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测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快递论文,区域论文,不平衡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2 394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及网络的普及,加之网购的价格优势及便利性,使得网络购物逐渐登上商品销售的“主流舞台”。据阿里集团公布数据,2015年“双十一”1天“淘宝系”便产生了912.17亿元销售额;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网购规模达到28 145.1亿元,占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的10.73%。网购以快递为支撑,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目前网购为快递贡献了60%以上的业务量,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一比例能达到80%。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39.6亿件,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快递量达到10.2件,快递业务收入达到2 045.4亿元,人均快递支出达到149.5元。网购与快递的协同作用明显,网购拉动了快递行业发展,快递提供了网购保障。然而,两者都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了网购需求的不平衡性,继而带来了快递业发展的不平衡性。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快递业务量分别达到33.6、24.6、14.8、12.8、11.1亿件,分别占全国的24.03%、17.6%、10.63%、9.2%、7.95%,总占比达69.4%,呈现明显的极化趋势。从东中西区域来看①,2014年东中西快递业务量分别为114.5、14.8、10.3亿件,占比为82.0%、10.6%、7.4%,业务收入分别为1 694.3、191.6、159.5亿元,占比为82.8%、9.4%、7.8%,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从八大经济区来看,2014年沿海经济区快递业发展水平较高,排在八大经济区前三位,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平均快递业务量分别为17.4、13.4、5.05亿件;大西南、黄河中游两大经济区水平相差不大,分别为1.48、1.42亿件;东北综合经济区平均快递业务量相对较低为1.01亿件,而最低的区域(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平均业务量仅有2 234.86万件。全国省市平均快递业务量为4.5亿件,仅有沿海三经济区成员平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快递业务量占比来看,东部、南部、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成员业务总量占比分别达到37.43%、28.89%、14.48%,总和为80.8%,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及极化趋势。 不平衡即存在差异,中国快递业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②。但考察现有文献,着眼于物流业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较多③,如张建升等,而针对快递业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1-3]。现有文献中,宋芳等对山东省快递业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4];郭月凤等对全国快递服务水平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5],但未发现针对中国快递业发展不平衡及极化问题的研究。结合快递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直观来看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不但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还存在明显的极化趋势④[6-7],因此对其不平衡和极化态势进行定量测度,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快递业发展态势,促进其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不平衡性研究的主流方法包括:基尼系数及其分解(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MS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等)、泰尔指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等。极化问题研究的主流方法包括:W型指数(W指数、WT指数)和ER型指数(ER指数、EGR指数、LU指数)等[8]。本文将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测度不平衡问题,用ER指数、EGR指数、LU指数测度极化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一)不平衡性研究方法 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即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差异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前者的衡量方法主要包括极差、平均差、标准差等,后者主要包括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离差均值以及不同指数所对应的分解方法等[9]。鉴于基尼系数被国际公认为衡量收入差距乃至产业发展差异的标准,且其分解方法能够将差异细分为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及剩余差异三个部分,更能细化对区域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本文采用Mookherjee和Shorrocks在分析英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所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10]。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代表地区数目,

分别表示第i、j个地区快递业发展水平,

表示快递业发展水平的均值。

式(2)右边第一项表示快递业发展水平的组内差异,第二项表示组间差异,R为剩余项,即交错项,反映不同组之间重叠的交互影响。 由此,利用式(1)可以衡量测度快递业发展的总体不平衡性状况,利用式(2)则可以分解测度不平衡性的结构。 (二)空间极化研究方法 极化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对象由中间向两极不断集聚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不同群体组间差距不断拉大,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抗程度,与不平衡的测度存在一定的区别。目前,衡量极化程度的代表性指数包括两类:一类是W型指数,由Wollson提出后经扩展,W指数、WT指数都归属本类;另一类是ER型指数,由Esteban和Ray提出后经扩展,ER指数、EGR指数、LU指数都归属本类[8]。W型指数适于测度两极分化现象,ER型指数不但适于测度两极分化还适于测度多极分化,考虑到模型的适应范围和研究的准确程度,本文采用ER指数、EGR指数、LU指数三种指数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1.ER指数方法 Esteban等构建了衡量极化程度的ER指数[6,12],根据其方法构建衡量快递业发展极化程度的ER指数,如式(3):

