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句”的定义与地位_关联词论文

现代汉语中“句”的定义与地位_关联词论文

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定义及其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句子论文,地位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entence"in modernChinese can be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clause" as consistingof a minimal predicate.A "clause"then can stand alone as asingle"sentence" or be combined with any number ofother"clause "to form a compound or complex sentence.While acomplex Chinese sentence is formed through subordination intraditional terms,a compound sentence in modern Chinese isformed bydevices that are not necessarily identical withthose in other languages.The article pro-poses four devicesas central to the combination of "clauses"into compound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They are (1)verb affixes,especially -zhe (着)and-le (了);(2)ad-verbs asconnectives;(3)topic chain;and (4)clause order.It alsodismisses the vague concepts of "method of meaningcombination"(意合法)and "flowing-water sentence structure"(流水句)as untenable means in Chinese grammar.

一 引言

汉语的语法结构单位,一向以字为基础。组字成词,层次分明。但近年来又有“词组”、“短语”等单位加入,以致产生不少争议。其中争议最少的,却是“句”这个单位。一般语言学者,似乎都一直承认,汉语中有这样一个结构单位。虽然最近又有人提出“超句”、“长句”、“语段”、“句群”等等各种名称,但对于“句”的概念,妈像始终没有人提出来认真的讨论过。例如,下面的这一段究竟是不是一个“句”:(因受计算机的限制,本文所引的例句中的原有的顿号,不是略去,就是以逗点代替。)

(1)亚洲地区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变。 (《手册》第337页)《手册》显然是以之作为一个“句子”处理,因为它是用来举例说明陈述句末的句号的,但是根据语法书的界定[1],则句子应该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龚千炎,1982,1)那么,上列(1)句,显然至少可以分成(a)和(b)两个表达意思的语言单位,如下:

(1'.a)亚洲地区广阔,跨寒温热三带。

b)又因各地地形和离海洋距离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变。当然,上面的(a)和(b)这两句,也可以说是经由其中的“又”字连接而构成的“联合复句”。(参看:龚千炎,1982,105)这些处理方式,虽然都有某种理由,但多半仅凭感觉,给人以并无一定的法则可循的印象。

本文主旨就在指出,汉语对句子的界定和单句之组成复句,其实也有很明显的规律,其原则也与西方语言不相上下,仅是表现在外的形式,有时不尽相同而已。

二 “句子”的基本形式

汉语中“句子”的最基本的形式,与西方语言中的clause极为相似,姑暂称“小句”[2]“小句”的形式,以谓语为中心。就是每个谓语,无论有无主语与之相配合,均可构成一个“小句”。虽然谓语的确认,也不是毫无问题的。例如:

(2.a)他们来了。

b)他们住在城里。

c)我们都很好。

d)他们家三个人。

例(2)中(a)及(b)具有动词谓语,(c)具有形容词谓语,(d)具有名词谓语,所以都有资格构成“小句”。当然,有时某一结构很难确认是否含有谓语,如:

(3)这么大的雨,他不会来了。(龚,1982:102)其中的这么大的雨,虽然也有人将之作为一个“小句”,但其实是无法看到做“小句”的,因为它并不含有谓语成分。那么,怎么样来决定是否含有谓语成分呢?最可靠的两个标准是看该结构是不是能否定,以及是不是能转换成问句。而例(3)中的这么大的雨既不能否定,又不能转换成问句,所以没有谓语,也就不能算是一个“小句”。其他确定是否谓语的标准,还有看是否能加“动态标记”(aspect marker)及是否有一定的词格模式(case frame)。此两者可用作辅助标准。

三 独立小句——“单句”

仅含一个小句的独立结构,可按传统习惯,称为“单句”。例(2)及例(3)中的都是单句。例3)中的这么大的雨应该是一个表示环境的状语。但如果加一个动词下,则下这么大的雨无疑就变成了一个谓语,而有资格成为“小句”了,如(3'):

