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兴盛乡小学 南部 637300)
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在化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随机事件。但是如果教师把握和处理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在激励性评价中得到展示,教师的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师生的到共鸣,往往会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一、教学案例片段回放
案例1:淀粉碘化钾KI溶液中滴入氯水实验
生学在做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氯水实验时,有一位学生拿着试管满脸疑惑地询问:“我同桌将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氯水后,溶液变为蓝色,我将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又褪为无色了。我的实验现象怎么和他的不一样呀?”同学们听她这么一说,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我让全体同学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同学们都觉得非常好奇。
为保护同学好奇心,同时我认为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我让她演示了一遍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她往试管中迅速滴加了足足一滴管的氯水。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她说:“我想多加药品,现象应该更明显。”我没有斥责她,马上组织学生讨论:“褪色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们立刻热烈的讨论,可能的原因:①过量的氯水将蓝色物质漂白了,②氯水中有杂质,③过量的氯水将生成的碘进一步氧化。最后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③是正确的,我给同学讲解蓝色褪色的原因,过量的氯水将
碘氧化成无色的碘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Cl2 + 2I- = I2 + 2Cl-
5Cl2 + I2 + 6H2O = 2HIO3 + 10HCl
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的错误是难免的,但是错误不一定是坏事。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立即否定,而是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使学生在愉快,好奇,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剖析。学生的错误有时也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案例2:物质燃烧条件实验
在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我先点燃一根火柴头朝上的火柴,然后又点燃一根火柴头朝下的火柴,引导学生观察,前者熄灭,后者能燃烧。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朝上的熄灭,朝下的燃烧呢?”学生们听了,交头接耳,好奇心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原动力。我不失时机指出:“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奥秘,得认真探究物质燃烧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我又设计了下面的场景:家住农村的小丽和小刚都要帮家里做饭。小丽家用土灶生火做饭,烧火时,小丽往灶膛里放满了柴火,用火柴点燃。可是,柴禾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反复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小刚在家用煤炉生火做饭。小刚先把一些干燥的小树枝放入炉底,再在树枝上面放上煤块儿。烧火时,他先用火柴点燃小树枝,再用扇子往炉内扇风,一会儿煤就燃烧起来了。
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是三名同学的看法。
生1:物质燃烧时,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且还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生2:只要是能够燃烧的物质就可以燃烧,与温度和氧气无关。
教师:由小丽和小刚的经历,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思考,你更支持谁的看法?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主要讨论:①小丽在做饭时,柴不能燃烧的原因?②小刚在做饭时,他的做法有什么道理?③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经讨论,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本课对知识的要求。我正要进行灭火方法的探究,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认为你设计的场景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即然这样,我想……”我鼓励他到前面演示,他拿起一张纸,迅速用火柴引燃,接着又拿一摞纸,用火柴在下面烧,火柴烧尽,纸也没被点燃。“我认为这样做,就能充分说明为可燃物要想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教师带头鼓起掌来,并由衷地赞许说:“A同学的方法比我的要简洁得多,我坚决采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自己去追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师生、生生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引导,最终促进动态生成。
二、教学反思
1、促进动态生成之源泉——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要求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易唤起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提出问题的勇气。根据动机理论,学生学习事先要有需要为了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致采取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发激起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景是诱因。激发学生的想舒缓矛盾的需要,这样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动力。教师能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事件,事故,新闻或问题作为教学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养成预习自我反思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还能不断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和价值。
2、促进动态生成之根本—— 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决不是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加入与学生的交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将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和各个知识点进行穿针引线,与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作为引导者,不再过多地干预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和充足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自主探究,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解决疑惑,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作为合作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跟老师对话时的那种紧张和约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促进教学动态生成。
3、促进动态生成之基本——对生成资源的有效把握
生成不是盲目的,被动的不能因为生成的不确定性而对学生听之任之,放置自流。教师要对生活的素材,实验的不足和意外。学生的质疑或错误等有很强的判断能力,需要挖掘,符合教学目标,利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避免全盘拿来,把知识讲得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大大的折扣。
4、促进动态生成之真实——给动态生成留以时间和空间
原生态的课堂是真实的,灵活多变的。有的学生很快顿悟生成性资源,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快感悟的。教师如果硬赶着把个别优秀的学生的学习感悟强加给全体学生;或为了教学目标,不敢雷池半步,循循善诱。或为了再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教师硬“赶”着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感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教育的教师往往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感悟中解决带进课堂的问题,并发现更多的问题带出课堂。课外学生还可以讨论、辩论、实验,或走进社会,农村,工厂进行调查,调研,或利用图书、报刊、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磨砺、成长。
论文作者:张峻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物质论文; 溶液论文; 火柴论文; 碘化钾论文; 条件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