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的改革_市场经济论文

论俄罗斯的改革_市场经济论文

略论俄罗斯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的改革,从1992年1月2日宣布放开物价、实行“休克疗法”算起,迄今已有近五年的时间了。国际国内对俄罗斯改革议论纷纷,评价不一。归根到底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认为好得很,改革取得了成功,甚至是巨大的成功,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向贯彻到底,一些消极现象不过是“阵痛”的表现。俄罗斯官方作如是说,而我国国内某些学者也是这样说的。还有些人却认为糟得很,改革遭到了失败。许多俄罗斯学者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断定“改革已经失败”,而且加重语气说,“毫无疑问,改革已彻底失败”。俄罗斯普通老百姓是同意这一判断的。我国学者多数也是持这种看法。

对俄罗斯改革的评价,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孰对孰错,这是一个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并且值得探讨。

“改革”,现在是一个时髦的字眼,似乎只要主张改革,就是正确的,就应该得到支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对的,这要看改革的性质和内容,即改什么,怎么改。有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方向正确,有的改革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方向错误;有的改革具体措施、步骤,适合国情和历史条件,方法对头。有的改革则是出于某种政治利益的需要,不顾客观实际情况,方法不对。要警惕某些人利用人民群众善良的改革愿望,把改革引到邪路上去。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干的,他上台以后几乎是言必称“改革”,俨然是一位“改革家”,然而他的改革却导致了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最后酿成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对俄罗斯改革作出评价之前,先要弄清楚俄罗斯改革的内容。从俄国官方有关改革的言论和实践来看,俄罗斯的改革大体上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换社会基本制度,即废除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运行机制转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第三,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金融、法律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宏观经济。这三方面内容齐头并进,相互交织在一起,力图“一石三鸟”。由于改革是指制度和体制的变化,严格说来,第三方面的内容并不属于改革的范围,所以,我们分别就前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价俄罗斯的改革。

先说基本制度的转换。从经济上来说,这就是实行私有化,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私有制。自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以后,在共产党已被解散、苏维埃政权已被颠覆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以多党制、议会民主为统治形式,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在基本制度方面,主要是迅速培植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就是俄罗斯统治集团那么迫不及待地实行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有人天真地认为搞私有化是为了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俄罗斯当局和一些经济学家就是这样宣传的。实际上,不仅客观上私有化做不到,主观上也并不是真的这样想的。俄罗斯政府一位负责私有化的官员米哈伊洛夫1993年11月在一次官方组织的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私有化进程与俄罗斯经济健康化没有直接关系。私有化只是改变所有制形式,为未来的经济变革奠定基础。加快私有化步伐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为了使改革进程具有不可逆转性。”这倒是一语中的。曾以制订“500天经济计划”而著名于世的沙塔林也承认这一点。他在同我国一名学者谈话时说:“私有化企业的效率并不比原有的国有企业的高”,俄罗斯工人和农民“不赞成私有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和私有化后,他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但是,他还是赞成私有化,因为“私有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尽快地形成一个资产阶级的手段。”(《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1期第56页)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真实目的,沙塔林是说清楚了。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私有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各种统计数字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可以说小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私有化,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也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到1995年底,私有化企业已占企业总数一半左右,其产值已占60%以上。有的学者正是以私有化获得进展作为根据来肯定俄罗斯改革的。既然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私有化,私有化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不证明改革是成功的吗?他们的逻辑就是这样。

能不能由于俄罗斯改革正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认为改革是成功的呢?不能。问题在于预定的改革目标对不对,也就是说私有化本身对不对。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角度来看,判断改革目标正确与否,有一个立场问题。不同阶级对此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判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必然认为私有化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只有实现私有化,才能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此,站在这一立场上,必然对私有化的每一点进展都报之以欢呼,认为改革是成功的。相反,如果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上,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及时走资本主义道路出发,则必然认为私有化是错误的,因为将公有的生产资料化为私有,破坏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复辟,这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倒退行为。因此,站在这一立场上,必然认为私有化进展越大,改革就沿着错误方向走得越远,也就是说改革越是失败。根据“私有化取得进展”这同一事实,对俄罗斯的改革可以作出成功或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取决于判断者自身的立场。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施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这对于判断改革的成败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的。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呢?我们可以从邓小平同志下面一段话中得到回答,他说,改革的目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就改革的根本方向,根本道路问题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两条标准:第一,是否发生两极分化;第二,是否产生了新资产阶级。这两条标准归根到底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而私有制则是发生两极分化、产生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按这两条标准来评价俄罗斯的改革,结论应该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无论是俄罗斯官方和学者,还是我国的学者,只要尊重事实,都承认俄罗斯改革已经导致两极分化,已经产生了新资产阶级。这方面的材料比比皆是,无需赘述。

当然,按照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来判断,结论恰恰相反。这也是不言而渝的,因为判断的价值标准完全不一样了。这里,说到底仍是一个立场问题。

其次,是运行机制的转轨。毫无疑问,苏联原有的高度集中的、靠行政命令贯彻的有计划管理经济的体制,尽管有它的历史的由来,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了。客观上提出了改革原有体制的要求,因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必要的。俄罗斯的改革,在运行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承认,这是有道理的。

