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

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

马文龙[1]2000年在《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长时间睡眠剥夺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探讨生理、心理功能改变之间的联系,并初步研究恢复性睡眠对睡眠剥夺的对抗作用。方法:选身体健康男性青年自愿者10名(年龄18~21岁),剥夺全部睡眠50小时。在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期间(间隔6小时1次)以及恢复性睡眠后分别记录口腔温度、脑电图、情绪状态和图形搜索、数字搜索、连续计算反应时间。脑电图经快速傅立叶变换后,计算C3区各频段脑电功率。结果:睡眠剥夺期间(1)口腔温度线性下降(P<0.001);(2)C3区δ频段(P<0.001)、θ频段(P<0.001)脑电功率线性增加,α_2频段脑电功率线性减少(P<0.001);出现显著性改变的频段由早到晚依次为α_2频段、θ频段和δ频段;(3)情绪逐渐恶化,疲惫-惰性、焦虑、抑郁、困惑-迷茫等消极情绪线性增加(P<0.01~0.001),有力-好动积极情绪线性下降(P<0.001);(4)图形搜索、数字搜索和连续计算反应时间显著延长(P<0.01~0.001),其中图形搜索、连续计算反应时间与睡眠剥夺时间呈正相关(P<0.001),连续计算反应时间改变最早(睡眠剥夺32小时),三种测试的反应时间曲线表现不同,认知负荷越大,反应时间延长越明显。恢复性睡眠一夜后,除“疲惫-惰性”和“有力-好动”两项情绪评分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0.01),其余生理、心理指标均恢复到基础水平。口腔温度、脑电功率谱与情绪状态、反应时间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0.001)。心理功能的改变比生理功能早,恢复晚。结论:长时间全部睡眠剥夺可引起体温调节、脑电活动、情绪状态和反应时间的改变。生理、心理功能的改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夜的恢复性睡眠可有效地对抗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的影响。

吴惠涓[2]2007年在《不同时段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睡眠结构、血清皮质醇及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短期不同时段睡眠剥夺对健康青年男性睡眠结构、血清皮质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睡眠结构、皮质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为交叉设计的自身前后对照性试验研究。选择10名健康男性(21.9±1.2岁)志愿者,随机进入上半夜睡眠剥夺组或下半夜睡眠剥夺组。每组都进行连续7天研究,其中包括第1天的正常睡眠、第2~5天的睡眠剥夺和第6~7天的睡眠剥夺后恢复睡眠。在两组睡眠剥夺之间,进行7天正常睡眠洗脱期。总研究时间共计21天。睡眠剥夺方法:上半夜睡眠剥夺组在24h中允许睡眠的时间为3:00 a.m.-6:00 a.m.,下半夜睡眠剥夺组在24h中允许睡眠的时间为0:00 p.m.-3:00 a.m.。在每组睡眠剥夺期间进行7夜的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动态分析连续7夜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变化。第2、3、4、5、6、7天7:00 a.m.抽空腹血,进行血清皮质醇的检测。第2、3、4、5、6、7天12:00 a.m.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精神运动警觉性作业、快速击打键盘、单词记忆和单词识别测试。结果:(1)睡眠剥夺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出现NREM 2期睡眠百分比减少,NREM 3期睡眠百分比、NREM 4期睡眠百分比增加,REM睡眠百分比分化、REM睡眠潜伏期缩短(均为P<0.05)。SWS百分比、REM睡眠百分比和REM睡眠潜伏期在两种睡眠剥夺方式之间有差异(P<0.05)。所有这些变化在睡眠剥夺第4天达高峰。剥夺下半夜睡眠组REM睡眠百分比在恢复睡眠首夜出现反弹。在恢复睡眠第2夜的PSG中,各期睡眠百分比均接近剥夺前状态。(2)睡眠剥夺均导致血清皮质醇浓度的下降(P<0.05),睡眠剥夺4天后下降尤为明显(P<0.01),剥夺下半夜睡眠组皮质醇下降较剥夺上半夜睡眠组更为明显(P<0.05)。在恢复睡眠2夜后,皮质醇恢复至未剥夺前状态。(3)睡眠剥夺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均导致记忆、操作能力、注意力的下降(P<0.05),剥夺上半夜睡眠组注意力下降更为明显(P<0.01)。在恢复睡眠2夜后,各认知功能恢复至未剥夺前状态。(4)睡眠剥夺均可使焦虑状态评分增加(P<0.05),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焦虑状态渐加重,但两种剥夺方式之间没有差别意义。结论:无论是上半夜睡眠剥夺还是下半夜睡眠剥夺均对机体均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受试者的各项认知行为学测试成绩下降,外周循环皮质醇分泌水平下降,焦虑状态分值增加,在恢复睡眠后慢波睡眠增加,这些变化在部分睡眠剥夺4天后达到高峰。横向比较上半夜睡眠剥夺和下半夜睡眠剥夺发现:剥夺上半夜睡眠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较大;剥夺下半夜睡眠对人体血清皮质醇的影响较大。短期的部分睡眠剥夺经恢复正常睡眠2天后,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恢复至未剥夺前状态,提示短期睡眠剥夺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可逆性的。

