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化对农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收入论文,农民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它的变化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制约性非同小可,可以涉及到农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农民家庭作为生产者要面对两个市场:一是消费品市场,另一个是生产要素市场。在消费品市场上,农户是农产品供给者;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农户是要素需求者。农户收入的多寡最终取决于销售收入与成本之差,1978年以前农业生产完全由政府所控制,政府规定了几乎所有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并且不允许在规定之后出现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易。1979年以来农户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的地位随着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得到强化,农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在以市场化取向为目标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家庭承包经营取代集体经营,逐步引入市场因素,缩小了统购派购范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允许市场交易出现。这段时期我国总体呈短缺经济状态,对农产品的需求几乎趋于无穷,即在既定价格条件下,农户可以卖掉他所愿意售出的任何数量的商品。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价格的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不大,所以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
第二阶段,取消了统购派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减少定购数量,扩大议购议销。1984年主要农产品首次出现“卖难”问题,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显著改善。从总体上看,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农产品正逐步告别短缺时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这一段时期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阶段,个别地区取消了合同定购任务,实现了向市场定价制的转变,农产品消费价格形成基本由市场交易决定。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整体进入买方市场时代,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需求的约束。特别是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给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出现了相对剩余,导致库存大幅度增加,价格急剧下降。棉花产量稳步增长,但受替代品生产的发展和纺织品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市场一直疲软,库存爆满,棉花价格下降,其他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一些养殖业的生产的供求也有类似的的变化。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和商品极大丰富后,市场要求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产品结构,否则会发生“卖难”,而导致收入的下降。1996年之后,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呈下滑态势,这与农产品质量及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的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产品产量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市场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渠道。宏观经济形势好时,农民的收入增长就快,宏观经济形势差时,农民收入增长就慢。宏观经济形势的交替变化是导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幅成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国家通过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WTO在即,显然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大可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也日益显现了出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才是农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