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化的理论与研究进展_角色理论论文

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8)05-0062-07

1 前言

不同的学科语境中字面相同的概念其涵义和意指常常是不一样的,体育社会化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涵义和意指的概念。在社会体育中,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运动走向社会的整个过程。在体育社会学中,体育社会化是指通过参与体育融入社会的过程。本文中的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学范畴的概念。社会学中的社会化问题是社会学家思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社会学之所以关注社会化问题,是因为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从出生到生命终结,每一个时期都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和行为方式。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体育参与,包括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比赛观摩等一系列活动,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体育社会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美,之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都有发展,本文在评述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化研究进行检视和展望。

2 社会化理论及其评述

2.1 社会化理论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问题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对象,是社会学家思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社会化对于个人社会参与,社会维护、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认识社会化概念的理论背景不同,对社会化概念的认识也有差别。一般认为,所谓社会化就是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社会化代表性的理论有:

2.1.1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为了获得社会或群体的承认,必须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重视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态度、规范、形象、价值、行动的获得过程。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有社会结构、社会地位、角色。角色理论重视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各自的社会地位之中所具有的个人行动(即角色)。

2.1.2 仿效理论

仿效理论认为,人在个人自身与世界之间具有仿效自身所属群体结构行动的倾向。强调社会化的重要课题就是要把个人导向一般性的文化系统。仿效理论的核心在于把社会化的人以群体和他人作为自身的仿效目标,仿效的过程是其焦点。仿效理论把仿效群体分为肯定性仿效群体和否定性仿效群体,认为前者作为基准是有价值的,应当采用;后者作为基准无利用价值,应当拒绝。

2.1.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自身控制自我行动的学习,人决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而是经过选择和组织来改变危害自己的刺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是模型化、模仿、代理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模仿与有重要影响人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人是基于自身直接体验的结果行动,把握和效法他人,然后创造自我。

2.1.4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将个人作为行为发生的主体性存在看待的。社会化被定义为个人与社会环境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性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符号运动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之间在符号和含义基础上的信息传递。符号互动理论把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看成是一个主体性的参加者。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从个人经验的观点了解社会生活。认为人们应认识如何从与他人互动衍生出的意义来解释社会世界(林德史密斯、特拉斯与丹兹、Lindesmith、Strauss、Denzin,1991)。柴野晶山(1977)认为,社会化理论中人的社会化并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个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对此应当予以重新认识。渡边秀树(1980)指出,社会化过程不是社会化的承担者向社会化的接受者单向作用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符号互动理论能够有效的解释社会化过程中的脱离和不适应行为。

2.1.5 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以主体独立的交换者的形象看待社会化的个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作为社会化的个人一直和角色伙伴以及所属群体保持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状况优劣的判断。交换的结果受个人资源与策略影响,是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进行交易的结果。交换理论还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主体者的动机、态度以及行动是根据回报的大小而变化的。

2.2 社会化理论评述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对社会化的认识在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社会学领域展开了一场社会化论的再讨论。日本学者柴野晶山(1977)认为,社会化理论中人的社会化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个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对此应当予以重新认识。柴野晶山这一观点对社会化研究的影响很大。韦特华兹(Wentwonth M W,1980)强调,个人在自身形成过程中具有选择主体性的获得与自主性抉择的一面。日本学者渡边秀树(1980)指出,社会化过程不是社会化的承担者向社会化的承受者传授的单向过程,而是作为主体交涉者的个人与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是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这样,在社会化理论中就有了“主体性与被动性的论争”。从一般的观点来看,角色理论、仿效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社会化当作被动的持续性过程看待的,与此相反,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则是将社会化当作主体的创造性交涉过程来看待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前者侧重于个人规范、价值、行为方式的内化与把握,后者则强调相互作用。

社会化理论中的主体性与被动性问题都凸显出明显的理论缺陷。吉登斯(Giddens A,1994)认为,社会化决不是社会向个人进行被动性的印刷和复制,认为以帕森斯为代表的角色理论过于强调人在社会化中的角色特性及其所发挥的作用。韦特华兹(Wentwonth M W,1980)认为,个人在自身形成过程中具有选择主体性的获得与自主性抉择的一面。角色理论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的社会化理论,它过于强调自身所提供的角色,其不足在于仅从个人规范和行为方式这些内省化的存在方面把握社会化。符号互动理论将行为作为主体性的作用力,忽视了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的区别,忽视了社会结构层面对个人状况的影响和作用,从微观的视角去分析社会化承担者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果会导致对社会环境状况检讨的不足和历史状况理解的缺失。符号互动理论提出的社会化始终停留在社会化的承担者与主体的微观关系分析上,缺乏对社会历史环境状况的探讨和梳理,而且对围绕着个人的种种社会性不平等问题视而不见,理论缺陷是难以弥补的。