许涛[3]2007年在《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睡眠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当今社会生活中由于持续地夜间工作、学习及某些特殊领域的值班需要,睡眠剥夺的问题广泛存在,不良影响有增无减,在军事领域其影响更为突出。连续/持续作战必然导致睡眠缺失,而且伴随应激的增加必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睡眠剥夺研究越来越为军事应激医学和军事应激心理学所重视。睡眠剥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切实有效的对抗措施。目前认为,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适时、适量、合理地服用中枢兴奋药可能是最有效的选择。莫达非尼作为一种新型的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与传统中枢兴奋剂相比,不仅可以保持中枢觉醒功能而且还可以减少各种依赖、戒断、动作不稳等不良反应的产生。本研究以48h睡眠剥夺为实验应激源,采用安慰剂对照、两阶段交叉设计、双盲给药方法,通过认知测验、情绪自评以及血液、脑电等生理心理指标的采集,全面评价小剂量多次口服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的效果,并且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制定不良事件调查表等方法,多角度观察了莫达非尼的可能不良反应。具体实验方法:18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在两次睡眠剥夺实验中交叉服用莫达非尼和安慰剂。睡眠剥夺时间从第1d的07:00到第3d的07:00,并于第2d天的0:00、12:00和第3d的0:00分别双盲服用莫达非尼100mg或安慰剂。每阶段实验中,在睡眠剥夺第1d的07:00、第2d的02:00和14:00以及第3d的02:00和07:00采集相应的观测指标。血生化和电生理指标只安排在第1d的07:00和第3d的07:00采集。SSS单独安排,时间为第一次服药后1h即第2d凌晨1:00开始采集,每2h填写一次,直至第3日早晨7:00剥夺结束,共采集16个时间点。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1.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完成相同任务的时间延长,正确率降低;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情绪增加;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P300出现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主观嗜睡感明显。上述指标均表现出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不良影响加重的趋势。2.莫达非尼能够有效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应,具体表现为在保持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计算完成时间缩短,知觉加工速度加快;情绪波动小,不良情绪出现少;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P300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主观嗜睡程度明显下降。上述表现亦表现出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的趋势。3.事件相关电位监测较之纸笔(或上机操作)形式的认知测验对睡眠剥夺的敏感程度更高。P300的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提示莫达非尼可以有效对抗睡眠剥夺应激对认知加工水平和加工速度的不良影响。利用ERP技术,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研究人在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的信息加工能力,可比单纯行为学更深入地说明能力高低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4. 48h睡眠剥夺应激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情绪反应容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主观自评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故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尽量选用较客观的情绪研究方法或多角度指标来衡量莫达非尼相应的对抗效果。5.小剂量多次口服莫达非尼对于人体的生命体征、血常规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整个实验中亦未见不良事件的相关报告。应用此种措施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应是安全的。

