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国芭蕾舞”呢?_舞蹈论文

那“中国芭蕾舞”呢?_舞蹈论文

“中国芭蕾”什么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芭蕾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现在“中国芭蕾”这个词已经用得很多了。什么是“中国芭蕾”?字面解释可以是中国人跳芭蕾,也可以是产自中国的芭蕾。但中国本不产芭蕾,即如西红柿、胡萝卜,是引进并植于中国土壤的作物。中国的土壤对作物生长不会不产生影响,舶来的作物不会同它在母国土壤上生长得一般无差,这是肯定的。因此,中国人跳芭蕾也好,中国产出的芭蕾也好,都不可避免地带上特有的“中国”印记。这个道理似乎很浅显,然而我们认识这一点却花了不少时间。

“中国芭蕾”是个什么样呢?1996年我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中国芭蕾要姓中”,当时即有人问:芭蕾是外来艺术,何以要姓“中”?姓“中”的后果岂非不中不洋、非驴非马?所以,先要弄清芭蕾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芭蕾是很有特色的一门舞蹈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如人们所熟悉的芭蕾舞典型仪态——脚与腿的外开性,挺拔的身躯,延伸至远的舞姿和脚尖站立等,构成一套独特、鲜明的人体运动符号。这套同其他舞种迥然有异的符号系统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人文背景。自文艺复兴孕育出来的芭蕾的姿态要素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显示了历史上生活在欧洲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审美选择——当时意大利、法国宫廷的“筵席舞蹈”、社交舞蹈,充斥着大量的贵族显示气派的姿势,自然成为从宫廷生活延化出来的芭蕾仪态的基础;法国大革命以后平民意识的上升,使得宫廷风仪的大众化,张扬人性、标榜自信、具有支配象征的芭蕾仪态,成了社会崇尚和模仿的对象。

如果再从深层意义探究,扎根于西方文化土壤里的芭蕾艺术则体现了以原罪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本源。芭蕾舞的基本体态和舞蹈技巧,都是朝向超脱地心引力而升腾的方向展开和运动的,譬如把舞蹈者同台板接触面缩小到最低限度的足尖舞特技,便是人类摆脱大自然束缚的最为美妙的壮举。这种外貌与本质的向上飞升以图超越自我的艺术形态,是经过变异与崇高化的西方文化心理的反映,即原罪的自我意识。“罪感文化”是西方人生观念和生活信仰的传统,使得西方人深信人的一生注定要为征服自然、改造自我而奋斗,以图重获神眷,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所以,芭蕾舞的形态构成,正是这种内心体验的物态化结晶。

2

我们拿中国舞蹈同芭蕾做个对比,会发现二者的极大差异。西方一位美学理论家曾提出这样的命题:舞蹈是人为了从大地获得解放,为了确认自我的存在。这一理论显然不适用东方舞蹈,却在芭蕾的舞蹈形态里处处得到印证:体现于芭蕾姿态中的开张性、放射型、憧憬式,强烈地表现出要脱离大地怀抱,到新的时间空间即更美的世界去的渴望。但是在个性备受压抑、推崇驯顺、温良恭俭的东方民族,我们就找不到类似的舞姿。例如中国舞蹈形态多躬身、屈腿,韵味讲究圆润、含蓄,正是中国文化重体悟、求神韵、潜意造象、随象写意的传统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芭蕾的艺术特征反映着西方飞升向上的民族情绪——亲天情结;而中国舞蹈的特征则正与芭蕾相反,反映东方民族眷恋大地的民族情绪——恋地情结。归根结底,这是文化本源不同使然。

80年代,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芭蕾演员为世界送去一股东方气息,同时又回转来向我们透露了一种讯息:我国选手参加国际比赛,虽然表演的是欧洲经典舞剧片断,但外国的芭蕾人士却发现他们带着鲜明的先天胎记闯入芭蕾艺术大家庭,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风味,更细腻、内在、传神,并且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作用。正是国外芭蕾人士敏感地发现中国人同西方人表演芭蕾的微妙差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浸润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性情、修养、艺术、哲学,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积淀于每个人身上。因此,年轻的中国芭蕾虽然仅有几十年历史,却已成为一种新的不同意义的文化存在,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把中国历史、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伦理关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糅进了芭蕾,这就是所谓“中国芭蕾”的“核儿”。也就是中国芭蕾必然姓“中”的缘由。

