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P技术在香牙蕉种质资源鉴别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AFLP技术在香牙蕉种质资源鉴别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于晓英[1]2001年在《AFLP技术在香牙蕉种质资源鉴别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香蕉的栽培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00多个,按照法国分类学家克委刚分类,可分为中国矮脚香蕉、大香蕉类和煮食蕉类。我国传统将香蕉品种分为香牙蕉、大蕉和粉蕉(米蕉)叁大类。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群是香牙蕉(Musa AAA Group Cavendish),由于蕉类植物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多倍体、无性繁殖及试管苗变异率高、营养性结实,小染色体等),目前国际国内对香牙蕉的分类比较混乱,没有统一、完善的分类标准。长期以来,对香牙蕉品种间的历史演化、亲缘关系等都未能深入的进行研究,常有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这不但给蕉类作物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香牙蕉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建立一个准确、完善、统一的香牙蕉分类标准,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于2000年2~12月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新技术室采用AELP标记技术对广州国家种质香蕉圃的35份香牙蕉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分类标准、种质鉴定等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香牙蕉的DNA提取时,以未展开幼叶DNA产率和纯度最高,所含蛋白质,小分子杂质最少,改良后的CTAB和SDS提取法均可用于香蕉AFLP分析时DNA的提取,但用SDS法提取时,需用氯仿—异戊醇(24∶1)多抽提1-2次以除去混在DNA中的生物大分子杂质,否则受到杂质污染的DNA模板不能形成清晰的AFLP指纹。③运用AFLP标记进行香牙蕉种质资源研究时,EcoRⅠACC+MseⅠCAT、EcoRⅠAAC+MseⅠCAT和EcoRⅠACC+MseⅠCAG叁个引物对均获得了较好的多态性。其中以EcoRⅠACC+MseⅠCAT的引物对组合,扩增条带信号强度一致性好,条带分布均匀。④EcoRⅠACC+MseⅠCAT和引物EcoRⅠACC+MseⅠCAG对35个香牙蕉(Dwarf Carvendish)材料进行AFLP分析,共得到扩增位点107个,其中多态性位点84个,多态性位点比例达到78.5%,对35个材料的区分率达到100%。⑤根据基因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为0.88的水平,可将供试的35个香牙蕉材料分为7类。⑥香牙蕉类的几内亚(B55)、苹果〈B59〉以及阳江矮(B61)叁份种质材料实际上为同一个品种。⑦在应用EcoRⅠACC+MseⅠCAT,EcoRⅠACC+MseⅠCAG,EcoRⅠAAC+MseⅠCAT叁对引物构建的香蕉AFLP指纹图谱中,供试的35个香牙蕉材料都有差异带或特异带,B58(滑蕉)、B51(龙选)、B37(东S.1)、B29(海红)、B42(泰国蕉)等品种的特征带尤为明显。

李典范[2]2002年在《几种芭蕉属植物的AFLP分析及分类研究》文中指出香蕉起源复杂,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品种间的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影响香蕉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香蕉的分类及进化途径的研究主要依照基于形态学性状的Simmonds系统,分子标记在蕉类起源分类上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栽培品种,很少涉及到野生蕉。作者于2001年4月~2002年5月以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圃和华南农大香蕉品种园的主要芭蕉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野生蕉种间、野生蕉与栽培蕉、栽培蕉各类型之间以及各类型内部品种(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香蕉的演化途径研究、香蕉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品种鉴定以及在分类上存在争议的个别种质的系统学划分等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 1.供试材料在分子水平上显示出了丰富的多态性。野生蕉的多态性不如栽培蕉丰富。各种质之间的多态性带在37(河口野芭蕉)到58条(龙选,华农7号,黑脚芒)之间,多态性比例在28.03%到43.94%之间,选用E-ACC/M-CAT和E-ACC/MCAG两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32条DNA条带,足以把60个材料分开。 2.在相似系数0.62的水平上将供试的60份蕉类植物分为四个群体,在相似系数0.64的水平上将栽培蕉划为两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83的水平上将香牙蕉类群划分为五个亚群;用一对引物的AFLP分析对25个野生蕉进行了划分;认为传统的将Cavendish亚群分为五个类别的分类依据与基因型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 3.本研究结果把Saba归入ABB群体;鉴别了两组同名异物的品种(系)(小米蕉,63-1);认为吊罗矮蕉,北大矮蕉2号两者很可能是同一品种。 4.在亲缘关系极近的品种之间进行鉴别时,有时一对引物组合不足以检测出差异,应选用两对或更多引物组合来进行分析,并要注意与传统分类方法结合。 5.对香蕉种质的划分结果基本和Simmonds分类法相符,但个别种质的分类位置有待进一步探讨。