岳鹏[4]2004年在《睡眠剥夺对注意的影响及脑电反馈的对抗作用》文中提出睡眠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睡眠剥夺问题广泛存在,不良影响有增无减,在军事领域其影响更为突出。睡眠剥夺导致的多种认知功能下降的综合体现是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睡眠剥夺研究越来越为军事、航空航天及航海、医疗和运输等部门所重视。睡眠剥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切实有效的对抗措施。运动、疼痛、温度等刺激的运用,饮食策略、工作策略、睡眠策略等的调整,中枢兴奋药和镇静催眠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睡眠剥夺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是这些措施均有诸多不足,寻找其它对抗措施十分必要。 本研究在回顾并比较睡眠剥夺研究和脑电反馈研究后认为脑电反馈具有对抗睡眠剥夺所致注意能力下降的可能性。一般说来,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动机减弱、易激惹、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等。睡眠剥夺状态下,全脑或区域性唤醒水平下降导致的认知功能普遍下降是其主要特点。而脑电反馈所应用的疾病一般说来有明显的唤醒水平异常或认知功能受损,包括多种神经症,研究发现脑电反馈也能提高健康人的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睡眠剥夺状态下的脑电特征和脑电反馈所应用的疾病的脑电特征有诸多相同之处,即反映高唤醒状态的高频低幅波偏低,反映低唤醒状态的低频高幅波偏高,目前脑电反馈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更是以注意能力下降为其主要特点。脑电反馈应用于临床时,信号多取自中央区(Cz、C3、C4区),目标频段多为θ、α、SMR、β,能取到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认知能力或降低发病程度等效果,疗效可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持数月到数年。应用于健康人时,信号也多取自中央区,目标频段多为SMR、夕、刀,能取到提高注意力或记忆力等效果。SMR源自感觉运动区,接受除视、听感觉以外的如痛、温、本体觉等多种感觉输入,并控制运动输出。运动、痛、冷刺激也是有效的睡眠剥夺对抗措施。该区节律的升高提示该区(或更大区域)唤醒水平的升高。所以通过脑电反馈提高该区节律性有望提高睡眠剥夺状态下的认知功能。 因此,本研究拟围绕注意能力,结合选择性注意成套测验、持续性注意测验、主观状态自评量表、视觉及听觉选择性注意E即测验探讨犯小时睡眠剥夺期间健康青年被试的注意能力的变化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升高Cz区SMR节律方式的脑电反馈训练的对抗作用。 20名健康青年男性被试参加了实验。实验过程顺利。1名被试完成行为测验时按键过轻,严重影响记录结果;6名被试ERP测验数据记录不合格;8名被试参加了脑电反馈训练,其中3名因故未完成全部训练。实验结果表明:睡眠剥夺26小时时,被试在选择性注意任务的行为表现上无异常;睡眠剥夺26小时时,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说明选择性注意能力己下降。睡眠剥夺32小时时,选择性注意任务的操作绩效下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刺激编码和运动调节阶段,对低难度任务的影响更明显;睡眠剥夺犯小时时,持续性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睡眠剥夺32小时期间,被试的清醒程度渐降低,困倦程度渐升高,并表现出生物节律性。本研究所采用的脑电反馈训练方法对被试训练时的主观状态无不良影响,但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可能偏长;单次训练有成功有失败,失败次数多于成功次数;纵观每名被试的8次训练,其单次训练成功后的效果未得到保持。选择参加脑电反馈训练的被试时未以被试的教育程度和暗示性等作为选择标准、训练参数在实验进程中没有调整到最佳水平、主试的相关经验不足可能是导致脑电反馈训练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叶恩茂[5]2009年在《睡眠剥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认为睡眠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维持机体生存,更重要的是维持注意、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的正常化,良好的睡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丢失状态,一般指在24h中的睡眠小于4h,并引起情绪、学习记忆、免疫功能等一系列改变,伴随疲劳的增加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甚至行为的变化。本研究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SD对于大脑执行控制功能及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及不同加工过程的影响,并利用静息状态(resting state)下大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这一目前比较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14名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25.9±2.3岁)参加SD实验。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应用视觉Go/nogo测验研究SD对大脑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第二,研究SD对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的影响。其中依据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以经典n-back测验范式分别对语音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应用fMRI进行探讨;第三,在静息状态下,根据前两部分研究所得的结论选取有研究意义的种子区域(前扣带回及前后扣带回),应用功能连接的方法研究睡眠剥夺对这些特定脑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SD后执行功能下降。与行为抑制作业密切相关的脑区主要有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顶叶皮质(parietal lobe,PL)、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楔叶和小脑等。睡眠剥夺后行为抑制功能的下降与前扣带回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有关。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前额叶皮质(BA10)的活动增加,这种功能活动的增加是机体功能代偿的一种重要体现。机体功能代偿在行为抑制作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SD后工作记忆能力下降。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有前额叶皮质、后顶叶皮层以及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等。工作记忆负荷的增加导致与记忆有关的脑区激活强度增加,而不是有更多脑区的参与。睡眠剥夺对不同种类的工作记忆任务影响不同。对于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则主要表现为与工作记忆存储与加工相关区域功能活动下降。对于语音工作记忆,除了与工作记忆存储和加工相关的脑区功能下降外,与注意相关系统(BA10,ACC)功能增加表现出功能代偿。个体针对睡眠剥夺也有部分适应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代偿上。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代偿性增加是睡眠剥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状态时存在由特定脑区组成的主动性脑活动网络,称为默认网络。默认网络主要包括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前后扣带回皮质等,这些脑区组成的功能网络主要用于清醒状态的维持,与机体的注意系统发挥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睡眠剥夺的静息状态fMRI的研究发现机大脑默认网络在睡眠剥夺后功能连接增强,反映了默认网络系统的一致功能变化,这与机体的注意、抑制功能的下降,清醒状态的下降相关。随着睡眠剥夺过程的进行,丘脑的功能连接出现了与前、后扣带回相反的变化,表明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丘脑的活动处于一个过度激活的状态。总体来说,在睡眠剥夺情况下,机体注意水平下降与默认网络的功能下降有关。此时机体动员丘脑等皮层下区域使之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同时前额叶皮质参与清醒状态的维持,尤其是在皮层下结构已不能独立完成清醒状态的维持的情况下。静息状态fMRI研究是近几年脑功能成像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静息状态下研究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是对传统任务研究的补充及进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睡眠剥夺对人脑功能的影响。

