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思想的流派与评析_弗兰克论文

世界体系思想的流派与评析_弗兰克论文

世界体系思想的流派与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派论文,体系论文,思想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种知识分子运动,世界体系思想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对1960年代世界社会科 学的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是其诞生的直接动力,其产生的标志是1974年沃勒 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的出版。就历史与现实来看,世界体系思想在其诞生与发 展的近30年里已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即1974—1989年的第一阶段,1990年至今的第二 阶段[1](PP53-56)。自1990年以来,世界体系思想运动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世界 体系思想运动的研究内容由对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具体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进行研究到重视阐明和分析研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外的其他体系;二是自1990年以来 ,世界体系思想运动内部开始“分裂”,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体系思想观念和流派, 使世界体系思想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综合来说,目前的世界体系 思想运动存在两大主要观念流派(注:关于世界体系思想流派的分类问题,目前学术界 尚无论述和界说,本文的分类标准是按照沃勒斯坦的有关论述来界定的。),即以沃勒 斯坦和霍普金斯为代表的“世界—体系”派(World-Systems),和以贡德·弗兰克和J· 阿布-卢格霍德为代表的“世界体系”派(World System)[2](PP292-296)。本文将就上 述两大世界体系思想流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论述和比较分析。

一、关于“世界—体系”流派

所谓的“世界—体系”流派就是指用多元的“世界—体系”(World-Systems)单位来分 析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无论就世界体系思想运动的历 史与现实来看,“世界—体系”流派一直是主流。目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 校的“布罗代尔经济、历史体系与文明研究中心”是该流派的主要基地,其出版有专门 性杂志《评论》(Review),作为该思想传播的“喉舌”。特里斯·霍普金斯、阿芮盖、 萨米尔·阿明和蔡斯—邓恩等是这一流派的主要力量,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则是其中 的重要代表。

(一)沃勒斯坦主要世界体系思想

就目前来说,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思想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关于世界体系的概说

(1)对世界体系概念与性质的界定。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首先是一种理论的分析单 位,我们所称的“世界—体系”是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整个世界,而 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3](PP6、12)、[4](PP8-13)。就社会性质 来看,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也是一种历史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 合理规则和凝聚力等内容[3](P460)、[5](P136)。(2)对世界体系类别的思考[5](P137) 、[3](PP461-462)。沃勒斯坦认为,从经验上看,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分工和生产 方式的变迁,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历史体系形态。一是“微型体系”,二是“世界帝国 ”,三是“世界经济体”,但只有“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是“世界—体系”。

2.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与描述

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是世界体系思想运动的开端,他本人曾就现代世界体 系的研究主题作出过十点一般性前提的概括[5](PP38-39)。为了理解的方便,以下我们 将其思想分六个方面来阐述。

(1)关于现代世界体系的诞生与动力。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它只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世界体系中的一个,而且这个世界体系是16世纪才出现的 (即“延长的16世纪”)。它是一个经济实体,但不是历史上唯一的世界经济体。以前也 存在过世界经济体,但它们总是转化成帝国,例如中国、波斯和罗马。无休止的资本积 累是现代世界体系赖以运转的动力。(2)对现代世界体系的经济分析。从沃勒斯坦的观 点来看,现代世界体系的经济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经济结构的分析,也即我 们所知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组成的商品链,其中,不等价交换是该商品链运转的 永恒动力。第二是关于经济周期的分析。沃勒斯坦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中,有 两种主要的经济周期在发挥影响。一是为期50/60年的康德拉捷夫周期,一是弗朗索瓦 ·西米昂德提出的约250年为限的周期,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特长周期”(

