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脚下--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1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在路脚下--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1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路在脚下——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迈向21世纪的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鸡论文,百花论文,电影节论文,中国电影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入WTO的逼近,中国将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迈入21世纪,中国电影也将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国电影界的盛会——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正是在这与新世纪触手可及的时刻在南宁举行了。

中国即将加入WTO,有人惊呼“狼来了”,似乎中国电影的杀手正在逼近,有人甚至直言中国电影早已经跌入了谷底。不管是自己吓自己,还是别人吓自己,中国电影正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难题,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为此,“迈向21世纪的中国电影”学术研讨会成了本次电影节的重要内容。几天来,关心中国电影命运的各方人士,就中国电影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电影的出路

中国电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已有目共睹,关键是如何去面对。研讨会上,与会者从多方面纷纷为中国电影的出路献计献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孟建针对愈演愈烈的美国电影“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提出中国应以积极的态度在三个层面上来确立自己的电影文化战略。他认为,在电影文化观念形态上,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这是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文明”地图显示出来的文化沟通大趋势。在电影机制运作层面上,要尽快建立与世界电影工业接轨的市场运行体制。在这方面,与会者认为,中国电影界首要的是加强政府保护性措施,要制订中国电影的产业政策,加速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并实施强有力的法制保证。在电影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孟建认为要在市场研究、影片创作、影片制作、影片发行的所有营运环节中,体现出浓郁的国际化特点。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盘剑认为,改变传统艺术文化观念,加速电影的商业化步伐,创建国产电影品牌是中国电影摆脱困境的惟一方法。他认为首先要采用大众文化策略,遵循大众文化规律、体现大众文化特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本是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的基本创作机制。其次是采用本土文化策略。美国电影的商业的成功是与其在一些影片创作中成功地采用本土文化策略密切相关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绝对“小制作”的《女巫布莱尔》,在美国本土票房突破了千万美元大关,相对利润远远超过了《泰坦尼克号》,其成功原因就是它很美国或西方本土化。同样,对于中国电影创作来说采用本土文化策略意义更加重大。在具体实施上,与会者认为需要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及其熏陶、影响下的广大电影观众的文化心理、审美习惯和期待视野作充分的调查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建立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各种外来文化因素的“一体多元”的城市电影。最后,就是采用跨文化策略,如果说本土文化策略是我们守住本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手段;而跨文化策略则是我们开辟国际电影市场的锐利武器。美国从1940年的《魂断蓝桥》到今天的《泰坦尼克号》都不乏“跨文化”特征。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郝建明确地指出:要拯救中国电影,应重新回到真正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他分析说,当前中国电影与现实的联想被割断,与老百姓的生活日渐远离,与中国绝大多数人们的疾苦、欢乐和所思所想有些隔绝。从《秋菊打官司》往后,像《没事偷着乐》这样真正让我们有现实联想、产生对现实深深沉思的影片较少,很多作品都有着“高路入云端”的意思。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中国电影最能拿出手,能从美国电影那里收回一些失地的武器就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了解和把握,是用真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实话实说”,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中国电影要改变目前艰难处境的好方式。

电影新格局带来的启示

电影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引起电影形式的根本变化。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目前面临的数字革命正在对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的电影人改变电影观念是当务之急。

在电影诞生了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网络电影正呼之欲出并走向个人化,网络文化赋予了电影新的文化意义,电影也将从庙堂回归民间,并在民间获得无穷的力量,从而得到重生。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朱枫说,电影不会消亡,但电影会换一个活法。数字时代的生产方式将使电影制作摆脱那种混杂的低效率的大工厂生产方式。甚至以后不会再看到以我们所熟稔的电影制作工厂、大规模的厂区、大量的工作人员、浩浩荡荡的摄制队伍。数字化时代电影同时也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在网络时代,强势话语正在失去其依托而民间的力量与智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影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越来越多的个人影视作品将通过互联网这个舞台而登场。进入2000年,网络文化以加速度的态势向前发展。半年以前,人们还在讨论网络电影的可能性,而时至今日,不少的网络电影作品已应运而生。号称全球首部网络原生电影是台湾春水堂创始人张荣贵和个宏网合作制作的《175度色盲》,该片将真人拍摄和2D、3D动画等网络制作软件相结合,网友可以直接上网,依照网友喜欢的顺序观看片段并与之互动。内地首部只能通过网络观看的电影《心中的海》也已投拍,该片由6至10个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衔接而成。大型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也采取了网迷参与的方式制作,网迷通过在网上发布的故事内容,根据自己的意见修改剧本,并为影片推荐演员,网站也将跟踪报道剧组每天的拍摄计划和拍摄进程。

人们已经从每周日的“正大剧场”和电影频道中领略到了电视电影的魅力。电影频道主任编辑张卫平谈到,电视电影将在多元化电影市场中独领风骚。高科技带来电影制作的革命,同时带来电影传播方式的革命。电影不再仅仅是影院放映,而是与各种新旧媒体共同传播,这就使电影市场变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电视、录象机、影碟机、互联网络等以往被看成是电影后开发的形式,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章明还谈到了世界电影的新趋势,他说,世界电影已经有了“流行电影”,有了一类将商业的皮毛和艺术的骨肉、时尚的外表和先锋的内核融合的电影,这种电影引领时代的潮流,至少也跟上了时代的节拍,因此它是吸引人们关注的。流行电影不是大电影公司巨资制作的主流电影,它大多是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低成本电影。因此它决不是电影的主流,也不是大多数,而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少数。但它引导着主流电影的方向。它们多数也有相对成本来说理想的票房。

媒体炒作不能替代电影批评

导演郑洞天曾撰文说:拍电影的人特别在乎评论,因为评论家是针对这个作品实际的问题,把它在整个中国电影系列当中作为一个参考,特别明确。谢晋导演就曾说:我当了尸体,你们来解剖我。都说到这个程度了,但报上登出来的就没有什么有分量的东西,全是吹捧的,或是演员在那里感激涕零,没有很严肃地真正去谈论他这条道路的利弊。北京大学讲师陆绍阳就此引发了当今中国影坛存在的批评缺席现象的话题。他说,在90年代急剧变化、剧目常新的文化风景线上,或许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传媒系统的爆炸式的发展与呈几何级数的扩张,而大家熟悉的电影批评却已经处在边缘状态。媒体炒作在文化领域内的作用,也昭示着商业因素进入了文化领域并产生了支配地位的明显事实,这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炒作的手段和规则,不仅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式。媒体炒作对当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媒体炒作在今天的作用,或许是短暂的,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见的,媒体炒作不能替代电影批评,或者说,商业炒作的目标、方法、原则、功用不能代替电影批评原有的理想和功能。现在,我们迫切需要曾经“缺席”的电影批评重新参与到中国电影自身的建设中来,而批判精神是一个真正的电影批评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保持批判精神的同时,我们要推进“学理批评”的建设。“学理批评”作为一种独立学科的批评存在方式,它需要批评者将其批评建立在某种学术立场上,以一定的理论系统作为开展批评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批评作为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而只有政府能提供这些条件,必要的文艺资助将激活处于“边缘”状态的电影批评。

与会者还就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影美学、电影高科技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对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陈德赛、黄军、林晨辉、彭加瑾、王宁、王群、王志敏、杨玉冰、胡榕、陈晓云、侯堉中、李萍、方放、祁海。

标签:;  ;  ;  ;  ;  

在路脚下--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1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