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生物学教学计划看互动教学_动物细胞论文

从美国生物学教学计划看互动教学_动物细胞论文

从一份美国生物课教案谈互动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美国论文,式教学论文,生物论文,课教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笔者有幸获得一份美国中学生物课教案,这份教案的内容是这样的:

细胞

一、教学对象:6~8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三维(3D)的思维描述细胞。

2.对照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

3.描述细胞的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功能。

三、教学材料:(略)

四、教学步骤:

1.与学生一起回顾关于细胞的知识。然后展示一幅关于细胞的图片,上面标注有细胞各部分的名称。向学生解释虽然所有细胞都来自生物体,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告诉学生:今天要求你们亲手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制作。

(1)把学生分组(2人~3人为1组)。每组分发两个塑料袋,一个塑料透明盒子,各种水果,凝胶等材料。

(2)根据说明书指导学生配制温热的液体凝胶(最好用黄色的凝胶,因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让学生把一个塑料袋打开衬在透明盒子里,另一个打开放在桌子上。向学生解释:塑料袋代表细胞膜,而塑料盒子代表细胞壁。由于植物细胞有坚韧的细胞壁,所以衬有塑料袋的盒子代表植物细胞,而打开放在桌子上的塑料袋代表动物细胞。

(4)让学生在两个塑料袋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液体凝胶。然后把水果放入其中。用绿色的葡萄代表叶绿体,柑橘代表线粒体,李子代表细胞核,然后再加入一些其他小材料。用辣椒粉代表核糖体,用小气袋代表液泡,纱布代表内质网(当然,在“动物细胞”中不能放葡萄和小气袋)。

(5)最后扎紧口袋,放入冰箱中。第二天,用这两个细胞模型进行教学。

3.与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教学:

(1)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

(2)对照制作的细胞模型说说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

(3)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为什么这么坚韧?它对植物细胞有什么作用?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

(4)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有什么作用?

4.讨论后,让每个小组作一份表格,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然后将各小组的表格汇总,大家一起总结出一份完整的表格。

5.把各小组制作的植物细胞累叠起来,向学生解释这样就组成了植物组织。给出植物细胞的真实图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装片。让学生把3D植物细胞模型与显微镜下看到的如同墙壁中的砖块的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细胞就像一个微型工厂”。让学生结合具体细胞器的功能来证明这一描述。

7.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创办一份关于报道细胞的杂志。把学生重新分组,分为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报道当今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如细胞是活动的还是静止的),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中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

五、推荐书目

The Life of a Cell

Andres Liamas Ruiz.Sterling,1997.

Cells:Amazing Forms and Functions John K.Young.Franklin Watts,1990.

Cloning:Frontier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David Jeffris.Crabtree Publishing,1999

六、相关网站

www.cellsalive.com/index.sht

chroma.mbt.Washington.edu/outreach/intro.html

cellbio.utmb.edu/celibio/

www.eurekascience.com/IcanDoThat/bacteria-cells.htm

从上述教案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用于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并安排许多机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生合作,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办一份杂志,其中的编辑、设计、发行都由学生自己实干。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包括选题的方向、推荐书目等等,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自己寻找、搜集、选择、使用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最新的信息,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讨论有关生物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就能造福于人类,利用不当就会祸国殃民。在为杂志写文章和设计版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在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团体协作的精神。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灵活、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将教学活动视作教师与学生进行亲切、直接、自由、融洽的相互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视作一个在动态进行中教与学合二为一的相互交替和影响的活动过程。通过互动教学,协调师生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与学关系的互动。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当今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与艺术;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学习成绩,轻学习的过程与参与;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重分科教学,轻综合科多元化教学活动等倾向。特别是考试指挥棒的诱导,从事各科教学实践的教师们都不曾主动过问学生想学些什么,而学生则从小学开始就被教师牵着鼻子到处乱撞,撞到期考就冲击期考,撞到学年考就冲击学年考,撞到中考就冲击中考。以致把本来其味无穷、其乐无穷的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令人厌恶、恐惧,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离开了教师好像就不会学习。实质上我国的教育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旧模式的窠臼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中小学。它使教师于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将“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张扩展成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强制接受成了习惯,主动探索的棱角势必萎缩。教师的理解再深刻,终究替代不了学生在主动认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越文本的认知收获。久而久之,有可能剥夺了学生主动认知的机会,因为一旦学生发觉自身认知水平总是不如真理化身的教师,历经多次失败的体验后,便会丧失主动求知的信心,放弃主动探索的努力,从而丧失终生学习的能力。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份关于世界大学综合评分的报道,说美国哈佛大学的综合评分为100分,而我国清华大学只有17.2分,北京大学15.6分。评分依据中有:获诺贝尔奖情况,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情况等。从美式教案中我们应该能够悟出点这则消息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二、改变学习角色