(3')下(着)这么大的雨,他不会来了。

至于例(3')中的两个小句,是否各为独立的单句,还是两个合组成一个复句,则留在下节讨论。

单句其实不一定是简短的,也有因为加上修饰语而成为很长的单句,例如:

(4)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高更生,1982:194)

例(4)虽长,但仍然是一个单句,不过主宾语都有相当长的修饰词组而已。至于一般的所谓“长单句”,严格的说,都应该算复句才是,例如:

(5)我们留连于他老人家青少年时代曾经在那里游泳的池塘,放牛砍柴的小山,耕种的菜地和稻田,博览群书探求真理的住房,教育全家投身革命的灶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校园。(龚千炎,1982:79)其实,所有的宾语池塘,小山,菜地和稻田,住房,灶屋,校园,都有小句修饰,故例(5)不应该视为单句。(参看高更生,1982:190—201)

四 小句的组合——复句

小句的组合,顾名思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组合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结构单位,这个较大的单位,可以称为“复句”,但是,一般的语法著作,都没有将例(5)这一类的组合列入。原因或许是这类语法上的组合,已经包括在小句单位的讨论之中,如“主、宾、谓、补、状、定语之扩展”(见房玉清,1992:284—308);所以在讨论复句的组成时,不再列入。但是,其由小句组成的这个事实,是绝不能否认的。

除此而外,还有一类复句,深受一般语法学者重视,而经常讨论的,是很明显的由几个小句组成的。这一类的复句,极像西方语言中的compound sentence.也就是说,其中的小句,都有独立的语法地位,而不是附属于另一个小句的语法成分之内的。[3]这类复句,都有“联系标记”。不过,这些“联系标记除了“关联词”以外,不是一般传统语法所熟悉的,所以问题较为复杂。本文将就此等“联系标记”在下几节中,详加说明。

一般的传统语法,认为复句的联系方法,有两种:(a)意合法,(b)用关联词组合。(意合法之说,似乎是晚近才出现,但关联词作为语法手段,则早如《马氏文通》及王力先生之《中国现代语法》也已辟专章讨论)。兹举例如下:(房玉清,1992:350-6)

(6.a)我原来打算一月份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深感失望。

b)地上是干的,天上没有一点云,空气中没有一点水分。

c)我去,是为了工作,也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己。

(7)没有一丝风儿,然而冷得出奇,远近的鸣叫也似乎搀进了一点荒寒的意味。

例(6)中的三句,房玉清先生认为都是经过意合法而组成;例(7)则由关联词“然而”组合而成。

其实,即使所谓“意合法”,也还有形式上的组合手段,这些细节,将在下面几节中详加讨论。

五 复句的组合方法

一般的语法著作所讨论的复句,以用关联词组合的居多,如例(7)中的“然而”。关联词大致可以划分成“并列”、“因果”、“转折”等几大类,然后每类再可细分。(参看房玉清,1992,358ff)这样的分类及其例释,几乎在所有的语法著作中都可找到,故此处不再赘述。

除此而外,复句的组合方法还有好几种,却不常为语法学家提出做有系统的讨论的,计有如下几种:(a)动词形式,(b)副词连接,(c)主题连贯,(d)小句次序。兹分述如下:

5.1.动词形式

动词形式,乃指用来表示动态标记的动词前后缀,如“着”、“过”、“起来”及“了”。这些前后缀,除了表示“动态”(aspect)以外,还有其他语法及篇章上的功能。其中尤以“着”和“了”特别重要。根据研究,“着”除了标示“持续态”(durative aspect)以外,还有将动态转化为静态(如“开”转化为“开着”)以及标示该小句的“无独立性”(dependence),这两种功能。(参看Chu,1987)例如:

(8.a)风儿吹动“着”她柔丝一样的长发,

b)象月色一样苍白的脸颊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

c)那给人以肉感的红唇微微合“着”,

d)昂起的脸使沈亚伟嗅到了她温馨的鼻息。(沈开木,1987,1)