林晓霞[6]2007年在《莫达非尼对48小时睡眠剥夺下认知和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既往的许多睡眠研究中,有关睡眠剥夺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学习、工作和某些职业夜间值班的需要,睡眠剥夺的问题广泛存在,且发生率越来越高,它对工作效率及安全均有不利影响。在军事活动中广泛存在连续和持续作业,睡眠剥夺会干扰心理和生理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作战和训练的效能,因此探讨对抗睡眠剥夺对个体影响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社会意义。在众多的对抗策略中药物因素促进觉醒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地军方的注意。国外大量研究认为,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条件下适时、适量、合理地服用中枢兴奋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既往睡眠剥夺研究所用对抗措施主要是咖啡因、苯丙胺等中枢兴奋药和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但是这些药物均有耐药性、成瘾性和停药后反跳等副作用。莫达非尼是一种新型的促醒药,国外对莫达非尼在军事环境中的研究结果表明:莫达非尼是安全、有效的兴奋药物,可以作为连续作战或睡眠剥夺引起脑疲劳的药物对抗措施之一,并有取代安非他明类和咖啡因类药物的趋势。莫达非尼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中枢兴奋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作用位点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较小,未发现成瘾性和依赖性。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起步,鉴于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有必要探讨我军使用中枢兴奋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睡眠剥夺进行干预,并为战时部队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莫达非尼在48h睡眠剥夺中对健康个体警觉性、记忆力的影响以及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莫达非尼对48h睡眠剥夺下的记忆力、警觉性影响,第二部分为莫达非尼对48h睡眠剥夺下情绪状态的影响。第一部分实验采用随机两阶段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对象为某军队院校18名23岁~24岁健康男性学员,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6人。然后将A组中的每6个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服用莫达非尼组,n=3)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组,n=3),睡眠剥夺从第一日07:00到第三日07:00共48小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认知测验。测验时间:第一天的07:00,第二天的02:00、14:00,第三天的02:00、07:00。测验内容为:字母划销测验、工作记忆测验。两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交叉实验。然后再用同样的程序对B组和C组进行睡眠剥夺。第二部分实验仍采用随机两阶段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对象和分组方法同前,所不同的是进行情绪状态的评估。两周后两组进行交叉实验。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SD过程中,每分钟正确字母划销数(CCMN)在实验组(服用莫达非尼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但对于每分钟字母划销正确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异常。2.本实验中,只有在内容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的反应时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3.情绪状态测量中,情感状态特征自评量表(POMS)中除A因素(愤怒—敌意)、D因素(抑郁—沮丧)和C因素(困惑—迷茫)三项指标外,其它各因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4. SD后,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48hSD可以降低唤醒水平,使警觉性下降,削弱认知加工能力。2. 48hSD可以影响情绪,两种情绪评定量表对情绪活动的评定结果基本一致。3.不同认知测验对48hSD的敏感性不同,字母划销测验及难度大的工作记忆测验(字母内容测验,用a代替)能很好地反应SD对认知能力的损害及药物对抗措施的改善效果;难度小的工作记忆测验(字母位置测验,用b代替)不能很好地反应SD对认知能力的损害及药物对抗措施的改善效果。4.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莫达非尼可以保持人的警觉性和认知能力,保证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等。5.服用莫达非尼明显降低躯体不适感、人际关系敏感及紧张焦虑,显著增加主观有力好动、机警、自信感。

