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_知识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_知识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中国论文,前提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看“知识经济”

当今世界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富国俱乐部”的话题。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关心这一话题呢?

1.“地球村”是一个贫富悬殊的“村庄”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今世界是一个被划分为“三等四级”的世界。所谓“三等”,即根据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NP差异, 将全球的各个国家(地区)划分成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低收入国家(地区)。而“四级”是在“三等”划分的基础上,将中等收入国家再细分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这其中的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而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就是通常所称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全球高收入国家共有26个,其人均GNP 在9000美元以上;上中等收入国家16个,人均GNP在3000美元到9000 美元之间;下中等收入国家51个,人均GNP在75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低收入国家49个,人均GNP不足750美元。可见,当今全球贫富差距悬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就中国目前而言,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发展报告, 我国人均GNP为620美元,排在低收入国家的第8位。而世界银行1998/1999 世界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的GNP总量为10554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人均GNP为860美元,居世界第81位,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仍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另外,从表1 的有关社会发展指标也表明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1有关社会发展指标比较

成人文盲率 出生时的预期 每天生活不足1美元的

寿命(岁)人口比率(81-95)

高收入国家 <5%77 0

上中等收入国家 14%69 0.7%~28.7%

下中等收入国家 22%67 1.1%~53.3%

低收入中家46%634%~72.3%

中国19%694%~9.4%

此表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综上所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所处的基本国情(注:对于中国是否属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仍持怀疑态度,突出表现在对待中国加入WTO 问题上。他们认为,如果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中国的GNP总量1997年达到4382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76901亿美元而居全球第二。但事实上,即使按PPP标准,中国的人均GNP为3570美元,仍处在按PPP计算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人均GNP的3760美元范围内。)

2.“知识经济”原本是“富国俱乐部”的话题

有关文献资料表明,知识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1996 年的一篇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提出的。OECD是一个典型的“富国俱乐部”,其总部设在巴黎,20多个成员国中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OECD是在对9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与趋势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这种经济(知识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中文修订版,摘要部分。)这一结论的。同时,她也提出这种基于知识的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经济的重要基础;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信息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4)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OECD之所以提出“知识经济”这一命题,是因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 %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注:转引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中文修订版,第1页)可见,知识经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这一系列创造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必须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才能出现,在一个贫困落后的经济实体内是不可能会出现知识经济的。

因此,知识经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国俱乐部”的话题。

3.发展中国家为何要关心“知识经济”

既然“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富国俱乐部”的话题,是富人们坐在一起谈论的事,这是否意味着知识经济本身无关发展中国家的事。可是,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此关心知识经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1)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 这些规律主导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步伐。因此,这些规律的作用是带有普适性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今天所走过的路很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走的,发达国家今天所经历和所做的事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自然要十分关心发达国家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知识经济”这一话题。

(2)在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时代, 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受国内因素的制约,也受国际因素的制约。反过来一国经济发展不仅只对国内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别国产生影响(大国尤其如此)。因此,发达国家的今天势必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今天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如何从今天走和明天。发展中国家的前途与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状况。由此,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十分关注发达国家现在所发生的事。

(3)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地球村”,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除了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及贸易体制之外,正如世界银行在题为《知识与发展》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一样,“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或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例如,报告中指出,韩国与加纳在50年代的人均收入水平几乎相等,而到了90年代,韩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加纳的6倍。“造成这种差异,有一半因素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这篇报告还进一步认为,“与收入上的差异相比,穷国与富国在知识创建方面的用某些重要指标衡量的差异要大得多。”(注:世界银行1998/99 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1994 年欧洲委员会所提供的一项调查研究资料表明,90年代初,全球低收入国家的年人均GDP是高收入国家的1/15。而同一时期, 两者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比例为1:218! 可见,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知识的创建,获取和利用上的差距高度相关。因此,发展中国家欲摆脱贫困,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必须高度关注知识,关注“知识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达国家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发达国家都经过了由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完成了这一转变。一个国家只有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它是不可能跨入知识经济的,也是不可能很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的。

1.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标准与类型(注:参见史晋川著《经济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机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根据C—D生产函数Q=AL[α]K[β], 在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弹性一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实体内的产出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科技水平(A),劳动力投入量(L),资本投入量(K)。在对C—D生产函数进行全微分处理后可得

G[,g]=G[,a]+αG[,1]+βG[,k]

其中:G[,g]=dQ/Q表示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

G[,a]=dA/A表示科技进步速度即全要素生产率(TFP)

