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技术演变的历史背景与技术点的形成--以跳高项目为中心_奥运会田径论文

田径技术演进与技术要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以跳跃的高度项目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背景论文,技术论文,田径论文,要点论文,高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涉及田径运动的发展,人们常常关注于成绩的进步,较少注目技术变革给成绩进步带来的机遇;构成技术因素的重要前提与次要提前同场地器材的演变以及规则的更改息息相关,而规则的修改又尾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在沿革中演进,有并存、有交替、有创新、有残留、有消失,是选择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其中淘汰性与消退性的选择兼而有之。技术行为的改变是经历的结果,因袭的结果。技术、技艺从继承传统的沿袭中走出。在知识情报传导高效率的今天,新技术的辐射迅速扩大。陌生的技术会很快出现仿效的大趋势。而技术的传授历来是描述多于原理上的论证。技术具有不间断的关链,引申层次越多越远,与原始形状的联系越模糊。原始形状在不断的嬗变中浮现,新技术总带有“原型”胎痣。面对挑战,遇有契机,具有创造性的少数人造就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出现可归因为偶然因素,也可归因为细微的潜在因素;或在无意义的偶然中,或在有意义的巧合中发生发展。譬如:P·奥布拉恩, 先是练习跳高,起跳的左腿受伤后,改练铅球,自裕其能,开创了在投掷圈的后方以背向低势开始的滑步技术,使力的作用线延长了30厘米。不久,这种铅球投掷技术在全世界普及。又譬如:迪克·福斯贝里在跳高练习中,他跳向里转动的剪式动作,把后背直接转向横竿,成为首创背越横竿的先行者。背越式盛行,背越式的征服,同样也是背越式的革命。

“运动专项技术不能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演绎出普遍适用的因果规律来。”[1]作者在这中肯的见解之后, 又指出:“日趋向现代技术改良、改进、创新和完美的过程,并非都是先接受技术力学理论的指导以后才发生、发展。即是说许多技术的采用非先行设计,先有力学研究介入和渗透,才有新技术的诞生”[2]。 就是讲:过分的引申说成为力学理论所造就,显然不符合技术发展的经历,以及对实践背景的考察。技术存在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仿效性,初时很难对新技术的变革作出解释,不间断的实践,揣摩、苦练、辛勤搜集,达到透彻的领悟。关于技术原理、技术潜力评定方法公式、技术系数、技术指标、技术理想指数等等,所构成的系统经验则是以后的事。

把当今盛行、通用的技术与近代奥运会之初的技术相对照,带着追索历史的兴趣,用来展示上述观点是本文的出发点。因查找足够多的文献、整理细节存有困难,只好在逐渐普及和技术定型化中,在执掌某一技术的历史序位中简略归纳,用史料展示不间断的关系锁链,寻找技术定型的关键年代,考查受制于历史的——生活要素——科技水平所能提供的条件。进而确立了技术演进是从沿袭的尝试中获取的观念。

鉴于以上见解,本文考查了田径运动,以跳高和撑竿跳高2 个项目为中心对技术变革年代,成绩的推进给予描述。就目光所及,这类考查所得类推给投掷项目也是适合的。资料虽显欠缺,但不失对前述总括作出验证。

2 跳高

一种简单易习,接近自然的跨越式跳高初有纪录是1854年。1874年,英国人布鲁克斯越过1.77米。这种跳越横竿的方法,全凭借于模仿。腾空后两腿交替过竿,由于臀部的厚度身体重心处于横竿上方,过竿效率很差。1887年,美国人佩基首先采用剪式。1895年英美田径对抗赛上M·斯威尼以他1.73米的身高,空或扭动腰部的剪绞式越过1.93 米的高度,跳高走向改良,提高了过竿效率。1912年跳高使用大沙坑,霍拉恩用滚式跳过2米。介时跳高技术处于团身式阶段, 格守着头不能先越过横竿的规则。30年代初期出现一种潜入的俯卧式越过横竿的方法,给人留下一种飘浮跳越的印象。1933年,头部不能先越过横杆的规则被解除,俯卧式得到承认。1936年奥尔布赖顿正式采用俯卧式。1941年L ·斯第尔斯用俯卧式创造了2.11米的世界纪录。但是,充分运用向上垂直的踏跳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即使如此,由于空中俯卧的姿态,运动员身体重心离横竿更近,过竿效率大为改观。二战以后,俯卧式成为跳高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世界纪录由1936年的2.07米进展到1953年的2.12米。1956年以后,先由潜入型丘马斯的2.15米,推进到1978 年完美型亚辛科的2.34米,俯卧式创造的世界纪录达到颠峰。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后是俯卧式和背越式共存的年代,是跳高技术空中姿势变动,交替选择淘汰的年代,一个以背越式为主流的时代已酝酿就绪。迄今以背越式跳过的高度由古巴选手索托马约尔达到了2.45米。

