管向一体化转变的难度很大,但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实施的时间宜早不宜迟。

3.产业国际化。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世界性、区域集团性的大市场正在形成,特别是资源、资金、技术的国际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大潮。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源、资金、技术“共享”意识都大大增强。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国际资源、资金与技术,使能源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比较协调,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对于资源和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能源产业的发展决不能搞闭关锁国政策,而应当跻身于国际大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资金和技术,实施能源产业的国际化,搞活、改造、发展本国的能源产业,才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能源产业的国际化,拟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主要是国际资源、资金、技术对本国的净流入;第二步是本国与国际资源、资金、技术的双向流动。也就是说,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决不能一直停留在第一步,而应当逐步创造条件走向第二步。

4.结构优质化。能源消费结构优质化是世界潮流。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世界能源消费将呈现以油气为主的多能互补的结构,石油和天然气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核电和水电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与油气相提并论;煤炭已占有较大比例,因污染量大和运输不便,特别是在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尚缺乏竞争力的条件下,难望会有大的提高。为提高油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在加强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适当进口,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实施能源结构优质化的重要举措。能源结构优质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些短缺油气资源的经济大国,可以借助他们的经济实力,通过进口,建立起不受本国资源约束的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些能源短缺情况相似,正在崛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亦可依其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通过能源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加油气消费量,逐步优化其能源消费结构。

结构优质化是使能源消费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效益增长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丰富的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高度依赖煤炭的大国。由于我国国土辽阔、煤炭生产区与消费区的巨大错位,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低效的利用率,而且也带来难以承受的运输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欲依靠煤炭消费的增量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即使资源条件许可,但是所产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和运输问题将是不能被允许的。就全国来说,在今后可预见的几十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逐步改善,但很难改变。然而,从局部看,譬如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城市,从以煤为主转向以油气为主,将不是不可能的。

5.储备战略化。依靠国际市场大量供应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国际市场一旦发生供应中断或供应急剧减少,或价格暴涨,就会引起进口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激烈震荡。经历了1973年、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冲击后的西方石油主要进口国,已建立平均可供9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量。其中日本已高达150天以上。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是:(1)保障供应安全。提高进口国防范国际性石油供应中断或急剧减少的应变能力。(2)稳定国际油价。在进口国普遍建立战略储备的情况下,国际储备量的增减变化已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它平时具有稳定油价的作用,危机时具有足以抑制国际油价暴涨的威慑作用。近中期内,我国为缓解能源供需日益尖锐的矛盾,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建立国家与民间的石油战略储备已成燃眉之急。

三、外向型能源经济的内容

通过能源产业的国际化,沟通“两个循环”,实现“两个平衡”、“三个互补”,建立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是外向型能源经济的基本内容。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际市场进口能源及其加工产品。为填补国内能源供应总量、质量与品种的缺口,从国际市场进口能源及其加工转换产品,是当今世界缺能国家或地区的普遍做法。进口规模因国因地而异,一般取决于本国资源状况、经济发展速度、国际支付能力与国际能源价格等因素。进口类别以油气为主,煤炭次之,铀等核燃料亦有可观的数量,水能以电力形式局限于从邻国购入,但为数有限。预计今后几十年内,石油仍然是国际市场供应最充裕的能源,天然气的供应量将会大幅上升,煤炭大致保持现有供应水平。进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各种石油制品、煤制品与电力。石油进口应以原油为主,油品为辅,力求把加工效益留在国内。以油气为主,多能互补,不仅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而且也是当今各缺能国家或地区能源进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以国际合作方式开发本国能源资源,改建、扩建、新建本国的能源企业。一方面,以勘探开发为主的能源前部门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双重特点。资金与技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为勘探开发本国的能源资源,一般均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即通过招标、签署合同,从国外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不承担风险投资的前提下开发本国能源,并在一定时期内以产量分成向对方作补偿回报。这是一种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普遍意义的合作方式。就是发达国家,在本国沿海油气勘探开发中,为减少风险负担,也往往采取与国际大能源公司合作的方式。另一方面,以能源加工转换为主的能源后部门产业,不仅具有资金密集度高,而且还具有技术密集度更高的特点。能源加工转换是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产业部门,亦是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关键部门。因此,发展中国家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还必须向能源后部门延伸。这种合作应涵盖炼厂、石化厂、电厂,以及港口、储运系统和老厂的现代化扩建与改进。