longistics)。(3)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分析。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分 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国家体系的分析[6]。沃勒斯坦认为,作为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经济三重结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政治反映,现代世界体系国家体系也存 在一个二重结构:即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或强国和弱国。同时,他认为,国家体系是 世界经济体的产物,它的性质由世界经济体的性质决定,而单一国家的性质由其内部结 构决定,而不是由体系决定[7](P237)。第二,关于霸权周期的分析。在沃勒斯坦看来 ,“霸权周期”是指一个为期100/150年的国家体系运行的周期性变动过程,它是由全 球秩序的一个接一个霸权的兴亡盛衰所构成,每个霸权各有其特定的控制形态,而霸权 周期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相关联性。(4)对现代世界体系地理扩张的描述。沃勒斯坦 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地理扩张经历了三个主要时代的转折[5](PP63-64)、[3](P8 1)。第一个是创始期,从1450—1650年,在此期间现代世界体系最初主要包括欧洲大部 分以及美洲的某些部分。第二个转折点是1750—1850年的大扩张,当时主要吸纳了俄罗 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及某些东南亚地区,西非大部分地区和美洲的其余部分。第 三个转折点是1850—1900年的最后扩张,当时主要将东亚、非洲、东南亚其余地区以及 大洋州各地纳入分工之中。到这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第一次真正变成全球性的,这是 在地理上涵盖全球的第一个历史体系。(5)关于反体系运动的分析。沃勒斯坦认为,反 体系运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内生物,在19世纪时形成或具体化。在沃勒斯坦看来 ,反体系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反体系运动 的性质就是反对现存的历史资本主义体系,反对资本—劳动、核心—边缘结构所产生的 不平等。在1789—1989年间,反体系运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劳工—社会主义运动 ,二是民族运动。目前,遍及世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就是其重要的标志。作为一种文化运 动,反体系运动是1789年以后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之转变的自然产物。沃勒斯坦认为, 1989年应被视为1789—1989年这一时期的终结,是一个政治——文化时代的终结[5](PP 8、9、33、46、77)。(6)关于现代世界体系的现状、矛盾与灭亡。关于后冷战的世界体 系,沃勒斯坦认为,历史上有三个相关的时代值得予以考虑:1945—1990年美国称霸的 时代;1789—1989年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意识形态发挥支配作用的时代 ;1450—2050年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制度从产生可能走向灭亡的时代。我们现在已 进入了后美国时代,也就是后自由主义时代,这是一个可能出现巨大世界动乱的时代。 沃勒斯坦认为,造成世界资本主义走向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世界体系内在矛盾所引 发的四种发展趋势和问题,它们是:世界的非农业化、生态危机、世界的民主化、国家 权力的日益削弱[5](PP33-34、143-144)。由此,沃勒斯坦预测,我们现时生活的世界 体系可能存在不了50年[8](P388)。

3.对未来世界体系的预设

在沃勒斯坦看来,目前,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危机时期,我们的现实选择有三种可能 性:一种可能性,就是将出现多个破碎的历史体系,或许像1500年以前或公元前8000年 前的那种局面。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将出现一个另类的单一全球性历史体系。在这种情 况下,还存在两种前景的选择。或者出现一个同我们现存体系及从前大多数体系一样的 具有等级性、非平均和压迫性的体系,或者出现一种相对平均和民主的、实现法国大革 命口号的体系[9](PP19-25)。

应当注意的是,“世界—体系”派的工作方式是独特的,它是围绕几个核心人物的思 想而展开研究工作的一项集体活动,例如对霸权轨迹的研究和对1945—2025年世界体系 的发展轨迹的研究等成果就是例证。另一方面,“世界—体系”派内部也有不一致的观 点,例如萨米尔·阿明就将世界体系的类别分为“古代世界体系”和“现代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两类等。这些都是不应忽视的。

二、关于“世界体系”流派

所谓的“世界体系”流派就是指用单一的“世界体系”(World System)单位来分析世 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世界体系”流派以“世界—体系 ”流派的批判者面貌出现的,但其目的与“世界—体系”流派的追求有一致性的方面, 即发展世界体系思想体系。贡德·弗兰克和J·阿布—卢格霍德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 。

(一)贡德·弗兰克的世界体系观

弗兰克是世界体系分析运动中的一员骁将,早年他基本赞同沃勒斯坦的观点,并积极 为这一运动进行辩护。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弗兰克开始与沃勒斯坦派和世界体 系其他派别发生分歧。1993年他与吉尔斯合编了《世界体系:五百年还是五千年?》一 书,在该文集中,弗兰克相对于沃勒斯坦派的世界体系观的替代性理论已初露端倪。《 白银资本》(1998)被称作为弗兰克思想转航的路标之作,它标志着与沃勒斯坦为代表的 世界体系观相异的新的世界体系观的初步确立。

