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论文_付镇益

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论文_付镇益

付镇益(广西区南宁茅桥中心医院 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膀胱癌术后关灌治疗化学药物有:丝裂霉素、吉西他滨、紫杉醇等。本文通过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这三种常用的灌注治疗化疗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治疗;化疗;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吉西他滨

膀胱癌临床治疗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但是由于术后复发率较高,所以需要在术后辅助灌注治疗,辅助手术治疗效果[1]。一般情况下灌注治疗的并发症极少,但是若发生并发症,将会直接打乱临床治疗方案,影响到后期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2]。灌注治疗中的化疗药物机理不同,并发症也不同。本文就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灌注治疗化学药物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 丝裂霉素的研究进展

丝裂霉素[3]是一种抗菌素类的化疗药物,是膀胱癌灌注治疗中常用的化学药物,其作用机理为:与DNA分子结合,使得DNA原有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功能被抑制,达到抑制增殖期DNA复制的效果,且对增殖期的细胞有抑制和杀灭的效果。另外,丝裂霉素还能作用于静止期的细胞。凡是接触丝裂霉素的细胞都无法继续繁殖。

丝裂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是在头状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应用于膀胱癌术后注治疗中,能起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其只有少量的药物会被膀胱黏膜组织吸收,对尿路的刺激较小,所以并发症发生率少[4]。何安仁[5]等人对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单纯采用卡介苗灌注治疗的B组患者术后复发率(25.6%)明显高于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联合灌注治疗的A组(12.5%),组间差异显著。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说明在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中,卡介苗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何毅[6]等人对小剂量的丝裂霉素灌注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进行研究发现:在随访5年内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生存率差异不明显,但是小剂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在膀胱癌灌注治疗应用丝裂霉素时需要合理控制剂量,应用小剂量可以达到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2 吡柔比星的研究进展

吡柔比星是一种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是阿霉素的衍生物,能通过灌注治疗直达肿瘤细胞核,嵌入到细胞的DNA链中,有效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预防肿瘤细胞的增殖[7]。除此之外,肿瘤细胞能迅速选择性的摄取吡柔比星,所以其见效快,且半衰期短,在进入人体后迅速分散于肺、脾脏、淋巴结、腺体等组织中,但是其进入心脏的非常少,所以对于心脏的毒性较小[8]。临床上认为:对于膀胱癌患者术后应有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时,治疗效果与局部药物浓度、保留时间呈现正相关,当药物浓度较高且保留时间长时,治疗效果显著,肿瘤复发率低,但是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多,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呕吐等。而且当药物浓度过高,部分药物渗透到膀胱黏膜中容易提高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而药物浓度过低又起不到显著疗效。因此必须合理掌握剂量,加强对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的监测[9-10]。

罗松涛[11]等人通过对吡柔比星热灌注治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膀胱癌晚期患者发现:联合方案的客观总有效率高于单一采用全身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在不良反应上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在膀胱癌临床治疗中应用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联合全身化疗能提高临床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葛波[12]等人的研究发现:吡柔比星能抑制T24细胞的增殖,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逐渐提高,而且吡柔比星还会影响到T24细胞的凋亡。吡柔比星通过抑制膀胱癌T24细胞中的Survivin mRNA的表达以及增强Caspase-3的活性来发挥对于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吉西他滨的研究进展

吉西他滨是一种嘧啶类抗代谢化疗药物,其半衰期在42-94min之间,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关,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对于大多数实体瘤都具有显著的效果[13]。其作用机理为:该药物只有进入到人体后在细胞中转化成磷酸化代谢物,才能发挥期作用。转化成吉西他滨磷酸盐、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吉西他滨三磷酸盐。其中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和吉西他滨三磷酸盐是活性物质,能抑制DNA的合成[14]。有研究指出:吉西他滨作用于细胞的合成期,也即S期,将细胞繁殖阻断在S期和G1期,对于处于G2期和M期的细胞而言,其无法发挥作用[15-16]。

周浴[17]等人的研究发现:对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吉西他滨辅助灌注治疗,将其与采用丝裂霉素灌注治疗进行对比发现:采用吉西他滨灌注治疗的A组患者肿瘤复发率、2年无复发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但在复发进展率上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运用吉西他滨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能降低复发率,但是无法预防膀胱肿瘤的进展。而杨鹏[18]对于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吉西他滨体外对于膀胱癌T24细胞株没有生长抑制作用,而在不同个体的膀胱癌细胞耐药性上发现为80%,说明吉西他滨体外对于膀胱癌细胞耐药,证明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中,吉西他滨不适合,这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提供相关依据。也有文献报道显示:运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癌的灌注治疗能阻止细胞的生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体内的药物浓度提高,会使得肿瘤细胞凋亡的速度加快。该研究结果与杨鹏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说明在临床研究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在使用吉西他滨灌注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上应慎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素质,慎重选择化学药物,并在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监测,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富博,李青山.浅表性膀胱癌灌注治疗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4):432-435.

[2] 邱永丰,张永瑞,宋志宇,等.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463-1465.

[3] 黄金杯,薛学义,郑清水,等.丝裂霉素C与羟基喜树碱对膀胱癌术后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6):75-77,81.

[4] 李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治疗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99-103.

[5] 何安仁,宋洪飞,万齐福,等.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48-949.

[6] 何毅,李映川,杨海帆,等.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21-1223.

[7] 徐冉,吴水清,朱煊,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型灌注药物的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12):857-859.

[8] 裴亮.不同药物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5,(6):634-635.

[9] 杨丽芳,周毅,陈艳琼,等.膀胱癌灌注化疗联合深部热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9):155-155.

[10] 李娟.脑室引流管在膀胱癌灌注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28):2599.

[11] 罗松涛,王应洪,廖大忠,等.吡柔比星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84-186.

[12] 葛波,宋亚辉,张旭,等.吡柔比星诱导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0):2235-2237.

[13] 别克波拉提·别坎,哈力哈西·胡斯曼.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应用不同辅助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5,(6):880-882.

[14] 赵红星,钱宇峰,邵四海,等.术前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膀胱内灌注对Ta~T1期浅表性膀胱癌复发和生存期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5):109-113.

[15] 颜海标.膀胱癌灌注化疗临床疗效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4):638-640.

[16] 张志凌,周芳坚.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5,(2):91-92.

[17] 周浴,李云飞,张少峰,等.辅助性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0):9162-9165.

[18] 杨鹏.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

论文作者:付镇益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论文_付镇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