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文”与“解字”交融共生论文_赵蓉蓉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 325204

新课标指出:“小学中段学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课标理念,我们提出了中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说文解字”。说文,顾名思议,就是理清课文的脉络。解字,就是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在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们如果做到“在说文中解字,解字中又串联起对文路的梳理”,那便真正达到了“说文”与“解字”交融共生,让学生有所获益。

“说文”:遵路识真说为媒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路”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而“说文”就是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简单地说就是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

一、列表格,简洁明了

用表格法来梳理文本是最常见的“说文”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文体,通过表格梳理,孩子对于事情发展的变化一目了然,对作者行文思路清晰可辨。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老师可以这样设计表格:

老师先让孩子们找到描写阮恒的句子,圈出阮恒的动作词,最后让学生说说阮恒献血的过程。这样一个表格的呈现,不仅让学生对阮恒献血过程中的表现一目了然,而且为下节课学生探寻阮恒变化的原因做好铺垫,实现了对主要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层感悟。

二、画图示,形象生动

图示式说文,顾名思义是用图画、文字、线条、符号、框图等方法来梳理“文路”。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图示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形象直观地把事物间的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

《和时间赛跑》中,父亲的话是整篇文章的一个难点,深奥难懂。老师就可以通过图示来梳理了父亲的话。

通过这样一个图式,孩子们很轻易地梳理出父亲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明白这段话的行文结构——先总后分。

三、填空白,降低坡度

中年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梳理文路,为了能够降低难度,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填空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她是我的朋友》可以这样梳理:

小姑娘受伤了( ),阮恒误认为( )会死,还坚持给小姑娘( )。

在《花的勇气》这一课,我们可以采用填容的方式梳理事情的发展和作者心理的变化:

刚见草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

拨开草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

离开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

雨中去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

仔细去分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抓住了课文的线索,给予提示,让学生去文本中寻找关键的词句,串联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四、抓关键词,浓缩概括

顾名思义,抓关键词说文,就是提炼文中的关键词语,为说文服务。如果说前三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梳理文路的难度,那这种方法更具有开放性,更考验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一位老师就通过这种方法来梳理《卖木雕的少年》一课。

老师先带领学生梳理出“听说、浏览、买木雕、送木雕”这一文路后,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最后让学生用上这四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处理买木雕过程时,也是如此。她先让学生找到描写“我”的句子,通过圈划,找到每一句的关键词,最后把六个关键词概括成三个阶段:挑选、犹豫、遗憾。通过不断地概括、梳理,老师带领孩子们把长长的课文读成了三个词,然后又抓住三个词探究事情的前因后果,把千丝万缕的买木雕过程梳理得井井有条。

“解字”:万紫千红花解语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要顺利地读懂文章,除了理清课文的脉络外,还必须真正透彻地理解词语。

一、借助工具书,逐字理解

习惯运用字典、词典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词语理解,只需要把这个词中关键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整个词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课前老师让孩子们查字典:“栩栩如生”的“栩”和“语无伦次”的“伦”、“次”的意思,在课堂一开始就请孩子们交流,通过逐字理解,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个词的大意,简洁明了。

二、联系上下文,推敲理解

教学时,老师们最常用的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可以边读边思边理解。如老师在教学“构思新奇”时,就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找找文中哪句话就是写构思新奇的。学生一找一读就明白:象墩既可以坐,又可以欣赏,这样的想法就是“构思新奇”。

三、补充拓展,形象理解

当我们发现一个词不太容易跟课文联起来时,不妨把目光放在课外。或许是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文字,亦或许是父母的解释,都有可能让孩子们豁然开朗。

图片呈现:课标中提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插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形象,为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提供了线索。

一位老师在教学《花的勇气》中的“改天换地”一词时,首先出示一片没有花的绿色草地,紧接着,老师呈现草地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花,前后画面的强烈反差,让学生轻易地体会到了“改天换地”的意思。

文字补充:老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中对“受益无穷”一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词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老师插入了一段林清玄的生平介绍,里面罗列了一系列林清玄的成就,不正验证了和时间赛跑让他受益无穷吗?

四、组合运用,深入理解

当然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打“组合拳”。针对不同的设计,把以上的方法进行组合运用,达到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的境界。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老师对“迫在眉睫”一词的教学:

第一步:查字典理解本义:逐字解释“迫在眉睫”。眉:眉毛。睫:睫毛。迫:接近。连起来,就可以解释为“接近眼睛和眉毛”。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喻义:在理解了本义的基础上,老师追问“输血迫在眉睫,指的就是输血接近眉毛和眼睫毛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抓住表现小姑娘情况危急的重点词朗读体会,再现小姑娘的生命危在旦夕,理解“迫在眉睫”比喻情况十分危急。

第三步:找近义词加深理解:由于之前的铺垫到位,当老师提出给“迫在眉睫”换词时,学生说出了“十万火急”、“生命垂危”,“火烧眉毛”、“千钧一发”等词。

如果老师能够把“说文解字”落实到中段每堂课中,让孩子积累一篇篇文章行文布局的方法,相信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论文作者:赵蓉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让“说文”与“解字”交融共生论文_赵蓉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