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杭州丝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杭州丝绸论文

未来10年杭州丝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杭州丝绸论文

未来10年杭州丝绸工业发展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丝绸论文,未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丝绸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杭州丝绸工业历史悠久,素有“丝绸之府”美名,今天仍是全国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出口创汇居杭州各业之前茅。杭州丝绸工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杭州丝绸工业发展的现状

1、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

杭州丝绸工业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7家,其中有预算内工业企业23家(包括股份制企业1家,嫁接中外合资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6家,三资企业和在境外兴办中外合资企业8家。现有职工39300余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479人,占职工总数的6.29%。199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2000余元,职工人均年收入4500余元,人均创税利4995元。固定资产原值8年来年均递增1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前列。

在改革中,初步形成了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几种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有(1)股份制;(2)外资嫁接;(3)工贸或技贸一体化的企业公司;(4)两级核算的总厂─分厂制;(5)一厂多制,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一业为主,多种经营;(6)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线责任承包;(7)多元化经营。

2、企业布局和行业内部结构

“七五”期间杭州丝绸工业系统将工作重点放在四大调整(产业、产品、装备和人才调整)上,“八五”前三年则把工作重点转到企业布局的优化和效率的充分发挥上。特别是从9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调整发展阶段。根据企业优势互补的原则,全系统合并了16家企业,在初步改变企业布局零星分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丝绸服装生产,逐步形成了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生产经营格局。到93年底,丝绸服装生产比“七五”期末增长5.6倍,年产量达820万件,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附加值。所属企业除在深圳、厦门特区开设对外贸易“窗口”外,还在本地大力投资发展中外合资企业,现已开业的有38家,其中有服装企业26家,丝绸针织服装企业3家,纺织机械配件服务修理企业3家,儿童玩具、保健食品、拉链企业各1家,染整印花企业2家。

3、技术、设备状况

从“六五”计划以来,杭州丝绸系统抓紧进行技术改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系统现有各类丝织机5609台,其中有梭织机4579台(均为80年代的产品),先进的无梭织机1030台,占织机总台数的18.36%。全系统丝织品产量比过去提高30%左右。全系统缫丝业现拥有全自动缫丝机6400辆,占缫丝设备的30.87%;丝绸印染业已拥有各类先进印染设备近500台(套),其中有现代化5V型印花机8台。印染绸生产能力从原来年产1亿米,提高到1.4亿米,印染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全行业1993年的工业总产值达31.2亿元,劳动生产率人均83000余元,实现利税1.96亿元,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到1.051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能力从零突破,到1993年底已经达3912万美元。

二、国内外丝绸市场发展态势及走向预测

1、国际丝绸市场发展趋向

九十年代,真丝绸生产发展的总趋势已由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茧、丝、绸产销趋势正在向两极发展:方面发达国家的蚕桑生产急转直下,趋于淘汰,如日本,意大利和法国等,他们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革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积极扶植印度、越南、泰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蚕桑业与我国抗衡,使本来有限的国际丝绸市场竞争更趋剧烈。

从消费、需求的变化来看,近年来,由于年青一代服式西化,及优质、新型仿真丝产品问世,使真丝产品消费减少,如日本妇女时装约有20%已被仿真丝面料代替。从人均消费量分析,真丝产品在90年代初的三年比80年代后期减少了37%左右。中东市场,随着经济的复苏,对丝绸纺织服装的需求量日趋增加,需求的产品主要是价格较低的低档薄型真丝绸和交织产品。

从丝绸产品流行的结构变化来看,由于世界丝绸市场真丝价格昂贵,一般中产阶层也颇感“烫手”,人们转向购买混纺、交织产品或新合纤仿真丝产品。近二、三年来,日本、意大利、法国等丝绸生产大国大力发展合纤仿真丝等化纤产品与真丝产品抗衡,市场将重新出现仿真丝绸热,这对真丝消费已构成不可抗拒的抑制因素。因此,对那些绫、罗、绸、缎、纺绉、绡等真丝老产品,如不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档次,克服易皱、泛黄等弱点,就不能再现昔日光彩。

