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_货币需求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_货币需求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出发,探讨经济全球化对西方货币理论产生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西方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以便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由于考虑得不一定成熟,在此提出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客观原因

经济全球化虽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的经济发展趋势之一,但对全球化的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如果撇开那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给经济全球化下一个一般的定义的,那就是:伴随着市场的深化,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活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和联系发展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级阶段,即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国家进一步增多,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在增强,各国经济不是一般地相互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本世纪80年代才逐渐明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此之前,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虽然已经很高,但尚未发展到全球化的高级阶段。作出这种判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科技革命在70年代之前尚未准备好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国际化阶段,经济交往的物质基础是海洋运输和铁路运输,信息的传输也主要是靠电报电话,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联系只能是局部的,比如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国际化只限于生产领域,除了几个发达国家之外,多数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卫星通讯技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运用、普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为全球性的商品和资金流通,为人员的流动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创造了条件。也只是到了此时,国与国之问的经济联系才能由生产、流通发展到包括消费的全过程,国际分工也不再限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也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地球村”的概念才能被人们理解并接受。

2.从经济国际化的载体即跨国公司的发展角度看,80年代以后与80年代之前相比,也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从数量上看,一直到70年代末,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只有1万多家,拥有子公司约4万多家。进入8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涌现。目前,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4.4万多家, 海外分子公司28万家,比70年代分别增长了3倍和6倍。从质上看,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国际贸易总额的2/3是跨国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在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也在增强,如目前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就有4.5万家, 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有1.1万家,在东欧、俄罗斯至少有5.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经济生活由一般性的国际化阶段进入了全球化阶段。

3.从世界市场体系的发展角度看,70年代之前,真正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虽然早在19世纪世界市场就已形成,但它实际上只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市场。后来,尽管被卷入这一市场的殖民地、半殖民经济日益增多,但毕竟有很多国家采取了闭关自守的国策,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不高,与这一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两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更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围受到限制;另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有意封锁,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市场的割裂。只是到7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向更加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过渡。这样,从80年代开始,世界市场才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其范围大大拓展,运行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可以这样说,是80年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从现代经济的核心环节资金运动和金融活动的特征看,8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首先,资金的国际运动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相对“过剩”资本的输出,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输出资本,发达国家之问、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其次,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以证券形式所进行的间接投资规模急剧增长,其规模在国际资本流动总规模中由70年代末的25%上升到目前的75%。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上述变化,使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它不仅使各国的生产资本国际化、全球化,而且还使借贷资本走向国际化,促使全球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

5.从世界各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看,8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比较重要的变化,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相对更自由化的贸易和金融政策,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经济全球化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客观原因,如果从主观因索看,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普及也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强调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调节效率,就连十分注重政府干预作用的凯恩斯主义也不例外。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全球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如前所述,正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各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西方经济理论在这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到凯恩斯贸易乘数理论,再到弗里德曼的浮动率理论,都对世界各国扩大对外经济活动,采取较开放的经济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80年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的自由主义思潮,更进一步推动了发达国家放松管理,采取了更自由化的贸易和金融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也在西方经济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采取了程度不同的自由贸易政策和金融开放政策,从而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条件。

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支繁多,发展到今天体系已十分庞大,我们不可能作全面的探讨,这里仅就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谈点简单的看法。

西方金融理论中,货币居于核心地位,而货币需求理论又是基础理论。传统的凯恩斯学派将货币需求看成是人们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的相加。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与国民收入总量相关,而投机需求则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所以货币需求可以看成是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Md=M[,1]+M[,2]=L[,1](Y)+L[,2](r)

式中Md为货币需求量,M[,1]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收入水平(Y)的递增函数;投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为M[,2],是为利率水平(r)的递减函数。 货币学派虽然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数量学说,但弗里德曼本人都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需求理论相联系,提出了他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m,rb,re,Idt/Pdt,U)