跳高成绩由下列三个要素所决定:

较用统计学者的目光加以审视那是粗糙的。但这也是从搜集众多资料中推导而生的简便见解。资料整理显示,1934年以前,在创造世界纪录的6人中, 身高没有超过1.83米的;以后的30年间世界纪录保持者平均身高是1.85米;近期来世界纪录创造者如斯通斯身高1.96米,亚辛科1.94米。最近世界最佳跳高运动员平均身高处于1.90 米以上, 其中默根堡和波瓦尔尼琴身高为2.01米。运动员身长的加高成为世界纪录提高的直接因素。人们已经注意到越过2.35米以上的选手,他们的身高与横竿高度差的平均值是40厘米,按此推算身高为2米的选手,经过科学的训练极有希望达到2.40 米以上的高度。

自斯通斯(1973年)后,跳高姿势的主流是背越式。背越式具有技术容易,阻止身体的偏动,踏跳与过竿能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等优点。背弓过竿比俯卧式效率更好,越过横竿的两腿上举比俯卧拖着后腿翻转技术上更容易。

当初背越过竿由迪克·福斯贝里在训练中意外使用,之后经不断揣摩和尝试走向定型化。但在没有专门的沙坑和厚厚的海棉垫的年代里,是不会发展这种动作结构简单,可以毫无顾及的用后背落地的技术的。

跳高空中过竿姿势按技术出现的历史序位当是: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显而易见,沿革、并存、交替演进是常情。如果说技术将一无反顾地向深化发展的话,考查发觉并不存在什么规律,也不具有周期性的倾向,技术的演进只是由某种契机所使然。一种新的姿势出现,由偶然所得或意外尝试所促成,就跳高技术而言即明朗又典型。历史的回顾,验证了概括了早先所阐述的观念。技术之本总是面临挑战,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所自裕其能,模仿因袭,顺序摸索,应付挑战,促成技术的演进。

3 撑竿跳高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的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在近代奥运会之先的1884年,撑竿跳高使用的是一端带有铁尖的木竿。1890年已有人使用颇有弹性的竹竿。 撑竿过竿的方法, 有记载说1912年莱德是弓背型过竿;1920年富斯是折刀式过竿。技术尚未定型,其越过横竿的技术术语也就不会确切,有的称坐势过竿,有的称侧身过竿。引体转身的过竿方法在探索尝试阶段。1925年规则许可使用插斗(穴),在此之前撑竿支撑在沙子里,从此也就取消了撑竿一头的铁尖。与现代形状大致相同的插斗在1929年开始使用,插斗的使用使撑竿竖起更有效。二战后的1950年就有人开始使用耐久性安全性更好的金属撑竿,铝质撑竿管状、橄榄状都曾出现过。据查证美国人在1948年就发明了玻璃纤维竿,由于弯曲度极大,跳起后即有下沉感觉,技术上无法适应。接着1961年经过改良的咖啡色纤维竿取代了金属竿,早期纤维竿重3.47公斤。第2期产品为篮色纤维竿。撑竿材质的改变, 促进着撑竿跳高的演进。到1974年后,一种最新配方向构造的白色纤维竿出世,白竿仅重2.73公斤,不久,普遍使用。可以说撑竿跳高成绩的进步,完全同撑竿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各技术关节环环相扣——握竿高度取决于竿的种类助跑速度以及选手的身高与臂长——跳跳取决于对撑竿的操作——引体高度与引体时机以及推竿时机取决于竿的材质。