李长芹[7]2017年在《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新的战略空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竞赛愈发激烈,其竞争范畴已远远超过了国土疆域限制、地理空间限制,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和宇宙空间展开,人类所面对的环境将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单一环境,而是涵盖了海洋、极地、极高海拔地区、外层空间等超越主权边界,甚至超越生理和物理范畴的新疆界、新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势必更加复杂,其对人的工作能力、装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整体作业效能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我军虽然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多年,但至今仍不能很好的解决高原环境带来的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难适应问题;面对海上作战的现实威胁,渡海作战急需提升作战人员的抗晕抗呕吐能力,解决长远航心理焦虑问题;面对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在缺氧、加速度、微重力和辐射的宇宙环境条件下,如何提升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和机体抗辐射能力,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日常训练和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如何提高耐力和体能,依旧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由于精神、心理、认知等方面对遭遇环境的强烈不适应,我军也没有理想的应对手段,总体而言,科研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军事医学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离打赢未来战争、适应新战争形态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对于军事作业医学本身,还缺乏系统研究,其概念内涵、研究范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展规律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专家咨询、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系统解决军事作业医学领域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解决边界问题,研究确定军事作业医学的内容范畴;二是解决逻辑问题,论证军事作业医学与军事预防医学、特殊环境军事医学、劳动卫生学、军事医学应激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三是解决规律问题,系统梳理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综合分析其发展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四是解决借鉴问题,美军由于一直遵从“从科学到士兵”的原则,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研究分析美军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可以解决我军的具体问题;五就是解决瓶颈问题,通过借鉴美军的做法和经验,遵循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我军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军事作业环境‖―健康和效能问题‖―医学措施‖三个维度,分析了军事作业医学关注的时间域与空间域、军事作业医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的军事、医学和社会功能。围绕―成熟学科‖的条件,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尚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它是一个大的研究领域,论述了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围绕军事作业医学三个维度,将军事作业医学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将其分为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健康和效能威胁评估与预测研究,以及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三个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捋顺了军事作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系统跟踪和深入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二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脉络,提出军事作业医学并非军事医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是始于军事史,发端于军事的需求、战争的推动,成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级阶段,是一部围绕―人‖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建设的发展史。利用系统分析的手段和自组织他组织演化思维,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成长的规律和深层次逻辑,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螺旋式发展模型,其中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为后续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综合分析了因军事作业医学的自身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例如,药物在军事作业医学提升面前发挥作用有限,伦理学的监控使得药物应用和人效能极限研究受到严格限制。第三部分是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军重视开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当前科研重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了其主要做法和启示。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研究思路从―各方击破‖到趋向于将―人‖作为整体和核心,其发展趋势围绕人行为学研究、能力增强研究和人与系统的集成研究等展开;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特点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军事作业医学研究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根据发展需求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科研制度严谨灵活;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科研体系军民融合,机构之间合作紧密;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和投入经费充足。第四部分是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围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需求、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研究提出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需要在七个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1)我军需要首先重视军事作业医学学科建设,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学科领域,改变以往―单科独斗‖的局面,打通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科学认识,合并同类项,在学科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壮大;(2)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3)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进行技术评估,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研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凝练研究思路;(4)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以军改为契机,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对科研机构从顶层进行整合、重组、再定位,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能任务和科研方向,系统规划,加大投入;(5)充分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任务申请和承担,以及科研资源共享领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研究任务和方向牵引,形成成系统、成片区、成气候的科研体系,促进军地研发力量的融合协作,培养创新型、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方阵;(6)优化现有科研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灵活的用人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对有潜质的研究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7)在现有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基础上,健全科研大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大设施共享机制,构建人-机-环综合实验虚拟系统、我军虚拟军人生理数据库系统,以及覆盖全军的、动态军人体能和健康监测系统和军人作业能力综合数据库系统。