当前,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能源加工技术设备方面业已饱和。因此,国际大能源公司的资金、技术流动已指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技术扩建、改建和新建能源后部门产业的良好时机。另外,发达国家的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亦在寻求国际合作,目的是吸引资金与资源,并求得供应安全。80年代以来,沙特、科威特等中东石油富国通过购买西欧、美国本土企业股权,参与石油下游产业的经营,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因此,不论是能源前部门,还是能源后部门的国际合作,对于能源经济对外开放的国家都是适用的,亦是必要的。

3.向国际市场出口本国富余的能源与能源产品。现代化经济日益要求能源结构优质化与能源供应安全化。从调剂本国能源品种与平衡能源贸易的外汇收支考虑,能源经济对外开放的国家,在进口本国稀缺能源品种的同时,也出口本国富余的能源品种。也就是说,一般均采取有进有出,以出养进的能源贸易方式。能源总量丰富的国家,其能源品种未必齐全,结构未必合理。即使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为赚取国际原油质量差价,往往也以出口本国的低硫优质原油来换取进口的含硫原油。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各种能源的大量进口势所必然,但为了获取能源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销售差价,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也相当可观地向国际市场出口能源制成品,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因能源大量进口带来的外汇支付压力。因此,外向型能源经济不只考虑稀缺能源进口,也要考虑富余能源与能源加工产品的出口。这对于能源经济正走向开放的我国尤为重要。

4.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开发能源资源和经营能源企业。能源资源不足或贫乏的国家,为从国外获得可靠的能源供应来源,除了以贸易方式取得能源外,还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开发国外的能源资源。能源产业前部门的合作方式即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合同,从资源所在国获得勘探开发的区块,或者购买已探明区块的开采权,采出的能源在合同年限里按产量分成比例获取应得的份额。目前,这种合作方式大都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其重要意义是(1)这部分能源的取得将不受国际能源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与外贸进口途径相比具有显著的稳定可靠性;(2)有利于输出本国业已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设备和劳务,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劳动就业人口。但是,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开发国外能源资源,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量。因此,只有在具备强劲经济实力的条件下才可实施。

参与国外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的国际合作,即通过合资或购买部分股权的方式进行国际合作。主要包括:(1)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输出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务,帮助建立电厂炼厂和石化厂,或以援建方式换取所在国的能源或能源产品,或以合作经营方式取得部分能源产品返销本国。(2)对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主要以购买部分股权的方式,参与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经营,其重要意义在于获得发达国家能源加工转换的技术信息和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有利于增强本国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与能源经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实行开放的能源经济,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进出口运、储系统的建设和加工转换系统的建设。运、储系统建设,主要有输送油气的管道网络,输送煤炭的铁路干线,以及港口装卸与储存能力。加工转换系统建设主要指新建、改建、扩建原油加工装置、液化天然气再气化转换装置。外向型能源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往往都具备比较完好的油、气、煤运储系统和加工转换系统,其能源产业通过这些系统沟通国际能源产业,并建立密切的联系。外向型能源经济正在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特别要从扩大利用国际能源资源着眼,必须先行建设有关能源的运储系统和加工转换系统。若要大量进口原油,就务必建设能停泊20万吨级以上大型油船的原油接卸港或中转港,以及商业储油基地、联结港口与炼厂的管道网、与进口原油质量相应的加工转换装置等。从供应安全与提高应变能力考虑,还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和地方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6.能源进出口的空间布局。(1)进口能源布局。对于运输系统(包括铁路、管道和港口)现代化程度较低、国内能源产区与消费区存在巨大错位的大国来说,必须高度重视进口能源的空间布局。从节省运费、缓解全国运输紧张与区域能源供应不足考虑,国家应当严格宏观调控,把进口能源配置在远离本国能源产区、能源供需矛盾最尖锐的消费区,甚至可以以进口能源来串换本国远距离输送的能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能源经济效益。即使在运输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一些大国,往往也把进口能源配置在本国能源供应不足的地区,以节约从国内远方大量搬运能源的运费和运力。如美国东海岸进口石油,西海岸富余的石油则用于出口。(2)出口能源布局。如若出口的是一次能源,就必须在能源富余区选择好运销国际市场的一次能源出口基地。如若出口的是石油制品等二次能源,也要选择好出口基地企业。出口基地企业的区位选择,不限于能源富余地区,即使是使用进口能源加工转换的主要消费区,为平衡外汇收支,亦可按国际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基地企业。

