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至199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_流动人口论文

1996至199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_流动人口论文

1996~199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计划生育特点

1.1996年人口计划顺利完成

1996年是“九五”人口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3月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始年。1996年计划生育工作对完成“九五”人口计划有重要影响,对1996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可作以下判断:计划生育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思路更加明晰,社会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所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增强。除个别省、自治区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人口计划。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1995年有所下降,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年人口计划将圆满完成。受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人口出生数出现了回升。计划生育工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人口变动中的一些特点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对1996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推测,1996年中国大陆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致在11‰左右。与上年相比,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降低了1.5个千分点左右。1996年,中国大陆出生人数为2100万,人口净增数为1300万左右。如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5年底大陆人口数为12.14亿确切的话,那么,到1996年底,中国大陆人口数将达到12.27亿。

1996年,全国15~49岁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30亿,比1995年增加了300万。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为1.16亿,比上年减少了245万。23岁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人数为1187万,上与年持平。妇女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估计为1.8左右,与1995年相比略有下降。1995年,发达国家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9,这说明,我国妇女生育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人口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1996年人口计划顺利完成,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妇女生育水平降到较低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人口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1996年继续保持了这一向上势头所致。

人口控制能力的增强,首先应归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部门对计划生育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计划生育已成为大多数公民的自觉行为。对1996年上半年的资料进行分析,人口控制能力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计划生育率提高,计划外生育减少,多孩生育得到大面积控制;计划生育孕前管理和服务已成为经常性工作的基本内容;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得到有效遏制。1996年上半年,全国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计划生育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计划外生育,包括计划外二孩和多孩,大多数省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人口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的四川、河南两省,1996年上半年的计划生育率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36%和4.91%,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位居中下游的广东、安徽,今年上半年计划生育率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5%和1.22%。过去工作基础较差的福建省,近几年工作已有较大起色,今年1~6月计划生育率达到9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15%。除此之外,1996年上半年,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早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降低。

3.部分地区人口出生数有所回升

1996年,全国人口出生数比1995年同期略有减少。但有一些地区出生人数有所回升。据国家计生委规划统计司估测,1996年天津、山西、内蒙、吉林、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共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出生数将超过去年。

一般认为,当前影响人口出生数回升的人口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变化,二是初婚的堆积,三是前几年控制一孩到二孩的生育间隔造成的生育低谷后的反弹,四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的妇女生育水平的提高。

为合理解释全国部分地区人口出生数出现回升的原因,利用1992年全国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汇总了1992~2000年全国及各地区女性人口(20~29岁)高峰年的情况,见表1。

表1 1992~2000年全国及各地区女性人口(20~29)高峰年

地区 最高年份 次高年份 又次高年份 较低年份

全国

1992 19931994

2000

北京

1992 19931994

2000

天津

1992 19951993

2000

河北

1992 19931994

2000

山西

1997 19981996

1992

内蒙古 1992 19931994

2000

辽宁

1992 19931994

2000

吉林

1992 19931994

2000

黑龙江 1992 19931994

2000

上海

1992 19931994

1999

江苏

1992 19931994

2000

浙江

1992 19931994

2000

安徽

1992 19931994

2000

福建

1994 19951992

2000

江西

1997 19951998

2000

山东

1992 19941993

2000

河南

1992 19931994

2000

湖北

1992 19931994

2000

湖南

1992 19931994

2000

广东

1992 19931994

2000

广西

1994 19961995

1998

海南

1993 19921995

1999

四川

1994 19951993

2000

贵州

1997 19981996

1992

云南

1992 19931994

2000

西藏

1997 19982000

1994

陕西

1994 19921993

2000

甘肃

1994 19921993

2000

青海

1997 19961995

1992

宁夏

1992 19931994

1999

新疆

1996 19971995

2000

从表1可看出,1996年是山西、贵州和新疆三省、区的女性人口(20~29岁)的最高年份或是次高年份,因此三省、区的出生数的回升主要是由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应看作是合理现象。而吉林、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的出生数出现回升,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控制一孩到二孩的生育间隔造成的生育低谷后的反弹造成的。而其余一些省、市人口出生数出现回升,有些则是工作原因所致,这是应注意加以改正的。

