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_藏文论文

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_藏文论文

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双语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念定义和理论探讨

(一)Ethnicity和文化

人类学里,Ethnicity汉译为“族群”。戈登(Gidden)的定义是,某一群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景象,并以此把自己与其他群体划分出来。族群性能够使某一个群体认识和确定另一个群体,并期望对方以同样方式认识和定义自己。他指出,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及宗教信仰等是构成区分各类群体的主要因素。费士曼(Fishman)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释道,不论是在表意上、实践中还是在象征意义上,族群性与语言都有直接联系。艾里克森(Eriksen)提出,族群性是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至少应在两个群体间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互间文化差异的认识。因此,群体间的分界不见得一定在地理上,还应包括文化和环境,并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

汉森(Hansen)引用坚肯(Jenkin)的话阐述道,ethnic identity(族群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部的定义和分类的结果,如同内在的对自我的定义和群体的识别,且这两种过程是相互依存的。这里所谓的外部力量主要是指教育——教育在塑造个人和集体的族群性即内在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时产生的强烈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族群性具有社会性意义。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或是因为外部的力量或主动的民族融合,族群性也将发生变化。

(二)教育和族群性

族群性被很多学者认为在这一世纪已消失,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以后。自由派学者认为族群的传统、浪漫的特点会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而消失。而丹麦社会语言学者斯库纳贝-康格斯(Skutnabb-Kangas)认为族群性不仅不可能会死掉,尤其是以语言为依靠的族群性不仅不会消失,还可能会强化。

对少数民族族群性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不足性理论(Deficiency-based theory)”和“充实性理论(Enrichment-oriented theory)”。不足性理论提出少数民族的语言在社会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消极的因素,影响着由主体民族构成的全球性的文化价值观。

充实性理论的拥护者认为不论民族大小,其语言应被视为个人或国家的珍贵财产。强调民族的平等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建议开展各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充实和强化性项目。还认为,语言作为少数民族民族性的最根本特征,对少数民族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关,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理解,也是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而这些语言对于主体民族而言,同样有益于个人的充实和发展。

在本文,双语性和双语教育定义为:在学校和整个社会环境里藏语作为藏族学生的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的社会语言环境特征。

二、社会调查和数据搜集

(一)受访者的具体情况

笔者在2003年对西藏三地的三所小学进行了田野调查。三所小学是:拉萨市A小学(以下简称学校A)、拉萨市城关区C小学(以下简称学校C)和日喀则地区江孜县B小学(以下简称学校B)。在这三所小学里笔者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访谈和问卷调查了88人。其中有24名老师,占总数的27%;24名学生家长,占总数的27%;37名学生,占总数的42%;3位校长,占总数的3%。表1和表2显示了受访者的具体情况。