例(8)包含四个小句,其中(a)、(b)和(c)句中的动词,都有后缀“着”。这个“着”字,除了在(a)中标示“持续”,在(b)和(c)中标示“静态”而外,同时还标示这三个小句是没有独立性的。也就是说,这三个小句必须附属于另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小句,才算完整。而其后的小句(d),不但没有后缀“着”,而且其后还有表示“完成态”的后缀“了”,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小句。所以前面的三个小句,都可以作其附属小句,而共同组成一个复句。

至此,必须进一步说明“了”的篇章功能。除了“完成态”(perfective aspect)以外,“了”有标示“主要事件”(peak event)的功能(参看(Chang,1986)。例如:

(9)两国政党领导人交换意见,交流经验,加深“了”了解。(Chu & Chang,1987,319)

例(9)中的交换(意见),交流(经验)和加深(了解),后面都是可以跟完成态“了”的,但“了”仅在加深后面出现。这就表示“加深了了解”是所有活动的总结。同时,这个“了”,也就起了将三个小句组合成一个复句的作用。

回头再看看例(3'):

(3')下(着)这么大的雨,他不会来了。

如果动词下后面有“着”,那么,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复句,因为这个“着”起了组合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个“着”呢,那就另当别论。这种情形,将在5.4节中讨论。

5.2.副词连接

副词连接跟关联词连接不同。一般语法著作中所指的关联词,不是在一个小句的句首(如可是,而且,等)就是成对出现的(如又…又…,不但…反而…,等)。这里所说的副词,则是单独出现在第二小句,而且不是在句首的。例如:

(10)姚志兰只当她爹爹出了事,空袭过后,气急败坏扑着大坝跑来,不见爹爹,“却”救起李春三。(北大,1982,368)

例(10)中的“却”,除了表示转折而外,还有将前后两个小句组合成复句的功能。检验这个功能的方法是:如果将“却”字删去,这两个小句,显然就失去了其间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将“却”字,代之以“倒”,“反”等等同类的副词,也一样可以收到组合的效果(参看屈承熹,1991)。现在再看下面的例(11)。

(11)在如今经费极为困难的环境下,该系“却”倍受国家卫生研究院重视,生物方面获得的经费居全国州立学校第十三位,分子物理方面居全美第五名。而该校附设医院“则”是全美第四大的医疗设施。(1995年2月23日《世界日报》)

例(11)中副词“却”,也是除了表示转折关系以外,还起组合作用。不过,这里与例(10)不同的是,前面的小句如今经费极为困难已经变成环境的修饰语。在这个情况下,“却”这个副词就不显得那么重要。假如将在如今经费极为困难的环境下改为如今经费极为困难,则这个副词,就显得特别需要了。[4]例(11)中还有一个副词“则”,也同样有组合的功能。但是,它所组合的究竟是不是复句,还需要待下节作进一步的讨论。

5.3.主题连贯

“主题连贯”这里不是指语义上的连贯,而是指形式上的连贯。因为唯有依靠形式,才能定下一个严格的标准,以判断几个小句是否真正组成一个复句。这种形式上的连贯,通常以“零形复指”(zeroanaphora,又称“省略”)为基础。(参看Li,1985;Chen,1986;Xu,1995)其所组成的结构单位,一般称之为“主题链”(topic chain)。(参看曹逢甫,1990)兹举例如下:

(12.a)我站在那里,

b)0腼腆地挺着大肚子,

c)0希望这个纷乱的时刻赶快过去,

d)0只见儿子们围绕着婆婆,

e)0似有满筐的祝福说不尽。

f)0我从喧嚷的人堆里悄悄望了婆婆一眼,…(《中副选集》18集,147)

例(12)中的小句(b),(c),(d),(e)都有一个0,代表“零形复指”。前面三个0反指(a)句中的“我”,第四个0比较含糊,可以反指“儿子”或“婆婆”,或者反指两者,除了这些语意上的复指功能以外,这些0都有将本小句与前面的小句组合成复句的功能。所以,例(12)中的(a)—(e)靠“零形复指”的手段来组合成一个复句。小句(f),则虽仍以“我”为主题,与(a)—(d)的主题完全相同,但因为没有“零形复指”,所以不是与其他小句同在一个复句之内。下面再举一例:

