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

孔繁成[1]2002年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新教材古诗文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都文质兼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但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而且也是智育的有力凭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民族美德的效能:一方面,让学生接受它美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一方面,用它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民族美德的熏陶之下接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鉴赏时,不但要注意感受其形式方面的美,更要发掘其内容方面的美。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对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及对现实具有批判精神的个性美、人格美,应格外重视。要让民族美德的审美效能得以充分发挥,老师就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并且要把它和作文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蔡旭群[2]2006年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保持高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探索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民族精神的由来以及国内外对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其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关系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然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以及构成进行了说明,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力量。其主要内容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方式,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在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文章还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应对全球化浪潮、改善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了对国外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首先是对美国在培养美国精神方面的成功经验的研究,认为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全社会高度重视、有正确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其次分析总结了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的经验,指出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传统文化、充分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及强调构筑以学校、家庭、社会叁位一体

潘涌[3]2015年在《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获得力量和智慧的主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传统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建构高中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或者说入侵,许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在慢慢消失,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全文共分为四章,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着手,在第一章阐述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并剖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第二章阐述了笔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思考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第叁章: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访谈并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注意吸收,尊重他国文化,把握分寸,根据语文目标的多重性来合理分配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高中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盛亚丹[4]2017年在《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政治思想多元化的趋势,民族文化愈来愈成为一国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必须重视对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中学,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和中学生特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中学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中学的素质教育质量,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探寻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依据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我国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调查和思考,围绕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以提出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为研究目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明确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文章第一部分在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人格修养教育,孝亲敬长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情操教育,着力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亲情观、人际观、社会观、国家观和审美观等价值观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剖析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从学科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叁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社会教育力量的欠缺以及自我教育的松懈等四个方面探究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论文的第叁部分在掌握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学科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开展,校园环境建设,全社会相互协作,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等五个方面探寻“中学应怎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从而指导各级中学全方位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岳利玲[5]2016年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考察语文教材编写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共通之处,便是各套教材对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渗透。语文教材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延续其生命的载体,是让传统文化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河床,而传统文化之于语文教材,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该套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在学习借鉴整套教材传统文化要素渗透的可取之处的同时,给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论文首先界定了“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了从古至今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情况,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传统文化的意义。文章主体部分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选编评价及选编建议构成。在前人文化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分为汉语言文字、传统文学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民俗礼仪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宗教文化这八大类,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我们看到了诸如内容安排丰富充实、依附载体多元互补、编排方式整散相间、教学要求与时俱进等优点。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像比重需更加合理、编排需更加严谨、建构需更加系统等有待改善之处。最后,笔者在借鉴、分析、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择优化、体系化、渐进性、科学性等选编建议,力图使传统文化要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现真正的合理的选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关注的同时,还能为初中语文教材合理选编传统文化要素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而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冷爱萍[6]2017年在《初中古诗词教学重难点及对策探究》文中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初中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的重要文献依托。它在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吸收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古诗词教学中的重难点的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与现代文教学、作文教学相比,古典诗词教学,由于时代久远造成初中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语序、语境理解力和分析力较弱,诗词愈是时代久远,学生理解愈是困难。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区分和应对即成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分析对象。目前语文教学研究学术界对古典诗词重点与难点研究尚很薄弱,本文集中分析论证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界定依据、分类取向和应对策略,旨在对初中古典诗词重点难点教学有所突破。本论文以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旨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理清重难点,找到初中古诗词教学重难点的对策,对重难点针对性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分清重难点教学,可以对教学过程有所侧重,降低教学的盲目性以及减轻一些教学的负担。本论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从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入手,对文献综述进行分类梳理,对古诗词教学重难点予以明确,以便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第二章主要是如何来界定初中古诗词重难点的,从新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初中升学考试的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教师素养水平不一等方面找出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第叁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古诗词教学中重难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存在重点问题主要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准确,对诗歌主题思想挖掘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有:对诗歌中意象分析把握不透彻、抓扣不住诗词中的“字眼”。第四章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对策。从使用教学拓展资料弥补教材不足、教师自身用情感生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学习积淀,化解其难点的难度等。综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初中古诗词重难点产生的原因除了古代汉语语言、语法、语境的时代差异外,教材编排差异性、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以及时代造成学生对古诗词关注和理解的困境。对初中古诗词重难点教学的应对、突破和革新在于现代多媒体语境下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化、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与古典诗词的生活化。

王伟[7]2016年在《传统美德在现代小学的境遇研究》文中认为一个着眼于未来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抛弃本民族优秀美德传统。随着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变和生活中传统德性的失落,传统美德的教育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养成和道德成长的奠基阶段,在小学阶段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发展的起点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梳理文献过程中发现,对当前学校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更侧重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对小学阶段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尚少。本研究以南京市X小学为例,对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小学中的境遇进行直观呈现与分析,以期能够引发社会对当前小学阶段传统美德教育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并对未来如何在教育不断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好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全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意义、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的已有研究,以及对相关概念界定进行阐述,进而呈现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研究背景介绍,呈现该研究的定点。第叁部分着重从国家层面,对国家课程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概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第四部分则从国家课程走向校本课程,对X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情况进行直观考察。第五部分立足于师生,重点反映学校中不同角色对传统美德教育的不同看法。第六分部分是结语部分,结合前面五个部分的阐述,以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小学的命运作为视角,提出自己的关切。