G[,1]=dL/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

G[,k]=dK/L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

该式表明,一个经济实体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由五个因素决定的,即G[,a]、G[,l]、G[,k]、α、β。在一定的时期内,劳动的产出弹性*

α和资本的产出弹性β是相对稳定的。这时,经济增长率只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科技进步速度、劳动投入增长率和资本投入增长率。进一步有:

G[,a]/G[,g]+αG[,l]/G[,g]+βG[,k]/G[,g]=1

其中:G[,a]/G[,g]表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αG[,1]/G[,g]表示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βG[,k]/G[,g]表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αG[,l]/G[,g]+βG[,k]/G[,g] 则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若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G[,a]/G[,g]<(αG[,1]+βG[,k])/G[,g], 则说明这种经济增长主要以依靠资源(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的,因而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反之,若要素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小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G[,a]/G[,g]>(αG[,1]+βG[,k] )/G[,g],则表明这一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因而它是属于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注:在新古典综合的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70—80年代发展了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对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深化与扩充。)

2.科技进步(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历史回顾与比较

上述分析表明: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方法主要是比较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简单地讲,如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则我们可以认为,该种经济增长的方式已完成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

考察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发现(见表2), 发达国家基本上在50—60年代就已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提高要素生产率及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这些国家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正如世界银行1998/99报告中所指出的“20 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创新和发明所发挥的作用,其表现是建立了大量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以推动技术革新,设立了许多研究性的大学以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纪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表2 经济增长源泉的国际比较

国别(年份)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

项目指标

53-71

50-67

50-62

50-62

国民收入8.77 4.95 4.7 5.6

全部要素投入3.59 3.02 1.24 1.66

劳动1.85 1.86 0.45 0.96

资本2.1 1.15 0.79 0.7

全部要素生产率 4.82 1.94 3.46 3.94

知识进展1.97

资源配置改善0.95

规模经济0.94

其他不规则因素-0.04

全部要素生产率 54.9639.19 73.6270.36

的贡献份数

国别(年份) 西德 英国 日本

项目指标

50-60

50-62

53-71

国民收入6.27 2.38 8.81

全部要素投入2.78 1.11 3.95

劳动1.37 0.6

1.85

资本1.41 0.51 2.1

全部要素生产率 3.49 1.27 4.86

知识进展

1.97

资源配置改善

0.95

规模经济

1.94

其他不规则因素

全部要素生产率 55.6653.36 55.16

的贡献份数

本表转引自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页; 表中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数”根据表中第一行和第五行的数据计算得出。

而我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注:1989—1991年,由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学家组织的研究小组与乔根森教授以及日本庆大应大学产业研究所所长黑田教授合作,采用乔根森提出的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对我国1953—1990年间的长期经济增长进行测算。),1953—1990年间,我国GNP的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份数是75.07%,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占19.47%, 生产率增长(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46%。其中:1953—1978年间,上述三项数值分别为93.07%、20.44%、-13.51%;改革开放后的12年(1979—1990)中,上述数值分别为50.9%、18.8%、30.3%。同一研究表明,虽然1979—199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根据1981—1987年中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在32个生产部门中,仍有8个部门的技术进步贡献份额为负值,占全部生产部门的1/4。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时,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当务之急。

3.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教育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十分关心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细分了科技进步的作用,指出资源配置的优化、规模经济、教育投入、知识的进展四个方面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后两者又是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指标。

世界银行1998/99的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教育、贸易开放程度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供应状况。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关系到他们利用知识的能力;而贸易开放程度则关系到人们能否抓住利用国外知识的机会;通信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关系到人们需要信息时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之中,人们利用知识的能力是核心,而贸易开放与通信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因此,教育在一国跨入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一份政策调研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分析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HPAEs )与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时指出,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率的提高有关,而生产率的提高又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关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表明人力资本的改善与教育的投入高度相关。同时,世界银行在对90个发展中国家从1965—87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小学入学率进行的回归分析也表明,基础教育水平高(入学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两者明显正相关。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首先需要迅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内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三、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知识经济是产业结构演进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在一个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一国是不可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的,也是不可能很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的。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另一个必要前提。

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三重涵义

(1)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就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来看,优势产业依次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在农业经济社会,第一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结构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二次产业次之,第三次产业排位最后。在工业化社会中,第二次产业取代了第一代产业成为优势产业,第三次产业迅速兴起,居于其后,传统第一次产业则退居末位。而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第三次产业跃居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产业退居其后。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从工业化的过程来看,按照“霍夫曼定理”, 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次产业内部,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相比产值比差不断趋于下降。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高集约化演进。