3 体育社会化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3.1 体育社会化的基本概念:体育参与及其分类

体育社会化研究应当从把握与体育运动有联系的不同人群开始,即应当从探讨和体育运动有关的人的行为分类框架开始。凯内尔和马克富松(Kenyon G S,Mcpherson B D,1973)认为,人一旦发生与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便展现出与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相应的角色特征,有必要确定各种体育角色。但是,对为数众多体育角色的确定和分类又有困难。实际社会生活中,某一角色扮演者既是实际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会产生与体育直接相关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他又是观赏者,或者是间接的体育消费者,产生着与体育间接相关的社会行为。此外,还有存在着诸如体育领导者、企业家、裁判员这些经营着体育、创造着体育的生产者。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角色是不容易分类的,尽管如此,凯内尔和马克富松还是进行了一般性的分类。表1是凯内尔(1969)从体育参与的概念出发提出的分类。体育参与可以分为直接体育参与和间接体育参与。所谓体育参与,是指竞技者、运动员、比赛者的参与。间接体育参与又分消费者和相关职业者的参与,其中消费者包括观众、听众、读者和视听者;相关职业者包括技术指导、教练、领队、队员、研究人员,体育团体官员、管理人员、裁判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体育产业人员等。这样根据体育运动有关人群的角色以及其行动方式分类,体育社会化就有了研究的基础。

3.2 体育社会化的模型

凯内尔和马克富松(1973)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构建了体育社会化的模型(图1)。如图1所示,运动员、竞技者以及体育参与者的体育社会化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1)个人属性,包括个人身体性和心理性因素;2)重要他者;3)社会化状况,具体说来就是进行体育社会化的环境与机会。

3.3 社会化的理论假说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进展

对于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参加社会活动形式的变化以及因参加社会活动形式变化而产生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社会学者提出了一些研究理论假说。西方体育社会学者运用这些假说解释人一生中体育社会化的过程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继续说”(continuity theory)、“离脱说”(disengegement theory)和“活动说”(activity theory)、“再社会化说”(resoctaliztion theory)。之所以将上述社会化说称之为理论假说,是因为在研究上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验证。

图1 体育社会化模型示意图

(凯内尔和马克富松,1973)

3.3.1 继续说(continuity theory)

继续说由埃特克(Atchey,1977)提出,它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个人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年轻时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以后的生命各个阶段都会延续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过程根植于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的生活方式融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习惯、喜好、品味也会同时发展并伴随其中,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些习惯、喜好、品味也会越来越固化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对于体育参与而言,儿童少年时和青年时代形成的体育运动习惯,如果是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到了老年阶段会得到加强。哈利斯(D Harris,1980)以40~59岁男性作为样本,将其分为体育活动参与组与非参与组进行比较研究,以验证继续说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体育活动参与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而且体育运动组的样本成员在年青时就得到双亲参与体育活动的鼓励,其中有81%的被调查者双亲自身在年青时代就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凯内尔和马克富松(1978)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在人生早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到了成年后仍然会继续体育运动。山口泰雄、池田胜(1987)以继续说为理论框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体育活动参与者大多在青少年时期都具有运动队活动的经历和经验。这一研究证实了埃特克提出的继续说的有效性。山口泰雄、池田胜的这一研究结果还与继续说互为验证,提示排除身体性问题和障碍性因素,一个人一旦掌握了一项体育活动技能,并具有从事这项运动的经历,就会表现出很强的维持和延续倾向。

3.3.2 离脱说(disengegement theory)