最初纪录是1867年的2.87米,加拿大拉塞尔有幸载入史册,19世纪末纪录提高到3.61米,其成绩提高的途径依赖于提高握竿点。1912年越过4米关口的是美国人M·赖特。挪威人C·霍夫使用竹竿从1922 —1925年把纪录从4.09米提高到4.25米。1942年,美国人C ·瓦梅尔达姆也是用竹竿跳过了4.77米。1960年,D·布霍格用金属竿越过了4.80米。1963年越过5米大关的是美国人斯坦伯格。60年代后,由于使用玻璃纤维竿使纪录推进到5.44米。70年代纪录不断刷新。截至1976年,美国人罗伯茨已经创造5.70米的世界纪录。进入80年代玻璃纤维竿不断改进,使成绩继续推进。1985年过6米大关。在金属竿时代纪录在4.70—4.82 米之间徘徊,从4米—5米用了51年,从5米到6米用了22年,急促的推进节奏,撑竿跳高最为明显。

比较一下50年代与60年代的握竿高度与引体高度,可以说两者均有提高。仅仅10年间把纪录提高了0.6米以上, 这主要是玻璃纤维竿的贡献。进入70年代玻璃纤维竿弹性又不断向强力改进。多数5.5 米以上的纪录保持者是依靠增加握竿高度(4.7M左右)而创造其纪录的。应当注意到,他们的引体高度与60年代却没有多大差别(0.85—1.02米)。这说明引体技术潜力的挖掘已甚微。由此可以想见今后世界纪录的改写,将主要依靠助跑速度的提高和体格(主要是身高)提高。当然撑竿在性能上的再改进另当别论。然而增加握竿高度基本的而且是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助跑速度的提高。越过5.70米以上的高度,100 米的疾跑能力要求在10″8,并不算过份。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撑竿材质的性能带来无法估量的变化,这一点在撑竿跳高上最为典型。

根据撑竿材质的变化,大致上可以把世界纪录变迁分列为4 个阶段:

第1阶段,19世纪末的木质时代, 有资料提供据说是一种北美的桃木。木竿几乎没有弹性,竖竿的速度缓慢,又没有可以制动的插斗,纪录达到3.70米当属不易。

第2阶段,1910—1942年的竹竿时代。纪录从3.70米推进到4.77 米。日本盛产世界上独有的高强度、高韧性的竹子,是当时制作撑竿的首选材料。越过4.77米的瓦梅尔达姆是竹竿时代的高手,其握竿高度已经达到4.02米,引体高度可推测出为0.75米。考虑到竹竿短而易折断,弹性差而强力又较弱;竟然可以逼近5米, 可以想见当时在对撑杆的操作方面,已具备了很高的技巧。

第3阶段,1950—1960年金属竿时代,在整个金属竿时代的10 年中,纪录只提高6厘米。世界纪录由4.77米进展到4.83米。 其原因是竹竿与金属竿的力学性质差别不大,竿子的重量和弯曲度、反弹复原的速度大体上相同。只是金属竿硬而牢固,使用更耐久些。安全性能的提高给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除此之外,金属竿别无优势。纪录的推进依然按竹竿时代的节奏缓慢地前进着。

撑杆跳高成绩提高所应具备的3个基本要素是:

1.握竿高度;

2.竿的垂直竖起的速度;

3.引体高度。

以上3点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只不过受制于撑竿材质的限制,无法表现更高的成绩水平。

第4阶段,是1961年以后的玻璃纤维竿时代。 玻璃纤维竿除具有竹竿、金属竿所具有的优点外,又具有良好的弹性,并可以克服金属竿插穴时冲击力过大的缺点。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纪录从4.80米提高到5.70米,大幅度的成绩增长,应当归功于富有弹性、强度和韧性的新型撑竿。人们对成功的企盼引起对玻璃纤维竿的偏爱,随着对玻璃纤维竿操作技术的精确化以及重视助跑速度的提高,上体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近乎杂技的体操能力的发展,纪录一步步地超过6米大关。1991 年苏联选手布勃卡在室内4创世界纪录:6.08米、6.10米、6.11米、6.12米。布勃卡象镌刻标尺那样一厘米一厘米向更高的高度推进着。

在整理归纳跳高和撑竿跳高技术演进与技术要素的构成时,笔者在这2 个项目上的历史考查对前述确定的观念可以说又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

注释:

[1][2]见李金海《田径专项技术的嬗变契机》,《体育与科学》1995年第2期

标签:;  ;  ;  ;  

田径技术演变的历史背景与技术点的形成--以跳高项目为中心_奥运会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