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文:写作观念更新的象征_话题作文论文

主题作文:写作观念更新的象征_话题作文论文

话题作文:写作理念更新的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题作文论文,理念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话题作文”题型始用于1999年高考全国卷,至今已连用四年。从对综合语文能力的检测功能和对语文学科写作素质教育导向作用这两个角度比较,话题作文优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因此,2003年语文高考采用话题作文题型可能性大,高中师生应对话题作文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有个整体把握。

话题作文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两个重要的催生因素。首先,它是写作观念更新的产物。语文教育界自80年代始,就语文的根本属性问题展开了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讨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众多教育界的教师、学者、专家们参与了论争。至1997年,由于众多媒体参与了论争的“炒作”,原属于母语教育学科性、专业性的争议,增加了强烈的社会化色彩。一些报刊文章及书籍出自媒体自身的需求,发表了一些不讲客观、不审事实、惟图轰动效应的偏激言辞。然而也正是这种“双刃剑”作用的“炒作”,激起了包括各阶层人士参与讨论的热情。当媒体的“煽情”作用平静下来后,一批富有历史使命感的学者、编辑、专家及大学中学语文教师,并未因“热点”降温而终止思考,而是进入到涉及写作教育具体问题探讨的系统工程中去。与传统观念相比富有新创意的中学写作理念及写作教材相继面世,成为最终冲击传统标题作文的先声。而高考作文命题,与这场讨论互动并起到超前导引作用。

话题作文的出现,也就不仅仅是写作题型的变化,而是写作教育观念的更新的体现。

我国本是世界上写作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因素,很多珍贵的资源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古AI写作作教育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措施,是注重引导蒙童先“放胆”再“规范”,由写“放胆文”到写“小心文”,在启蒙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写作心趣成为精神追求之前,不用章法技能问题的批评来扼杀孩子的写作积极性。这种“放胆文”放到什么程度呢?可用苏轼六岁入私塾后的例子说明。苏轼的启蒙先生是个道士,为人刚正不阿,傲视权贵。他的教学方式是先让学生读书,再按各种书的不同特色来学习表述,而表述的内容任学生发挥。苏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是:“初学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老师让孩子们去“论古今治乱”,不是要孩子有什么治国安邦大计,而是让孩子们打破策论的神秘,无所顾忌地放胆说话。苏轼写《夏侯太初论》时年仅十岁,其中写道:“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小小年纪就对人们或许有面对生活中千金、猛虎的从容,却不能承受破釜、蜂虿之轻的心态放胆讥评。苏轼及当时蒙童们所接受的母语教育形式,学习写作的方法,实与我国现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及美英诸国的中小学教育方法相近。

然而科举制度影响了这种写作理念的发展,科举考试的评卷规范,孵化出了“八股文”这种应试写作题型。它以“代圣人立言”为立意特点,以规范、程式化的表述为形式特点,它能考查学生对经书的把握、文言功底、行文技能。然而,这种严格定向表述的文体,具有窒息个性、扼杀灵性、摧毁创新的副作用,一旦考生习惯了模式化的表述,走不出“应试”的阴影,就可能被这块“敲门砖”砸成精神残疾,一辈子逃不脱模式训练的影响。

建国后文革前的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命题形式为“有标题作文”,题目亦有“宽题”“窄题”之别。如《给越南南方人民的一封信》《读报有感》,主题明确,发挥空间有限,是“窄题”;而《雨后》,则概念的时空较开阔,相对而言属“宽题”。但总体而言,有标题的命题作文,仍属于“立意定、文体定、结构定”的定向表述题型,其思维、行文训练方式也就必然走向模式化,这显然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存在内在矛盾。

80年代后出现的材料作文,有显著的“反宿构”功能,有良好的审题能力识别功能,有鲜明的读写综合考察功能,有新颖的“多角度开发材料”能力的检测功能,高考的运用效果优于标题式的命题作文。因而从1989年到1998年10年中,有9年高考采用“材料作文”,仅1994年使用了标题式命题作文。

