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探讨_建筑论文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探讨_建筑论文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率论文,途径论文,土地论文,方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率

土地是城市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籍以立足的载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有效合理地利用城市的每寸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不仅是城市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用地增加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城市中,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城市人口密度是反映城市人口规模与土地容量关系和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市中心的人口规模虽有控制,但仍不断地增长,如1983年,上海市中心的人口规模就达到了610.3万人(活动人口、无户籍的“暂住”人口不计在内),比1949年增长了35%,市中心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1000人。据统计,1982年,北京人均用地指标为79.5m[2],上海为24.6m[2],天津为50.2m[2],沈阳为64.9m[2]。过低的人均用地指标,造成城市中心居住、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紧缺。建国以来,虽然各城市土地面积有了很大的增加,但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很快,限制了城市用地紧张状况的缓解。如重庆(包括9区4县),1982年与1949年比较城镇土地增加14倍,城镇人中增加0.9倍,城镇人均用地只增加了0.27倍;而城镇工业产值增加39.4倍,单位城镇用地产值增加15.6倍。(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城市中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新区用地分散、中心区过度集中的情况,生活居住面积和绿地面积偏少,如武汉市生活居住用地仅占城市用地的25.52%,生活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仅占1.48%;工业用地一般偏大,如上海市中心工业用地30.5平方公里,占中心区总用地的20.5%,而参照国外城市规划工作的经验,工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一般不宜超过15%;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且多集中在市区,如北京市,有的一个工厂分散布置在城区的三、四个地方,上海市中心区有4000多家工厂;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也不明显,工厂片有居民点,居民点中有工厂,尤其是一些污染重、扰民大的工厂,分散在城市住宅群中,不仅导致城市挤、散、乱,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的污染和对人民生活安静的威胁。(3)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宏观上土地资源不足与微观上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并存,如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或乱占乱用。二是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与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同时并存,我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人口密集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同时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又极低,如楼房普遍偏低、平房数量较多等。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加强城市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造,积极开展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决策研究,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

2.1 制定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它的编制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或开发区的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程度。多年的实践证明,规划工作搞得好,既可以出效益、出财富,又可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据国外资料,如果工业用地布局合理,一般可节约城市用地10%-20%,交通运输线可缩短20-40%,工程管线可减少10%-20%。其中节约用地10%-20%的直接经济意义是:可以节约和降低工业部门用地成本10%-20%;可以用节约下来的土地扩大工业生产,从而可以在不扩大城市土地规模的条件下,增加城市工业生产总量和利润10%-20%。

2.2 合理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各类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重,以及各类用地内部各行业用地的构成和比例。城市各类用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用地比例不平衡,势必造成城市各种机能的失调,从而降低城市整体经济功能,阻碍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中从传统经济过渡而来的老城区,一般都有一片破旧的居民住宅,甚至还有几个占地大的微利工业企业,通过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可以把这些黄金地段的城市土地开发出来,用于商业或旅游服务业,同时也解决了老城区缺乏改造资金的老大难问题,使黄金地段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3 积极修建高层建筑

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人们在地面活动的场所变得十分拥挤,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如何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满足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措施之一就是要修建高层建筑,把人类活动的场所扩展到高空。深基础施工、泵送混凝土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型塔式起重机等装备的完善,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高层建筑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特别显著。

2.4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在尽可能向四周和高处发展了一段时期后,现在把扩展的方向转入地下。我国开发地下空间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根据瑞典、挪威、芬兰及前苏联的经验,建立地下城市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贮藏物质的费用低等优点。对空气洁静、防尘、恒温要求高的建筑,利用地下空间比在地面上还要经济。如上海市将一个近130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建筑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出现了一个极为壮观的地下城;美国在堪萨斯利用废矿井改建的地下仓库占全市仓库的89%,其中七分之一为食品仓库。目前,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他们的方针是:把一切可转入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腾出地面改善环境。可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也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的重要途径。

2.5 搞好建筑设计工作,努力节约城市土地

搞好建筑设计工作,也是搞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节约城市土地的重要途径。在建筑设计中,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有:合理布置总平面,如统一规划,合理紧缩厂与厂、区与区、厂房与厂房之间的距离,防止各厂、各区各自留有过多余地;合理减少防火、防爆、防震和卫生间距;紧凑布置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工程管线的堆场;缩小地形高低差之间的边坡占地;扩建用地尽可能预留于厂外等。在平面设计中,尽量使建筑物的形状简单,外形复杂又不规则时,平面轮廓的曲折转角增多,增加了墙体的长度,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率也必将增加,提高了建筑物的单方造仿,加大了用地面积。降低层面,可以相应减少日照间距用地。合理加大进深,不仅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仿,而且有利于节约用地。增加单元组合长度,可相对地节约防火间距用地。

2.6 改造不适宜建筑的土地,改善土地的区位条件

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历史上首先开发区位条件好的地段,而一些古河滩、岗地、沟坡地则长期荒废;在工矿区,固开采矿产资源而占用一些土地,如尾矿堆场、瘫塌的废矿井等,在矿山开发完成后,这些地方就成为废弃地。这些不适宜建筑的土地,在城市土地异常宝贵的今天,应加以改造利用。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情况也不尽人意,在一些交通不便,水、电、气设施不完善的地方,即使建起了住宅,人们也不愿意搬进去住。为此,需要改善城市边缘区的区位条件,尽量建设较完备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开设新的交通线路,以吸引人们到那里去居住。也可以将污染较重、占地面积大的工场建设在边缘区,以提高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率。

2.7 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土地这一巨大的物质要素也要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达到节约用地和合理调整土地的使用结构的目的。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并根据城市土地区位征收级差地租,就会使土地使用单位精扣细算,节约用地,杜绝过去那种多征少用和征而不用的现象。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有利于对土地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也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1994-04-08修改稿

标签:;  ;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探讨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