四、实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能源经济的思考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沪苏浙三省市)属受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效应最强的“圈层”,亦属国际国内资金竞相投入的一方热土。从所处的国内外大环境看,本区是我国东部沿海21世纪最有希望率先实现经济腾飞的地区。然而,能源短缺又将是困扰本区经济腾飞的首位制约因素。区内一次能源资源十分贫乏,煤、油、气的探明储量分别约占全国的0.4%、0.8%、与0.01%,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亦不多。虽拥有杭州湾潮汐能富矿,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今后15年难望有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目前本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3亿吨标煤。预计2000、2010年将分别达2亿吨标煤和3亿吨标煤。如此巨大的需求量怎么解决?这是一个必须早作安排的重大问题。从国内条件看,在近中期全国能源与运输双重紧张继续并存的情况下,欲依靠国内增加对本区的能源特别是油气的供应量是十分困难的。可见,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煤炭型能源消费结构,1992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74%,油气不足24%,水电约为2%。煤炭是污染能源,据统计,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93%、烟尘的99%、氮氧化物的87%来自直接燃煤。由于本区燃煤密度为544.5t/km[2],高于环渤海区532.1t/km[2]与华南沿海区104.1t/km[2],因此,废气与二氧化硫的排放密度均居我国沿海地区首位。而且,城市是本区的燃煤中心。由于燃煤规模越来越大,本区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已同发达国家50、60年代城市大气污染最严重时期相仿。显然,过度燃煤十分不利于以上海为龙头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吸引国际投资、实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要条件。以上海领衔的包括杭州、苏州、无锡、南京、宁波等三角洲城市群,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和调整现行能源消费结构,通过进口,适度增加油气消费比例,把煤炭消费降低到恰当的比例,以能根治严重的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

其实,目前我国能源产业正在扩大开放,正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生产,这就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获取国际能源比较利益提供了条件。以我国的石油业来说,由于一个时期内在勘探、开采两大部门投资比例失调,储采比恶化,多数主力油田产量自然递减加快,战略接替油田尚未形成,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七五”以来,我国原油开采成本年平均增加23%。若按国内原油开采成本上升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原油平均开采成本有可能达到和超过届时的国际原油价格。特别是国内有些油田正在以每吨2000元的边际成本开采原油,差不多是国际油价的两倍,但仍在强化开采。另一方面,国际油价从海湾战争结束以来一直在低位徘徊,且供应充裕。在我国石油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化的今天,不论是从充分获得国际石油比较利益考虑,还是从保护国内有限资源着眼,都应当从国际市场增加进口原油。能源严重短缺的本区更应当这样做,只要进口油气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或者油气进口费用低于进口油气所创造的价值,增加油气进口量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发展外向型能源经济应当覆盖整个能源产供销系统,但就一个区域来说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重点。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情出发,今后15年外向型能源经济的发展重点是:(1)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从保证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头十年经济持续发展考虑,不失时机地从国外适度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应当成为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15年能源供应总量不足和优化能源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2)利用外资加快办电。电力是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利用外资办电,首先要把核电搞上去,大力发展核电对于缓解本区能源短缺、减轻煤烟型大气污染、节省运力运费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改造老电厂,新建电厂应采用洁净煤燃烧技术。在保证电力充分供应的同时,改善和根治城市煤烟型大气污染应成为电力工业发展必须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3)推广应用能源需求侧管理,使节能节电上新台阶。能源需求侧管理于1975年兴起于美国加州,如今已风靡全球。其基本原理是在“需求侧管理”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将能源供应方与需求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规划。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力部门。经深圳市试点结果表明,应用能源需求侧管理,可在满足持续发展所需能源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电力消费量,具有战略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按照接近消费地、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倾斜、区位优势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等原则,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拟可作如下设想:一是建立宁波——舟山、南通吕四两个大型原油中转储备基础。前者主要为本区沿海及邻近地区煤厂中转原油,后者主要为本区沿江与长江中上游沿岸炼厂中转原油,同时,并为本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首选站址。二是建立长江三角洲液化天然气管道集输系统。液化天然气登陆可供选择的地点是宁波港与芦潮港。从2010年大量液化天然气进口并主供上海来考虑,以选择后者较为有利。三是建立上海、南京、宁波与南通四大石化中心,使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外向型石油化工区之一。四是建立南通与舟山两个新的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前者以接卸下海北煤为主,后者以接卸下海北煤与进口煤炭并重,从而缓解上海港中转储备下海北煤的压力。五是建立三湾一港大型电力基地。本区南部沿海的杭州湾、三门湾、乐清湾与象山港,具有发展大型电站群的优越条件,拟可利用国际国内资金开发杭州湾、三门湾的核电,乐清湾的水电与三湾一港的火电,形成电源结构多样化的大型电力基地,主要向长江三角洲输送电力。

来稿日期:1995年9月26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出口型能源经济的理论透视&以长三角为例_原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