总之90年代以来,国际丝绸市场在主销产品中,蚕丝下降,绸缎平平,丝绸服装却异军突起。可见丝绸市场销售波动也是结构性的。由此推测,未来国际丝绸市场是真丝、仿真丝、混纺纱三足鼎立,丝织绸、针织绸、编织绸同步发展,服装、装饰、产业用绸多种取向,市场前景看好。

2、杭州丝绸工业所遇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丝绸对外贸易一直是在双边谈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出口始终受到各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不利于我国丝织产品的公平竞争,造成我国丝绸出口销售结构很不合理。目前我国丝绸出口产品85%局限于港澳、日本、美国和西欧,无法充分发挥我国丝绸产品的优势。

未来10年国际商战趋势将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产品竞争能力将取决于其技术含量的高低。在多变的丝绸市场中,信息网络十分重要。目前我们的薄弱环节是缺少第一手的商情资料,许多企业对外销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不明,对产品的换汇成本、外贸成交价不清楚,甚至成为港商的前店后厂,连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行销情况也不甚明了。从我市丝绸行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来看,多数企业只能适应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对于生产高质量、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还有不少难度,在真丝针织品的开发上、西装面料的开发上,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3、国内丝绸市场的需求动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化,收入不断提高,对衣着的要求逐渐趋向高档化。根据预测,今后国内丝绸产品的发展趋势如下:

(1)丝绸成衣销售好于面料,成衣化、针织化成为丝绸市场发展方向。

(2)在丝绸面料中,扎染、手绘、砂洗及其深加工面料市场仍然看好。

(3)由于丝绸头巾从单一护发防寒功能发展到披肩、扎腰、束发、点缀服饰、发型等多种功能,故以飘逸、柔软、对皮肤无刺激及多种色彩、花型图案而成为青年妇女理想的选料。

(4)合纤丝织物在成乡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中占主导消费地位,由于价格较低廉,作为服着用料、家庭装饰等比重将越来越大。

(5)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的装饰用绸不断增加,在今后10年针织绸、无纺绸、砂洗绸等新产品、新花色将成为国内装饰市场的追逐对象。

从上述5方面来看,未来10年丝绸国内销售看好,丝绸厂家应多从原材料的开发上下功夫,在织造、印染等后整理上有所创新,低档原料高档做。在花色上应注意国际上的流行色,如目前以朦胧的花派、抽象变形的图案为主,并配以含灰的中性色调,显示深沉、高雅的风格。

三、未来10年发展目标及对策

针对国际、国丝绸市场发展趋势,结合杭州丝绸工业的实际,我们设想今后10年应分两步走,前五年继续深化四大调整,继续进行技术改造,合理企业布局,优化行业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应;后五年以拓展国际贸易为重点,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出名牌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创汇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从量的方面来看:“九五”计划期间,丝绸工业总产值在“八五”基础上,每年平均增长15%计算,到“九五”期末将可达到60个亿。涤纶长丝要大幅度提高产量,年产量要达到10000吨;绢丝要形成规模生产;坯绸、印染绸的产量应分别增加70%、40%;丝绸服装产量“九五”期间每年递增15%,到后5年要成为丝绸工业的龙头产品;纺织机械及配件比“八五”时期增长1-2倍;实现利税“九五”末年创5-6亿元,比“八五”末增70-80%;年创汇1.5-2亿美元,比“八五”末增加45%左右,其中自营出口率要求达到30%;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5万元。

主要对策是:

1、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实行全行业战略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合理企业布局,组建“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

以需求结构为导向,调整行业内部结构;以服装、装饰绸为龙头,加大下游行业的用工,使资源优化配置向中下游行业部门倾斜;以增加整体优势为目的,在现有基础上组建若干个优势互补、有自营出口权、年创税利在5000万元以上的集团公司。组建集团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原料供应企业为基础,以大中企业为骨干;二是由蚕桑基地、缫丝、织造、印染企业参加,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为核心,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一条龙”联营集团,各参加单位实行单独核算成本,合理分配外贸营利;三是以市区某一个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一大吸众小”,形成规模效应。无论选用何种形式的集团公司,都要根据蚕桑资源,以丝绸生产骨干企业为中坚,以市区某个知名度较高的、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为龙头,可以从资产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参股控股、协调市场、联合经营等不同环节构造其内部组织结构,以国内外大中城市中有影响的商店作为信息网和销售点,使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外市场,取得第一手的信息反馈。