徐红梅[3]2004年在《中国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 中国板栗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er)植物,在我国南北皆有分布,是我国的特色果树。应用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技术分析了中国板栗45个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应用9对引物组合,共产生260条条带,其中15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0.77%;各品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很大,从0.1484到0.9225;平均遗传多样性h=0.1895,Shannon 信息指数为0.2894,结果表明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在板栗4个居群中,湖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1830;而北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0.163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居群间分化程度低。并且4个居群的基因流值都大于2,说明基因交流防止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4个板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表明取样地的板栗居群缺乏空间结构,AFLP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本试验优化了适合AFLP技术的板栗品种叶片的DNA提取、纯化方法,同时确立了应用AFLP技术研究板栗的反应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板栗的其他遗传性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表明AFLP技术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广泛收集板栗品种资源信息,初步确定以307个品种的信息为基础,利用Access 2000软件,建立了由表、查询、窗体及报表组成的中国板栗栽培品种资源数据库,分别记录了品种的产地、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性、果实特性等要素的字段66个,为板栗工作者了解板栗品种资源情况,查询及利用提供了有效、方便快捷的工具。

陈源[4]2007年在《福建栽培和野生香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RAPD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福建香蕉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并以福建53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了离体保存、形态学鉴定等研究。同时,利用RAPD技术进行了福建10个主要香蕉品种以及福州、叁明两地野生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野生香蕉的调查和观察福建广泛分布有野生香蕉。福州野生蕉会大量结籽,可以判断为二倍体。按照Simmonds and Shepherd(1955)的分类方法,二倍体香蕉中,福州野生蕉绝大多数性状与尖叶蕉相同,得分为22。因此将福州野生蕉归为AA类群。不过,在胚珠排列和果实形态上,福州野生蕉与典型的AA原始种的特征明显不同。因此,福州AA野生蕉可能在进化上与其它地方的AA原生蕉已经产生一定的遗传差异,或者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少量的B染色体组的基因。叁明野生蕉与福州野生蕉有相异之处。叁明野生蕉得分为47,归为AB类。2.福建香蕉种质资源的试管苗离体种质保存试验结果表明:香芽蕉丛生芽苗以MS+甘露醇30g/L+6-BA1.0mg/L+IAA0.1 mg/L配方的培养基来保存为宜,室温控制在204±1℃,每天16h光照,光强1000Lux左右条件下,能够保存培养6个月,不会黄化死亡;在培养基中加入甘露醇可以有效抑制试管苗生长,甘露醇的抑制效果与蔗糖相比更强烈;添加BA的培养基比KT的,可忍耐更长继代时间;低浓度的不同生长素对试管苗保存影响不明显。采用优化方法保存了福建栽培和野生香蕉种质资源53份。3.香蕉基因组DNA提取以及RAPD-PCR条件的优化应用改良CTAB法提取各品种类型的香蕉基因组DNA,获得了较高产量和质量的DNA。