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研究论文

《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研究

邓杨婷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 《楚辞集注》是朱熹研究楚辞学的结晶之作,罗列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楚辞》异文。其中,古今字对于学者研究战国至南宋的文字演变有很大的帮助。全文主要研究《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除对朱熹罗列的古今字进行考证之外,还对《楚辞集注·九歌》中分类不明确或者分类错误的异文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古今字。不仅有助于探索《九歌》原貌,还有助于文本理解。

关键词: 《楚辞集注》 九歌 古今字

南宋的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创立了庞大又精深的理学体系之外,还以独特的风格注释了大量古代典籍,《楚辞集注》便是其研究楚辞学的结晶之作。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以往的楚辞研究成果,并汲其所长,破迂滞、阐义理、明训诂,是现存《楚辞》注本中一部集大成的力作,代表了宋元时期研究楚辞的最高成就。

一、《楚辞集注》与古今字研究

《楚辞集注》的一大特色是朱熹罗列了他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楚辞》异文,材料丰富,对于研究《楚辞》的版本、流传情况及朱熹的楚辞观等均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楚辞集注》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及作者思想等方面,从文字学角度展开的寥寥无几。但古今字对于我们研究文字形音义的变化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所谓古今字虽然字形不同,但字义相同,只是因时代不同才出现了形体上的变化。故对《楚辞集注》所录古今字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楚辞集注·九歌》进行探讨。本文所用底本为宋端平二年朱鉴刻本。

以创业为主题,为学生营造近似真实场景和氛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创业题目,采用“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原型项目实施,同时需要完成风险投资计划书。教师将会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或其他老师扮演风险投资人的角色,最终课程的考核成绩将学生所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二、《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辨证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一般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词义引申,原有字承担的义项较多,因此在其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新字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一种是古字通过假借表示新词,当其稳定后,原来的意义就需要根据假借字的字形另造新字表示。还有一类古今字在形体上已经没有较大联系,主要通过音义相承。本文研究的古今字是从广义来说的,具体情况如下:

至于什么时候聚,怎么聚,周教授已经安排好了,他说时间么就定在中午,地点么就到郊外,他远房侄儿周青才开不久的桃花源农庄。周教授强调说,现在正值春天,桃花源的风景很好,我们正好都做一回陶渊明么。几个电话里都说好,让周教授等着,他们都到周教授住宅小区门口集合,然后再一起去桃花源农庄。

(1)峕——時(峕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與。峕,古時字,一作時。 (《九歌》))

按:洪兴祖引“池”一作“沲”,朱熹引一本作“沱”。孙海波在《甲骨金文研究》中指出,“它”,金文作“●”,今“也”字从其而出。由此可知,“池”字最早写作“沱”。根据二者古字形可证。“沱”,金文作“”,小篆作“”,隶书作““ ”,从水,它声。 “池”字直到汉代才出现,作“”,与“沱”字隶书形近。故姜亮夫谓“沱、池一字之隶变”。此外,古从“也”之字多从“它”,如“匜”金文作“”,“池”金文作“”。 然隶变之后,皆改从“也”。 如:“佗”,《说文》:“负何也。”段注:“隶变佗为他,用为彼之称。”综上,“沱”当为古“池”字。又“池”字出现于隶变以后,则此处当作“沱”为是。

由表格可知,甲骨文作“旹”,从日,之声。后增加“又”字,演变为从日,寺声。《说文》:“時,四時也……旹,古文時。”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此(甲骨文)与许书古文合。汉《无极山碑》時亦作旹,尚存古文遗意。”此皆可证“旹”为“時”之古字。然今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作“峕”。《正字通·山部》:“峕,旹字之譌。”盖因二者字形相近而误,则当据此改朱注作“旹,古時字,一作時。”又战国以前皆作“旹”,而从日,寺声结构秦代才出现,故《楚辞》原文当作“旹”。

“雷”字甲骨文像闪电伸张之形,金文加雨旁,又增加四个或六个圆圈,突出雷声滚动之义。后逐渐简省,篆文作“靁”,隶书多作“雷”,二者为古今字。又“雷”字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兴起,故《楚辞》原本當作“靁”为是。

按:《楚辞补注》本作“秋”,引一本作“龝”。 朱熹引“龝”一作“秋”,并谓二者为古今字。现将“秋”字字形演变做如下梳理:

与“往”相对。“來”,甲骨文作“”“”,金文作“ ”“● ”,其形像长有麦穗芒刺的麦子。《说文》:“來,周所受瑞麦来麰,一來二縫。”徐灏注笺:“来本为麦名。 ”《广雅》:“大麦,麰也。 小麦,麳也。 ”则“来”字本义指小麦,后假借为来往之来。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中诸来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者,麦之茎强,与禾不同……假借为往来字。”此后本义废也。故“徕”当为古“来”字。

按:洪、朱二本同引“靁”一作“雷”。《玉篇·雨部》:“靁”,同“雷”。则二者为一字。现将“雷”字字形演变发展做如下梳理:

(3)池——沱(與女沐兮咸池,晞女髪兮陽之阿。池,一作沱。 (《九歌》))

按:洪、朱同引“峕”一作“時”,朱熹谓“峕”为古“時”字。现将“時”字字形演变做如下梳理:

