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及防治探讨论文_符驹

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及防治探讨论文_符驹

徐闻县农技推广中心龙塘站 广东徐闻 5241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及防治展开了探讨,对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作了详细阐述,病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香蕉炭疽病;要点;防治;探讨

所谓的香蕉炭疽病,又称黑腐病、熟果腐烂病,,主要在果实采后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对香蕉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香蕉作为产蕉区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若发生香蕉炭疽病病害,则对产蕉区人民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香蕉炭疽病做好研究分析并进行有效防治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及防治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香蕉炭疽病的浸染途径

香蕉炭疽病分布比较广,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普遍发生,主要为害成熟或近熟的果实,尤其为害储运期的果实最为严重;也为害花、果轴、假茎、地下球茎等到部位。香蕉炭疽病是香蕉采后的重要病害之一,由芭蕉炭疽菌在香蕉果实采前侵染引起,在香蕉果实采后贮藏、保鲜过程中发生。表现为香蕉果实果皮褐变,果肉逐渐腐烂,严重影响果品价值。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及品种关系密切:夏秋季高温多湿期间该病发生严重,冬季低温干燥,病害较轻。潜伏侵染菌对寄主的侵入时期和途径有很大差异,病原菌可通过形成附着胞或者不形成附着胞直接穿透角质层来侵染寄主,也可以经由气孔、皮孔、伤口或愈伤组织侵入寄主。同一病原物可以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入不同寄主。潜伏侵染的炭疽菌,在香蕉上主要通过形成附着胞的方式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

1.2 香蕉炭疽病的浸染类型

香蕉炭疽病侵染香蕉果实有潜伏侵染和非潜伏侵染两种类型。一是潜伏型,侵染未成熟的蕉果,潜伏期较长,果皮上出现细小的圆形而稍下凹的淡褐色斑点,随后斑点变黑,逐步扩大,相互连接成大块黑斑,甚至整个果实变黑、腐烂。己被炭疽病侵染的蕉果,在贮藏期间,发病初期表现为油渍状的细小斑点,以后扩大连接成大的病斑,2~3d后病斑变黑连成一片,此时催熟,果实多已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另一种是非潜伏型,新采收的蕉果,在12.7℃下,经10~12天即发病,催熟过程中(20~21.1℃)病斑快速扩大,这种类型无潜伏期,常在果实贮运期间引起腐烂。病部产生许多朱红色粘质小点(分生抱子盘及分生抱子)。干燥天气,病部凹陷干缩。果梗和果轴发病,同样长出黑褐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全部变黑干缩或腐烂,后期亦产生朱红色粘质小点。解修超研究发现,采后香蕉果实上产生潜伏侵染的典型症状,而无炭疽病非潜伏侵染所致症状产生,所以香蕉炭疽病侵染型应为潜伏侵染型。

1.3 香蕉炭疽病的浸染时期及途径

伏侵染型的香蕉果实从第10天才开始带菌,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带菌量逐渐增加,但对何时为香蕉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的高峰期没有报道。经研究,开花后20d后的香蕉开始带菌,以后逐渐增加,各个生长阶段的阶段带菌量与降雨量相关,由于沿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香蕉,所以,香蕉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的高峰期无法以具体日期界定,根据笔者研究结果,一般可以认为降雨集中的阶段就是炭疽菌侵染的高峰期。

关于香蕉炭疽病的侵染途径和潜伏形式也有不同观点。有资料显示香蕉果实潜伏侵染炭疽菌是以附着胞的形式附着在果皮上,通过

在绿色香蕉果实上进行的接种试验表明,虽然侵染丝侵入表皮细胞壁,但是到果实完全成熟时,该菌才能分解寄主组织。在这段时间,该菌以非常短的菌丝形式在角质层下保持静止状态。在硬绿色未成熟的香蕉中,72h后观察到侵染丝侵入角质层,48h只有少量侵入,在24h固定的任何材料中,没有发现侵入角质层的迹象。笔者从组织病理学方面进一步证实了香蕉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在未成熟香蕉果皮上6h左右开始萌发,12hr后开始有淡色附着胞生成,24h之后形成暗色附着胞附于细胞表面细胞间隙,30d内未见其有明显变化,深色附着胞是香蕉炭疽菌的主要潜伏形式。

2 香蕉炭疽病的发病机理

2.1 在孢子萌发和菌丝发育期受阻潜伏

有关病原发物育早期受阻而处于潜伏状态的报道很多。辣椒炭疽菌的分生抱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在未成熟的辣椒表面被延迟而成熟的辣椒表面却没有这种抗性,在葱腐葡萄孢穿入洋葱幼叶时发现了潜伏状态的菌丝,其只能在衰老叶中进一步发育。随着果实发育内生于果梗处而保持潜伏状态,直至果实成熟时才通过茎端,蒂腐色二孢对柑橘的侵染就是其中一例。灰葡萄孢也是侵入草墓、树萄和葡萄的花补(花曹、柱头、花柱、雄蕊)处于休眠状态,直至果实发育后期或后熟期才开始活化侵入。另外,有些病原物菌丝直接穿入生长的果实:链格孢就是早期直接通过角质层或气孔侵入柿、杏和芒果,接着处于潜伏状态。