李彦荣[8]2004年在《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文中提出20世纪是文化批判与反思的世纪,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常常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层面。不管这些具体的矛盾与冲突是什么,但其核心均围绕着这样一个文化主题,那就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引进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能不能实现现代性转化。 课程作为对文化的选择亦真切地受到了这一系列文化冲突的影响。由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取决于课程组织者对不同文化的态度,所以透过对课程的理性分析,我们就可能揭示出文化被选择传递的路向;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文化被选择传递的路向,找出限制课程改革发展的深层内在因素,重新选择文化,为课程改革理出一条最具教育本质特性的发展之路。 历史上,课程改革的文化悖论不外乎中西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科学与人文之争等。在这一系列悖论中,由于社会的哲学观、价值观不同,课程的制定者以及学校的举办者的主张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正视这一客观事实,这正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不同于以往纯粹的课程史或课程论研究,本研究坚持历史辩证法观点,注重史论结合,力图从“文化路向”的视角去研究中小学课程的现代化变革,关注这一变革过程中被精英(知识)阶层、权力阶层以现代化的名义打压了的人文文化、民族文化对被赋予合法性的现代科技文化的不懈抗争,努力阐释科技文化强势下课程中高地位知识与低地位知识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课程和受教育主体带来的文化偏失——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过分强调遮蔽了人文知识底蕴和民族精神价值,肢解了课程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使人沦为技术的工具和奴隶。 对课程作文化研究要求我们做这样的一些阐释:一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对课程进行多维的文化审视。这就是本文选择从哲学理念、价值观、课程内容以及主体(不同类型办学者)对课程文化的选择这样几个层次来阐释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现实的关注,追问课程设置和课程现象背后的“根据”、“意义”。如,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以及民办学校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学校课程设置的“根据”及其文化“意义”是什么。具体而言,本研究分这样几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对行将开始的研究涉及的主题作了概念界定、理念分析、内容结构介绍、已有研究成果评估以及本研究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说明。 在正文第一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课程改革作了简要的整体回顾,勾勒出课程改革的发展线索,以便对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紧接着在第二章,丛哲学层面深层剖析了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对几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哲学观、课程观的理论分析,旨在探讨社会主流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影响,表明“中体西用”、实用主义等主流思想其实是为科学文化课程占据中国学校课程主体地位提供了合法外衣。在第叁章,本研究着重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论争深刻地揭示了课程改革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冲突,强调课程改革必须正视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地位,科学化过程中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兼顾。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在第四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国家课程与公立、私立、教会学校和民办学校几种不同办学主体所办学校课程的对比考察,阐明不同主体间的文化选择对学校课程控制程度以及知识地位变化的影响;辨证分析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之异同变化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这也是本研究不同于其他课程研究的独特点之一。同时在第五章,本研究还以独特的视角具体到课程内容的微观文化分析,以语文这门最具中国旧课程原滋味的学科为案例,在从大纲到教材几方面的分析中凸显出中小学课程内容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文化路向。最后,在第六章,总结前文研究、梳理历史脉络,主张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创造性地展望二十一世纪课程改革应走的文化路向。也就是要以健全人格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文化,指出课程作为帮助一个自然人实现社会化的媒介,不可能脱离人的文化根性来构建其现代性。课程在现代化追求中决不能舍本逐末,必须兼顾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学。 本研究在整体结构上是整—分—整,主张在历史的整体把握中进行横向解剖,围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这一焦点,从哲学理念、价值冲突、办学主体的文化选择以及课程内在发展理路几方面进行全方位透析,并进而展望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文化走向。 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在课程改革做出选择之前,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悖论与冲突,但不管这些悖论与冲突多么激烈,我们最后总能找到相对理性的选择。也许这种选择后来被证明并不是最具长远性的选择,但一定是当时情况下最适合的选择。在今天,我们的研究不是要声讨历史的遗憾,而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的辨证分析中为课程改革指出一条更富人性的、更具深层文化意蕴的未来发展之路。叫.观咐

李立敏[9]2005年在《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实践研究报告》文中认为一、课题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做为一项既面向现实,更面向未来之事业,它的本质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过程,它不仅要启迪、挖掘人的个性和发展潜能,更要培养以人生理想、信念、价值、人格、道德为内容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D]. 孔繁成.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2]. 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 蔡旭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 潘涌.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4]. 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盛亚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选编研究[D]. 岳利玲. 扬州大学. 2016

[6]. 初中古诗词教学重难点及对策探究[D]. 冷爱萍. 信阳师范学院. 2017

[7]. 传统美德在现代小学的境遇研究[D]. 王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8].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 李彦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9]. 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实践研究报告[C]. 李立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七卷). 2005

标签:;  ;  ;  ;  ;  ;  ;  ;  ;  ;  ;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