3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集体无意识或“先天胎记”,而应该自觉地学习、吸收、理解、消化中国文化,自觉地体现中国文化底蕴。当芭蕾引进中国达十年的60年代初,曾发生“洋到底”还是“民族化”的争论,限于当时实践经验尚不丰富,对外来艺术的认识不充分加之社会形势的制约,是讨论不清的。现在这个问题不辩自明:民族文化特质必然会渗入芭蕾这类外来艺术,但是又不能简单地用“民族化”来概括。譬如同样是外来艺术,芭蕾与话剧、电影就不同,话剧必须说中国话,因此只保留了形式外壳,电影亦相仿佛;而芭蕾语汇却完全是“外国话”,演中国戏也得“说外国话”(如果一定要说中国话那就是中国民族舞剧而不是芭蕾了)。用外国话讲中国故事,何其难也!那么说一半中文一半洋文行不行呢?我以为也不行。设若用外文写论文或用外国话演说,虽然内容是中国的(比如大熊猫、孔夫子、黄山、春节等等),却不能以一半外文一半中文地表达,否则中国人外国人都听不懂。这就是不能简单地把脚下立足尖、上身拉山膀称作中国芭蕾的道理。尽管足尖舞功是芭蕾最具代表性的技巧与形态,但中国芭蕾发展到今日,我们的概念总不能简单到认为只要站起足尖就是芭蕾,或者停留在那种拼盘式的、贴标签式的肤浅和狭隘理解吧?足尖+山膀=中国芭蕾,是对中国芭蕾的误读。

现在回答什么是中国芭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中国芭蕾的完整概念是,以芭蕾艺术的固有规律、特定风格、以及严谨规范和高度发展的技艺,来传达中国文化特质,即外来形式与中国文化内涵的结合。这里,最要紧的是以中国文化为魂。

4

创建中国芭蕾的过程最怕出现的两种倾向,一是失去芭蕾,二是丢掉自我。其实,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并没有一定模式。遵循芭蕾艺术规律,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审美品位,从而揭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吸收、运用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素材,但这仅仅是外部手段,不是目标。中国的芭蕾教学与舞台实践,已使中国芭蕾演员在掌握芭蕾技巧以及风格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同时。社会审美意识已接受芭蕾艺术,且渗入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因而我们搞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是对展现芭蕾艺术美的追求。中国芭蕾作品决不能抛开芭蕾艺术特征、艺术规律另搞一套。譬如芭蕾舞的严格规范是芭蕾美学基本要素之一,任何一个流派都不得背离,而且20世纪后半叶以来愈益强化了舞蹈动作的严谨规范。所以,否认规格,轻视规格或忽略规格就背离了芭蕾的美学基点,就不可能在芭蕾艺术的大家庭中站住脚。往往我们的芭蕾创作者过多地采用了民族舞蹈以及各种生活变形动作,而离芭蕾规范远了;往往演员来到剧团后感觉芭蕾不够用了,还得学民间舞、戏曲架式、跟头、武打……固然,反映中国特色需要运用民族舞蹈语汇,但这与芭蕾的严谨规范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应该相信,依照芭蕾美学原则照样能够表现我们民族的生活、情感。因而,我们的目标应该重新校正,应该把创作作品的舞蹈格调定位在经得住看的古典芭蕾规范之上,创作出放之世界舞台也毫不逊色的芭蕾舞来。

与此相反的情形也存在:我们有些芭蕾人士对排演民族芭蕾有成见,认为排中国舞剧“毁演员”,因此排演民族芭蕾作品之后还要请外国人来用古典芭蕾重新规范演员。请外国人来创作中国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尝试,我们从中可以借鉴一些东西,但全心全意地依赖外国人必然陷入另一个误区,因为他们无法深刻理解和真正体现中国文化。而不能透彻理解中国文化又怎么能创作好的中国作品?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家吧,可他写进《胡桃夹子》的“中国舞曲”何其糟糕,岂是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把外国人编的、没有一点中国文化气息的舞蹈奉为“中国芭蕾”成功之作是十分可笑的。迄今为止,在中国芭蕾界还没有出现像郎世宁、高罗佩那么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回眸中国芭蕾历史,人们会看到一个高大身影矗立在宽厚的基石上,那便是古雪夫。他对中国芭蕾的贡献有目共睹,而他对中国芭蕾发展的深刻影响甚至比表现看到的还要多得多,但就是这位对中国充满感情、热爱中国文化尤其舞蹈文化的前苏联专家古雪夫同志,也称不上是舞蹈界的郎世宁或高罗佩。他是为传播俄罗斯芭蕾而来的,在中国的三年时间里,他接触到中国民俗风土人情特别是中国舞蹈,加之其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敏锐知觉,因而具备了其他外国人所没有的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发言权。然而即便如此,古雪夫仍旧不能完全理解和表现中国文化,《鱼美人》就是一例。可是,自古雪夫之后还没有比古雪夫更古雪夫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搞中国芭蕾创作还得靠我们中国人。中国编导再不成熟,但在中国文化传统氛围的有形无形影响下,对于中国文化哪怕是不自觉的体现,也会比外国人强一些吧?因此,哪怕是芭蕾这个纯粹欧洲的艺术领域,我们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

标签:;  ;  ;  ;  ;  

那“中国芭蕾舞”呢?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