离脱说最初由E·卡内科和W·E·海利(E Cumming,W E Henrry,1961)提出,又称“职务解脱说”。按照离脱说的理论,老年过程是当事人从自己的职务环境中解脱,逐渐淡出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年老去社会性职务的过程。因年老的原因,老年人逐渐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第二阶段是社会援助老年人,老年人自身在社会中安度晚年的过程。离脱说提出后,柯蒂斯和米尔顿(Curtis J,Milton B G,1976)又进一步丰富了离脱说的理论。柯蒂斯和米尔顿认为,离脱说是基于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参与的脱离倾向加强这样一个假说提出的。离脱说的理论根据是,进入中老年后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老化,在活动上会发生逐步向被动的闲暇活动转移这样的个人离脱现象,进而会发生疏离体育运动计划和体育运动设施的社会离脱现象。根据这一理论假说,柯蒂斯和米尔顿(1976)进行了一项有关加拿大体育活动参与的全国调查数据二次分析研究(利用第一次调查的数据从新的观点建立假说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离脱说的有效性。离脱说能够解释参加体育活动后又放弃和疏远体育活动这样一种“体育的脱社会化”(desocialization from sport)。日本为了了解国民体育参与状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总理府关于体力、体育活动的舆论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活动的实施率的确存在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分析的方法是利用调查年度数据的横断面进行分析的。

然而,许多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离脱说对老年人体育活动参与减少的现象的解释。为了说明老年阶段体育活动或身体活动参与的减少,运用离脱说的研究多数对其持否定的观点。其理由是,人在年老的过程中并不是放弃了所有角色,其中也有被加强和强化了的角色,也就是说,一个人年老从某种职务上退出时,大多数是从劳动类型的工作职务中退出。为此,还增加了时间和能量,因而也就有了休闲的时间和能量,只要其自身没有失去体育活动能力或身体活动能力,就会进行体育活动或身体活动。海老原修(1986)利用日本“总理府关于体力、体育活动的舆论调查”的数据对同一年龄人群进行横断面二次分析,结果表明,离脱说在解释老年人体育运动减少时说服力不强。海老原修的研究证实,体育活动实施率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是呈下降上升、起伏不定的变化状态。这一结果提示,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活动实施率不同这样一个体育社会化过程可能会受到时代环境等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3.3.3 活动说(activity theory)

活动说(activity theory)由E·费特芒和R·豪斯特(E Friedman,R Havighurst,1954)提出。按照活动说的观点,人在老年阶段活动的基础和年青时是相同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老年时代,老年人会忽视老年职务角色的存在。但是,老年人在失去某种社会性职务的同时,为了维持相同的活动水平,还可承担新的活动角色。活动说能够说明老年社会中老年人退休后的各种活动,因而也能很好地解释老年人退休后参加体育活动和身体活动这一现象。海老原修(1986)以同年代人群历年性体育活动参与率的变化来验证活动说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老年人群体育活动参与率没有变化,甚至还有增加的倾向。海老原修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活动说。

3.3.4 再社会化说(resoctaliztion theory)

再社会化说认为,再社会化发生的背景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个人由原有的社会角色转变为新的社会角色。例如,当一个人由就业者变为退休者,发生角色转换时;当子女长大成人自身的父母亲角色淡化时;当工作调动和工作性质改变时;当居住环境变化时,往往会发生再社会化现象。所谓体育的再社会化,是指在过去的生命阶段作为社会化的个人成为新的社会角色时,对体育的价值、行动、角色的再学习、再实施过程。再社会化说可以解释体育人口增长的现象,例如,我国城市和日本等国家老年门球活动人口的增加可以通过再社会化说得到解释。山口泰雄等(1986)以日本门球俱乐部老年活动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老年人再社会化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再社会化说的有效性。在这一研究中,约有60%的门球爱好者在年轻时进行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有40%的门球爱好者年轻时没有体育活动的经验。可以认为,有60%的门球爱好者其社会化属于继续说范畴,有40%的门球爱好者其社会化属于再社会化说范畴。

山口泰雄(1996)在认识人一生中体育社会化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社会化过程模型,即参与、继续、离脱、再社会化模型(图2)。

3.3.4.1 参与

体育社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参与,这一阶段一般是从儿童期的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开始。参加者往往以成为运动员为目标角色。杉原隆等(1995)研究显示,与体育的接触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在众人面前完成不了单杠翻身上、在球类课上笨手笨脚控制不了球而感到羞耻。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对体育和运动产生消极的态度,可能会成为体育社会化负面影响的群体。在体育参与上,洛巴斯和桑德·史密斯(Roberts,Sutton—Smish,1962)认为,体育运动与游戏、艺术、舞蹈、电视剧、音乐一样已经成为教育社会中的人特别是年青人的重要手段。山口泰雄、池田胜(1987)的研究认为,学校体育代表队是参与实现体育社会化的重要领域。山口泰雄、池田胜还以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就体育参与而言,父母与朋友的影响大,其中同性朋友和同性亲人的影响力更大;2)体育参与和出生排行序位相关,长子和独生子对双亲的依赖度大,而老二、老三具有脱离父母的“离巢”现象。