表1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状况

项目

性别

年龄段

学校 男女 总数 10~15 16~18 19~25 26~40 40之上总数

A 7 29 - -1

7

1

9

教师B 4 37 - -5

1

1

7

27%C 6 28 - -4

4

8

Total

17/70%7/30% 24/100% - - 10/42% 12/50% 2/8% 24/100%

A 1 -1 - --

-

1

1

校长B 1 -1 - --

-

1

1

3% C 1 -1 - --

1

-

1

Total

3/100% - 3/100% - --1/33%2/67% 3/100%

A 2 4 6/25%

- --

6

-

6

家长B 11- 11/46% - --

9

2

11

27%C 5 2 7/29%

- --

6

1

7

Total

18/75%6/25% 24/100% - --21/82%

3/8%

24/100%

A 7 5 12/32% 12 --

-

-

12

学生B 7 8 15/41% 15 --

-

-

15

42%C 3 7 10/27% 9 1-

-

-

10

Total

17/46%20/54% 37/100%

36/97% 1/3% -

-

- 37/100%

总数 - 55/62%33/38%

88

36/41% 1/1%

10/11% 34/39% 7/8%88

表2调查对象的民族和教育状况

项目民族教育状况

学校藏族 汉族总数小学毕业 中学毕业 中专大学总数

A

4 5

9 --4

5

9

老师B

5 2

7 --7

-

7

27%C

8 8 --6

2

8

总数 17/70%

7/30% 24/100%-- 17/71% 7/9% 24/100%

A

1 -

1 ---

1

1

校长B

1 -

1 --1

-

1

3% C

1 -

1 --1

-

1

总数 3/100% - 3/100% -

2/67%

1/33% 3/100%

A

6 -

6 -21

3

6

家长B

11-

11-32

6

11

29%C

7 -

7 61-

-

7

总数 24/96% - 24/100% 6/25%

6/29%

3/13%

9/38% 24/100%

A

12-

1212

--

-

12

学生B

15-

1515

--

-

15

41%C

101010

--

-

10

总数 37/100%- 37/37%

37/100%

--

- 37/100%

817

8843

622 17 88

选择这三个学校的原因是,各校现有的双语教育模式各具特色:学校A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使用汉语教材,在课堂上主要用汉语教课;学校B使用藏文教材,主要以藏语为教学语言;学校C处于教材及教学语言的转轨阶段,该校一年级到三年级使用汉语教材,四年级到六年级使用藏文教材并主要以藏语为教学语言。因此,通过对这三个不同学校的分析,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西藏双语教育和教学模式及其内容。另外的原因是,这三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城市、县城和乡村均有。这无疑对研究学校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有益。

(二)关于学生的微观社会语言环境

表3是针对学生家庭使用语言状况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没有一家在家庭中只使用汉语,但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家庭比例略微超过只使用藏语的;更有意思的是,三所学校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学校B和C体现了学生家庭使用藏语的比例明显高于学校A,而这很可能与学校或学生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和学校双语教育状况直接有关。

表3在家庭使用的语言状况

项目学校

仅仅使用汉语 仅仅使用藏语两种

总数

学校A -

1/8%

11/92% 12

学生学校B - 9/60%6/40% 15

学校C - 8/80%2/20% 10

总数 18/49%

19/51% 37

在问及家庭电视节目语言的选择时,被问者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

表4的调查结果体现了学生对汉语节目的青睐程度高于藏语节目。笔者了解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汉语节目和选台的丰富性;二是语言上觉得汉语节目更易于理解,很多藏语台缺乏儿童频道,译制片不易理解。不论如何,电视节目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媒体,对学生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表4家庭电视节目的选择

每日平均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

项目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

从不观看

学生20/54%

14/38% -

3/8% -

电视节目的语言

项目 只看藏文的 只看汉语的两种总数

学生1/2% 6/16%

30/82% 37

再来了解一下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双语能力(表5)。家长在藏文读写能力上称“好”和“中等”的占79%,低于汉文的96%。但是,体现藏文“不好”的家长数明显高于汉文的家长数;教师一组里,所有的教师称汉文读写能力“好”,而在藏文读写能力上体现了多样性:除了10名,即总数的59%外,其余41%表明了在藏文读写能力上是“中等”和“不好”;在汉族教师组中,表明“好”的汉文读写能力和“不好”的藏文读写能力的占100%。

表5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双语能力

学生家长的双语读写能力

项目 语言 好 中等

不好总数

家长 藏文11/46% 8/33% 5/21% 24

汉文 9/38% 14/58%1/4%

学校教师的双语读写能力

项目 语言 好 中等

不好总数

藏文10/59% 6/35% 1/6%

藏族教师 汉文

17/100%

- - 17

汉族教师 藏文 -

- 7/100% 7

汉文7/100%

- -

由此可见,藏族教师的藏文读写能力普遍低于汉文读写能力,而汉族教师则体现了对汉藏文掌握水平的巨大差异。

通过对学生学前汉语水平的调查得知,11%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汉语听说能力。这可能得益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语言环境,包括电视等传媒的影响。