其中,n表示分组个数,

为组权重,它等于组成员个数与总体成员个数的比值,

表示第i组快递业发展的平均水平。K是一个起标准化作用的常数,根据研究需要可自由选择,目的是将指数界定到0与1之间;α为反映极化敏感性的参数,根据Esteban和Ray的推算其取值范围为[0,1.6],取值越接近1.6,ER极化指数与标准的基尼系数差异越大。按照研究惯例,为更明显的反映极化趋势,取值一般为1.5。 2.EGR指数方法 为了克服ER指数所假定的组内成员具有完全一致认同感的局限,Esteban等对ER指数进行了改进,通过引进一个误差项,构建了EGR指数,如式(4)[7,13]:

其中,公式右边第一项是ER指数,第二项中G为基尼系数,

是组间差距,β为衡量组内聚合程度的敏感性参数,其取值大于零,在应用中根据需要对β进行调整,以确保EGR指数介于0与1之间。

反映的是组内差异,值越大组内成员聚合程度越低,极化程度越弱。 3.LU指数方法 EGR指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ER指数的缺陷,当各组成员的发展水平存在重叠时,EGR指数第二项失效,不能反映出组内差异。为弥补EGR指数的缺陷,Lasso等提出一种新的衡量极化程度的LU指数[11,14],如式(5)所示:

其中,

为第i组样本的基尼系数,其它参数含义与EGR指数基本相同。LU指数直接将组内差异影响体现在认同函数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EGR指数的缺陷。 ER、EGR、LU三种指数均是值越大,表明极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三)指标、数据及区域划分 快递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派生性特征⑤,快递业务量既能衡量一个地区派生性快递业务需求情况,又能衡量快递业发展的基本水平,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快递业务量代表地区快递业发展水平。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国家统计局(邮政局)在统计快递业务量时,2006年以前仅统计了邮政特快专递的业务量,2007年之后则统计了规模以上(年业务收入200万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为保持统计数据口径的统一,本文选取2007-2014年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为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采用东中西三区域和八大经济区地域单元划分法。东中西三区域的划分标准为:东部地区共11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共8个省,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共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标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三、中国快递业发展不平衡性分析 (一)不平衡性的统计描述 1.总体极化趋势描述 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其突出表现在单极集聚,同时单极内部也不断发生演变,结合排名前五位省市的快递业务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纵观样本期数据,中国快递业60%以上的业务聚合在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中,且这种聚合趋势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至2014年占比逼近70%。从内部结构来看,五省市之间差距也较大,广东当之无愧为第一名,占比超过20%,且大大拉开了与其它四个省市的差距;浙江省依靠强劲的增长趋势位居第二名,至2014年占比达到17.6%;上海、江苏在10%左右徘徊,北京在9%左右徘徊,三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从演变趋势来看,浙江省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第五位至2010年上升到第二位,并大大缩小与第一名的差距;上海市呈现大幅度的缩减趋势,由2007年的第一位不断缩减到第四位,且当前下行趋势依然明显;广东省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但上升趋势逐步趋于稳定;江苏和北京则相对较为稳定。

注:五省(市)占比以主坐标轴记得度为准,总体占比以次坐标轴记得为准。 图1 历年排名前五位省份的快递业务占比图 2.东中西地区发展不平衡描述 东中西地区快递业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如表1所示。东部地区业务占比具有绝对优势地位,样本期内东部地区所囊括的11个省份快递业务量是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总和的4倍左右,中部地区8个省份的业务占比超过西部地区12个省份,但两者总体差距不大。从快递业务占比演变趋势来看,东部地区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4年占比达到82%;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下降趋势明显,中部地区自2012年始相对较为稳定,这进一步说明东中西地区的快递业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从快递业务增长情况来看,东中西快递业务增长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三大区域快递业务增长与全国增长大致吻合,样本期东中西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35.4%、30.9%。从快递业务增长演变趋势来看,2010年以前增长总体上相对平缓,2011年迈了一个大台阶,2012年中西部地区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回落,但2013年三者增长水平均达到最高点,2014年又出现回落,总体而言东部趋势较为平稳,西部波动较大。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宏观上受国民经济形势影响,中观上受网购业发展影响,而微观则受制于快递业自身条件的约束,如2012年中国GDP增速“破8”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快递业的发展,但受到强劲的网购业的驱动及快递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影响,依然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宏观形势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就人均快递业务而言,三个区域的人均快件量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均业务量一路飙升,至2014年达到21.8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6.7和9.3倍,西部地区2014年的人均快件量不及东部地区2007年的水平,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具有派生性特征的快递业在中西部地区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描述 中国经济趋向于东强、中平、西弱的总体趋势,而以宏观经济为支撑的快递业发展也是如此,而八大经济区的划分实际是东中西区域划分法的细分,东部地区的成员多分布在八区域中的沿海三区域内,其快递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通过平均快递业务量做进一步分析,如表2所示。综合考察样本期数据,沿海地区快递业发展水平较高,八大区域中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分列前三位,且仅有这三个区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三个区域之间也呈现不平衡现象,基本规律是东强、南中、北弱,这种趋势还不断发生演变,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差距逐渐缩小,而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跟着逐渐拉大,如东部沿海较之南部沿海平均快递业务量由2007年的1.51倍缩减到1.3倍,而较之北部沿海则由2.84倍升至3.45倍。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如西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快递业务量都相对较少,但总体上南部远远强于北部。八大区域间的两极化趋势还不断增强,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是西北地区的36.93倍,2014年则跃升至77.94倍,西北地区始终不及第七名的四分之一。

