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张旗霞

浅议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张旗霞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明清小学 442299

一、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语感培养,提高表达能力。朗读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是在享受中自然加深记忆。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地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越来越少。

2.形成立体感受,培养感悟能力。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例如《瀑布》一课,短短几句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之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后,使学生闭上眼睛脑中就会出现那瀑布,用全部的感觉去体验语言情景,使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虽然一时他说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他的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这就是所谓多方位的立体感受。这种立体感受填补了书面文字的不足,再现和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引起共振、共鸣,以致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串起动态教学,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觉,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庞杂的,很难有一条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可依,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的。而就我的教学体会来看,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浅显易懂,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完全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在新的理念下优化朗读教学

1.多读自悟,尊重主体。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读书为主。让学生独立地反复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朗读必须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相互依存——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促进朗读表达。

2.多元解读,倡导个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而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朗读处理,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个“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4.加强评价,促进发展。(1)教师评价。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读完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教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2)自我评价。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而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3)相互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作者:张旗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浅议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_张旗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