表6学生学前的汉语(听说)能力

汉语水平(听说力)好 一般不好基本上听说都不会 总数

学生 4/11%3/8% 28/76% 2/5% 37

调查也揭示了家长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情况(表7)。该表显示,家长们在家庭使用藏语的情况成倍地高于使用汉语的情况,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比例也很高;在工作时家长中只使用藏文的只有1位,有8位家长在工作中使用汉语的比例高于藏语,而这刚好是使用藏语比例多于汉语家长数的1倍,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比例略低于50%。

表7藏族家长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藏汉两种语言的情况

项目仅仅使用藏语 仅仅使用汉语 使用藏语明显 使用汉语明显 两种使用率

高于汉语 高于藏语 一样

在家庭6/25% - 12/50%-

6/25%

在工作1/4%

-

4/17%

8/33% 11/46%

家长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具有很大差异,在家庭倾向于使用藏语,而在工作当中明显倾向于汉语的使用。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在家庭语言使用的选择性上,受访者的回答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在拉萨和江孜两地的比较中发现,拉萨地区的家长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汉语的比例明显高于江孜。这可能与地域的文化、经济、人口结构直接相关。

(三)在学生的学校成绩、对未来的期望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框架内对语言教育的理解

表8是学生对“你认为哪种语言对将来个人的成功最为重要”的回答。其中认为“很好的汉语水平和一般的藏语”占绝对的优势,而仅有1人与此持相反观点;19%的人认为两种语言都很重要。上表体现的现象可以理解为,从实用角度而言,很好的汉语水平在学生的思想里已成为一个能否踏入成功之门的基本要素。而对藏语的认识则恰恰相反。在访谈中,很多学生的解释实际上体现出了在西藏地区汉语使用的广泛性和藏文使用的相对弱势地位。

表8语言与未来成功的期望

项目 仅仅使 仅仅使 很好的藏语很好的汉语两种总数

用藏语 用汉语 和一般的藏语 和一般的藏语 都重要

学生-

- 1/3% 29/78% 7/19%

37

在提问“小学生小学毕业后应该上什么样的中学”时(表9),教师、家长、学生三组访问对象的选择是:

表9小学毕业后应该上什么样的中学

学校对象回答总数学校对象

回答

总数

教师 4 教师20

本地内地

中学家长 2 6/7%

西藏家长2279/93%

中学

学生学生37

表9清楚地表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组中,在数量上选择“内地西藏班”的占绝对优势。尤为突出的现象是,教师和家长不同程度地选择了两种学校,而学生方面出现了完全往“内地西藏班”一边倒的现象。

为何对选择“内地西藏班”的原因的解释有:1、这些学校能提供的教学和设施比较好;2、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3、适应内地的生活可为能够继续在内地上大学提供帮助。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前一个问题,即“你认为哪种语言将对未来个人的成功最为重要”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事实上,对教师组问到“学生是否在课堂上面临语言困难”时,除2人外,都说存在困难。学校A存在的难题是,教材均是汉文编写的,而课堂上非常需要用藏语对难点进行解释,但是又缺乏能够熟练使用双语授课的老师。学校B使用母语教育,即教材均是藏文编写的。但他们也指出,由于教材中使用的很多词汇翻译不准确,或者是因地域差异,青海、四川等地编写的教材与本地语言存在差异,学生理解困难。同时,很多课本内容均是直接从汉文教材翻译而成的,因此,缺乏有本民族、本地文化特色的内容。

在对家长和教师组问及学校应该加强哪一门课程的时候,19人(40%)认为应该是汉语,而只有2人(4%)认为是藏文。其中的解释主要有:1、汉语是藏族学生的一个弱项,又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2、汉语比藏语在使用上更具有广泛性。这些解释虽然体现了学好汉语的重要性,但是对教师组问到“假如有人认为,对于学生的将来,学会藏语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好汉语文”时,22人(92%)表示强烈反对。其中的解释主要有:1、藏语是藏族学生的母语,不能不学;2、藏语是藏族地区主要使用的语言;3、藏语是藏族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4、学好藏语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而表示赞同的2个汉族老师认为,藏语不是我国通用的语言,不实用。同样,在问到有无必要在学校教藏文,强化藏文课或将其优先化时,21位教师(88%)认为有必要教学和强调藏文课,其中大多原因是“藏语是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校B的教师认为,藏语文是教材文字,有必要学好。同样,当对家长组问到“你是否会坚持让小孩学习藏文,虽然他(她)很不乐意”时,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赞同。其中略高于50%的家长认为藏语是民族语言,这与藏语是否实用无关。其余的认为,藏文是主课之一或学好藏文有助于提高统考分数等。

