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阜新与辽源试点城市经验比较_辽源论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阜新与辽源试点城市经验比较_辽源论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阜新、辽源两个国家试点城市的经验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源论文,阜新论文,城市论文,试点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5-0060-08

全国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正在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城市“矿竭城衰”,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严重的沉陷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凸现,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1,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2001年,煤炭城市阜新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2005年黑龙江的石油城市大庆和森工城市伊春、吉林省煤炭城市辽源,2006年吉林综合型资源城市白山,也被确定为试点城市。并且,“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问题已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阜新、辽源同为资源枯竭型煤炭试点城市,但是在产业转型实践中选择的产业定位方向以及一些转型实施方法有所不同,已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效果。这两个城市的比较研究,对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产业转型,实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定位的理论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解决严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只能依靠产业转型,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区域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国内绝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它们的兴衰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都有巨大的外部性,不同于国外许多小规模的资源枯竭型城镇,难以采取闭矿弃城、人走城衰的方式,只能长期不懈地通过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实施产业转型,获得城市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定位是核心问题,即确定发展何种主导产业。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3]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罗斯托的主导产业学说认为,前一个成长阶段的主导产业会对下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产生诱导作用,原来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完成了带动其他部门和经济增长使命后,就会让位给新的主导产业部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是重新确定、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一般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从接续产业或者替代产业中产生,也可两者一起混合发展。[4]这样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现实中令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困惑的是如何选择具体类型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因而,本文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定位选择归纳为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之间的选择。现实中也常常笼统地把这两个产业称之为接替产业,但实际上它们存在很大的差别,参见表1。发展接续产业是指在原来的资源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相关产业。替代产业是指与原资源产业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产业,通常也不大可能是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接续产业是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的体现,能够获得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也由于是在原有的资源产业基础上的发展,因而实施的难度较小,缺点是人没有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发展替代产业利于彻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优化城市经济结构,但需要较高的技术、管理和人才积累,也要受到需求、区位、市场环境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实施的难度较大[4,5]。因而,资源枯竭型城市对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选择应遵守“循序渐转、互动发展”的原则,在产业转型的初期侧重发展接续产业,而后在接续产业发展所积累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企业家精神和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替代产业,并形成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互动发展的局面,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规律。

表1 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接续产业 替代产业

出发点 矿产资源 市场需求

主要目的利用现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资源依赖性,分流职工

实施主体该矿业集团该市企业与政府

与原资源产业关系上下游接续平行替代

形成方式延伸产业链,加大深加工深度发现市场需求,开辟新的利润源

主要发展条件资源、技术、人才 市场、区位、城市

企业战略类型相关多元化战略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经济效应纵向一体化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或混合经济效应

第二,接续产业类型和替代产业类型的选择。以资源采掘为主业的资源型产业是一种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定位的转型产业是否依赖于矿产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密集的类型两个标准,可以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定位归纳为六种模式,这六种模式涵盖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所有可能的产业方向:(1)土地资源替代型。是指向依赖土地资源而非矿产等资源的农、牧、林业转型。这些产业对于矿产资源产业来讲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替代产业。(2)劳动替代型。即资源采掘业向服装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的不直接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产业转型。这些产业与资源产业的相关性很小,是一种替代产业。(3)资本接续型。即资源采掘业仍依赖于矿产等资源,但加大资本投入,发展资源普通加工、提炼产业,伴生资源开采业,这属于发展接续产业。(4)资本替代型。这依靠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来替代资源产业,比如发展机械制造等产业。(5)技术接续型。利用矿产等资源,依靠高新技术,转向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等。由于这些产业仍依赖于资源,也是接续产业。(6)技术替代型。是指转向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发展替代产业。

在以上六种转型的定位模式选择中,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产业拉动性、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比较优势等,[6]这些基准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接替产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套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定位还需考虑到它在保证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一些特殊性。因而可以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定位需遵循的六大原则:比较优势原则、需求增长原则、产业拉动原则、扩大就业原则、科技创新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在这六大原则的指导下,资源枯竭型城市需科学地对拟转型的产业进行三重分析:产业吸引力分析、进入成本分析和经营前景分析,即从行业发展趋势、实施难度、经营前景多方面进行决策。无论哪种转型模式都不是原来的资源采掘业的规模上的扩大,而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甚至是劳动者的改变,因而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相比较而言,虽然技术替代型的现代化程度高,产业前景好,但是它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方面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转型难度最大。土地资源替代型的难度较小,其他几种类型居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选择转型定位时,需根据城市具有的转型条件进行综合权衡。在实践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类型,也可以选择多个类型,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7]对于那些虽然对资源开发依赖很强,但也具有一定的其他产业优势的单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将新型产业培育和原有产业的扩展延伸并举,采用多元复合的转型模式。这些城市由于发展历史较长,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从而有可能在其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同时积极利用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延长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通过这种多元复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