在组建企业集团公司的同时,应进一步调整企业布局,兼并、合并、撤销一些小型和亏损大户,扩散一部分织机和设备,改造市属7县乡镇企业丝织厂的陈旧设备,腾出土地、厂房、集中技术骨干,发展高新技术型企业,消化吸收引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益和发展第三产业

2、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根据市场的多元化,首先,建立起以真丝绸为主体的多品种组织结构。从近两年来国际丝绸市场的销售看,各种纤维的混纺织物如丝毛、丝麻、丝棉等面料竟相争艳,真丝织锦绸、梭织绸在市场上也是互相争辉。为适应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快速反应的特点,杭州丝绸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必须发展多层次、多花色品种、多组织结构变化的纯织和交织系列产品,形成粗中细、厚中薄、窄中宽的多品种的流行丝绸产品。

其次,要大力发展合纤绸,研制出一流的仿真丝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目前杭州丝绸企业生产的合纤绸尚处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尤其是在后整理方面水平较低,在产品外观、手感、服用性方面与日本、意大利、韩国差距较大。国内市场上需要的仿真丝绸及高档服装配套的人丝里子绸也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市场这一缺口,我市丝绸企业完全有能力去填补。为此要加强合纤原料基地的建设,要扩大合纤丝的自给能力,合理配置前道工序的关键设备,加大捻丝比例,改进工艺。对合纤绸后整理方面,要增大持改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大提高印染加工、多种功能性整理上下功夫,以丰富市场,逐步替代进口。杭州丝绸产品的原料结构,我们认为以5:4:1的比例为好(真丝绸5、合纤绸4、交织绸1)。

最后,要提高丝绸产品附加值,就是要把丝绸最终产品落实在丝绸服装的发展上。1993年杭州丝绸系统生产丝绸服装820万件,但均属中低档。据国家丝绸总公司有关部门的调查:在香港市场上,我国生产的一件男式丝绸上衣的销售价只是日本货的60%,美国货的25%。由于档次较低,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收益,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丝绸服装的形象。因此,在“九五”期间不应单纯地追求服装的数量,而应在创名牌、增加品种与规格、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在国内丝绸服装市场,应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在多品种、多款式、仿真丝绸上下功夫,使价廉物美的产品不仅占领城市服装市场,同时也要开拓富裕农村的服装消费市场。

3、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丝绸设备,研制丝绸新原料,开发丝绸新产品。

杭州丝绸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发展科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如“九五”期间,杭州丝绸工业总公司领导已初步确定的技改方针是:缫丝求精,印染补缺,服装上档、丝织为主,大量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少量引进先进设备,全力完善推广单剑杆及配套设备。丝绸行业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在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时,政府要加以扶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提供低息贷款、低税收;在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机械设备及零部件时,免征进口税;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1-3年的减免税,以鼓励研制、推广。

4、大力培养管理、经贸人才,提高丝绸产品的自营率,减少肥水外流。

杭州丝绸工业要直接涉足国际市场,提高丝绸产品的出口自营率,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人才和对外的经贸人才。一定要把有开拓精神的、年富力强的企业家人才,提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使之在市场经济大风大浪中把好舵,在竞争中去赢得胜利。人才结构从总体上来说,市区企业应从产业工人为主体向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转变。丝绸行为要抓紧人才资源的开发,对这些人才,要求既懂外语,又懂经贸业务,还要有丝绸行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了这些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就可以组织庞大的丝绸产品经销队伍,直接到世界各地去推销杭州的丝绸产品。目前我市的出口自营企业还是还外商代理批发,建设一支自己的经销队伍,确有当务之急。

标签:;  ;  ;  

未来10年杭州丝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杭州丝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