的确,俄罗斯通过改革,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市场调节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价格已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国家直接定价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已很少;市场体系已逐渐建立,不仅有商品市场,而且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也相继出现,并日益成熟;企业已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作为独立的主体进入市场;对外经济贸易联系已放开,实行了外贸、外汇的自由化,经营规则也已逐步与西方市场接轨;政府机构、法律、规章制度正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建立;如此等等。整个来说,市场经济体制雏形已现,经济开始按市场机制的轨道运转,虽然还不成熟和规范,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有的学者是根据市场的发育情况断定俄罗斯改革是成功的。谁能说搞市场经济不对呢?理由似乎是充足的。

然而进一步思考一下,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尽管建立市场经济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性质的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这里还有一个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和怎么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因此,并不能说只要搞了市场经济、改革就是成功的。

谈到俄罗斯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社会方向不对。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确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性,本身并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一类社会性质的区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必然要反映和体现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为巩固和发展基本制度服务,因而完全撇开社会基本制度来孤立地、抽象地评价运行机制转轨成功与否是做不到的。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形成是与私有化同步进行的,它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而且是以一个拥有生产资料、获得财产收入、并有完全经营自由的企业家,即利用所占有的生产资料雇佣和剥削工人的资产阶级分子作为主体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今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不能把市场经济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仿佛一搞市场经济,就可以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因而还有一个为了什么目的运用、由谁来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不能认为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二,过渡的方法不对。俄罗斯统治集团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打破原有的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迅速建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使得资本主义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改革越激进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从这一意图出发,他们接受萨克斯的建议,采取“休克疗法”,用最激烈的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然而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废除计划经济体制也许靠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得到,因为这种体制本来是靠行政手段运转的,只要取消计划、国家机关对经济活动撒手不管,就可以予以废除。但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却需要假以时日,不是靠一次手术就能实现的。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市场主体的塑造,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法律规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转变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休克疗法”必然造成旧体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新体制又一下子建立不起来,形成“体制的真空”一切经济活动都无章可循,从而使得经济陷于混乱状态。显然,这种改革方法是不足取的。

以上两点表明,单从运行机制转轨来说,我们也决不能认为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是成功的,更不能作为我们学习的正面范例。如果说到借鉴意义,从总体上讲,那应该汲取教训,避免重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在经济领域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们是为发展生产力而改革,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邓小平同志对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具体措施的成败得失提出了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如果我们把其中专门针对我国使用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字样去掉,这三条完全可以作为一切国家经济改革成功与否判断标准。

我们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俄罗斯的改革。从1992年1月改革付诸实施起,俄罗斯的生产急剧下降,四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近一半,被某些人大肆吹嘘为好转之年的1995年,仍下降5%,预计1996年还是制止不住下降趋势。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1995年仅为1991年的1/3,而这会影响到未来多年的经济增大。同时,俄罗斯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从1990年12月到1995年5月,消费价格一共上涨了3469倍,到年底超过4000倍,1996年物价继续上涨,通货膨胀的速度可谓名列世界前茅。与此相应,人民生活严重恶化,自改革以来,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一半以上,据官方材料,有4500万俄罗斯人没有达到最低生活水平,面对这些触目惊人的材料,只要不怀偏见,是不难对俄罗斯改革的成败作出判断的。在俄罗斯国内,只有那些在改革中发了大财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出于对既得利益的保护,才是对改革大唱赞歌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阵痛”,是经济转轨的一种“必要的成本”,据说“长痛不如短痛”,一旦转轨完成,经济就可以“腾飞”,获得迅速发展;忍一下吧,这点牺牲会很快补偿过来,所以是值得的。这大概是袖手旁观者“冷静的远见”吧!如果让他亲自去当一下一年物价上涨几十倍、三、四年之内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一半的普通老百姓,他的看法也许就会不一样了。对未来的憧憬无法弥补当前生活的拮据,更何况这种憧憬还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呢!即使未来象某些人允诺的那样美妙,这样大的“改革成本”,也是老百姓无法忍受的。

最后,我们不得不补充说一句。我国极个别的学者对俄罗斯改革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希望它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国改革的榜样。正是出于这种感情,他们对俄罗斯改革造成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对通货膨胀适度有所减缓,生产下降幅度有所减小、财政赤字有所减少等等特别感兴趣,大肆宣传俄罗斯经济已经好转,对此,我们必须指出两点。第一,目前俄罗斯经济仍在恶化,只是恶化的速度有所减慢、程度有所减轻而已。据俄罗斯学者估计,经济尚未降到谷底,最好的情况下也要到1997年才能刹住下降趋势。第二,即使将来俄罗斯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理顺了经济关系,经济可能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但也不见得就会“腾飞”,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是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搞就灵”,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更何况西方国家也不会允许俄罗斯强大起来,作为他们的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是会遏制俄罗斯的发展的。千方百计不顾事实地鼓吹俄罗斯改革成功的人,有一句潜台词不便直接说出来,那就是:希望中国的改革也走俄罗斯的路。然而真如了他们的愿,中国老百姓就要倒大霉了。

收稿日期:1996.8.17

标签:;  ;  ;  ;  ;  ;  ;  

论俄罗斯的改革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