除了以上六种类型的划分以外,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还可以进行以下划分,形成产业转型的选择方向。接续产业根据产业的内容分为三种:一是资源深加工,二是伴生资源开发,三是异地资源利用。替代产业可以按照选择的产业与原资源产业的关系分为相关替代产业和非相关替代产业。相关替代产业例如: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机械制造产业都是在资源采掘机械制造、维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等,就是非相关替代产业。

二、阜新、辽源市产业转型定位的不同选择

阜新地处辽宁西北部,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面积10 355平方公里,2005年末的总人口193万,其中市区人口78万。辽源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面积51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123万,其中市区人口47万。两城市都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19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两个试点城市都是在2002年明确提出产业转型战略,在上世纪末期已有一些自发的转型行为。面对同样的资源枯竭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两个城市所选择的产业转型方向却不尽相同。下文从两城市转型条件的比较入手,阐述两城市产业转型定位选择的差异。

1.转型条件的比较

首先,从产业基础来看,阜新的重工业基础雄厚,辽源的轻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辽源曾是一个轻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虽然经济结构以煤电为主,但在轻工、纺织、化工、电子等产业上仍有一定的优势,吉林省第一台洗衣机、电视机等都在这座城市诞生,香皂、味精、米醋、袜子等是远近闻名的产品,辽源一度被称为东北的“小上海”。但遗憾的是,这些产业此后都未能发展壮大。而阜新一开始就是煤电生产基地,国家“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这造成阜新的煤炭经济比重更大,一些所谓的“非煤产业”也都依附煤炭行业,如机械加工、民爆火工、矿建、电力、建材等,煤炭资源的衰竭使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色彩更为明显。

其次,从区位条件来看,两个城市的条件相差不大。阜新东邻省会沈阳市,南靠渤海辽东湾,北接内蒙古,西与锦州港、京津地区相连。阜新铁路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高等级公路至省会沈阳170公里,至锦州港148公里,阜新至北京有高速公路,需5个小时。辽源地处东北腹地,吉林省中南部,是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距哈大高速公路和铁路80公里,距长春100公里,距沈阳200公里,周边分别与四平市、吉林市、梅河口市相邻。因而,辽源虽然没有阜新距海港较近的优势,但周边城市分布较密集,位于东三省的中轴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来看,两城市的区位各有优势,在煤炭城市中属于区位较好的城市。

再者,从自然条件来看,辽源比阜新要好。阜新属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从1999年开始,阜新连续五年持续干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阜新现有耕地564万亩,草场面积106万亩,正常年份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为15亿公斤,农业劳动力年人均粮食产量为3125公斤。阜新的风力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条件也较好。辽源市为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213万亩,林地面积2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42%。辽源市降雨充沛,土壤肥沃,位于世界玉米生长黄金地带,盛产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约10亿公斤,农业劳动力年人均粮食产量4000公斤,东丰、东辽两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两市的矿产资源都以煤炭为主,其他矿产资源优势都不突出。

2.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选择的类型比较

(1)阜新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选择

鉴于阜新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对阜新转型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于2001年底将阜新市确定为转型试点城市,阜新也正式开始了产业转型的历程,并于2002年制订出转型的总体规划。此后,中央政府在阜新投资建设了23个大项目,总投资66.23亿元;并有14个破产项目列入国家正式破产政策计划,有7个破产项目列入国家破产建议计划;辽宁省政府也将阜新的转型列为全省的“二号工程”予以支持。阜新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仅依靠国家投资与政策不能解决阜新的困难,必须树立起新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转型。为了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阜新市在确定产业转型定位时,优先考虑了扩大就业的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替代产业。同时,也围绕着煤的深加工,煤的共生与伴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发展接续产业。