图2 体育社会化过程示意图

(山口泰雄,1996)

3.3.4.2 继续

从青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过渡,体育参与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以前的运动角色进入成年和社会后,因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和体育环境的改变与制约,往往会由运动角色向爱好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在学生时代是学校运动队成员者,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之后,往往会从竞技取向的体育角色向以交流交际、增进健康为目的娱乐体育的角色转变。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因为一起活动的伙伴和体育设施的原因,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以前的集体性体育项目向个人体育项目转变的倾向。山口泰雄、池田胜以一般成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社会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现时的体育参与频度受过去的体育活动经验和学校运动队经历的影响;2)对体育的态度决定现时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3)体育活动的参加频度男子高于女子,但随着年龄增长,性别上的差异逐渐缩小;4)工作单位体育活动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事的相互影响和体育活动计划有无的影响。

3.3.4.3 离脱

体育运动中的离脱大多数发生在成人的中老年时期,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也有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因体育障碍或运动伤害从体育运动中退出。青少年运动员体育离脱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的运动训练。研究表明,胜利至上主义强化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强化了体育的脱社会化。

瓦伊斯和西斯利(Weiss M R,Sisley B L,1984)研究表明,引起竞技运动指导者离脱的主要原因有:随着指导的展开,超负荷的时间负担、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足;职业上的障碍;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与生活领域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松尾哲夫(1996)还就日本和美国指导者离脱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指导者对于志愿者一类的指导工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同时,美国指导者也认为指导工作应该在与自己的生活领域相平衡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生活领域包括自身闲暇生活的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指导者对于志愿者一类指导工作的社会规范、角色观念已经内在化了。

继奥里克(Orlick T D,1974)的研究之后,马克富松(Mcpherson B,1980)、普拉威(Brown B,1985)、林特纳等(Lindner K,et al,1991)、马迪(Martin J,1996)等对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离脱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日本学者青木邦男(1989)和稻地裕昭等(1992)还对学校运动队学生运动员离脱问题进行了研究,海老原修(1988)对组织性体育参与者离脱问题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的特征是从离脱的心理性影响因素和社会性影响因素着眼,属于原因论的探讨和研究。作为影响离脱的主要因素有:过度的竞争、领队教练与队员关系、伤病、应付考试、与学习冲突、过于严厉的训练、遭受失败挫折、缺乏乐趣等。史密斯(Smith R E,1986)研究认为,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离脱是由于过多的压力和不满意现状作为诱发因素的产物,其现实性原因是对运动员过度的要求或者过低的要求、与教练和队友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不足、低度的自治、低度的报酬等。中达四郎等人(1991)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对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离脱进行的研究显示,运动员离脱与忧郁亲和型和执著型性格有很强的关联性。另外,土屋裕睦等(1996)也从竞技运动参与与社会支持的关联性方面讨论了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离脱问题。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方面,海老原修(1991)尝试运用最少的投资与最大的收益这一费用收益分析研究运动员离脱问题,解释运动员离脱现象的发生。根据海老原修的研究,设定的投资与收益最低的比较标准高,而且投资与报酬都是高水准的相向交错,即高投资得到的是低回报,或者投资不能使报酬提高,结果就会发生运动员心力释放过度,从而导致运动员离脱。

3.3.4.4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在中老年时期特别是老年时期最为显著,其中又以媒体体育项目爱好者再社会化的倾向最为明显。野川春夫等(1993)、山口泰雄(1994)的调查表明,日本老年人以滚球、球场高尔夫、门球等运动项目为媒介,进行再社会化的居多。调查还显示,即使不擅长体育、习惯了以前以公司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只要有体育设施和场所,适合的体育项目和相应的体育伙伴,新的再社会化是完全可能的。山口泰雄等(1995)的研究还把视野投向了孕妇,研究认为,通过向孕妇提供游泳教室,能够推动孕妇的再社会化,而且还可以为孕妇产后继续体育活动奠定持续性基础。

钟秉枢(1998)在研究运动员社会流动时对我国运动员的再社会化进行了研究,我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270位运动员退役后,担任教练员的比例达到48.3%,出国的为15.6%,从事一般工作担任文员的为15.1%,从事商业服务的为12.6%,担任干部或者单位负责人的为7.6%,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为0.8%,担任教练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种情况。这些运动员在离开竞技体育舞台之后,很好地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再社会化是成功的。