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都在教学进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皮亚杰提出要把学生看做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一个积极的学习主体。学生智能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应是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人,而不是受外界所操纵的被动者。学生在认知结构下逐渐发展,认知结构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负责在认知和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工作。由于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历程,知识是建构而成的,不是直接获得的,因此,教育应是提供学生自然、主动、积极去从事探索、操作和实验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关于学习行为的“人境交互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相互交往作用所致,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相互间有一定的性能牵连、影响与作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机能亦即是认知、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连续不断的交往作用。学生与学习环境是相互交往决定的因素,只有让学生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让环境的潜在因素现实化,使学生与环境进行和谐地互动时,他们的潜能才能得以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当然主体,教师不能妨碍或代替学生的主体能动学习角色。”教学过程中脱离学生学习能动性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的学习,便自然地求助于教师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单一的主体,必须成为合二为一的互动统一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本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不可能自主学习,不可能主动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教师的答案,那他将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从心理学层面上说,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一个教师的课堂表现欲过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灾难,要把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节课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有多少,学生有创意的回答有多少,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有多大,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有多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的机会有多少,这些都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

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这种智力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智力,85%取决于人际关系。人的生命是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学生的素质潜能好比一颗种子,它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有其内因,但还必须有外因相助,好比是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生命的种子才有生成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在主体的自主参与中生成。多少年来,由于评价学生的指标单一,只看成绩,注重结果,不看过程。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于他人,往往在学习方法等方面“留一手”;再加上从小就接受着“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一类的教诲,使他们在学习上很少与别人沟通,逐渐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围墙”。虽然几十个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外,缺少与同学之间的横向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学习激烈竞争的时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不仅影响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启东中学第35届国际奥赛化学金牌得主倪奔博,当记者问他对启东中学培养学生的方式及教育模式有什么看法时,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启东中学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老师说的不一定是你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自己去想去做,才能发现自己。”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主动地同化与顺应,以实现认知平衡。因此,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认知发展。参与不仅是发展认知的条件,更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个性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绝不是被动的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应该为学习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性、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四、追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风格不同的教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采。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应设法在课堂内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要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客观地接受学生的解释,尽量做到观点正确、开放。教师与学生多做双边对话,对一些观点不同、角度各异但原则性并非很强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去思考;不随便否定学生的观点和解释。帮助学生学会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代替学生的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感情、个性、自尊心、自信心,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发展。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感性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差别,没有人格高低,应鼓励敢持批评意见的“反对派”的出现,从“吾爱师,吾更爱真理”的基本准则出发,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这一系列的气氛渲染,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尽快缩短和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活学活用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境界,创新发明是活学活用的终极表现。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狠下工夫。教师在把知识教“活”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学会“以简驭繁”,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把知识用“活”。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加强对知识的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知识聚点成线,聚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进而使学生的智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客观事物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不是针对书本上某一问题而发生的,要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寻找现成的答案是不大可能的。这就必然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将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组织、提炼,能够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成反方向关系进行:教师由教—引导—教会—评核—不教;学生由学—体验—学会—运用—会学—善学。教师由大向小递减教,以至不用教;学生则由小到大递增学,以至善学。

标签:;  ;  ;  ;  

从美国生物学教学计划看互动教学_动物细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