并对RAPD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稳定的、适用于福建香蕉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的RAPD—PCR反应体系。经过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栽培蕉用量为50ng、野生蕉为62.5ng,引物浓度为0.8μmol/L,Taq酶的用量栽培香蕉为1.0U,二倍体野生蕉为2.0U,mg~(2+)浓度和dNTP浓度分别是2.5mmol/L、300gmol/L。循环参数:退火温度37℃、退火时间60s,延伸时间120s、循环次数为45个循环。4.福建10个栽培品种类型和野生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对福建10个栽培品种类型和野生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福州野生蕉和叁明野生蕉在阈值在0.52划分时,与其他叁倍体栽培种区别开来;在阈值在0.30划分时,又可将叁明野生蕉、福州野生蕉区别开来,划分清晰。这与Simmond分类法的结果一致。但是,从遗传距离表可看出福州野生蕉与叁倍体AAA香蕉的遗传距离较与ABB大蕉遗传距离大,由此可以得出福州野生蕉较叁明野生蕉与ABB型香蕉的遗传距离较近,与AAA型香蕉的遗传距离较远。这与Simmond分类法的结果有所差异。这与叁明野生蕉为AB杂合体、自交后代分离,以及实生繁殖引起的自然变异有关。5.利用RAPD技术进行叁明和福州野生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应用POPGENE软件对叁明野生蕉16个植株和福州野生蕉21个植株进行了RAPD结果的多态性比较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叁明野生蕉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110,福州为0.2399;福州、叁明野生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叁明野生蕉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64,福州为1.3249;叁明野生蕉Shannon信息指数为0.5995,福州为0.4003;谠明叁明野生蕉和福州野生蕉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这与其生长在地理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多变、海拔较高的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有关;(2)叁明野生蕉较福州野生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这与叁明野生蕉为AB杂合体、自交后代分离,以及实生繁殖引起的自然变异有关,另外还与叁明野生蕉居群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人为破坏少的生长环境相符;(3)叁明野生蕉和福州野生蕉两居群之间基因分化系数为(Gst)为4.84%,基因流为9.8373,证明叁明野生蕉和福州野生蕉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居群内,两居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易干军, 霍合强, 黄秉智, 于晓英, 谭卫萍[5]2002年在《应用AFLP进行香牙蕉品种(系)的鉴别与分类》文中研究指明采用AFLP技术,对35个香牙蕉品种(系)进行了鉴别与分类。从AFLP试剂盒所提供的64对引物组合中选取两对引物组合EcoR I ACC+Msc I CAT和EcoR IACC+Msc I CAG对35份香牙蕉材料进行了AFLP分析,共得到扩增位点107个,其中多态性位点84个,多态性位点比例达到78.5%,对35个品种的区分率达到100%。各品种(系)多态性带数存在差别,多态性带数最多为海南红蕉(56条),多态性比例最高为0.666 7,可见其杂合程度较高;多态性带最少的为大丰1-1号(33条),其多态性比例为0.392 9。各品种(系)相互之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71~1.00,表明香牙蕉品种(系)之间遗传关系相对较近。依相似系数0.88的水平,可以将供试的35个香牙蕉品种(单株)分为6个品种群。鉴别了3个引自不同国家的品种,几内亚、苹果以及阳江矮实际上为同一个香牙蕉品种。该研究结果基于AFLP分子标记,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香牙蕉地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作为香牙蕉品种(系)分类的依据。