(13.a)一天,0趁他洗澡,

b)我便去检查他的衣服,

c)0翻了上衣的每一个口袋,

d)0又去翻裤子的口袋,

e)

结果0既无现金,

f)0又无存摺

g)“啊…”我长吁了一声,…(Liu and LI,1994,156)

例(13)中的(a),(c),(d),(e)和(f)各有一个“零形复指”。小句(a)中的0跟小句(c)及(d)中的0,都复指(b)中的“我”,不过前者是“前指”(cataphoric)后者则是回指。小句(e)和(f)中的0均回指“上衣的每一个口袋”和“裤子的口袋”。所以,例(13)中的(a)—(f)六个小句,都透过“零形复指”构成复句。

也许有人会问,究竟复句跟“主题链”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例(12)和(13)中的复句,其实每个都包含了两个“主题链”。例(12)中的(a),(b)和(c)以“我”为主题构成一个主题链;而(d)和(e)则以“儿子”及“婆婆”为主题构成另一个主题链。例(13)中的(a),(b),(c)和(d)以“我”为主题构成一个主题链,而(c)和(d)则分别以“上衣的每个口袋”和“裤子的口袋”为主题,与(e)和(f)构成一个主题链,所以,一个复句有时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链。

现在,回头再看看例(11)中副词“则”的问题,上面提及,“则”在(11)中所组合构成的,无法确定是一个复句,其主要原因,乃在有“则”字的这个小句,与其前各小句的主题不同。前面三个小句,都以“该系”为主题,而这个小句的主题,却是“该校附设医院”。虽然这两个主题在语意上是有关的;但是,复句的组合,我们还是认为应该以形式作标准。所以,这个“则”字的连接功能似乎不属于“句法”,而可能是属于“篇章”范围内的了。

这里顺便提一提,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固然是“有无关联”,但是在有关联的情况之下,还有程度上的不同。有的时候,几种关系同时存在,有的时候,则只有一种关系,前者当然比后者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5.4.前后次序

小句与小句之间的次序,也是在组合复句时必须注意的。当然,小句之间的次序,不能算是一个语法标记形式。但是,透过这个次序,各小句间的“信息关系”(given or new information)及“前后景地位”(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可以标示得特别清楚。所以在复句组合中,小句间适当的次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例如:

(14.a)刚才打电话来的是谁?

b)刚才有人打电话来,是谁?

c)是谁,刚才打电话来的?

d)是谁,刚才有人打电话来?

例(14)中,“刚才有人打电话来”是“后景”(background),问句“是谁”是“前景”。前后景的区别,在汉语中大体有两种办法:(a)附属形式(subordination),(b)前后次序。也就是说,附属的或在前面的小句,表示“后景”;主要的或在后面的小句表示“前景”。在(a)句中,其后景同时以这两种方式标示;(b)句只用小句的前后次序标示;(c)句仅用附属形式标示;至于(d)句则两者都没有用,所以听起来不够通顺。

小句的前后次序,还会影响到其他组合标记的使用。例如:

(15.a)(即使)老柯严格节食,他“还是”不断的增加体重。

b)(虽然)是正式选出来的,“可是”他没有就职。

例(15)中的小句次序,反映出从“后景”到“前景”的次序。因此,转折关系连词即使及虽然可以不用,仅用关联功能较强但转折语意较弱的关联词可是和根本没有转折语意的还是。但是,一旦前后景的次序颠倒了,如(16),则必须使用转折关联词,以明白标示其小句次序违反了从前景到后景的原则。

(16.a)老柯不断增加体重,“即使”他严格节食。

b)他没有就职,虽然是正式选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3')的情形。我们在第5.1节中无法认定,它没有“着”的时候,究竟是否复句。现在可以知道,它仅是按逻辑的前后次序安排,并无实质的形式联系,所以,即使算是复句,其关联程度也是非常低的。[5]

六 汉语的“句子”怎样界定?

