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问题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问题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三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三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财政政策要实施多长时间?

●国债发行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会增大财政风险?

两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项符合主客观要求的正确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要实施多长时间?第一,要看国有企业的脱困情况,要看民间投资的增长情况。这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待到民间投资的增长达到能够支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也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候。第二,要看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发展。当物价超常攀升,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威胁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及时转向。但这并不等于那个时候就不发国债了。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的经验看,即使在经济良性循环时期,也要发行适当数量的国债。正是国债这种流动性极强的金融商品,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发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80%是国债,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30%是国债。不然,美国的货币政策便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公开市场业务便成为空谈。

关于国债的规模,要纠正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即把欧盟国家《马约》规定的“入围限制线”:当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高于60%和财政赤字不超过3%作为债务规模和赤字的警戒线。实际上,国债的规模和继续发行的空间,即国债发行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要用国家财政的国债利息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关系来判断。只要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国债利息支出的增长幅度小于或等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债发行便具有可持续性。可怕的不是1998年以来新增的国家债务,而是此前发行的高利息债务。尽管我国的国债发行额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了3890亿元和4015亿元,但到期时的付息额可能与1994年1175.3亿元的利息总额不相上下。1998至2000年国家财政的国债利息支出分别为751亿元、618亿元和761亿元,利息支出高峰即将过去。发新债还旧债是国际惯例,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具体表现,不必过虑。应考虑的是付息额不要增加过多。过快增加的利息负担会对财政平衡构成巨大压力。从目前的国债利率水平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看,我国的国债发行不仅有较大空间,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发行5000亿元,到期时的利息总额也不会超过200亿元,这要比1998年、1999年、2000年的国债利息支出少得多,以后的财政是完全有能力承受的。关键是掌握好国债资金的投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既能发挥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又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挤出效应”。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政风险是否增大的关系,也是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主动防范财政风险的政策。只有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力度,才能渡过难关,才能真正地化解财政风险。如果财政无所作为,一旦经济出现停滞,财政风险和其他风险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假设在1998年、1999年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必然大幅减速,不仅财政收入会减少,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要增加,而且其他社会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局面将不堪设想,财政风险和其他风险肯定都比现在大。按目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的增幅来看,应该说财政风险不大。如果1998年、1999年在原发行基础上每年再多发行500亿元国债,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将会更好,也许在2000年就可以少发些国债。由于前两年的国债发行量有些偏小,2000年必须适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这才是积极防范财政风险的应该之举。

标签:;  ;  ;  

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问题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