4.初婚年龄趋于集中

我国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男22岁、女20岁。从各地提供的资料看,1996年我国男女初婚年龄呈集中态势,平均初婚年龄向20~23岁之间集中,这一方面表现为,我国早婚早育人数逐渐下降。1996年上半年,全国除少数省、区外,大部分省、区、市的女性初婚人群中,早婚比例下降。与此同时,我国有近十个省、区、市,1996年上半年晚婚率也呈下降态势。黑龙江1996年上半年晚婚率为49.1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个百分点,广西、内蒙、江苏、安徽、海南等省的晚婚率也有一定程度下降。

二、1996年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计划生育统计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改观

计划生育统计质量虽多次提及,部分地区也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计划生育统计质量仍没有根本改观。统计中的水份至今仍困扰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从1996年上半年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的数据看,1996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率只有5.06‰,一孩出生率只有3.71‰,个别地区还不到3‰。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多年来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半年一孩出生率一直稳定在4~5‰范围内。这说明,1996年出生漏统仍比较严重。以湖北省为例,该省省辖17个行政区域中,绝大多数半年报表出生率在3—4.5‰之间,推算全年出生率不到10‰,个别地区不到7‰,这样的结果是难以令人信服的。1996年6月,该省曾对全省1995年12月至1996年5月半年生育和节育情况进行了自查,要求每个县级单位的样本村不得少于3个,抽样结果表明,全省样本点出生漏报率为11.3%,计划生育率高报5.94个百分点。按各地认定的数据推算,全省1996年1~5月报表出生漏报率为20.03%,计划生育率高报6.61个百分点。有些省份的统计水分比湖北更严重。

形成计划生育统计“水分”的因素很多,要短期解决似无可能,看来只能随着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缩减统计中的“水分”。

2.部分地区节育手术拖欠现象仍较严重

1996年上半年,全国计划生育四种节育手术比去年同期减少71万例。其中,安徽、福建、湖北、广西四省、区减少的数量比较明显,均在15万例以上。计划生育手术量减少,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前几年工作力度大,落实的手术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历史欠帐少或没有欠帐;节育对象有所减少;新技术推广,节育措施有效率提高,意外怀孕和重复手术比例下降;工作力度减弱和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手术量不到位,形成手术欠帐。前几种原因造成手术量减少是正常减少,而由于手术拖欠现象造成的减少则属工作问题。粗略估算全国上半年手术拖欠率为17.22%。湖南省1995年尚有应落实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49万人,1996年上半年又拖欠了3万余例,这52万例应落实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是今后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不符合生育政策要求的已婚育龄妇女都落实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逐步提高计划生育率,仍是摆在这些地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基层网络建设在一些地区仍较薄弱

近几年,一些地区重视和加强了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建设,基层网络建设薄弱的现象有一些地区有了很大改变。但对此不容乐观,仍有一些地区基层网络建设薄弱。以安徽省为例,一些县的基层村服务室名存实无,成为“一有三无服务室”,即“有牌子,无器械设备,无服务项目,无上墙资料。”即使一些乡计划生育服务所,很多也都是房屋设备简陋,人员素质不高,卫生条件差,服务项目开展少,又不能适应现有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陕西一些地区,由于村支部、村委班子软弱涣散,村民小组中没有计划生育中心户,缺少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经常性工作秩序,致使计划生育政策在村一级难以得到认真落实。安徽、陕西的情况在全国很有普遍性。而基层网络建设薄弱,则是一些地区计划生育率难以提高,计划外二孩和多孩生育难以下降的基本因素。