从这一组问题和答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学好藏语文很重要。而其中的解释大都与认为学好藏语文能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等因素有联系,同时也隐含了藏语文存在的不实用性。

(四)有关双语教育

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各个调查对象对学校双语教育的普遍认识。首先,对教师、家长一组问到“藏族学生能否把汉语掌握得同汉族同学一样”时(表10),教师和家长组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表10 藏族学生能否把汉语掌握得同汉族同学一样?

非常肯定 肯定不同意

总数

教师

21

21

24

家长5

712 24

总数 26/54%

9/19% 13/27%

48

观点的差异主要在于教师组认为学生完全能通过后天努力达到和母语一样的水平;而家长组认为,作为第二语言,汉语在学校学得再好也不可能和母语达到同样水平。在问及“学校是否应该使用藏文教材,用藏语授课”时,虽然三所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一,但是家长们的答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17名家长(71%)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学校应该采用藏文教材和藏语授课。原因大致是认为“汉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重要”。教师组在分成以使用藏文为教材文的一组,即(Z组)和汉文为教材文(H组)两组后,提问当前他们实践的双语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是否有益时,Z组的21名教师(90%)认为他们实践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有益的;H组的15名教师(63%)认为他们实践的以汉语为基础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正确的。比较之下,教师组中,对以藏文为基础的双语教育持更肯定的态度。

当三所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被要求就西藏双语教育提出一些看法时,学校A的教师和校长指出,在小学阶段用汉语教课对学生和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学生一旦适应该教学模式,则非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在区内外学习。但是,问题有:1、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藏文水平,因为教材语言虽然是汉语,但课堂上需要使用大量的藏语解释;2、当用两种文字授课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重复,影响课程进展;3、数学等有些课程的内容与西藏的本地文化、生活缺乏联系,学生不易理解;4、存在藏文被忽视的现象。而学校B为代表的教师们提出,用藏文教材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对西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有:1、过于强调藏文,汉文将被忽略,课时安排存在不合理性;2、较弱的汉语读写能力将导致学生对初中阶段学习的不适应;3、教材编写存在不合理性,很多专用名词在翻译上存在不统一。

三、社会调查和数据搜集结果的分析

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藏教育在全国教育中的进一步融合,汉语在小学教育中逐渐被强化,在很多地区已逐渐成为教学语言,而这一过程和西藏社会的变迁是分不开的。早期,除了中央专门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外,藏民族中具有相当汉语读写能力的人屈指可数。但是,随着西藏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内地省市的逐步接轨,使得汉语的普及性在西藏社会迅猛提高,掌握和使用汉语已成为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西藏社会的多样性,如城乡间的差异导致了汉语的普及和使用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在西藏,从学术角度对“文盲”的定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2003年《西藏统计年鉴》的统计,在西藏自治区,15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文盲率为35.6%,在乡村则达到了49%。笔者观察发现,这些所谓的“文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较少,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地区与汉族或汉族文化,比如汉语新闻媒体、商业交往等方面接触较少。而城市则与此相反,64%的人口被认为至少受过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具备不同程度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样,汉语在城市里使用面积很广,而汉语的普及性进一步被内地来的汉族干部和群众提升。