首先,在替代产业方面。阜新市选择现代农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替代产业。建设农业园区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是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举措。截至2005年年末,全市建设了20个农业园区和 55个设施农业小区,有各类种养棚舍5400栋,主要经营生猪、奶牛、肉蛋鸡、花卉、食用菌、蔬菜等品种,棚舍利用率在90%以上。另一方面,阜新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05年末已有7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如河南双汇、上海大江、内蒙伊利、草原兴发、大连韩伟养鸡等,共完成投资14.13亿,形成了十几条农业产业化链条。如肉食加工产业链以双汇集团阜新分公司为龙头企业,产业链为:饲料加工→养殖→屠宰→肉类分割、批发、零售→肉食加工→营销。双汇集团大量收购阜新地区农民养殖的猪、鸡等,直接带动3万农户从事养殖业;双汇集团生猪屠宰加工车间直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000人,销售及售后服务部门等安置就业800余人。双汇集团阜新分公司不仅直接带动近2000人就业或再就业,而且鼓励周边地区农民发展养殖业,从而带动阜新地区整个农业、物流及饲料工业的发展和壮大。经过四年的转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现代农业及农产业加工业作为继“煤电”之后的主导产业的地位基本形成。此外,机械制造加工业、建材与建筑业、民爆火工产品等也是阜新发展的替代产业,这些产业与煤炭采掘业息息相关,属于相关替代产业。阜新还开发了风力发电、矿区旅游等非相关替代产业,例如建设了1万千瓦金山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和建设了蒸汽机车展览馆、露天采矿博物馆、矸石山牧场、猪场、露天采煤地质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阜新大力建设农业园区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关闭,许多园区内经营农业的失业矿工离开了园区。这存在多个原因。一是失业矿工缺乏农业种植养殖的技能,一时不能适应农业经营。二是虽然农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种子等方面已经给予矿工和农户很多支持,但是缺乏销售经纪人或中介组织,销售问题是个难题。三是阜新转型以来SARS、禽流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四是阜新严重缺水,限制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也造成现有种植成本的提高。一些农业园区遇到的经营困难使得农业园区吸纳的失业矿工人数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失业矿工自主经营农业的人数并不多。阜新市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04年开始,阜新市的产业转型方向事实上已经调整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方面,而不是像以前所提的“现代农业”。阜新市政府还将2006年定为阜新市的“工业年”,重新提出“工业立市”的口号。

另一方面,在接续产业方面。阜新市以阜新矿业集团为主体发展接续产业,主要有三个方向:其一,向上游延伸,经营与煤共生、伴生的资源,使现有的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煤层气产业化、矿井水产业化。例如:在已有煤层气(即瓦斯)抽放输送系统年供气能力1591万立方米基础上,“十五”期间改扩建形成年总供气能力6580万立方米;新建8座利用矿井水的水厂,年总供水能力达到2920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供阜新发电厂作为生产用水。其二,向下游延伸,加大对煤焦化、气化、液化的深加工,发展煤电、煤化工和煤矸石的利用。阜新矿业集团改扩建了城南热电厂,正在筹建新邱矿区年产60万吨的煤制甲醇项目;扩建了原有的阜新煤矸石热电厂,又新建清河门54万千瓦煤矸石热电厂,并利用煤矸石生产水泥和砖块。其三,异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支持下,阜新矿业集团正在内蒙古白银花煤田的四号露天矿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项目计划建设总投资108亿元;该集团也积极寻求在尼日利亚、孟加拉等国开矿办矿。

(2)辽源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选择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辽源市政府认为:当地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且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发展接替产业,不能简单低层次“转型”,否则,将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必须立足经济的成长性,坚持“差异化”和“高位对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因而在2002年下半年,辽源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2003年,出台了《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并围绕三大产业编制了191个产业项目,总投资453亿元,其中有74个亿元以上项目列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规划。