在体育社会化的研究中,哈斯布鲁克(Hasbrook C A,1982),施奈德和潘迪(Snyder E,Purdy,1982)运用符号互动理论研究家庭体育社会化。研究表明,父母在体育问题上的价值、态度、行动对孩子体育参与的影响并不是单向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双亲与孩子的关系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影响关系,孩子的体育参与也会对父母的体育参与产生影响。吉田毅(1994)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分析运动训练中过度训练综合症患者的变化过程,再现了过度训练综合症患者通过获得种种情绪性的支持,发挥积极的主体性,解决面临的困难,克服过度训练综合症,自我同一性得到再形成,通过互动实现了再社会化。山本教人(1994)讨论了米德(Mead)符号互动理论在体育社会化研究中运用,认为主体性互动本身并不能保证主体性理论有效,只能表明通过米德理论的再解释,进行社会化研究的可能性。今后所要努力的是建立对实际体育状况实用的理论框架,通过米德理论的再解释,寻求社会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解释。

4 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展望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发展和大众体育的开展,几乎每一个人都已经和体育运动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或多或少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对越来越多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相应地,人们在受到体育运动影响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体育运动。因此,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学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正是因为体育社会化问题的重要性、广泛性和具体性,相对于已有的研究而言,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需要不断注意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领域的拓宽,以提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水平。

4.1 体育社会化研究方法展望

当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的方法,一种是定性的方法。在体育社会化研究方法上,除了继续采用定量方法外,更多地采用定性方法。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化问题开展研究时,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往往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后,通过向一定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至今仍被不少研究者采用。随着定性方法逐渐在社会学中得到应用,对体育社会化问题开展研究时,应更多地注意运用定性的方法,如民族志研究、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等。同时,从生活的视点出发,开展从婴儿到老年全程生命与体育关系的追踪性研究。在横断性研究中,投影式研究将是体育社会化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应当加强体育参与测量尺度及其标准化的研究,在迄今为止的调查和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尺度和标准各异,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对体育参与测量尺度及其标准化的研究刻不容缓。

4.2 体育社会化研究展望

体育社会化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最受体育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体育具有多种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今天,体育社会化研究领域不断产生着新的研究课题等待着体育社会学者去探索。今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课题大体可以概括为:

1.在竞技体育方面,除了继续深入研究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化问题外,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者和体育官员以及球迷、运动员的亲属、子女等人群的体育参与对其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者更多关注的课题。

2.迄今为止的体育社会化研究大多是关于体育参与的过程研究,而探讨阻碍体育参与原因及其全程性的研究都很少。特别是关于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从体育运动中离脱、体育运动离脱的影响因素及其全程性研究更少,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3.体育社会化研究对象需要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化研究应当从以前以优秀运动员和儿童为研究焦点向女性和老年群体扩展。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应将研究的目光转向残疾人和移居者这些非主流群体、中年人群和职业女性这些主流群体。在中国,流动人口通过体育的社会化研究、弱势群体通过体育的社会化研究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体育社会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普遍性的说明研究,而应该从描述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国度文化的异同,从加深不同文化的理解的角度挖掘研究的深度。另外,通过体育与在华外国人的异文化交流对体育社会化的影响也应受到我国体育社会学者们的关注。

5.在进行体育社会化的人群中,作为个体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生活变化,即通过体育的参加参与,对生活质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由于体育社会化而带来效果、效应以及生活质量在变化过程中质的层面上的探讨都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6.在体育参与的形态上,对体育参与者和爱好者的研究是以往体育社会化研究的中心性问题。今后不仅要对体育参与者、爱好者体育社会化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应加强对支持体育的群体的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如体育志愿者社会化影响因素与社会化过程的研究等。

上述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展望是从参与过程、参与人群、参与形态、研究对象、影响因素的跨文化比较等方面进行的。体育社会学者在体育社会化的研究过程中,还从认识和解读社会系统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共同体这些体育社会化的媒介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假说,这些研究假说也是有待验证的研究课题。

5 小结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体育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和研究的理论指导上,主要运用了角色理论、仿效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体育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社会化的变化过程,从参与、继续、离脱、再社会化等方面展开选题,进行研究。体育社会化的研究虽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体育社会学者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还不系统,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做深入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水平。

收稿日期:2008-02 02; 修订日期:2008-03-20

标签:;  ;  ;  ;  ;  ;  ;  

体育社会化的理论与研究进展_角色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