首先,弗兰克认为,整体的世界体系不是存在了五百年,而是存在了五千年。弗兰克 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并不是以沃勒斯坦宣称的1450年为起点的,其实,它至少存在了50 00年,并且世界自始至终只存在一个世界体系[2](P297)。弗兰克变革世界体系的主要 特点有,一是扩大“资本”的使用范围和定义,以此引出他的资本积累同样存在于500 年前的世界体系之中的结论,但这已经是弗兰克版的资本积累了。二是用“积累方式” 概念取代“生产方式”,以此来割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关联。另 外,弗兰克还肯定了奢侈品贸易的重要性,这与沃勒斯坦观点完全相异。这样以来,在 弗兰克眼里,人类历史就不再是沃勒斯坦所说的由生产方式的变动而相应产生的三种社 会体系的更替——即古代的小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而是自始至终只存在一个世 界体系[2](PP93-107)。其次,弗兰克用“世界体系”(world system)与沃勒斯坦的“ 世界—体系”(world-systems)相区分。两者看似区别不大,却暗含着根本的不同。弗 兰克的“世界体系”是单数,且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在范围上几乎等同于全世界 。弗兰克相信历史循环论,所以他的“世界体系”不是历史的,而是无限循环和永恒的 ,只有积累的社会和政治关系会发生变动而已。再次,弗兰克用一种“横向整合的宏观 历史观”和“全球体系观”来与沃勒斯坦的合一学科研究方法和“欧洲中心观”相抗衡 [10]。在弗兰克看来,真正的全球视野意味着把欧洲置于一个恰当的地位上,那就是把 它看成是世界的一隅,而不是中心。但是,沃勒斯坦认为,弗兰克的所谓“全球范式” 是一种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11](P87)。

总之,对弗兰克来说,抛弃欧洲中心主义的褊狭观念,采取一种全球视野,这意味着 我们必须重新调整“世界体系”的大小,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无所不包的全球体系。于是 ,他试图放大“世界体系”,并猛烈地抨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分析。对弗兰克来说, 因果之箭是由系统射向部分,而不是从部分射向系统。从一定角度来说,弗兰克身兼两 种角色,他既是偶像,又是偶像的破除者[12](PP151-158)。然而,由于弗兰克的宏伟 抱负与其思想解释力的绝对微弱之间的矛盾,使其理想的“世界体系”归咎为一种先验 的、不证自明的“乌托邦”。

(二)J·阿布—卢格霍德的世界体系观

J·阿布—卢格霍德是世界体系分析第二阶段的重要人物,从某种角度说,她对世界体 系分析运动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她是世界体系分析运动中重视资本主义现代世界 体系以外世界体系的第一人,1989年《欧洲霸权之前:公元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一书的出版就是她的代表作;另一方面,她又是世界体系分析运动走向“分裂”和“内 讧”的导火线,因为弗兰克就声明其思想转航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就是来源于她对“13世 纪世界体系”的探索。

综合来看,阿布—卢格霍德的世界体系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PP31-35)、[2]( PP278-291):(1)她认为,在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诞生之前,在1250—1350年之间 存在着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一体化的、欧洲最终也归属其中的世界体系”。这个世 界体系的性质是国际贸易体系。在这里,阿布使用的单位与弗兰克是同一个“世界体系 ”(world system)。阿布—卢格霍德认为,“13世纪世界体系”是围绕3个或4个“核心 ”组织起来,一个是中东;二是横跨中亚的旱旷草原;第三个是印度洋;第四个是西欧 城市。同时,她进一步认为,在这个13世纪体系中,没有单一的、居霸权地位的文化、 经济或帝国体系,它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存与合作的体系。她认为,13世纪世界体系的 繁荣,归根到底归因于中国开放造成的一个由远距离海路和陆路构成的连续流动网。这 个13世纪世界体系在14世纪中期之后便开始解体了,其崩溃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商业网 络的联系被打断。这个世界体系是随后即1500年后征服世界的欧洲世界体系的前身,而 且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后者。(2)阿布—卢格霍德认为,旧体系的消失与新体系的诞 生的过程不是交替而是“重构”。在这里,“重构”的含义是特指这样一个时期,即从 前处于边缘的诸角色在体系中占据了更强有力的地位,那些以前在相互作用进程中只有 边际影响的地理区域成了重心,甚至成了这种相互交往的控制中心。在这里,“重构” 既是一种过去的延续,同时又是一次主要角色和这些角色之间关系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变 换。也就是说,“重构”是世界体系变动的界限,它并不意味世界体系的“失败”。从 这个意义上,“近现代世界体系”既是较前一个世界体系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新的 ”世界体系。她认为,提出世界将回复到古老历史状况的想法是幼稚和浅薄的。(3)她 同意沃勒斯坦关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近现代世界体系在16世纪开始形成,并在此后数 个世纪里随着西方的扩张而将全球囊括在内的观点,但对这一世界体系的连续性,即它 的进展和扩散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第三世界的被吸收改变着这一世界体系的 结构,并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即随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和对俄国 革命产生直接影响而开始,这是一个新世界体系重构的开始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种新的世界体系结构已经形成。