然而,材料作文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展示仍有较大的约束。这是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与作文的立意关联密切,材料审读难度较大,作文行文主旨必须从材料提炼出来,考生要完成由“材料”到“主题”到“表述”的思维过程,如材料一旦理解错,表述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依寓言诗《鸟儿的评说》写议论文”,有的考生从“对别人不应求全责备”的角度生发议论,然而有专家认为,《鸟儿的评说》讽喻的是人类的嫉妒心理,嫉妒他人者不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而是把别人的优点说成缺陷,因此从“不应求全责备”角度立论,属审题不准确。这种分析有道理,但对限制了立意时间的考生来说,未免太严厉。1996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审读两幅漫画后写评论文:《我更喜欢漫画〈 〉》。有的考生对两画一褒一贬,这样写不符合题目中“更”字的隐含要求,“更”表明两画都不错,但其中一画更好。“一褒一贬”构思,写得再好,也难获高分。这种审题难度构成对考生写作素质展示的限制,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同时,材料作文在立意的思维活动中,由于作文的主题必须由材料提炼,故它仅比标题作文多一道多角度开发材料的思维程序,与标题作文一样极易形成作文模式。实际上,很多应试资料已总结出材料作文的“引(概述材料)、点(表明观点)、例(选正反例论证)、析(对例子作解析)、联(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法)、结(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六步法写作模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成为应试的套数,材料作文可能又落入标题式应试作文窠臼。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命题者探讨出话题作文的新题型,即给材料,但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它出一个大家都有话说的话题,考生可围绕这个中心自行确定立意、文体、标题。

其次,“话题作文”也是强调创新精神的社会需求在国家级考测中的体现。对作文教育的良好导向,一直是国家教育部对高考命题者的明确要求。在90年代中、后期,培养创新精神已是国家教育总体目标中最为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讨论多年后于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和制定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构想。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要求,是对传统写作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只有诸如“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这样的笼统表述,在实际操作中,“目标”往往成为单纯的技能训练。用什么措施来引导学生在母语写作运用中培养“最为重要”的富有创新性的良好思维品质呢?只有让学生从自己生活视野(包括阅读视野)和感性经验的个人经历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生发相关感受,才能以此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立意的独特性。这样,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有条件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文资源进行个性化表述,就成为写作导向的重要使命。和90年代前中期的高考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更具备这种导向功能。

话题作文的这种作用已在高考实践中充分体现。近三年话题作文答卷立意的多样化、表述的丰富性,与往年的立意的单一性、表述的简单性构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各省的优秀卷,表明考题调动了考生展示多方面思维能力的积极性,使相当数量的答卷一反封闭式标题作文缺乏个性、缺乏质疑力度、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缺乏对人生内心的感喟、缺乏现代人精神追求的弊病,在立意方面出现了半个世纪来国家级考试作文答卷中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人文景观。

话题作文对传统作文题型的主要突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考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立意深入开掘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标题式命题作文,主题由考官内定,考生相当于“奉旨行文”,因此考生内心纵有反思自己生活经历的能力,也难以在答卷中展示。话题作文给了考生这样的机会。2002年江苏考生写的《凭心灵选择》,在颂扬陈寅恪“坚硬的品质”的同时,反思目前“传统文化、旧体制下的思路与新思潮加以整合的任务”“已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的现状,表明自己做一名“文化价值的捍卫者”“纵有痛苦,也无怨无悔”的决心,展现了较强的质疑能力。2001年高考佳作《听课记录》,以小品文的形式,反思基础教育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小学教育中存在漠视学生人格建设的诱导学生说假话的现实。2002年北京卷作文“以‘规则’为话题”,答卷中出现《走出规则》的大胆之作,该文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阐释“皈依自然”理念,反思“现代规则”对人类的负面作用,尽管立论稚嫩,但作者展示的独立思考能力令人欣慰,此文判为满分,说明评卷教师充分肯定作者质询现代生活种种规则合理性的勇气。

2.激发了考生探求底蕴的思考力。

作文立意思想深刻是作者对事物客观规律认识的体现。而“规律”往往是潜藏在事物运行的表象外壳之内,立意开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由表及里、由实象到抽象的过程。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众多考生或谈自己应如何做到诚信,或谈不诚信之害,江苏一考生却以社会假话流行的现象为突破口,由果循因,探求假话出现的社会原因。作者在以《培养听真话的耳朵》为标题的答卷中阐释,一个人说假话可能是个人道德原因,如众多的人说假话,就要找找社会性原因了。他列举了社会现象的事例后,得出假话流行的根源,在于一些部门的领导喜欢听假话,进而提出,给那些“决定他人命运的人”办“培养听真话的耳朵培训班”的解决办法。这样的立论,思考深入,体现了探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其写“放胆文”精神确为以前的考场答卷所难见。