ITT对社会的责任感已经融入企业的基因,体现在核心价值观里。作为从ITT拆分出来的专注于水的领军企业,Xylem会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一直延续下去。Xylem将高度关注节能与水资源保护,并积极投身于解决水问题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按:洪本作“來”,朱熹引一本“徠”作“來”。《玉篇·彳部》:“徠,還也。 ”即到来之义,

李太嶂道:“我弟兄专为拜会秦捕头而来,孰料半途接报,谋杀数名三品侍卫的元凶乔十二郎,居然隐藏于此。我兄弟不敢因私废公,故而有个不情之请,请秦捕头允许我兄弟先缉拿凶犯,再切磋武艺,不知可否?”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

(5)射——(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射,一作。 (《九歌》))

按:洪、朱二本同,校语亦同。《广韵·祃韵》:“,同射。”二者当为一字。现将“射”字字形演变情况做如下梳理: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射”字甲骨文作“”“”等形,从弓,从矢。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指出“”字从身,乃弓形之讹。则甲骨文亦即今之“”字。《说文》:“,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是。西周文字或作一手拉弓箭之形,即“射”字。 故《说文》曰:“射,篆文从寸。 ”则“”“射”为古今字。又根据表格发现,“”“射”两字并存于西周到秦代,直到汉以后“”字才逐渐消失,故战国时期作“射”“”皆有可能然今查字书发现,楚国文字多作“”“”“ ”“ ”等形,则原文作“”为是。今当据此改之。

(6)譱——善(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譱窈窕。譱,一作善。 (《九歌》))

按:洪本作“善”,引一本作“譱”。 朱本作“譱”,引一本作“善”。《正字通·言部》:“譱,善本字。”现将“善”字字形演变情况梳理如下:

根据表格可知,金文“善”字或用羊头之形表示,或又加誩作“譱”。战国开始逐渐省“誩”为“言”,后来“言”字又讹变为今“善”字下部。汉代以后,除《夏承碑》以外多作“善”,今亦通用之。故“譱”“善”为古今字。战国时期的楚文字不仅省去了“羊”中间的一竖,而且“羊”与“言”共用中间的横画,作“”“”等形。

(7)靁——雷(靁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鳴。靁,一作雷。 (《九歌》))

(4)徠——來(望媺人兮未徠,臨風怳兮浩歌。徠,一作來。 (《九歌》))

甲骨文作“”,不从禾”,后增之为形符,作“”。又增加“日”和“火”字,如“ ”“ ”“ ”。 春秋战国时期多省作“秋”,至此以后“秋”字逐渐兴盛,除《杨著碑》外,皆作“秋”。故朱熹所言是也。

(2)龝——秋(龝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龝,古秋字,一作秋。 (《九歌》))

(8)壄——野(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弃原壄。壄,古野字。 (《九歌》))

2.6.1 PPI网络 将215个与AD相关性蛋白靶点导入到STRING数据库获取这些靶点的PPI网络,其中206个蛋白之间存在1 876种相互作用关系(图5)。其中处于PPI网络中心的蛋白JUN(度值=74)、TNF(度值=72)、VEGFA(度值=69)、ESR1(度值=64)、APP(度值=60)等拥有最多的蛋白相互作用,提示钩藤散治疗AD的药效机制可能与这些蛋白密切相关。

可以知道,当回波数目逐渐增加的时候,该算法对于当前波数据的权重较大,对于较早之前的回波数据的权重越来越小。这使得其对于起伏背景情况下可以较快地更新背景信息。

按:洪、朱同谓“壄”为古“野”字。现对“野”字字形演变做如下梳理:

《说文》:“,古文野,从里省,从林。”非也。根据

表格可以发现,甲骨文从林,从土,后增加“予”为声符,如“ ”。此后又增加“田”,演变为从田,从土,予声,即“野”字。则“”“野”为古今字。洪、朱所言是也。然而因为声符为“予”字,而洪、朱二本皆作“壄”。《正字通·土部》:“,别从矛壄作,乃之讹文。”故当据此改作“”。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sweetpotato and its processing products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8组古今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楚辞集注》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但并不是照搬过来,通常会进行一定的甄別和判断。例如“峕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與”,洪兴祖在《楚辞集注》中仅仅罗列了“峕”一作“時”,朱熹之所以提出“峕”为“時”之古字,当是在洪兴祖的基础上对二者做了研究,可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当然,朱熹所见异文数量庞大,不免有疏漏之处。如“與女沐兮咸池,晞女髪兮陽之阿”,朱熹仅罗列了“池一作沱”,笔者通过梳理二者的字形演变发现,“沱”当为古“池”字。又根据两字产生时代发现,“池”字出现于隶变以后,故朱本作“池”,非也,原文当作“沱”为是。以上仅罗列个例对《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情况进行概述,从全文来看依然是瑕不掩瑜。囿于本人学识,本文讨论实甚肤浅,仍需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吴平,回达强.楚辞文献集成[M].扬州:广陵书社,2008.

[2]李永明.朱熹《楚辞集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4]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楚辞》解读”(15ZWB003)。

标签:;  ;  ;  ;  

《楚辞集注·九歌》所录古今字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