从以上分析可知,“世界体系”流派也不是一个“同一”的思想体系,他们统一于单 一的“世界体系”分析单位之中,而在其他方面,各自的理念又有区别,这是我们必须 注意的事实。

三、比较与评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世界体系思想运动两大流派的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世界体系”的数性差别。“世界体系”流派使用单数,“世界—体系”流 派使用复数。(2)关于“世界体系”的时空范围的区别。“世界体系”派的“世界体系 ”空间基本与全球的地理一致;而在“世界—体系”派看来,“世界—体系”的空间是 变动的,或大或少,只有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在19世纪末期的空间才与全球的地理 空间基本一致。关于“世界体系”的时间则各有说法,弗兰克认为,一个单一的“世界 体系”在5000前年前就已存在;在阿布看来,一个单一的“世界体系”是从13世纪开始 的;而在沃勒斯坦看来,在前农业时期就已存在许多的“微型体系”,但一个单一的世 界体系的诞生是从1900年代才形成的。(4)划分世界体系的标准不同。“世界体系”派 都从全球贸易入手,而“世界—体系”派则以劳动分工和生产方式为尺度。(5)对“世 界体系”的运行方式和历史发展的描述有区别。弗兰克相信世界体系的无限循环与重复 ,不主张体系的变革,认为“世界体系”五千年如一日。阿布不支持循环论,同时也不 主张变革,只注重体系内部的“重构”,并认为这种“重构”就是发展。沃勒斯坦主张 “世界—体系”的共存、变革和扩张,他认为,“世界—体系”各种形式的共存经历了 三个时代:一是在前农业时代,二是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期,三是1500年 前后的“近现代世界体系”时期[4](PP10-11)。(6)对各自“世界体系”的未来有不同 的预测,即存在不同的历史选择。(7)理论的理念不同。“世界体系”派是一种现代主 义思想,而“世界—体系”派则更加追求后现代主义思想。(8)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 “世界体系”派的终极追求是,打倒“欧洲中心主义”,确立“世界主义”。“世界— 体系”派的终极追求是重建社会科学新范式。

总体来说,虽然世界体系思想两大流派的观点似有相左,但他们始终处于同一个分析 模式之中,也即它们统一于这样一个思想理念:以“世界体系”代替传统社会科学中的 “国家”和“社会”为分析单位,对世界进行整体性描述。关于这一点,沃勒斯坦、弗 兰克和阿布他们的所作所言都表明了一致的意见。关于双方的分歧,沃勒斯坦的心情很 是平静。他说,“总的看来,我认为我们自己的作法是好的。一方面,我们允许多种观 点的并存,从而避免变成宗派。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把我们的纲领规定得太松散,以致 失去批判的锋芒”[5](P216)。事实上,“世界体系”派也并没有“脱离”世界体系分 析的思想轨迹,只是从世界体系分析中的一个流派或一种思想转向另一个流派或思想, 这也好比就是世界体系分析运动中的“反体系运动”而已罢了。也正因为此,为了避免 不必要的麻烦,沃勒斯坦一直反对用“世界体系理论”这一名称来整合世界体系研究这 一运动,并坚持把他们的工作称为“世界体系分析”(World-Systems Analysis)。他认 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体系分析的确不是一种理论或推理方式,而是一种视角(

Perspective)或对其它视角的批判。他认为,“以任何严肃的方式加以理论化都还为时 过早,而且,到时机成熟时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正是社会科学,而非各种世界 体系”。[5](P207)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当下所认知的所谓“世界体系理论”是不 存在的。更让人遗憾的是,当下所知世界体系理论还对世界体系思想运动的真义进行了 误读,其不断的扩散使世界体系思想的发展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之,当下的世界体系思想从来就不是一个严格的、观点统一的社会科学理论流派, 从它诞生时起就是一个众说纷纭而缺乏共同理论体系的社会科学理论流派。只是由于他 们都主张用“世界体系”来代替传统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国家”作为分析单位来解释世 界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所以才统称为“世界体系理论”。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变是 永恒的,一切不变”。由于沃勒斯坦和其他世界体系研究者对世界体系分析的认识也在 不断修正和发展之中,所以我们对世界体系思想的理解和批判也应与时俱进。

标签:;  ;  ;  ;  ;  ;  ;  ;  ;  ;  

世界体系思想的流派与评析_弗兰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