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行道与暴雨管理相结合解决主干道路低洼受涝问题探讨——以深圳市107国道为例论文_刘斌玲, 李立辉

1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2深圳市北部水源工程管理处 广东深圳

摘要:市政道路建设时往往因未考虑排水问题,或因建设年代较早,周边开发建设地面标高抬高而导致路面低洼受涝。以深圳市107国道新安段为例分析采用人行道与暴雨管理相结合,细化排水分区解决此类受涝问题。同时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打造可持续排水系统。

关键词:暴雨管理;细化排水分区;海绵城市;受涝

1、现状概况

2014年5月11日,深圳市降下了2008年以来最大的超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导致深圳市多处受淹,其中宝安区的107国道新安段、宝安中心区产生严重水滞。此次水滞持续时间长、集水深度最深处达1.5m,107国道一度交通中断达10多个小时,造成数百辆车辆水淹熄火受损。

项目位置位于宝安中心区新安街道。从地势上看,107国道以北地势逐渐升高,由5m逐渐升高至25m,107国道以南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大多为3~4m。尤其107国道创业立交处地势最为低洼,形成锅底状。

1.1 河流水系现状

宝安中心城区的河涌属珠江口水系,主要包括西乡河、咸水涌、新圳河,河涌水流由东向西穿过西海堤汇入珠江口。新圳河流域面积15.4km2,河长5.55km,咸水涌属于西乡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9.07km2,河长6.06km。

1.2排水管网现状

新安街道现状排水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大部分道路为雨污分流系统,存在的雨污合流管线也已在出口处进行截污。新安街道以广深公路和裕安路为界限,广深公路以东、裕安路以南片区的雨水排入新圳河和双界河,雨水的主要出路为107国道已建A4.0×1.5m箱涵,留仙一路已建d1500和湖滨路d1400雨水干管将所收集雨水经过双界河及新圳河后排海。107国道以东、裕安路以北片区的雨水排入咸水涌,雨水的主要出路为107国道已建A3.0×1.5m箱涵、上川路下的A1.0×1.0m箱涵将所收集雨水经过咸水涌排海。为避免107国道以北高水对下游低区的影响,107国道箱涵收集其北侧排水直接排入新圳河。

2、107国道受涝原因分析

(1)地面标高偏低,大量客水涌入

宝安中心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沿海相对低洼,除宝安中心区新填区外,基本低于多年平均高潮位。横穿宝安区的交通大动脉107国道建设年代较早,随着两侧城市地块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了道路两侧地面高,107道路低洼的“V”形狭长地势。位于宝安老城区段的107国道北侧地面基本比107国道现状道路高出0.5~3.0米。尤其是107国道新安段,最低点的创业立交至裕安一路之间路段,路面标高仅2.8~3.0m,远低于北侧的路面(地面6.0~7.5m)、局部地段地面高差达到了3.0米。南侧地块同样比107国道道路高出0.3~1.0m。因此暴雨时,由于道路两侧,尤其北侧区域雨水系统过流能力偏低而导致排水不及时,大量的地面汇集雨水顺坡流入107国道,使得107国道成为该区域的汇水带,导致道路严重水滞。

(2)现状排水管网过流能力偏低

从管网汇水范围分析,107国道以北汇水分别属咸水涌流域1.5km2及新圳河流域1.7km2。

根据汇水集流面积计算,采用深圳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L.s/ha)

采用深圳市规划国土局2007年8月编制的《深圳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进行计算,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见下表。

对107国道的汇水范围进行雨量计算发现,107国道以北现状管网过流能力仅1~2年一遇,超过现状管网过流能力的雨水将顺坡汇入107国道,并沿107国道(广州方向侧)汇流至新圳河,使得暴雨时107国道变成汇水带。

3、对策

遵循“细化排水分区,隔离高水”的原则,规划沿107国道北侧人行道或辅路下方新建集水箱涵,将107国道以北高水隔离,统一排入新圳河。

集水箱涵规模达50年一遇标准,尺寸4.5×2.2~4.5×4m,隔离高水,箱涵顶较现状地面高0.5m左右,并在箱涵高水侧设置立式雨水口,确保北侧高水通过立式雨水口截入箱涵。考虑万佳泵站建于濠江社区公园内,在用地上有扩建的可能,规划扩建万佳泵站抽排箱涵内涝水,扩建后万佳泵站规模40.8m3/s。新圳河水位较低时直排入河,水位较高时通过泵站抽排。

经集水箱涵截流后,107国道范围区间汇水通过现有路下4*1.5m箱涵经107国道临时泵站抽排入新圳河,解决创业立交低洼区排水问题。

4、结语

针对受高水影响导致主干道路排水不畅的问题,提出在主干道路的人行道下新建集水箱涵隔离高水,细化排水分区的方案。将人行道与海绵城市暴雨管理相结合,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在人行道下新建集水箱涵,收集上游高水作为储水空间;同时排水箱涵高出地面50cm左右,设置大量立式雨水口,加快街道排水,减少暴雨对低洼敏感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严立军;基于LID的雨水径流管理初探[D];西南大学;2012年

[2]曾婷;两型城市居住社区建构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戚海军;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的设计及效能模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5]李婧,王晨,杨柳可持续排水系统——城市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生态途径,建设科技,2013年9月11日

[6]于立,单锦炎,西欧国家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7月31日

[7]杨玉深,浅议城市可持续性水系统,[期刊论文],科技与生活2010(12)

论文作者:刘斌玲, 李立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关于人行道与暴雨管理相结合解决主干道路低洼受涝问题探讨——以深圳市107国道为例论文_刘斌玲, 李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