式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即名义货币量M除以物价水平P,Y 为长期收入(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值),W 为财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rm为持有货币的报酬率,通常情况下为零,rb为债券等资产收益预期为固定的收益率,re为预期非固定的资产收益率,如股票收益率, idt/pdt为商品物价变动率,U为货币持有者持有货币的效用。弗里德曼和一些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函数中的诸多自变量,在很多条件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首先,U是相对稳定的, 因人的偏好不会发生无规则剧烈变动,可以略去。其次,由于财富的构成,比率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它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物价变动率只有在较大、延续期很长时,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所以W也可以从式中略去。再次,由于货币收益通常为零, 可以不考虑rm。最后,rb、re直接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归结为市场利率(i)的作用,这样,货中需求函数就简化为:M/P=f(y,i)即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决定的。由子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也是一个定量,只有利率i是可以调节的,因此, 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理论上的分析对经济政策的含义是十分清楚的,即利率调整应在货币政策中占重要地位。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也正是经历了由直接调节基础货币向调节利率转变的过程。促成这一变化的另一个理论上的原因是,在货币供应理论上,后凯恩斯学派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论”,认为货币供应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本身与货币需求有关;调节货币供应,应同时调节货币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J.托宾和E.肖等人进一步认为利率也是影响货币创造的重要内生变量。因此,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便日益上升。

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突显,使西方国家先后放弃了信贷可获得性的直接管理,取消了利率的上下限并放松了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在动用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操作上,西方国家经历了两个阶段:(1)70年代之前, 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主要是人为地压低利率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长期的低利刺激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局面,而且的高通胀还通过欧洲货币市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机制在国际间进行传递,这样就促使各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和金融市场的联系程度大大提高,为金融国际化奠定了基础。(2)70年代后,货币主义兴起, 美国首先提高利率,由于此时已实行浮动汇率制,利率平价已开始起作用,各国央行立即在汇率上感受到压力,于是也纷纷提高利率,从而使利率水平在国际间传递。这种关系的发展,带动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关性和联系程度的大大增加,使各国金融进一步走向自由化和开放化。

发展中国家走向金融自由化的改革,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理论中,利率的作用也被放在突出的地位。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政府常常为了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而将实际利率压制成负值,这样就抑制了国内储蓄,并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的弊端。利率自由化后,金融资产就会引诱一些企业家从落后的生产过程中抽出资金,来为先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其他企业提供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和货币的深化,使国内金融市场一体化。他们的这些理论和政策建议在70~80年代被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重视,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和开放进程推进得比较快的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大都模仿发达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机制,而其中利率政策工具处于重要位置。改革的结果不仅使这些国家国内金融市场走向一体,而且还与国际市场趋于融合。从而使90年代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西方经济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的联系,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机制后,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政策相关性就进一步从发达国家扩大至发展中国家,比如利率水平的国际传递也一定会从发达国家拓展至发展中国家,如果这种传递受阻,市场机制就会以一种资金流动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经济全球化对西方货币理论产生的冲击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起到了理论上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却在很多方面对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货币理论的论证提出了挑战。

首先,利率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大降低了。导致利率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变形。金融市场一体化后,一国利率的升降,很难立即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通常情况下,紧缩政策通过提高利率诱导企业和消费者推迟消费来对经济产生影响,但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后,低利率区的信贷资金可以很容易地被引进,来取代国内资金,从而使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延缓对提高利率作出反应。二是利率的传导机制变形。一般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后,商业银行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而提高贷款利率,生产者和消费者会减少信贷需求,从而最终减少整个货币供应量。而在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率提高后,商业银行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拆资以作为信贷资金的补充来源,这种现象对一个小型开放经济而言更是经常发生的,于是整个信贷收缩的传导机制失灵。三是利率的心理预期机制减弱。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示器,有一种对经济主体的未来预期进行引导和影响的作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内,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利率对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后,利率通过一体化的市场有互相传递的效应。国际间的利率水平有趋同现象。这时,当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当局提高或降低的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相差太远时,经济主体会产生这是权宜之计的心理预期,因而不一定会作出货币当局所期望的反应。

其次,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变形,利率平价在很多情况下不起作用。标准的理论分析认为,利率对一国货币汇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水平,该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会导致资金流入进行套利,而套利者会同时在远期市场上掉期保值。这样,该国货币即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会下跌,从而使汇率的差并与利差异持平,这就是所调的利率平价。利率平价起作用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资金的国际流动处于较平稳的状态,人们的心理预期不被其他不正常因素所左右。而事实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投机性极强的游资对利率的反应常常与货币当局的意愿是相违背的,人们的心理预期可能对利率根本不反应或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利率对汇率影响变形的实例。当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在90年代中期发生逆差并不断加大时,这些国家政府按典型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行事,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短期外资,这样既可弥补逆差,又给出紧缩信号,让过热的经济降温,可事情并未如这些国家货币当局预想的那样发展。外资引进后,经济过热不但没有降温,反而使危机被掩盖,金融机构以外债作为资金来源,进一步扩张信贷,同时也使本国货币汇率高估得以维持。等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时,高利率不但不能使汇率保持稳定,反而促使即期、汇期外汇市场上本币对美元的汇率同时下跌,导致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显示出利率平价失灵,而且进一步证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首要工具的作用极其有限。

