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论文_张悦

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论文_张悦

张悦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150080

摘要 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做出了阐释。在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电影这种现代艺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以电影为代表阐述了现代艺术的特点,并比较了电影以及其它艺术形式,从而揭示了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 本雅明 电影 特点

本文就通过梳理本雅明将电影与各种艺术的比较,来总结电影所具有的特点及其独特意义。

一、电影与古典艺术

毋庸置疑,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典型代表,与古典艺术相比较,本雅明是认为其灵韵是消失了的。那么本雅明是如何阐释灵韵的呢?“他通过‘灵韵’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种正在消失的艺术属性,他这样描述到:‘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可以用灵韵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灵韵。这一过程是病症的,其意义已超出艺术范畴。’”[1]他从大众运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着愈来愈强烈地通过占有一件实物的复制品来达到想要拥有这件实物的目的,人们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便开始进行机械复制,这样古典艺术中艺术独一无二的本真性就被摧毁,因此灵韵也就此消失。本雅明与阿多诺同样都认为,在审美追求这一层面上,灵韵所意味着的精神追求是对之前人文传统的一种继承,因此是病症的,但是与阿多诺不同的是,本雅明并不否认机械复制。在本雅明看来,古典艺术作品的灵韵与其礼仪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最早是起源于巫术礼仪,古典艺术作为具有本真性的艺术其根基在于神学,随着神学的渐渐世俗化而成为现在的礼仪根基。“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2]。即在现代的艺术中,更加强调的是复制可复制品,但是对可复制品进行大量复制之后再在所有的复制品中找到甚至鉴别真品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说当一件艺术品失去了其独一无二性之后,它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礼仪基础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政治基础。电影作为这样一种现代艺术是完全符合本雅明所分析的灵韵消失这一观点的。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表明了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他的这一观点是从电影从无声发展为有声这一过程为出发点的,即采取公开暴力这一行为的法西斯主义为了维护其所需的所有制关系,对无声电影资本产生了骚扰,进而就开始了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过渡。

二、电影与其它现代艺术

古典艺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具备膜拜价值的,最早的艺术品都是为了保持神秘性与神圣性而很少被展示出来的。而到了摄影这种现代艺术开始,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则完全超越了它们的膜拜价值,这是因为技术的提升而使大量的机械复制得以实现,照片、电影等被无限制的复制,大众可以从各种渠道接触到这些被复制品,而这些被复制品们也因此不再神秘,展示价值完全抑制了膜拜价值。

但是同样作为现代艺术的代表,电影与摄影还是存在着区别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说是从摄影开始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还是超越膜拜价值,但是在摄影这里,膜拜价值并不是很容易就消失的,它拉出了最后一道防线——人像。这里所指的是以人像为中心的早期摄影作品还带有一丝韵味,通过人像所展示的膜拜价值是对逝去的以往的东西的最后的留恋,只有在这里,膜拜价值才能有所展现。而当人像在摄影作品中消失时,展示价值才超越了膜拜价值。而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则不然。大众渐渐对展示价值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创造物,电影为这个新的创造物,即艺术品提供了全新的认识途径,也是最佳的认识途径。同时也是由于大众的需求导致了开始为摄影作品提供文字说明,在这一受众需要从文字说明中获取信息的情形下,电影成为了更加适应的载体。对电影现一镜头的理解都是根据之前的镜头片段合成后所形成的。

三、电影的特点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电影这一现代艺术做出了大量的阐释与论述,这就揭示出了电影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电影在大众中逐渐成为了消遣性的接受。“消遣性接受随着日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得到推重而引人注目,而且它成了知觉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迹象。这种消遣性接受在电影院中则占居着主导地位”[5]。由于机械复制的缘故,现代社会大量的艺术品被大众所感知并接受,受到大众整体接受能力的限制,大众经常在艺术品中寻求消遣性。电影由于其自身特点更加能够在大众中被广泛接受,因而也就逐渐地成为了大众的消遣性接受。由于消遣性的消解大众文化主体性的特点使之备受质疑,但是本雅明却认为,电影的消遣性虽排斥思考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思想,“把世俗生活的现实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艺术对象和大众生活经验的这种关联,‘产生了电影的震惊效果’,消遣心态和‘让艺术作品沉入自身’,体现了大众文化对艺术价值的重新定位”[6]。

第二,本雅明从弗洛伊德的“本能无意识”提出了“视觉无意识”。他认为,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展现了“本能无意识”一样,电影艺术也展现了“视觉无意识”,因此,本雅明认为电影是一种丰富了我们的观照世界的艺术形式,这一点是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摄影机从现实中提取的视觉素材经过整合后创造出了新的异于现实的世界,它展现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于被发现的细微的事物或是没有被察觉的事物,这样,电影就丰富了大众的视觉世界,达到了一种可预见性效果。本雅明认为在电影的许多畸形、灾难性的视觉背后是精神变态、幻觉和梦境,而大众可以通过电影对其进行感知,大众如果知道了这种技术化的梦幻后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这时,一些电影就能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阻止,使人们可以有一个宣泄焦虑的渠道。因此,本雅明说美国的荒诞电影和迪士尼的影片就导致了对无意识的治疗性宣泄。

第三,与例如戏剧、绘画等其它形式的艺术相比较,电影还有它独特的特点,即展现了现实的非机械层面,这是通过剪辑、拼接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个镜头都是用特定的机械来拍摄完成,而在后期时却是用另外一种机械来制作。电影的摄影师所提供的分散的画面以及被分解开来的形象,后期整合则运用新的原则进行拼接制作。“因此,电影对现实的表现,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无与伦比地富有意义的表现,因为这种表现正是通过其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而现代人就有权要求艺术品展现现实中的这种非机械方面”[7]。虽然其它艺术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展现非机械层面的意义,但是却都没有电影诠释的更为全面、更为精准。因此,这也是电影艺术的另外一个独特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7页.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25页.

作者简介:张悦,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专业:文艺学

论文作者:张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9

标签:;  ;  ;  ;  ;  ;  ;  ;  

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论文_张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