(3)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第三层涵义: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这是与知识经济更为密切的一种产业结构高度化,集中表现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网络等取代传统的服务业,成为后工业化社会的显著特征。

2.发达国家的历程与中国的现状

为有助于分析,我们首先从第一层涵义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来看发达国家的情况。(见表3)

表3 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国民产值结构%)

产业

第一次产业比重 第二次产业比重 第三次产业比重

国家 时间

西德 1907

3.1 54.1

42.8

1977

2.8 48 49.2

法国 1970

6.3 46.1

47.6

1977

4.8 38 57.2

英国 1970

2.6 37.5

59.9

日本 1970

7.8 38 54.2

美国 1970

3

34.6

62.4

1977

3

12 85

本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70年代都已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也即第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且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美国,1997年的第三次产业比重甚至高达85%。可见,第三次产业的极大发展是与知识经济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现在再看一下中国的情况。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85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43.1%和28.5%。1990年我国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仍只有31.6%,1996年仅为30.8%,第二次产业仍占据半壁江山,达49.0%。从劳动力结构分布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就更显得落后。(见表4)

表4 中美产业结构比较(劳动力%)

产业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

国家 时间

美国 1975

3.3

28.3 68.4

1997

2.8

17

80.2

中国 1984 62.6

21.1 22.6

1996 50.5

23.5 26

本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在美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结构中,第三次产业占了绝对优势,第一次产业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而我国则相反,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仍占有很高的比重,而第三次产业并没有显著突出。这一方面虽然与我国的人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因此,我国总体上的产业结构仍只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离进入知识经济的后工业化社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

3.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

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是指第三次产业内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并且在第三次产业内占据优势比重。关于信息产业的兴起,经济学家较早的时候就予以了关注。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一书,主张应将信息产业从原先的三次产业划分中独立出来,单列为“第四次产业”。根据波拉特的研究,1976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约占当年GNP的46%, 劳动就业人数则占了当年全美就业人数的45%。可见,在第三次产业内部,信息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已成为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的坚定基石。

一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具体说来,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信息设备业、信息网络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设备业包括计算机设备产销、通信设备产销、感测设备产销、电子控制设备产销等;信息网络业包括公用和专用网;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软件开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

有的西方国家把如下13个行业划分为信息产业:电话电报;卫星通信和汽车的无线电通信;纸张、纸浆、纸板和照相器材;邮政;无线电和广播、电视(包括装置与播放);计算机系统、软件服务;电子元器件;电影、体育和剧院;报纸、刊物、图书和出版;广告、商业知识;经纪人、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财政业务;政府中的情报、治安和农业顾问;法律服务。

许多事实表明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包括第三次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产生了广泛、巨大的影响:

(1)信息产业的销售额急剧膨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2 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达2370亿美元, 1985 年增长到4000 亿美元, 1995年则更进一步增加到6400亿美元,而到2000年的预计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美元的大关。

(2)信息产业带来了贸易方式的革命。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电子数据交换的采用;电子商务的流行,预示着从事商贸的企业再也不能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商贸方式熟视无睹。“没有EDI,就没有订单”也已不再是耸人听闻的事。同时,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贸易市场。国际电信联监的统计表明,因特网上电子贸易营业总额1996年约为20~30亿美元。而1998年猛增到500亿美元,有关人士预测,到2000年,因特网上电子贸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

(3)信息产业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贸易的扩大和贸易方式的变革,再加上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以效率为先导的金融电子化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货币,包括电子借贷系统、各种形式的智能卡、具有诸多特色的数字货币等日益广泛地被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存在与运行方式,提高了运行效率。

世界银行1998/99发展报告指出,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发挥着一种主要作用。在银行和国际金融、旅游业、商品贸易以及出口导向制造等领域,成功的基础就是全球信息业和高效率的信息电子交换。

为此,世界银行认为,“为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展开竞争,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全国的目标。”(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因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大多数困难都与知识差距和信息的问题有关。”(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商业周刊》第四期评出的1998世界25位最佳经理人员中,“雅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默西·库格尔名列榜首,此外还有英特尔公司的巴雷特、美国在线公司的R·皮特曼·史帝芬凯恩、ATI公司3D芯片的何圆元、大阳微系统公司的斯科特·克尼利、戴尔公司的戴尔等,大半与信息、通信业有关。)

上述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个国家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道无法绕开的门槛。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除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学习与创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简单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结论:

1.从发展中国家“明天”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所说的不仅是“人家的事”,也正是“阁下的事”。发展中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知识经济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冷静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沉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过现代工业化的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必须十分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