4.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漏洞较大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被称为计划生育管理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花了很大力气抓这项工作,也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说来,漏洞仍然较大。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已成为各地计划外生育重要部份,在很多地区,其所占比重已占当地计划外生育的50%以上,有些地区所占比重更大。以湖南省为例,1996年上半年湖南省共有流动人口600多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00多万人,该省上半年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已占全省上半年计划外生育的70%以上。山东省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则占全省上半年计划外生育的60%以上。

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比重高,根本问题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漏洞较多,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在很多地区尚没有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和运转有序的管理模式;由于部门配合性差,齐抓共管力度不够,对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普遍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在一些地区没有引起党政领导的足够重视,而是停留在口头部署、文件要求上,而仅靠计划生育部门,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很难进行有效管理。

5.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仍未解决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就全国而言,1996年上半年,全国各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变化比较稳定,但仍有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还有一些省的二孩出生性别比上升较快。

浙江是近几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省,虽然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较为重视,通过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加强对孕情的追踪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效,1996年1~6月全省出生性别比为113,比去年同期114下降1,但仍属偏高范围。全省有9个出生人数超过3000的县,1996年上半年出生性别比高于120。上海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3,二孩为123,多孩则高达149。上海出生性别比随孩次而上升,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外来人口出生性别比高,一孩,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9、144、144。福建1996年上半年一孩、二孩、多孩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08、165、274,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离正常范围,这其中除了一些属于瞒报女婴外,其余的一些因素应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三、1996年人口变动特点

1.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进步,我国近年来人口素质提高显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人口预期寿命提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几乎每隔6—7年就提高一岁,现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1993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男为68.5岁,女为71.6岁,1996年男性将达到69.4岁,女性将达72.4岁。到2000年,男、女将分别达到70.2岁和73.3岁,人活70不再是古来稀,而是平常事。

②婴幼儿死亡率下降

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1995年,我国0~1岁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6.4‰和44.5‰,均比1991年下降了27%左右;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5.8%,比1990年下降了1/5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达到85%,计划免疫针对的几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大大降低。截止1996年上半年,全国已连续21个月未发现本土小儿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临床麻痹病例。婴幼儿死亡率下降,也和人民群众卫生状况的改善密切相关。1996年,全国安全饮用水人口达到70%以上,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达25%。

③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1996年,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5%。其中,女童入学率98.2%,小学入学率的性别差为0.66个百分点,较90年代初5%的性别差已有显著减少。全国初中入学率1996年为78.4%,比1990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巩固率为87.5%,比199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15~45岁的青壮年文盲率已从90年代初的15%下降到7%以下,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1996年达到7年,较90年代初提高了1年多。

2.城市人口接近零增长

近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幅度远大于农村,并与农村的差距拉大,1996年,这种变化更为显著。全国有1/3以上城市,1996年其常住人口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上海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城市,已连续几年实现了负增长。1996年上半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出生率为2.47‰,死亡率为3.64‰,自然增长率为—1.17‰,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1.63万。

北京自1991年以来,年自然增长率每年降低1.22个千分点,1995年全市自然增长率2.8‰,1996年将进一步降低到1.6‰左右,已接近零增长。如果仅就市区人口而言,北京市四个城区常住人口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已下降了0.91个百分点。

辽宁是中国人口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省,由于城市化程度高,1996年上半年全省自然增长率仅为0.17%,自然增长人口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09万人,全省几乎所有城市的市区人口都降到了2‰以内。省会城市沈阳市五个市区人口全部为负增长。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等城市的市区人口增长也都呈负增长。

全国城市人口接近零增长,有利于全国总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但由于与农村人口自然率自增率的差距扩大,则对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带来消极影响,并影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

3.流动人口增势缓和,但管理难度加大

1992年初至1994年初,是中国流动人口频率大为加快时期,1996年流动人口增长势头较为缓和,全年的流动人口估计1.25亿,与1995年大体持平。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本身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但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问题。1996年,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加大了治安管理难度。对各地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情况分析,其新特点是:流动人口团伙作案比例提高,流窜犯罪的区域扩大,违法犯罪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的案例突出。在一些大中城市流动人口以租赁的住房为据点,以打工、经商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在靠近厂矿、商场及城乡结合部偏僻处进行顺手牵羊的盗窃、诈骗、卖淫嫖娼活动数量急剧增加。