替代产业方面。首先,新材料产业。选择新材料作为主导替代产业是因为辽源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在新材料的10大类中,辽源有9大类,涉及企业二十多家,近百个品种;并且,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存在产业趋同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主导产业的扩散和拉动作用,吸纳上游的传统产业产品,发展下游产品。目前辽源已形成以得亨公司、利源型材、麦达斯铝业、北方工业硅为骨干企业,以差别化氨纶、工业铝型材、变形镁合金、钢背复合材料轴承、高档骨明胶等名优产品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200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8%。其次,健康产业。辽源将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整合为健康产业,发展了金昌集团、迪康药业、亚东药业、银浪鹅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金昌集团在牛饲养、熟食品加工的基础上,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对牛血提取SOD,研发出奥能SOD口服胶囊,该项目是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开发项目;迪康药业的博安霉素、博宁霉素两个国家一类新药填补了国家空白。再次,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辽源市原有数家国有纺织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破产重组,辽源的民营纺织企业迅速成长,现已形成全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袜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已近100个,2005年年产值为2.5亿。为推动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辽源正在建设东北袜业园、纺织工业园。辽源紧紧围绕吉林建设国家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的契机,增强了中州汽车、福奥汽车零部件等公司在油泵、水泵等汽车零部件上的配套能力;选矿设备制造业和建筑塔机制造业也已发展出百余家民营企业,初步形成集聚的状态。

接续产业方面。辽源矿业集团对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近年来建设了煤矸石空心砖项目和水泥厂技改项目,煤矸石电厂项目在筹建中,原有的大唐热电厂也正在扩建,计划扩大到年发电量30亿千瓦。另外,辽源矿业集团较早地实施了异地开矿,在与辽源临近的梅河口市开发的煤矿已有10年历史;开发的金宝屯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2004年开始投产。异地开矿使得辽源矿业集团的2005年煤炭产量创出历史新水平,已跃上500万吨台阶。

3.转型定位模式的比较

概览两城市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选择,可以发现作为煤炭城市的阜新、辽源在接续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发展了煤炭的深加工、异地煤矿开采,不同的是,辽源的煤炭伴生资源开发、煤炭深加工开展得较少,辽源的异地煤矿开采则比阜新发展得早、开发得多。另一方面,在替代产业上,尤其是非相关替代产业的选择上,两城市相差很大,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替代产业,辽源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替代产业。两个城市产业转型定位的比较见表2。

表2 阜新、辽源产业转型定位的比较

接续产业替代产业

资源深加工伴生资源开发异地资源利用 相关替代非相关替代

阜新煤化工、煤电、 煤层气、矿井 内蒙白银华煤田开 建材、冶金、机械 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

煤矸石利用 水等开发 发 生物制药、纺织服装、风电

辽源煤电、煤矸石利内蒙金宝屯、吉林新材料、生物制药、保健

用梅河口、龙家堡煤 机械、建材、冶金 品和食品工业、纺织服装

田开发

进一步,从定位的模式来看,两城市有两个主要不同。第一,辽源的产业转型模式以技术替代型为主要特点,而阜新则以土地资源替代型为主要特点。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实际是一种土地资源替代型定位,发展纺织服装是劳动替代型定位,开发伴生资源是资本接续型定位,发展机械制造是资本替代型定位,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业是技术接续型定位。辽源不存在土地资源替代性的定位,主要进行了以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为内容的技术替代型定位,也存在劳动替代型和资本替代型的定位。因而,辽源的产业与产品的附加值要高于阜新,但阜新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如辽源。第二,阜新的转型定位中的接续产业的地位要高于辽源的接续产业。由于辽源煤矿的规模要远远小于阜新煤矿,而枯竭程度要高于阜新,所以辽源没有进行资本接续型和技术接续型定位,以发展非相关的替代产业为主,而阜新具有这两种定位。两城市产业转型定位模式的比较参见表3。

表3 阜新、辽源产业转型定位模式的比较

序号模式阜新辽源

高 低

6

技术替代型 √

↑ 吸

5

技术接续型 √

附 | 纳

4

资本替代型 √ √

加 | 劳

值 | 动

3

资本接续型 √

↓ 力

2

劳动替代型 √ √

低 高

1

土地资源替代型 √

两城市定位模式的差异是由不同的转型条件和转型目的导致的。阜新选择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考虑:(1)阜新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把促进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作为转型的目标,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而技术和资本密集的工业很难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2)发展农业所需的资金、设备、技能等要求都不高,政府能够在短时间起动农业发展,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人心的作用;(3)阜新非煤工业的基础薄弱,新上工业项目需要巨大投资和较长的周期,且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4)阜新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农村人均耕地居全省之首,百里矿区大量的废弃地可以复垦利用。辽源由于具备一定的非煤工业基础,民营经济的活力、自然条件也要优于阜新,因而在转型中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转型目的,选择发展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实施“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