(二)不平衡性测度分析 1.东中西地区不平衡测度分析 根据式(1)基尼系数测算公式,可以测算出全国以及东中西地区基尼系数,如表3所示。首先,样本期全国快递业发展基尼系数超过0.6,平均值达到0.648 4,且样本期内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至2014年达到0.687。按照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标准,超过0.5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由此理解中国快递业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且这种不平衡还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其次,分别考察东中西区域的基尼系数,东部与西部不平衡性远超过中部地区。样本期内东部地区快递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平均值达到0.485 5,西部地区为0.456 7,按照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即0.4~0.5表示差距过大,两个地区均呈现较强的发展不平衡性,且总体上还表现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必须重视的是,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发展趋势超过东部地区,在2010年之前东部不平衡性超过西部,但2011年西部地区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微弱超越,继而徘徊,至2013年大大超过东部地区,并继续保持领先,至2014年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达到0.534 6,东部地区为0.516 3。较之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快递业发展较为平衡,样本期内快递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内,平均值为0.244 8,但不容忽视的是,总体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产生不平衡发展的风险。此外,从基尼系数的平均增长率来看,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分别为1.74%、1.3%、5.98%和3.76%,中西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尤以中部最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中部地区快递业发展较为平衡,但其发展不平衡性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强。东部地区既囊括了快递业发展的前五名省市(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也囊括了发展程度较弱的海南地区,而前五名的快递业内部发展也存在很强的不平衡性,因此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平衡性。中部地区成员快递业发展水平就全国而言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内部发展较为平衡,但区域开发战略的不同拉大成员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既有四川、重庆、陕西等中等发展水平的省份,又有大量的低发展水平成员,且成员之间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根据式(2),可以测算分解出东中西区域分组下的基尼系数构成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东中西快递业发展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区域之间,组间基尼系数的分解值平均为0.465 6,组内为0.160 4,剩余为0.022 4,平均贡献分别达到71.81%、24.73%及3.46%。其次,三类分解值展示出并非完全一致的趋势,组内差异贡献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组间差异贡献则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剩余项的贡献则不断波动,但总体上组内、组间及剩余项的贡献较为稳定。东中西区域快递业发展的组间差异是导致中国快递业发展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这种差异还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不平衡性的增强。 2.八大区域不平衡测度分析 根据式(1)测算出全国八大区域快递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如表4所示。首先,从八大区域的基本情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快递业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强,历年基尼系数均超过0.5,平均值为0.549 8,呈现明显的极化趋势;西北地区基尼系数的平均值超过0.4,为0.407 2,说明快递发展的不平衡程度较强;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黄河中游平均值均超过0.3;东北地区、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基尼系数平均值均在0.2以内。其次,从各个区域演变趋势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波动最大,显示出大幅下降随后提升的趋势,基尼系数呈现倒“U”型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三个地区快递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上海市在样本前期快递业务占绝对优势地位,但这种差距很快被江苏、浙江缩小,到后期两个省份尤其是浙江省实现大幅跨越,取代上海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西北地区快递业发展的均衡性也出现了较大波动,虽然基尼系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3.11%,但是样本极差达0.139 6,2014年为0.464 9,这两年展现出较强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南部沿海地区快递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稳定,基尼系数平均增长速度为0.25%,保持一定程度的较强不平衡性;西南地区是唯一一个保持基尼系数连年增长的区域,基尼系数平均增长率为6.84%,至2014年达到0.388 1;黄河中游总体呈现不平衡性增强趋势,基尼系数平均增长速度为4%;长江中游总体趋势稳定,但震荡频繁,基尼系数平均增长率为0.17%;北部沿海地区总体呈现不平衡性增强趋势但相对较为平缓,基尼系数平均增长率为2.82%;东北地区基尼系数一直在0.2左右徘徊,基尼系数平均增长率为2.24%。