要努力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确保流动人口遵纪守法,将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4.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以每年5000人的速度递增。1994年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人口为6.63万,1995年上升到7.14万,1996年预计达到7.6万。平均每天死亡人口超过200人,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持续增长,其原因,除了构成道路交通安全三要素的人、车、路矛盾严重外,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效益,则是导致1996年以至近几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公路长途客运事故严重,特别是跨省长途客运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效益所致。除此之外,道路交通管理滞后,漏洞大,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我国近年来已建设完工的高速公路已达2100公里,但随着高速公路增加,高速公路的事故也在不断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管理滞后所致。

四、199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预测

1.1997年计划生育状况展望

计划生育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这项工作虽然从整体上仍没有摆脱艰难困境,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工作基础差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仍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但就全国而言,这项工作的艰巨困难程度已有所下降。在一些基础好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正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到了以为育龄群众服务为主。

1997年计划生育工作有利因素有:

计划生育“三为主”经验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推广,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也进一步完善;

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结合,由于国家扶贫贷款的增加,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了更加充实的内容,结合的力度大大增强;

1996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广电部、文化部、国家计生委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计划生育舆论宣传将在1997年形成更大声势;

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和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人数较之1996年有所减少;

计划生育新技术,如新型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技术等在各地推广使用的速度加快;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推广使用,在很多省、区、市,运用微机管理计划生育在工作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群众的生育意愿继续朝着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向转变。

影响1997年计划生育的不利因素有:

①由于近几年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的减轻,一些地方有可能出现放松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象,如撤消计划生育机构,将一些工作职能划归卫生部门,或不过问计划生育工作,对出现的问题不主动解决,不支持配合等。应当认识到,目前计划生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维系着,在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仍有一定距离情况下,工作稍有放松,计划生育就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人口就可能出现失控。因此,任何放松计划生育工作的做法,以为工作难度减轻可以松口气的想法,从目前看来都是有害的。

②部分省区将面临潜在的出生高峰

由于各地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峰值的年份不同。就全国而言,大多数省、区、市已渡过峰值年份。1997年,山西、江西、贵州、青海、西藏等省、区,将是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出现的最高年份,新疆则是次高年份。因此,1997年,这6个省区控制人口的任务艰巨,需要更加努力。如果能在生育旺盛期妇女出现的峰值年份,抑制潜在的人口出生高峰,这对本省、区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消除二十年后的另一次潜在的生育高峰都有很大作用。可以说,生育旺盛期妇女峰值年的到来,既是对控制人口的严峻挑战,对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也是难得的机遇。

③部分地区手术拖欠将增大工作难度

1996年,全国计划生育四种节育手术较之1995年可能减少超过100万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拖欠所致。估计1996年全国因手术拖欠的对象超过30万,加上前几年尚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两项合计超过200万。这些应落实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是计划外生育的主要来源。大量育龄人群不能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必然对1997年人口计划的完成产生消极影响,并增大工作的难度。

2.1997年人口状况分析

①人口出生数将进一步减少

“八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人口出生数为2,424万,进入“九五”,我国平均每年人口出生数较“八五”期间明显减少。1997年,是“九五”的第二年,全国出生人口数将在1996年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出生人口数的下降是由于生育率下降所致。而生育率的下降,除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高等因素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无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997年全国15~49岁的育龄妇女人数将达到3.35亿,比1996年的3.30亿增加500万,但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将由1996年的1.167亿降为1.149亿,减少了180万,23岁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人数为1135万,较1996年的1187万减少了42万。从1993年以来,我国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和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人数逐年下降,这是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7年,我国大陆人口出生率预计为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左右,全年出生人口约2100万,全年净增人口约1250万,全国妇女总和生育为1.8,与1996年持平。1997年7月1日,随着香港回归,香港620万人口将回到祖国怀抱,如果1996年度,中国大陆实际人口约为12.27亿确切的话,到1997年底,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在内的人口将达到12.46亿。