2.2 在附着胞、萌发的附着胞和亚角质化菌丝期受阻潜伏

在许多潜伏系统中发现存在以附着胞、萌发附着胞和亚角质化菌丝为潜伏结构的可能。在未成熟香蕉中最初研究发现芭蕉炭疽菌亚角质化菌丝组成了病原物的潜伏结构。对炭疽菌在红橘中的潜伏状况进行了描述表明潜伏结构不是亚角质化菌丝而是附着胞。炭疽菌也可以侵染番木瓜、越桔和柑橘等的果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柑橘果实上,大部分不产生侵染菌丝,少部分附着胞产生潜伏菌丝存在于角质层内、角质层下和表皮的细胞间隙,果实成熟时,潜伏菌丝占领柑橘外皮的三四层细胞。

在炭疽菌侵染鳄梨果实表面,相反报道表明炭疽菌附着胞在未成熟果实表面萌发形成侵染丝,在接种后72小时穿入角质层潜伏于表皮细胞下面,直到果实后熟才进一步发展,这一发现己经通过电镜得到证明:细的侵染丝在接种的未成熟果实中很快形成,并随着鳄梨果实的发育,在蜡质沉积的过程中与附着胞分开。同样发现炭疽菌是以萌发的附着胞潜伏于葡萄和越橘果实中。通常被认为是通过伤口穿入寄主组织的灰葡萄孢,被发现侵染油桃的过程中,从附着胞内部的壁上形成细的侵染丝进而穿入,在潜伏阶段,灰葡萄孢的侵染丝伸入角质层,但并未穿透而以萌发的附着胞受阻潜伏。交链孢在许多果实上潜伏侵染己有报道。

2.3 潜伏侵染的生理机制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有报道,香蕉炭疽菌的潜伏侵染与淀粉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含量有关。就胶孢炭疽菌在柑桔上引致病害的生理生化,静玮、张鲁斌等人对此进行了相关试验,测定了酷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测定了病菌致病性和培养生长特性[1]。

香蕉采后炭疽病病情的发展与香蕉果实后熟的生理生化进程密切相关。植物潜伏病原菌活化与寄主组织生理状态有关,其中牵涉到寄主组织抗菌物质含量下降和病原菌可利用物质增多。香蕉炭疽病原是随着采后香蕉果实的后熟,抗病能力减弱才从潜伏状态活化为致病态,而且病情的发展与香蕉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刘涛、吴宗萍指出,大多数热带水果在采前阶段受到多种真菌通过气孔、皮孔或直接进入到细胞间隙中,然后潜伏下来,在果实采后贮藏、运输过程中逐渐成为致病状态[2]。香蕉在青果期间基本上不出现炭疽病症,经催熟处理转到常温货架后,随着果实衰老,膜系统功能逐渐减弱,物质泄漏增多,炭疽病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可溶性糖)增多和内源抑制剂(如多巴胺)减少,引起病原菌从潜伏状态变成致病状态,从而逐渐表现出病症。

3 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3.1 香蕉炭疽病的分子检测研究

香蕉在分类上属于绿色植物界,而香蕉炭疽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界,两种不同界的生物,人们普遍认为其基因组DNA应有较大的差异,但本研究的一些结果表明并非如此。为了建立香蕉炭疽菌快速、准确的PCR分子检测技术和方法,首先必须寻找香蕉果实炭疽菌的特异片段,根据改片段的序列来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

3.2 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

从幼果到采收,用0.5%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10~15天(雨季每隔7天)喷洒1次,连喷2~3次,药液着重喷在果实及邻近的叶片上,以喷湿不滴水为宜。

晴天采果,避免机械损伤。低温时或在附近销售的宜在果实八九成熟时采摘;高温时或要远销的。宜在果实七八成熟时采摘。远距离运输,可用硫磺熏蒸一昼夜。

3.2.2 开口箭提取物防治炭疽病

吴光旭已通过实验得出:开口箭提(萃)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性和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作用。离体生物测定和果实接种病菌后的贮藏试验证明,开口箭甲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酷分部萃取物和正丁醇分部萃取物具有抗荔枝霜疫霉菌、香蕉炭疽病菌和黄瓜疫霉菌等果蔬病原菌的活性。对荔枝霜疫霉病、香蕉炭疽病和黄瓜疫霉病等果蔬采后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开口箭中的抗菌物质性质稳定。选用开口箭止丁醇萃取物进行高温(121℃杀菌20min),紫外光照射(30W紫外灯距50cm直射15h)和酸处理(调节pH=3),用香蕉炭疽菌进行离体生测证明,开口箭抗菌物质不受热、光、酸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具有稳定的抗菌活性。香蕉经质量浓度分别为1500μg穖L-1的开口箭甲醇提取物、1000μg穖L-1的乙酸乙酯分布萃取物和1500μg穖L-1的正丁醇萃取物溶液处理,在23~24℃和RH98%条件下,防治香蕉炭疽病效果好。

3.3.3 茶多酚抑制香蕉炭疽病

付岗,林善海等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对玉米小斑病菌、香蕉炭疽病菌和莲腐败病菌进行抑菌测定[3]。结果表明,茶多酚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都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同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大,其抑制力增强;茶多酚对3种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程度也不同,10、5mg/mL茶多酚稀释液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100%,且原生质外溢,细胞畸变。

4 结语

综上所述,香蕉作为鲜食水果中消费量最大的水果,若香蕉炭疽病发生,将会给香蕉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香蕉炭疽病病害的要点,研究香蕉炭疽病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防治,以减小香蕉炭疽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静玮、张鲁斌、朱德明、韩志萍.茶树油控制香蕉采后炭疽病害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

[2]刘涛、吴宗萍.辣椒炭疽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农技服务.2015(32).

[3] 付岗,林善海,黄思良,周双全,汪茜,岑贞陆.广西香蕉主要叶斑病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07(03)

论文作者:符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香蕉炭疽病的病害要点及防治探讨论文_符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