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_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规划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对称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4)02-0006-03

1 区域规划与信息

区域规划研究把区域视为动态的有机整体,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地区。通常把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定义为区域[1]。由于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区域内的要素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区域系统。区域系统是在不断运动和演化的,信息,物质、能量、资金、技术以及人不断的流入和流出,它们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交流和作用,导致系统的演化。我们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目标,对区域系统施加控制,以使得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方向演化[2]。

对区域系统进行控制的依据来源于控制者掌握的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区域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区域系统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说,区域规划是对区域系统的一种控制过程,也就是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不充分、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都会使区域规划工作陷于被动。

2 信息成本的产生

2.1 信息的定义

及时获得准确充分的信息是正确进行区域规划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信息的稀缺性及其在传输过程中的摩擦和壁垒效应,获得信息往往要耗费相当的成本。

关于信息这个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定义。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是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狭义的定义认为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它更能反映出我们研究的问题[3]。在同一传递过程中,如果任意给出一个知识度都不能发生信息传递或成为信息源。

2.2 信息成本的产生

由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第一,而确定的随机知识度,反映信息发生的概率统计特征。第二,△S为信息,也代表传递的信息量。第三,如果之间建立起传递条件时,它们之间才能发生信息传递[4]。

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或创造之间的传递关系,并完成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就产生于这一过程。首先,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即使信息源不给信息用户(规划部门)设置任何障碍,规划部门也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收集信息。这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其次,收集到的信息,从基层传输到决策层的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摩擦效应,造成信息损耗,克服这种损耗需要一定的成本。例如,我们需要一定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人员来维护信息的传输,以克服因时空距离产生的信息损耗。第三,由于多种原因,信息会出现失真现象。例如,在收集和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信息延误等原因造成许多错误或无效信息的存在。这就要求规划部门从众多的信息中甄别选择有用的信息。而这种甄别选择行为也增加了信息的成本。第四,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信息传输的壁垒。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或时空差异,信息在社会经济主体中常常呈不对称分布。而上述差异因为某种原因(例如利益驱使)会成为信息源之间信息传递的发生。要使△S越过这一壁垒,往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

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得区域规划所需的信息实际上不可能全部及时准确地得到。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息成本的重要原因,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为区域规划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3 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概述

信息不对称问题被称为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也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奖成果。我们先以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的《次品问题》为例说明信息不对称的思想。阿克尔洛夫通过分析旧车市场指出,在旧车交易中,卖者比买者对车辆拥有更多的信息(关于车辆零部件质量及整体性能)。而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买车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车人提供的信息,因而试图通过压低价格来弥补其信息不足可能带来的损失。由于买者出价过低,卖者就不愿提供好的产品。结果导致好车退出市场而次货泛滥,最终造成旧车市场的萎缩[5]。

由上例可以看出,由于行业分工的差异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事实上,由于时空距离和行业分工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因其独有的空间特质而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在区域规划过程中,政府或规划部门与下级政府或公众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2 区域规划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于地方上的情况,地方政府一定比上级(如中央)政府了解得多;对公众情况,政府总没有公众自己了解得多。在一定的利益驱使下,这种信息不对称被人为地保持了,加大了由于时空差异造成的信息传递困难。下面从区域发展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等角度说明政府或规划研究人员所面临的困难。

出于不同目的,很多地方政府都至少有3本账,一本对上——要救济时低报经济收益指标,要当先进时高报经济业绩;一本对下——征收税费时夸大任务指标,发放救济、贷款时隐瞒可供支配的利益;一本对自己——虽不一定全面,但基本真实。这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完全是由统计局统计出来的。区域规划中要获取信息,不要说全面,单是真实、可靠就很困难。

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时候,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地区之间的利益。例如,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首先需要掌握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扶贫对象。而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明显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各地方政府对于各自区域拥有更多的信息,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被利用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虚报信息,争当扶贫对象的状况。国家为了使投入的扶贫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就不得不付出相当大的成本,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各地的实际情况。

在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存在一种控制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激励机制。上级政府会对地区发展卓有成效的地方干部予以奖励或提拔,这时,信息不对称又会使这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因为这种机制客观上会造成一些地方干部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报情况,夸大政绩,掩饰区外投资和区位条件优化等影响,扩大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作用。这些是上级政府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制定区域规划的难点之一。

区域发展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公共政策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其目标是解决公共问题。而问题就出在把握“公共利益”上面。政府要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促使人们积极行动,积极合作,并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率配置。然而,公共利益的信息掌握在公众手中,由于公众之间利益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公共信息不能直接、快速、完整地传输到决策者那里去。假设某个镇政府要迅速提高电话的普及率,打算为所有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提供电话,但是该镇政府却很难判断这一决策的效益。成本的计算即所有电话机的成本加上安装费用较容易,但普及电话的收益却很难计算。政府部门的代理机构可以联系到更多用户,商人可以联系到更多的潜在需求者,所有的家庭均可享有紧急服务……,但是这些收益却很难量化。而最让政府感到无奈的是,那些有能力支付电话费的人也从中受益,从而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尽管该镇政府可以从当地经济状况中估计出有支付能力家庭的比例,比如说是20%,但却很难将这20%的家庭识别出来,该补助的不一定获得补助,不该补助的却有可能浑水摸鱼。这是公共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可见,在区域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规划的质量,甚至会造成政府决策失效、官僚作风和腐败的滋生,最终会破坏区域的发展。

4 建议

4.1 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方法

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自然灾害,农作物的播种与收成,土地利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情况提供了直接而高效的手段[6]。相对于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它可以避免决策人员在了解各地情况中的不利局面,即避免了逐层上报与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2 建立高效的信息通道

高效的信息通道可以克服时空差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这里的信息通道包括有效的交通、通讯设施,包括不断改进的传输信息的技术方法,更包括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工作人员(如统计工作者)。在上述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研究者和决策者应当下到地方上去收集真实信息,把信息工作作为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7],并将这种行为制度化。

4.3 促进区城规划和决策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

寻找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政策出台,必须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得官僚壁垒对公共信息的阻隔最小化。

4.4 寻找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解决利益矛盾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在黄河水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很难从各省区提供的情况中掌握各地的实际缺水或受旱状况,原因就在于各省区利益的矛盾。国家可以用一种激励机制来协调这种矛盾。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行配额供水制度,多用水则多交费,少用水则予以补贴,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分配方案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思想。

4.5 健全法规制度

建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培育发达的信息产业,特别是咨询产业,加强统计法规制度建设,为决策部门创造更加广泛、高效、透明的信息通道。同时,对发达国家在信息收集、传输方面的先进经验应当注意学习借鉴,并且努力研究、创新,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

收稿日期:2002-09-15;修回日期:2003-10-06

标签:;  ;  

区域规划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_区域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