王伟[8]2004年在《32小时睡眠剥夺对心理旋转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飞行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高负荷脑力—体力劳动,它对飞行人员的脑力工作能力要求较高。充足的睡眠是保证飞行人员正常飞行的必要条件。然而飞行部队平时训练中的长途飞行及夜航可能导致飞行人员睡眠剥夺;在战时由于夜间执行军事飞行任务同样会导致睡眠剥夺,战场应激也会导致睡眠时间的减少和睡眠质量的下降造成部分睡眠剥夺。这些情况在飞行部队未来高科技战争情况下将更为常见。睡眠剥夺将导致严重的飞行疲劳。据美国的一项调查,飞行人员中有93%的人有过飞行疲劳,所有战斗伤亡中有10%与飞行疲劳有关。因此国外很重视睡眠剥夺对人体不良影响的研究,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飞行实践表明,空间能力是飞行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近年来,对飞行员空间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航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视觉表象是空间能力的子系统,它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转换,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是以表象为基础的心理旋转。 本研究旨在探讨32h睡眠剥夺对个体心理旋转能力影响,以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望能够对飞行管理提供依据,为平战时合理安排飞行员睡眠时间,较好的完成飞行任务打下基础。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实验一:探讨同性别(男性)言语能力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实验依据。84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测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城市版的言语部分测试被试的言语能力,包括:常识、领悟、相似性、运算、数字广度及词汇六个分测验;采用常用的心理旋转测验来评价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包括字母R心理旋转测验、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验、二维方格心理旋转测验和三维立方体图形心理旋转测验。 实验二:分析32h睡眠剥夺过程中刺激旋转角度与心理旋转加工时间的关系,探讨睡眠剥夺期间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测验包括字母R心理旋转测验、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验,这两个测验各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种形式,每种形式有6种旋转角度:0o、60“、1200、1800、2400、3000。32h剥夺过程中共进行8次测试,每套测验中字母R正像和镜像两种形式的图片分别按每种旋转角度各呈现6张,共72个刺激单元。 实验三:研究32h睡眠剥夺对心理旋转作业绩效的影响。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方法。8名男性三年级大学生,实验从两夜正常睡眠后开始,在自6:oo至次日14:oo共32h的睡眠剥夺过程的8个时间点分别进行8套难度近似的心理旋转测验,每套测验包括以下5个分测验:字母R心理旋转测验、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验、二维方格心理旋转测验、兰维立方体图形心理旋转测验和s一M心理旋转测验。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就同性别男性而言,无论按个体言语能力成绩高、中、低分组比较其心理旋转能力还是按个体心理旋转能力高、中、低分组比较言语能力在同一性别中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且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均未表现出一致性变化规律。 2、睡眠剥夺期间,表象刺激的旋转角度与心理旋转加工所需时间成正相关,当样本旋转1800时,反应时最长,二者存在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 3、在32h睡眠剥夺过程中,剥夺24h字母R心理旋转测验 (1.19妊0.303)、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验(1.032士0.291)、二维方格心理旋转测验(0.344土0.984)、三维立方体图形心理旋转测验(0.187士0.069)和S一M心理旋转测验(0.288土0.092)的CNps指标下降的最明显。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同性别个体言语能力对心理旋转能力无明显影响,不作为心理旋转的影响因素。 2.犯h睡眠剥夺不影响刺激的旋转角度与旋转时间的线性关系,心理旋转加工仍然存在。 3 .32h睡眠剥夺过程中,心理旋转任务难易程度影响心理旋转作业绩效。 4.32h睡眠剥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旋转作业绩效,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心理旋转作业绩效下降。其中夜间(SD20h一sD24h)下降最为明显,在剥夺24h时心理旋转作业绩效最低。