深入思考的基础是与题目相关论著的认真阅读,而阅读的基本条件是参考图书。先进科技大国的图书资源丰富,小学生可大量借书,当人们批评我们中小学生书包太沉时,殊不知美、英、法等国家中小学生是用小拖车从图书馆借书的。目前我们的中小学连教师们急需的参考书尚不完备,遑论让学生写“面向世界”专题论文的图书资料。中学写作及高考作文命题,不能离开现实环境空谈高论。使用话题作文,让学生自行立意,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已掌握的作文资源作相对深入的开掘。

3.激发了学生的有创意地展示写作个性的积极性。

近几年话题作文答卷文体和行文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这种导向有利于“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写作”(《语文教学大纲》)。据《2002年高考作文漫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作者钟武先生对100篇满分卷的统计,其中议论文占12%,议论散文占44%,记叙文及记叙散文占31%,小说故事写法7%,寓言童话写法2%,书信、日记占2%,戏剧、诗歌、实验报告、试卷写法合占2%。仅文体类型就达13种,其中包括没有列入课堂写作教学计划的小品、独幕剧、议论性散文等文体。

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因素在满分卷中占有相当比例。高考作文实行“三自方针”后,考生普遍增加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描写语段、抒情语段、精彩的议论语段、整句语段、排比语段以及富有艺术性的文句大为增多。据钟武先生对2002年广东省评卷调查:“内容的丰富性、文体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三个方面都比去年提高”,其中“达到‘通顺’标准的大约是75%”。

文体和语言是最能体现写作个性又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两个技能点,2002年高考作文在这两方面都获得较为显著的突破。

4.激发了学生对现代社会人格理念构成多方面的思考。

2001年、200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含有导引中学生在当前经济转型时代认真思考人格塑造的因素。各省一类答卷中,众多考生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取向、人道与功利、人类与自然、友情爱情与亲情,精神家园的开拓等现代人格领域中的核心观念表述了自己的评价和追求。其中诸多篇什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书刊名家之作。广东考生在《美丽的一次》中写道,1999年英超联赛,西汉姆联与热刺两队踢了88分钟,仍是平局,此时令世界球坛震撼的事情发生了,西汉姆联的前锋迪卡尼奥在门前得一佳传,而对方门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旧病复发倒地,迪卡尼奥没有射门,而是抱起了足球,抢救门将,作者深情地说:

迪卡尼奥,伟大的迪卡尼奥,他用手抱起了足球,不,他抱起的不是足球,而是一个守门员的生命!

西队虽然降级了,但迪卡尼奥心灵的选择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生命只有一次,但也能美丽一次。

出自内心真正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出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点化二十四桥的明月,才能渲染那香炉峰上的紫烟……

全文富有诗情的议论中,展示了考生对生命价值的理念思考和救人至上的人道情怀,文末点明的主旨“注重心灵的选择,人生才会——美丽一次”,是作者对理想、美丽人生的追求,意深句雅,极有韵味。

《结果?不,心灵》要阐释的是“如果能仅凭心中的意念、是非做出选择,那才是真善良、真仗义”。文中引印度的圣雄甘地用“善”来感化不同教派的民众、融化教派间仇恨的事例,来说明人格力量的伟大。作者所说的,人的行动“不要期待‘好人好报’”“让心灵为你导航”中的“心灵”,就是人格的显现。

很多考生运用了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苏轼、林则徐、谭嗣同等人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精神追求不被命运左右的懿行,表明对古代优秀知识分子人格的景仰,其中不乏感情真挚之作。如《北京菜市口怀古》描绘谭嗣同从容就义的凛然大义,作者引用谭嗣同的慷慨悲壮的诗文来解说这位志士的追求,行文极富感染力,若不是被谭的人格深切打动,作者是难以在仓促间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文字的。

作为一种源自“材料作文”的新题型,话题作文的确存在诸如中档作文区分度不高、“宿构”问题较严重、议论的深度不足等弊病,但总体而言,“利”远大于“弊”。只要我们全面地、深入地比较使用“话题作文”的高考答卷与使用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标题式命题作文答卷的优劣,话题作文的良好导向作用就突兀眼前。

标签:;  ;  ;  ;  

主题作文:写作观念更新的象征_话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