刘卫国[6]2005年在《菠萝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与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菠萝原产于南美,是热带地区的特产果树和经济作物。相对于其他果树,菠萝的育种研究还比较落后,育种工作效率较低,难以适应菠萝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如种质资源的鉴别与合理分类、杂交育种的早期选择、突变的鉴定与评价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5年4月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果树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次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39个菠萝种资源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菠萝种质资源的评价、分类、利用和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菠萝叶片革质化程度较高,且纤维、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多,严重干扰DNA的抽提或影响其后的AFLP双酶切及其扩增反应,本研究对菠萝叶片DNA提取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找到一种获得高质量DNA的CTAB改良法,并建立了适于菠萝AFLP分析的体系。 2 本研究从FISH-AFLP试剂盒(PSTI/MseⅠ型)6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AFLP选择性引物P-GAA/M—CTA、P-GAC/M-CTG、P-GAC/M-CTT、P-GAG/M-CAT、P-GAG/M-CTA、P-GAT/M-CAT、P-GAT/M-CTA、P-GAT/M-CTC对39份菠萝种质资源进行了AFLP分析,都得到了清晰的指纹图谱,并且所有品种表现出多态性,说明AFLP技术在菠萝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总共8对引物共获得454个遗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32个,多态性比例平均为73.1%,其区分率达到100%。 3 根据39份菠萝种质材料在检测的DNA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获得聚类树状图,其相似系数为0.73-0.98之间。结果表明39份菠萝种质之间遗传关系相对来说比较近,依相似系数0.80的水平,可以将供试的39份菠萝种质分为4种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菠萝分类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4 鉴别出广东徐闻果树所菠萝种质基地栽培的夏威夷与无刺卡因;黄金与多汁均为同物异名。广东省果树所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04-1、04-3、04-10菠萝种质为杂交品种57-236组培苗的变异新种质。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出菠萝有性杂交中亲本性状在杂种第一代57-140、57-236、67-1、67-4等品种的遗传倾向。

谭卫萍, 张秋明, 于晓英, 曾继吾, 黄秉智[7]2010年在《香蕉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应用AFLP技术,对60个栽培蕉和野生蕉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在相似系数0.62的水平上将供试的60份蕉类植物分为4个群体;在相似系数0.64的水平上将栽培蕉划为两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83的水平上将香牙蕉类群划分为6个亚群;认为传统地将Cavend ish亚群分为5个类别的分类依据与基因型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将Saba归入ABB群体;吊罗矮蕉和北大矮蕉2号很可能是同一品种;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圃收集的小米蕉、63-1与华农香蕉园种植的小米蕉、63-1均属同名异物情况。

白瑞霞[8]2008年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提出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叁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王静毅[9]2010年在《SSR分子标记开发和在香蕉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SAM技术和香蕉EST数据开发SSR标记,并选取芭蕉科3属11个种/变种,82个品种(系)及7个海南岛阿宽蕉(M. itinerans)居群为研究对象,对香蕉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阿宽蕉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SSR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NCBI搜索的2282条香蕉EST中,发掘出含有SSR的EST序列110条,共有122个SSR位点,检出率为5.3%。SSR位点可分为37种重复单元,平均长度为20bp,其中二、叁核苷酸重复单元的SSR占主导地位,其它重复类型所占比例均不足10%,而四核苷酸重复类型最少。GA和GAA是二、叁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类型。设计引物63对,用巴西蕉DNA初筛得到41对EST-SSR功能引物,占总引物数的65.1%。应用19对高重复性和多态性好的引物对49个香蕉品种(系)进行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63的水平可将49个品种按A、B基因型分为2个类群,基本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表明EST-SSR引物可应用于香蕉品种资源分类的研究。(2)应用SAM法从香蕉AA基因组的100个克隆序列中获得83条SSR序列,得率为83%,从香蕉BB基因组的43个克隆中得到38条SSR序列,得率为88.3%,综合得率达到84.6%;并成功设计引物62对(AA组38对,BB组24对)。经过筛选,得到AA组引物26对,BB组引物19对。(3)利用45对Genomic-SSR和24对EST-SSR引物对26个香蕉栽培品种(系)和11个芭蕉科种属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表明,EST-SSR比Genomic-SSR多态性高,但二者都能很好的揭示出香蕉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Genomic-SSR和EST-SSR标记在11个芭蕉科种属材料上的转移扩增率分别为80%和70.83%。对4个转移扩增位点的测序结果分析表明,不同种属间的材料扩增得到的序列与原始序列具有同源性。序列间的变异主要是由SSR位点重复次数和侧翼序列的碱基的替换、插入/缺失等变化引起。(4)利用5对香蕉SSR引物构建了56份香蕉种质的分子身份证和指纹图谱。5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带为11-16,平均为13.8;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8490-0.9022之间,平均0.8727,说明我们选择的引物适合于对该批样品进行指纹标记。建立的香蕉分子指纹图谱可为在分子水平上区分香蕉种质材料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5)阿宽蕉在居群水平上,各个居群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04个,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38和0.2775。九架岭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Na=3.40,Ne=1.7054,Ho=0.3043,He=0.3633),阿驼岭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a=2.20,Ne=1.4050,Ho=0.2296,He=0.2633)。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7,即有6.77%的遗传变异存在居群之间,93.2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利用算术加权平均数法(UPGMA)将7个居群分成2大类,地理位置较近的聚在一起。