三、经验总结与政策建议

阜新和辽源转型实施以来,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状况都要好于转型之前,经济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共同经验在于:(1)通过坚持产业转型来解决资源枯竭导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直接由于实施了转型,使得矛盾激化而造成的,但是,两城市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坚持进行产业转型、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从而标本兼治,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初步控制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定位。两城市产业转型定位的差异是由它们不同的产业基础、区位、自然等转型条件,以及不同的转型目的造成的。而产业转型定位又决定了两个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效果,并进而使社会和谐稳定也呈现不同的水平。虽然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各项指标来看,辽源的情况要好于阜新,但是阜新由于失业人口远远高于辽源,不得不将解决就业作为转型目的,因而阜新的定位也是符合阜新情况的合理决策。(3)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共同发展,并逐步侧重替代产业的发展。产业转型以发展接续产业为起点是现实的选择,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要发展替代产业,并形成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互动发展、循序渐转的局面。(4)体制改革为转型提供保障。两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僵化、落后,致使企业创新能力微弱,这是隐藏在资源枯竭背后的危机。加快产业转型的关键措施是推进体制改革,在全市塑造创业、创新的氛围,使民营经济逐步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替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另外,两个城市还各自有若干经验。阜新市的经验如:通过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设大项目拉动经济。辽源市的经验如:采用技术替代型定位模式、实施“高接大转”的产业转型;产业定位中整合多个产业,构建产业链;及早地进行了异地开矿等。辽源实行高接大转、技术替代型的转型模式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社会条件,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如果欠缺,在发展接续产业和传统产业中不断加强高新技术的含量,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阜新的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代农业能否一直作为阜新的主导替代产业仍值得商榷。按照产业升级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的升级或优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本质是指技术的集约化,这些趋势包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化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可以说,阜新的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退二进一”式的产业转型是逆向于产业高级化方向,这也是阜新产业转型确定了主导方向之后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很大争议的原因。笔者认为,阜新确立“现代农业”的产业转型主导方向,实际上是受就业压力、资金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而作出的“次优选择”。现代农业的概念本来就是比较模糊的,阜新市政府也没有明确地提出阜新发展何种类型的现代农业,而不是传统农业。这种情况下,容易滑入发展附加值低的种植、养殖产业层面,不利于阜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此外,阜新严重缺水也是制约其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而,阜新选择现代农业只应作为产业转型一个权宜之计。

正如本文第三部分介绍的,当前阜新现代农业及农业园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阜新实践中的新变化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定位需要动态调整。笔者认为今后阜新产业转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加快其他替代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农业的比重。当前阜新农业23.5%的比重过高,不符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虽然短期内承担了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的责任,但不宜长期存在。除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外,阜新还有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阜新宜借鉴辽源的经验,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中的中小私营企业,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这些企业的产业集聚,促进这些产业增强高新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价值。(2)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目前阜新仍存在很大的就业负担,解决就业应不仅从现代农业着手,也应该有所侧重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制鞋、手工艺等产业,凭借政策优势和低价劳动力的优势,引进一些外地的这类企业,也鼓励本地市民创立这类企业,从而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辽源的产业转型无论从已形成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还是经济总量的各项指标来看,都可以说初步获得了成功。辽源选择了“高接大转”的产业转型模式,其实施难度也要远大于发展接续产业或传统产业。为了减少辽源的产业转型中的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夯实基础产业。辽源宜同时重视原材料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营销网络等基础,也增强吸纳劳动力能力。(2)加速提升新材料和健康产业的企业营销能力。辽源的一些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辽源企业须树立起市场导向的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扎实制定营销战略与策略,迅速提高产品销量。 (3)促进知识传播,培育产业集群。辽源袜业集群就是在国有企业的知识技术扩散到私营企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辽源政府可引导同类企业空间集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等机构的活动,增强企业之间、员工之间集体学习、合作创新,加速新材料和健康产业的中小企业衍生,从而促进这两大产业的集群形成。

总而言之,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时,实施产业转型是必经之路,其中转型的定位又是关键。资源枯竭型城市情况各异,转型定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发挥优势、立足市场、扩大就业、科技创新等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定位,寻找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是共同的努力方向。处理好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关系,产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关系,“循序渐转”并动态地调整产业转型定位,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和谐是转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致谢:感谢于立教授和姜春海、王健林两位博士给本文的宝贵建议和帮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阜新与辽源试点城市经验比较_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