由此看来,西藏社会在双语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用费士曼(Fishman)的理论解释,就是当两种语言被某一群体交替性使用时,语言状态就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环境,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通讯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语言的转移性强于稳定性。同样,贝克(Baker)认为两种语言间的关系由于文化、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在西藏实行双语教育适合西藏的特点。但是,由于西藏的地域特点,西藏当前存在着两种双语教育模式和从以藏语为基础的双语过渡到以汉语为基础的双语教育模式的第三种现象。调查中的学校C体现了这一特征。事实上,这一过渡从实用角度而言其必要性显而易见,因为西藏所有的中学都采用汉语教材,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较好的汉语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出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以藏文为基础的双语教育在本质上充满矛盾,而这一矛盾并非因为采用了藏语为教材语言所致,而是小学与中学教育间在教学语言上不能统一的问题而起。这两难的境况一直缠绕着西藏的双语教育。

按照麦克斯(Mikes)的观点,我们在分析学生的宏、微观社会语言环境时可得出,语言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在两种环境中折衷地适应两方面的要求。虽然这在政策上存在很强的引导性,但是,当我们把小学教育从整体的学校教育中孤立起来的时候,这一弊端尤为突出。由于学生从小生长在双语环境,而两种语言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可能做到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完全放弃,由此双语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又充满矛盾。在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回答中始终存在某些带有矛盾的观点即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就藏语的实用性就存在多种观点即说明这一问题。

就不足性理论和充实性理论而言,西藏双语教育很难被完全定义为其中一种,这是因为,以汉语为基础的双语教育模式虽然表现出了多种弊端,但是更能够与小学之后的教育体系连接起来。由此可见,从宏观政策研究的角度孤立地对某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进行分析是困难的。但是,也只有在西藏小学教育体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语言教育模式的多样性。而在小学阶段对教学语言的艰难选择,不仅是教育学面临的难题,也是家长和学生的难题。家长和学生作为这些教育模式的受直接影响者,很难自主地进行个人评判和选择,而产生这一难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后——小学教育(post primary education)的统一性,还在整个社会语言环境的变迁。这种变迁是家长和教师能够体验到的,如在比较教师和家长的两种语言熟练程度上体现的事实,以及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情况调查结果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这些直接的感受,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对学生学习藏语的期望停留在诸如藏语是母语、学好藏文对文化传承有益等对学生较抽象的概念上。

虽然很多教师表示学生们对学习藏语的热情不高,但是,学生们也没有在“最不想学的课程”当中选择藏文。所以,当藏语文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时,没有对其持特殊的观点。不论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在分析双语教育时,体现出了较强的实用主义特点。但是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也受限于如何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获得发展和成功。但是,他们也没有放弃母语为基础的双语教育对学生在多方面益处更大的可能性考虑,比如,在教师、家长一组里有75%人认为使用藏语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教师们认为较好的学习成绩并不能意味着对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有益,因为,能否适应和融入到大的社会环境与之相比显得更加重要。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学生、教师和家长一组中有93%的人坚定地认为内地西藏班是小学毕业后最理想的去处。

以双语教育为主要特色的西藏小学教育,体现了这样一个弱点,就是在课本中缺乏与本地、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针对内地编写的教材内容对西藏学生来说显得晦涩难懂,影响教学效果。在藏文教材理科课程中出现的不统一的专用词汇的使用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四、结论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西藏存在着较复杂的双语社会语言环境,比如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由于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差异。因此,小学生的宏、微观社会语言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在这样一种语言多样性的环境中的小学教育中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即藏文或汉文作为教材、教学语言的双语教育模式。其中发现:1、现实中对双语教育存在着广泛的定义上的差别,造成理论和实践中的混乱;2、两种双语教育模式都存在利弊,但是,在政策上体现了教学语言从藏语逐步过渡到汉语的可能性,调查的对象学校C表明了这一动态;3、由于宏观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汉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家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体现了强烈的实用主义思想,即认可和强调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必要性;4、同时,他们也认为不受双语教育模式限制而学习和使用藏语文也很重要,尤其是将其联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自我价值观建立等方面。大多访问对象认为使用藏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5、而这两者,即3和4体现的观点又被认为在实践中存在着矛盾的两难选择。

标签:;  ;  ;  ;  ;  ;  

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_藏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