邵永聪[9]2008年在《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影响工作记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军事活动中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或睡眠缺失(sleep loss,SL)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导致作战人员发生疲劳衰竭、丧失战斗力、出现减员的重要因素之一。军事及特殊职业领域对睡眠剥夺条件下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后唤醒水平降低,认知功能下降,其中以执行控制功能等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能力下降最为显著。本研究以工作记忆为出发点,研究SD对需要较高意识水平的额叶执行功能的影响,并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SD对于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及不同加工过程的影响,探讨中枢兴奋药物莫达非尼(Modafinil, MO)对SD影响心理功能的对抗作用。本研究为随机双盲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14名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25.9±2.3岁)重复参加三次SD实验。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应用字母划消作业、清醒/困倦主观评定量表、注意广度测验、视觉Go/no-go测验研究SD对注意力的影响;第二,研究SD对于WM的影响。其中依据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以经典n-back测验范式分别对语音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应用fMRI进行探讨;第三,重复以上研究范式,研究莫达非尼对SD影响工作记忆的对抗作用。在三次36 h完全睡眠剥夺期间,受试分别随机口服MO、咖啡因或安慰剂400mg于SD36h时进行fMRI检查,每名被试每次实验间隔为3周(药物洗脱期)。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SD后注意力下降,警觉水平降低。SD对人体心理认知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行为学测验来看,字母划消测验结果显示,20h完全睡眠剥夺已导致执行功能特别是注意与抑制功能的降低。运算能力也在18h左右出现了下降。SD对于记忆广度的影响较小,对空间记忆广度和数字记忆广度也存在影响程度上的不同。心理量表测查结果表明,36hSD后警觉性下降和情绪恶化,这可能是认知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SD后执行功能下降。与行为抑制作业密切相关的脑区主要有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顶叶皮质(parietal lobe, PL)、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楔叶和小脑等。SD后行为抑制功能的下降与前扣带回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有关。随着SD时间的延长,前额叶皮质(BA10)的活动增加,这种功能活动的增加是机体功能代偿的一种重要体现。机体功能代偿在行为抑制作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SD后工作记忆能力下降。随着SD时间的延长,受试反应时延长,工作效率下降。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有前额叶皮质、后顶叶皮层以及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等。工作记忆负荷的增加导致与记忆相关的脑区激活强度增加,而不是有更多脑区的参与。SD对不同种类的工作记忆任务影响不同。对于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则主要表现为与工作记忆存储及加工相关区域功能活动下降。对于语音工作记忆,除了与工作记忆存储及加工相关的脑区功能下降外,与注意相关系统(BA10,ACC)功能增加表现出功能代偿。个体针对SD也有部分适应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代偿上。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代偿性增加是SD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枢兴奋药物通过降低边缘系统的神经活动,使机体处于高唤醒状态,从而改善认知功能。SD使机体处于一种低唤醒状态下,此时机体的情绪恶化,认知水平下降。中枢兴奋药物莫达非尼可以使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下降,使机体处于高唤醒状态。在本研究中,口服400mg莫达非尼可以减缓睡眠剥夺对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也较服用400mg咖啡因为好。莫达非尼对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通过降低边缘系统相关的神经活动,提高机体唤醒状态而实现的。本研究为其神经生理心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活动的下降究竟是药物作用的直接结果,还是某种药理作用的外在表现,尚待进一步的研究。SD对于认知的影响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在SD过程中,认知功能的负向变化是持续存在的。随着SD过程的深入,认知功能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莫达非尼的作用也是对于清醒状态的维持,通过行为学的分析,其对认知作业能力的保持是存在的,但也不是能维持作业绩效于最佳状态。可能的干预措施是,应用莫达非尼对抗短时急性睡眠剥夺是有效的办法,但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莫达非尼的使用可能会对入睡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采用镇静催眠药物结合恢复性睡眠可能有利于认知功能的快速恢复。在特殊军事作业环境下,要保证军事人员在无法睡眠的情况下保持高的作业绩效,莫达非尼应是首选用物。结合具体的作战环境,配合使用莫达非尼和扎来普隆,可以有效地对抗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这将指引药物对抗SD的新方向。