②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

自1994年以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升高约1.5个千分点。199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5%;1995年升高到6.18%;1996年进一步升高到6.30%;1997年将进一步升高到6.43%。全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将达到8000万以上。到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7.01%,绝对数将超过9000万。我国将在一个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迎接白发浪潮的到来,届时,中国人口类型将进入老年人口类型。

我国人口老化的加速,一个重要原因是20多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近2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使得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同时,也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长寿老人增多,使得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提高。

但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全国65岁老年人口每年净增近200万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老人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同时又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负面效应,无疑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

③人口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数,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增加1000万。1994年全国劳动适龄人口数为8.05亿,1995年增加到8.14亿,1996年为8.24亿,1997年将增加到8.35亿,比上年增加1100万,劳动适龄人口数的持续增长,对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压力,我国城镇失业率将进一步提高。

从1983年到1994年的十一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1995年,我国城镇失业率首次突破3%,达到3.1%,1996年进一步上升到3.4%。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除了每年新增劳动力带来的压力外,还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过去计划经济下追求的高就业所带来的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据测算,我国目前仅国有企业实际富余人员就约占国有企业全部就业人口的1/3。不充分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3000万富余职工如何安置,这些人不能很好安置,影响了社会安定,也难以谈得上企业的效率;二是企业停产半停产所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这些工人长期放假在家,既造成了劳动力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有个给下岗工人找出路的问题;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压力,全国现有400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自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入,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随着乡镇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减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半径进一步扩大,上述因素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将呈更加严峻状态,全国城镇失业率将首次突破4%。

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人口因素无疑是第一位的。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2000年将达到8.64亿,2010年将达到9.8亿,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再加上其它因素的作用,可以断言,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劳动就业压力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④减少贫困人口任务艰巨

“八五”期间,全国有2000万人摆脱贫困,平均每年400万人脱贫。目前我国尚有6500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我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宣告,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这65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这就意味着每年要让1300万人摆脱贫困,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最难啃的骨头在后边,还要比以前啃得更快”,就需要花比以前更大的力气,付出更多干劲。一个简单的事实是,1993年至1995年3年中,我国每年脱贫人口只有500万左右,并且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的贫困人口,占了脱贫人口80%,而西部地区只占20%。换句话说,“八五”期间全国每年减少的500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只有100万,而中国的贫困人口现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且是脱贫最困难的地区,因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群众受教育程度也很低。其中,约有500多万人居住的地区缺乏生存和发展生产的条件。要使分布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的贫困人口在今后几年时间彻底摆脱贫困,就需要有比前几年更大的扶贫力度。1996年,国家安排扶贫专款40多亿元,全部集中投向国家扶持的贫困县,重点是脱贫难度大的西北、西南地区,一些正在运作的“济困工程”,如希望工程、光彩工程、幸福工程、温饱工程等也推动了脱贫工作的开展。对1990年的资料进行分析,要完成“九五”期间每年解决1300万人口脱贫任务,虽然现在还缺乏准确资料,但完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家的扶贫专款,一些正在运作的“济困工程”,即使完全到位,其实施并产生一定效用也需有一定时间。更何况一些济困工程,如希望工程、光彩工程,是以提高人的教育素质为根本,这固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治本的工作,但要立竿见影,短期显现脱贫成果恐不现实。但如果1996年扶贫工作能有较大力度,即使完成不了年平均1300万人脱贫任务,也为“九五”扶贫工作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如果不是这样,那1997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不仅要完成1996年尚未完成的脱贫任务,更要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困难就相当大。

标签:;  ;  ;  ;  ;  ;  ;  

1996至199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