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在假设与现实之间穿梭--评电影“苏州河”_苏州河论文

美人鱼:在假设与现实之间穿梭--评电影“苏州河”_苏州河论文

美人鱼:穿梭于假定与真实之间——评影片《苏州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定论文,美人鱼论文,影片论文,真实论文,苏州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州河是一条穿过上海的又臭又脏的河。“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 有的垃圾”,这条河流和她穿过的城市在娄烨的电影里面扮演着一个无声的角色。“在 这条河流上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看到一个婴儿的降生,看 到……看到顺水漂流的爱情,看到美人鱼……看到河的尽头河流流进大海。”导演娄烨 用自己的声音来做旁白,将自己和这部哀伤的电影融在一起。

影片《苏州河》讲述了两个爱情故事。摄影师“我”结识了在酒吧扮演“美人鱼”的 美美,成了她的男朋友,每天盼望见到她,担心她突然失踪。美美和一个叫马达的送货 员爱过的女孩子牡丹长得惊人地相似。马达几年前因卷入了一起绑架牡丹的案子而失去 了牡丹之爱,而牡丹投了苏州河。出狱后的马达拼命找牡丹,当他邂逅美美后,认定美 美就是自己爱过的牡丹,他一遍遍提醒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美美几乎就相信了马达的痴 情,离开了“我”。但美美终究不是牡丹,马达在一家便利店找到了牡丹。而两人却醉 酒沉入苏州河。美美终于相信马达从没有欺骗自己,世上真有这样的痴情。她离开了“ 我”,只留下了一张纸条:find me if you love me.

影片中两个伤感的爱情故事扑朔迷离,充满着假定性。首先,牡丹是一个谜。周迅一 人饰三角,据说导演当时是“为了省钱”,但我们宁可把她视为导演故意制造的悬念。 美美和牡丹长得极为相像,牡丹跳河前说她要变成美人鱼来找马达,刚好美美在世纪开 心馆扮美人鱼,她的左腿上也和牡丹一样有一朵美艳的牡丹花。这种种迹象,不仅让马 达以为美美就是牡丹本人,而且我们也傻眼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美美不是马达要找 的牡丹,马达最终选择了离开,因为他心中的牡丹是那样地圣洁,那样地单纯,而美美 这条开心馆里的“美人鱼”,她在水缸里穿梭时让马达明白,这不是他的牡丹。他的牡 丹在城市的一个角落等待着他。于是,马达在一家卖走私酒的便利店找到了牡丹。这个 牡丹也和原来的牡丹长得很像,后者的父亲原来就是卖走私酒的。但这个牡丹真的就是 马达要找的牡丹吗?我认为,她不再是原来的牡丹了,起码她的脸上已没有了光泽,甚 至有点麻木。不过既然导演让马达的牡丹之梦结束于苏州河,我更希望她就是真正的牡 丹,才不负马达寻找爱的一片痴情。正因为牡丹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谜团,影片 的爱情故事才显得不落俗套。所以追究哪个才是真正的牡丹就不那么重要了,导演只是 为牡丹跳河后设想了两种生活,一种是在开心馆里当“美人鱼”,一种是在便利店当服 务员。既然人物的生存方式只是导演所设置的,它便充满着主观虚构性。

其次,主要人物多以符号形式出现。除了马达有名有姓,美美和牡丹只有名字而无姓 氏,摄影师“我”更是无名无姓。这让我们想起了《重庆森林》中的663和223。名字失 去了他特有的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外壳。

影片的假定性还表现在镜头语言上。《苏州河》最大的特点是摒弃了第五代导演经常 运用的全知式叙述,而采用了亲历式叙述方式。它不再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展开情节,而 从主观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从摄影师“我”的角度去拍摄的。对 观众来说,镜头就是“我”的眼睛。我们看到美美的秀发贴在镜头上,美美的嘴唇在镜 头上。但观众看不到“我”的脸,唯一一次“我”在镜头上的出现也只有一双手。这是 一种很新鲜的视觉感受。但“我”在片中说,你们不要信我,我在撒谎。但我的摄影机 不撒谎。正因为从“我”的主观视角来看外部世界,“我”就有可能在撒谎。“我”不 在场的时候,很多事情只能是“也许”。那些“我”没看到的事是“我”想象出来的, 或者说是“我”编造的,视角不是“我”。而当“我”在场时,大部分是用“我”的眼 睛观察,是“我”的叙述。这样,影片运用视角的变换,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和视线,使 得影片有一种让人更加“晕眩”的感觉。