根据式(2)基尼系数分解公式,对八大区域快递业发展的基尼系数进行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就八大区域分组来看,快递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主要源自区域之间的差异,样本期的平均组间差异贡献达到87.04%,组内差异和剩余项的差异平均贡献分别为5.21%和7.75%。八区域划分是三区域划分的细化,缩小了组内差异的贡献,而拉大了组间差异的贡献。其次,从组内外差异的演变来看,组间差异总体呈现增大趋势,这与全国基尼系数的增强趋势基本一致,而就其贡献来看,八区域组间差异对快递业发展不平衡性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12年基本稳定在88.2%的水平上;组内差异相对较为稳定,其贡献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状况,但变动幅度较小;剩余项的贡献超过组内贡献,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四、中国快递业发展的极化分析 中国快递业发展存在较强的区域不平衡性,同时这种不平衡性还展现出一定的极化趋势。利用ER、EGR、LU三种指数,进一步测算三区域、八区域地域划分下的中国快递业发展的极化问题。利用式(3)~(5)进行相应计算,计算过程中,根据样本数据情况,对相应参数进行调试,以确保三种指数取值在0~1之间,具体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样本期内,东中西三大区域的ER、EGR、LU三大指数均呈现一致上升趋势,分别平均上升44.27%、74.8%和41.06%,一致印证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分组下中国快递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趋势。八大区域的ER、EGR、LU三大指数同样呈现一致上升趋势,分别平均上升44.19%、54.5%和44.04%,由此可见,在八区域分组下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也毫无疑问存在明显的极化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快递业发展存在较强的不平衡状况,且这种不平衡还不断以极化趋势展现出来,快递业发展的统计描述直观上说明中国快递业发展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基本情况,以三区域和八区域分组下极化趋势的测度研究说明快递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化趋势。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7-2014年快递业相关数据,对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及极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快递业发展存在较强的区域不平衡状况,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快递业发展的东中西地理分异趋势明显。总体上,沿海区域快递业发展水平较高,尤以东部沿海地区最为突出,西部北部相关区域则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基本格局;就八大区域内部结构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较强,北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南地区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凸显,其余地区则相对较为平衡;就不平衡的分解而言,组间差异贡献了将近90%的份额,组内差异的贡献则相对较小,三区域及八区域分组下的快递业发展均呈现明显的极化趋势。 本文研究结论对认识中国快递业发展态势,特别是快递业发展区域差异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中国快递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基本规律,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基本对应的,一定程度上说明快递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关联作用。其次,中国快递业发展不平衡性呈现不断增强趋势,且极化程度还在加深,意味着快递业发展的地区对抗程度不断增强,而快递业是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对抗程度的加深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快递业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完全平衡发展,只要快递业的发展能较好的促进而非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快递业发展水平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中,要科学认识快递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快递业的派生性需求特征决定了不平衡发展具有存在的根源,在认识这一问题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承认不平衡发展的必要性,又要避免过度失衡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长期来看,随着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步伐的加速迈进,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将逐渐趋向相对平衡的发展。 ①关于东中西及八大经济区分类标准,详见第二部分。 ②不平衡、极化、差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而言,不平衡和极化都属于差异问题。 ③快递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的范围更广,两者存在许多不同点。 ④不平衡与极化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强调成员偏离全局均值的分布情况,后者强调成员围绕局部均值成聚类分布。 ⑤中国快速业发展,派生性需求明显,总体上快递业发展滞后于网购业发展的步伐,快递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倒逼”特征。
标签:中国东部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论文;
我国快递业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测度研究_中国东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