王莹[10]2018年在《不同时程睡眠剥夺对大鼠NO、NOS影响及失眠伴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文中认为目的:(1)动物实验通过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观察不同时程的REM睡眠剥夺(SD)对大鼠行为学(焦虑行为及学习记忆行为)及海马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时程睡眠剥夺对大鼠焦虑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2)临床研究探讨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中医证型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关系,使中医证型与量表结合,更客观地进行中医临床辨证。方法:(1)动物实验:将50只成年、雄性、健康大鼠经喂养1周后游泳筛选,选取42只随机平均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CC组)、睡眠剥夺24h、48h、72h、96h、120h组(SD2424h、48h、72h、96h、120h组)、大平台对照组(TC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大鼠的SD模型,观察不同时程SD后大鼠行为学(开场OFT实验及明暗箱探索LDB实验观察焦虑行为和Morris水迷宫观察学习记忆行为)及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海马NO及NOS含量变化;(2)临床研究:选取门诊符合纳入条件的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98例,进行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PSQI评分、HAMA评分收集,探讨该类患者的一般情况、健忘与睡眠质量及焦虑状态关系、失眠类型、中医证型与PSQI及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关系。结果:动物实验:(1)OFT实验结果显示,与CC组与TC组比较,SD24h、48h、72h、96h、120h组大鼠在旷场中央格停留时间及直立次数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D24h、48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72h、96h、120h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B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的明箱时间及明箱穿梭次数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SD24h、48h、72h、96h、120h组分别与CC、T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D24h、48h、72h、96h、120h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进行REM睡眠剥夺前的5天,每天都进行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4次/天,在为期5天的训练中所有大鼠逃避潜伏期逐渐下降,目标象限时间逐渐增多,7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3、4、5次与第1次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4、5次组间比无明显差异(P>0.05);完成不同时程的REM睡眠剥夺后,进行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对造模后的各组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造模后SD24h与SD48h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SD24h与SD72h、96h、120h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SD72h、96h、120h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CC与TC组比较,NO及NOS含量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CC组及TC组比较,大鼠经睡眠剥夺后NO、NOS升高(P<0.05,P<0.01)。随着随眠时间的延长48-72h,大鼠海马组织中的NO及NOS的升高幅度增大。临床研究:(1)失眠伴焦虑状态发病人群特征:年龄构成以青中年为主,女性较多,文化偏低,已婚,病程不短,有部分服用过西药治疗。(2)PSQI及HAMA总分呈正相关关系;有健忘组的HAMA总分与PSQI总分高于无健忘组;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依次是心烦懊恼、急躁易怒、健忘、心悸、舌红、易紧张、头昏头闷、口干口苦等;中医证型依次是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失眠类型所占比例较多的是入睡困难、睡眠不实/眠浅易醒、多梦等,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主要以入睡困难为主。(3)以5组中医证型为因素对PSQI总分进行方差分析,5组证型间PSQI总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以下三个因子上各证型间的得分有差异:在入睡时间上,肝火扰心及痰热扰心PSQI得分长于心脾两虚;在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上,肝火扰心、痰热扰心PSQI得分少于心脾两虚。(4)HAMA总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火扰心型、痰热扰心型、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HAMA各因子分中,在焦虑心境、紧张、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会谈时行为表现因子分上肝火扰心型和痰热扰心型较高;在抑郁心境、胃肠道系统症状因子分上肝火扰心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较高;在认知功能、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因子分上心脾两虚型较高;在生殖泌尿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因子分上,5组中医证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动物实验表明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大鼠焦虑行为水平呈升高趋势,学习记忆能力呈下降趋势,海马NO水平和NOS呈增高趋势,睡眠剥夺72h是学习记忆及焦虑行为变化的关键点,海马中NO及NOS在睡眠剥夺48h-72h改变明显,引起改变可能机制是:在48-72h前海马内NO与NOS正常的生理作用占优势发挥一部分作用,48-72h后NO与NOS的神经毒性作用占主导作用;(2)临床观察表明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的失眠症状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有健忘症状的该类患者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更差,肝火扰心证型比例最高,痰热扰心其次,多有入睡时间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低的特点。中医证型中肝火扰心型及痰热扰心型与焦虑的关系最为密切,不仅发病率高,且焦虑程度严重,其次是心脾两虚。

参考文献:

[1]. 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D]. 马文龙.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不同时段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睡眠结构、血清皮质醇及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 吴惠涓.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3]. 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果的实验研究[D]. 许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4]. 睡眠剥夺对注意的影响及脑电反馈的对抗作用[D]. 岳鹏.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5]. 睡眠剥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 叶恩茂.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6]. 莫达非尼对48小时睡眠剥夺下认知和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 林晓霞.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7]. 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D]. 李长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

[8]. 32小时睡眠剥夺对心理旋转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伟.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9]. 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影响工作记忆的实验研究[D]. 邵永聪.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10]. 不同时程睡眠剥夺对大鼠NO、NOS影响及失眠伴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D]. 王莹.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8

标签:;  ;  ;  ;  ;  

50小时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