尽管影片充满了对现实的不确定性,充满了对真正爱情的怀疑,但它却是导演心中对 都市生活的真实体验。娄烨属于第六代导演群,这一代导演主要由85、87届北京电影学 院毕业生和毕业于艺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组成。他们的人生经历来源于城市的空间和繁 复的社会生活。这些“新生代”和第五代导演相比,显出了和他们前辈不同的风格。第 五代导演在处理人的问题上,更多不是以“人为中心”来讲故事的。他们更多的是遥望 历史土地,编织民族寓言。“人”是他们表达这一主题的工具。相对而言第六代导演更 注重对个人生命经历的体验,更多指向都市及当下生活。与第五代导演不同,他们提供 了一种“个人电影”。

正是这种个人性的表达,使得《苏州河》虽有明显的假定性,却又以它不断晃动的镜 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真实。影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 。《苏州河》塑造了一种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这些人物明显带有“边缘人”的特点。 无论是马达还是牡丹、美美,在影片中都是不被纳入主流社会的人群。他们在现实的生 活中无限飘泊,既不和别人交流,也拒绝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影片中有两处值得注 意。一是影片在叙事方式上,大量采用了画外音。整部影片都充满了喃喃自语式的氛围 。在介绍马达这个人物时,说马达的生活方式是白天送货、晚上看一整晚的盗版VCD。 他们的生活里根本不需要和他人交流。观众明显会觉得这样人物仿佛是生活在世界的别 处。影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关注的现象是虽然故事的背景是在九十年代的上海,但观众 眼里丝毫看不到一个在“主旋律”影片中繁华美丽的国际大都会,我们看到只有一条静 静流淌的河、破旧的房屋、阴霾的天空。只有若隐若现的东方明珠塔才提醒观众“上海 ”的存在。影片有意营造了一种和“主流”社会若即若离的感觉,从而烘托人物的“边 缘”性质。另外,《苏州河》这种人物塑造还指向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层次的情感。叙 述者“我”认识美美之后不久,两人即开始同居。不过“我”一开始并不认为这是“爱 情”,从他那反应神速的一句“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做爱之后再分手?”就可以看得 出来,新同居时代,同居而已,谁会去想“爱情”这两个字?所以,美美走了以后,她 要“我”如果爱她就来找她,但“我”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并没有去找她,只等着下一 次爱情的来临。在这样充满谎言的时代,会有真正的爱情吗?也许这也是导演的困惑。 导演让马达和牡丹死于苏州河,只留给我们一个关于爱情的提示:如果爱一个人,那就 去寻找吧!

从影片内容来看,《苏州河》讲述了一个有关“追寻”的主题。边缘人的主要特点是 其“无根”性。影片着重表现了这点。影片一开头就有一段对白: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这段对白在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表达了现代都市人在“无根”状态下的“追寻 ”情结。《苏州河》的核心情节就是马达因绑架牡丹而失去牡丹,他出狱后苦苦“寻找 ”牡丹。他邂逅美美,认定此人就是牡丹。人物的情感的展开都是围绕这点展开的。但 另人玩味的是,这种感情的交流实际上都是“单向”的。马达和美美相爱,而事实是马 达认为这个人就是牡丹;而美美一直以为马达为了追求自己而编出了一个“牡丹”。当 真正的牡丹被找到了,片子却设计了马达牡丹之死,美美出走的结局。而美美留给“我 ”的条子上又写了一个和“追寻”有关的主旨:find me if you love me.

影片强烈的“追寻”情结反映了在后现代工业城市中人的“无根”状态。在全球化、 国际垄断的背景下,我们喝同个牌子的饮料、穿同个牌子的衣服,听一样的音乐。人很 难和他人区分,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证产生了困惑。人们无法从家庭、职业里建立起自己 的位置,仿佛所有的人都是“飘”在这个世界上的。在人情冷漠的大都会,在有限的时 空和认识中,马达寻找的不止是一个“爱人”(这只是一个象征),他在找的是他“根” 的存在。无根注定了他的漂泊、他的边缘。苏州河代表的是后现代社会中空洞、颓废的 都市情怀。

“假作真时真亦假”。影片《苏州河》在真真假假之间,做到了假定与真实的完美统 一,呈现了对都市生活的切实观照。不能不说,影像的时尚化即它故意制造的“现实晕 眩”,不仅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也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标签:;  ;  ;  ;  ;  

美人鱼:在假设与现实之间穿梭--评电影“苏州河”_苏州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