根据以上的讨论,现代汉语的句子,至少应该有“单句”与“复句”两种。“单句”是独立的小句,仅含有一个谓语。“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其组合手段必须是透过一定的形式标记完成的。上述的“动词形式”,“零形复指”和包括某些副词在内的“关联词”等,就是这些形式标记中很重要的几项。

根据这个定义,再特别提出下面几点讨论。

⒈“意合法”不应该算作复句组合的一种指标。不过,一般语法著作讨论“意合法”的时候,往往会在有意无之间引用含有其他组合标记的例句。上面的例(6.a)和(6.c)都属于此类。兹将该两例依各小句分行列出,并增添零形复指符号“0”,以便讨论。

(17.a)我原来打算一月访问中国,

b)后来0不得不推迟,

c)这使我深感失望。[原(6.a)]

例(17.b)中的“0”,反指(a)中的“我”,所以(a)和(b)是经由“主题连贯”组合而成的一个“主题链”,也是一个复句。(17.c)中的“这”则反指前面两个小句的内容,是否应该算是复句组合的手段,尚待商榷。所以,(b)小句后面的标点,应该是逗点还是句点,也是尚可讨论的。

(18.a)我去,是为了工作,

b)0也为了锻炼自己,

c)0(也为了)改造自己。[原(6.c)]例(18)中,小句(b)及(c)的“0”都反指“我去”。所以,本例也不是完全“意合”。小句(c)中,其实还省略了“也为了”。这种省略,一般称之为gapping,也是组合复句的手段之一,不过,无法在此详加讨论了。

真正的仅以意义来组合,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如(6.b),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把小句联系起来的。这就属于“字汇接应”(lexicalcohesion),而不是形式上的组合,所以才是真正的“意合法”。不过,这个方法应该属于修辞的范围,不能算是复句的组合手段。

⒉有许多长单句,其实应该纳入复句范畴之内,如例(5),因为其中的修饰结构,都是用有形的形式标记达成的。如果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说法,这些长单句也许可能称为“繁句”,以别于其他形式的复句。

⒊小句的次序,虽非有形的形式标记,但在复句的组合中,也是必须受到重视的一项原则。

⒋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形式标记,除了“动词形式”以外,其他的多少都已经为语法学者讨论过。此处仅将之重新整理放在一起重加申述而已。当然也还有不少其他的方法,美国博敦大学的胡明亮教授,在此次研讨会另外有一篇报告,就是讨论其他的几种方法的。

⒌现代汉语“句子”作如此界定,对标点符号中“句点”的使用,应该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解说,比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念”应该更为严格。下面的例(19),可以用来说明:

(19.a)这天是“星期六”,

b)0孩子们下午不上学,

c)“男女小朋友”事前商量妥,

d)0比赛跳猴皮筋。

e)因为“白广利院子外”宽敞,

f)0平坦,

g)0光溜,

h)0雪扫得净,

i)他们就在那里开展这场游戏。

例(18)中的“0”分别回指其前的名词组。原文共分两句:(a)-(d)及(e)-(i)。根据我们的定义,则(a)-(b)与(c)-(d)应该分属两个复句,因为(b)与(c)之间没有形式联系。也因此,分句(b)后面的逗点,应该改成句点。当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如(17.b)后面究竟应该是逗点还是句点。