廖振坤[10]2007年在《湖南柑橘种质资源评价及主要病害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湖南地处南亚热带至温带过渡地带,是柑橘种质资源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自然演变和栽培驯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柑橘属种群和变异类型。以往对湖南柑橘种质资源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柑橘种质资源分布、种群特征;主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柑橘病毒类病害的分子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柑橘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确立南岭山脉宽皮柑橘近缘野生种在柑橘起源和分类中的地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天然杂交、自然突变、引种驯化过程中,湖南境内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柑橘属种群和变异类型。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查阅资料、群众申报,对湖南地方柑橘资源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归类,按照施文格(Swingle)分类方法分为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橘属(Citrus),共11种。根据湖南省柑橘种质资源自然演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将地方柑橘种质资源划分为叁个柑橘种质资源区。即南岭山脉野生柑橘种质资源区,武陵山脉野生柑橘、天然杂交种种质资源区和雪峰山脉天然杂种、自然突变种质资源区。2、发掘、收集、选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柑橘种质资源,并对其潜在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南岭山脉宽皮柑橘近缘野生资源类主要有莽山野橘、道县野橘、江永野橘;适宜作新品种培育的优良变异有红皮冰糖橙、大果冰糖橙、冰糖脐橙、红橙1号、浦市无核甜橙、溆浦长形少核甜橙、无核朱红桔、慈利绿肉柚、安江红心柚、安农2号少核蜜柚、金皮蜜柚、洪江冰糖柚、菠萝香柚、慈利杂柑;其中红皮冰糖橙、大果冰糖橙2006年经专家审定登记为新品种。适宜鲜食或加工用的地方品种有永顺蜜橘、安江香柚、大庸菊花心柚、慈利金香柚、早甜柚、浏阳金柑、蓝山金柑、大红甜橙、慈利香橙、黄皮酸橙;可供砧木选择的资源有永顺枳橙、山金柑、宜昌橙、桔红;适宜作育种材料的特异种质有洞口不苦枳、葫芦橘、湘慈33号。3、为丰富湖南柑橘种质资源,近年从中国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引进25个国外柑橘优良新品种,集中定植在安化柑橘良繁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通过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和生态适应性评价,从中筛选适合本省栽培的品种有纽荷尔新系、红肉脐橙、福本、耐湿脐橙、日南一号、克里曼丁勃那特、天草、秋辉、诺瓦、HB柚、地中海橘、埃及糖橙,其中已有6个品种获湖南省农作物品种登记。4、采用AFLP技术,对湖南省南岭山脉宽皮橘近缘野生资源、莽山野橘、道县野橘、江永野橘及印度野橘、立花橘等23个材料进行AFLP多态性鉴定。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了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334个扩增位点、4612条带数据,其中多态性位点29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88%。采用DICE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进行亲缘关系分析,23个材料多态性带比率为0.729~0.850。相似系数为0.68~0.91。根据聚类结果,结合植物学性状、花粉形态分析,表明莽山尖叶和圆叶型野橘、道县粗皮小果型野橘、江永粗皮小果型野橘与印度野橘、立花橘亲缘关系较远,是完全不同的宽皮柑橘近缘野生种。道县野橘与江永野橘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应是同一种的不同地域类型。根据本研究结果,综合前人在形态学、化学成分分析及同工酶等方面的研究,参考历史、生物地理学资料,认为南岭山脉不仅具有真正柑橘亚属宽皮柑橘近缘野生种,而且柑橘近缘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当地存在的不同宽皮橘类古老栽培品种,极有可能是起源于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类野生资源。