第三,典型西方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说服力都在下降。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还是麦金农从金融深化角度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着眼点都只是放在国民收入、利率及物价上,也就是说只有这些变量对货中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对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是忽略不计的。但是,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近程,使国际收支(主要是经常项目)的不平衡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移动可以使一些国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顺差或逆差。这样,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流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就不能低估。从顺差这个角度看,国内商品与劳务的出口大于进口部分可以被反映在国民收入(Y)的增长之中,这似乎已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被表示, 但资本项目的顺差对国内货币需求的影响在Y上是反映不出来的,

因此,顺差会对国内货币产生一种额外的需求。即使经常项目顺差反映在了Y之中,但它与平衡状态下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不一样的, 通常前者要大于后者。逆差条件下,逆差部分通常是通过短期国际信贷或储备减少来弥补的,而这两种情况对货币需求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会使一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增加,后者则对一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影响不大。如果一个国家货币当局,尤其是小型开放经济过份信任西方货币理论的定理,只注重利中和通胀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过份依赖利率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那么在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国内信贷失衡可能不会立即反映在通胀率的变化上,这就会使货币当局延误调整的时机,为酿成货币和信用危机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这些国家运用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一个失误,因为一直到危机爆发前,这些国家的通胀率都不是很高,但信贷失控和经济过热却早已存在,原因就在于大量短期资金内流缓解了通胀压力和货币贬值的压力。等到危机爆发时,这些国家政府又只是依赖利率工具,猛提利率水平,这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经济全面受到打击,使金融危机演化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我们指出经济全球化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提出的挑战,并非完全否认现有西方经济理论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所作的分析是深人中肯的,它的经济政策含义与建议也是值得参考的。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必要对此作具体的分析,考虑新的经济因素对典型西方经济理论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尤其要考虑到本国的特殊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个大背景,这样才不会导致重大失误。

四、正确理解西方货币理论隐含的政策含义

中国现在正走向更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的溶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学者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促进中国经济中研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大国,即使走向市场经济,其道路和进程也是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的,加之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很多自己的特色。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中国溶人世界经济的过程并不是西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经济理论可以套用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对西方经济学提出的挑战,已经证明,我们需要批判地吸收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我这里指的批判并不是纯政治意义上的批判,而是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提出的批评。从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货币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在中国的影响正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地显露出来。基于市场行为而建立的一些理论模型和政策建议将日益显示出在中国应用的价值,这是符合逻辑发展规律的趋势。就具体改革而言,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已从今年开始取消了数量直接管理性质的银行信贷目标,货币信用的调控将日益间接化、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将突显。国内一些学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断呼吁中央银行应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充分发挥利率的拉杆作用,用利率来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应该说,这些看法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看是正确的。利率受抑制对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有害的,金融深化理论的价值正是在于正确地分析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过份强调利率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中国现阶段各种经济主体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尚未成熟,正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经典西方货币理论所指出的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反函数关系未必能解释中国的现状。

另外,我们不能不考虑经济全球化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产生的影响,笔者在上文所阐述的种种影响对中国也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在进行市场化方向改革的同时,融入世界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可以自由兑换,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部分开放,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渠道流进流出的资金规模已经非常庞大。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前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失效,利率工具效力下降等问题也会在中国出现。如果我们不充分认识这一点,不吸取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在这一问题上的教训,在金融体制市场化和开放后搬抄西方货币理论的定理和政策建议,只注重依赖于利率工具,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中国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全球化特点的经济理论。从货币调控角度而言,只依赖三大经典政策工具是不可取的,一些质量管理工具,如对信贷用途的适当管理,包括对大额短期信贷跟踪,发现用于炒买外汇或金融资产投机,立即征收罚金等;对金融机构吸收外汇存款进行监督,收取保证金,以减少对短期外资的依赖;对资本项下的外汇交易征收交易税以减少投机等等,都应根据情况加以运用。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举一些例子,目的是想说明我们学习和引进西方经济理论应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特征,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标签:;  ;  ;  ;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