七 总结

下面再分析一段较长的文昌,作为本文的总结。

(20.a)我们中国人老早就认识“康乃馨奶水”,(15)

b)好像一般人都称“之”为三花牌牛奶水,(25)

c)“因为”罐头标签上画“着”三朵花,(8)

d)“而”那种花的名字不是

e)我们一般人所习知的。(55)

f)因此,“我”到“了”这家牛奶公司去参观,(5)

g)0倍觉亲切,(3)

h)好像是

i)0无意中走到“了”一个熟朋友的老家。(89)

j)“一个公司行号”非万不得已,

k)0不会挂出谢绝参观的牌子,

l)0更不会毫不客气的告白:闲人免进,(37)

m)0招待参观,

n)正是极高明的广告手段。(59)

o)康乃馨公司门口就竖“了”“牌示”,

p)0指点参观人应采取的路线。[《梁实秋选集》1989,40]本人曾将此段文字,改成“一逗到底”的形式,请91位说普通话的人加注句号。结果,加注句号人数最多的地方,是在小句(i)、(n)和(e)的后面,分别为80、59、和55人,很显然的,他们对上述的各种形式标记,都有相当的共识。小句(f)-(i)是以“我”为主题构成的一个“主题链”,因此,认为它是一个“句子”的人最多。小句(j)-(n)以“一个公司行号”为主题,也是一个“主题链”。至于小句(a)-(e)间的组合,则较为复杂,兹详析于下。

小句(a)与(b)之间的联系,靠“之”的回指“康乃馨奶水”[6]小句(b)与(c)之间的联系,全靠关联词“因为”。但是,这个关联词,除了组合复句以外,还可以用来作复句与复句之间的联系,甚至于作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所以对复句组合,作用甚弱。因此,在(b)与(c)之间有25人认为应该断句。小句(c)与(d)之间的联系,则靠关联词“而”。这个关联词的复句组合功能较“因为”强得多,所以仅有8人认为此处应该断句。[7]至于(d)与(e)的合组成一个“繁句”,至为明显;因此,没有人认为应该在此断句。

另外,例(20)中共用了三次“了”,一次“着”。小句(i)和(o)中的“了”都表示该句是最主要的事件,其他小句则是附属性的。至于(f)中的“了”字,则是表示“此事发生在前”(anteriority,参看Chang,1986),然后才产生其后数小句中的情况。小句(c)中的“着”,有两个作用:一是将“画”这个动态动词转化成静态,另一是标示此小句的“无独立性”,必须附着在其他小句,才能独立,这两个词缀的使用,对例(20)的断句,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周国正先生(1993)对“语法句群”与“篇章句群”的看法,与本文的观点极为相近。他的“语法句群”就可以说是本文的“复句”。至于“篇章句群”,则应该是意合法所产生的“段落”才是。不过,正如上面所说,语法与篇章的界限,并不是黑白分明,可以一刀两断,而分割得很清楚的。

注释:

[1]根据本人所存有的汉语语法书籍中,对“句子”作界定的,少之又少,多半仅讨论句子的成分及句子的组合,例如:房玉清(1992)。

[2]有人称之为“子句”或“分句”。这两个名词,都是相对于“复句”而言的。

[3]其实,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作“繁句”与“复句”之分。“繁句”似乎介于西方的complex与compound sentence之间。

[4]事实上,所有讨论复句的语法书中,多半都提及副词的连接功能。不过,都与其他关联词一起讨论,并没有指出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参看房玉清,1992,373)

[5]周国正先生(1993)反对以“小句次序”作为语法手段,认为应该是“篇章法则”才是。的确,“前后次序”不是一个明显的语法标记。不过,这一次序,不但篇章要遵守,复句的组合,也要遵守,甚至于某些近似单句的结构,也不得不遵循这个次序。(参看Tai,1985)例如:

我们上街去看电影。vs.?我们看电影上街去。

大家都吃的很饱。vs.?大家都很饱的吃。

[6]上面所讨论的接受回指者,都在主题地位,此处则在宾语位置,所以,所用的回指形式不是0,而是一个代词。在这方面,Li(1985),Chen(1986)和Xu(1994)都有详细讨论。当然,这个“之”还是文言文的代词。

[7]一般而言,单音节的关联词比多音节的关联词,语法化程度更高,所以用来组合复句的能力也更强(参看Liu,Lening,1996)。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中“句”的定义与地位_关联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