南岭山脉一带是真正柑橘亚属的起源中心。5、利用AFLP分析鉴定了从湖南地方柑橘品种中选出的7个柑橘变异类型,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了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334个扩增位点2099条带数据。7个变异类型与亲本品种之间多态性带为36至92条,变异类型的多态性带数与亲本品种总带数的比例为0.1721至0.4182。说明变异类型的遗传基础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7个柑橘变异类型应是芽变,具备了新品种的遗传基础。研究同时表明,AFLP具有扩增谱带多,谱带清晰,扩增信息量大的特点。AFLP是柑橘新品种选育早期鉴定灵敏、可靠、有效的方法。6、根据国内外柑橘病毒病蔓延的趋势,为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对四种主要柑橘病毒类病害进行了分子鉴定。全省22个柑橘主产区48个样品进行黄龙病分子检测表明,湘南主产区资兴、宜章、临武、永州、道县、祁阳等地以及湘北桃源、华容、岳阳等县市的个别产地已感染黄龙病,PCR带谱大小为563 bp,与阳性对照相同。通过测序和序列分析,检测出的柑橘黄龙病与Genbank中基因序号为(AY342001.1)亚洲黄龙病序列同源性为99.8%,属柑橘黄龙病亚洲种中的一员。与20世纪80年代黄龙病调查结果相比,发现湖南省柑橘黄龙病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以往认为柚类不易感病,本次检测结果表明,椪柑、温州蜜柑、脐橙、管溪蜜柚等柑橘品种均能感染黄龙病。湘北地区是首次发现黄龙病,但在当地未发现木虱,且同一果园未相互感染,可能从黄龙病疫区滥引种苗所致。用CTV p25基因特异引物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域果园柑橘衰退病进行RT-PCR检测,85个检测样品有72个样品感染了衰退病,感染率为84.7%。说明绝大部分柑橘品种都能感染CTV,通过P25/HinfⅠRFLP分析,发现大部分感染品种的CTV株系既有单一组群又有混合组群,单一组群为1或3组群为主,混合组群以1,3混合为主,存在复杂的株系分化和混合感染。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对湖南柑橘资源的6大类15个柑橘品种54株候选植株感染CEVd和CTLV的情况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只有一个样品感染了裂皮病,其余柑橘品种的53个柑橘材料均呈阴性反应,不带CEVd。且所有检测样品均不带CTLV。根据以上检测结果,作者提出了以建立柑橘无性系保护和构建无病毒柑橘良种繁育体系为重点的防御对策。

参考文献:

[1]. AFLP技术在香牙蕉种质资源鉴别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D]. 于晓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01

[2]. 几种芭蕉属植物的AFLP分析及分类研究[D]. 李典范.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3]. 中国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及其品种数据库的建立[D]. 徐红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4]. 福建栽培和野生香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RAPD分析[D]. 陈源.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5]. 应用AFLP进行香牙蕉品种(系)的鉴别与分类[J]. 易干军, 霍合强, 黄秉智, 于晓英, 谭卫萍. 果树学报. 2002

[6]. 菠萝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与分类研究[D]. 刘卫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7]. 香蕉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 谭卫萍, 张秋明, 于晓英, 曾继吾, 黄秉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8]. 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9]. SSR分子标记开发和在香蕉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中的应用[D]. 王静毅. 海南大学. 2010

[10]. 湖南柑橘种质资源评价及主要病害分子鉴定[D]. 廖振坤.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AFLP技术在香牙蕉种质资源鉴别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