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管理学观_主体性论文

论教育管理学观_主体性论文

试论教育管理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管理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在这种理性认识中,有对教育管理是什么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本质观;有对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价值观;有对怎样获得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实践观;还有对教育管理作用结果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管理质量观。教育管理观就是由这四种观念所组成的一种逻辑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这四种教育管理观存在着两种逻辑关系:事实的逻辑关系与价值的逻辑关系。事实的逻辑关系是指这四种观念之间所客观存在的一种逻辑关系,它是不以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的,但它又是通过人的事实判断而得出的。这四种观念的事实逻辑是,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价值观,从而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实践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价值的逻辑关系是由人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这四种观念的价值逻辑不像事实逻辑那么单一,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建构虽然都是由人的主观认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得到的,但在事实逻辑的建构中,人们采用事实判断,尽可能避免功利的色彩,力求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沿着事物内在的、固有的逻辑而展开。而在价值逻辑的建构中,人们采用的价值判断这种主观认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它往往是由人的某种功利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由于功利的驱使,容易使人们不可能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人们的认识不是沿着事物内在的、固有的逻辑而展开,而是随着自己主观上的认识而展开,这样,由人的主观认识而形成的对事物逻辑关系的认识就见仁见智、复杂多变了。在教育管理观念的价值逻辑中,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其价值逻辑可能是教育管理价值观影响教育管理本质观,进而影响教育管理实践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也可能是教育管理实践观影响教育管理本质观,进而影响教育管理价值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还可能是教育管理质量观影响教育管理实践观进而影响教育管理价值观和教育管理本质观如此等等,在上述几种价值逻辑中,一般来说第一种状态最为普遍。因为一般的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教育管理的作用问题,他们往往是按照教育管理的作用来认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本质观),来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实践观),来期望教育管理达到一个什么结果(教育管理质量观)。

以上对教育管理观念体系真理性的探讨是在三个层次上展开的:教育管理观是什么;教育管理观的内容结构是什么;教育管理观的内部逻辑结构是什么。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的探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弄清楚了教育管理观内部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说明教育管理观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是教育管理观,从而对教育管理观真理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更为深刻的程度。过去我们谈教育管理观,没有研究它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更没有去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谈不上对教育管理观有什么真理性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学曾认为逻辑只是思维的形式,而黑格尔认为,思维的形式与思维的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他指出,逻辑就是真理本身。〔1〕我们认识事物, 就是要认识事物内在的逻辑而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研究教育管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第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育观,提高教育的理论水平。教育观是教育理论的一种观念形态。教育理论可以反映人们对教育理性认识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教育观念只是这种理性认识的一种形态。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全面认识、研究教育观。在以往的教育观研究中,人们对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以及教育实践观中的教学观、德育观研究较多,而对教育管理观研究较少。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教育观,更不利于提高教育理论的水平。研究教育管理观,有助于弥补过去我们对教育观研究的不足,从而全面系统地去把握教育观,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第二,研究教育管理观,有助于教育管理哲学的学科建设。教育管理哲学是有关教育管理观的学问,它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的本质问题,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教育管理的实践问题及教育管理的质量问题。它一般分为教育管理本质观、教育管理价值观、教育管理实践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四部分。这样的教育管理哲学体系就克服了现时的一般的教育管理哲学中(尽管现时教育管理哲学还少见)存在的管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四张皮贴在一起的现象,而真正有一点“哲学”味道。从实践意义来说,研究教育管理观对整个教育改革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而且教育改革本身是一个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它需要教育管理观作指导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研究教育管理观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前者是在研究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大量材料,进而概括出反映这种实践的教育管理观,它多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后者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演出一定的教育管理观,它多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进行。研究教育管理观,可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也可采用其中一种方法。笔者是采用后一种方法来研究的,并主张以占有现存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然而在已有的教育理论的材料中,那种反映教育管理实践的教育管理观的材料比较少见。在一些教育家的论著中,论及教育的本质及教育价值的材料随处可见,而论及教育管理观问题的材料却寥若晨星。这种状况,就使得我们希图从现存的教育理论材料中去研究教育管理观的想法遇到一定的困难。然而,根据我们对教育观结构体系中的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认识(上文已提到教育观结构中的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与教育管理观结构中存在的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从教育观的结构体系中所存在的事实逻辑去研究教育管理观。

迄今为止的教育管理实践,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教育管理观,一种是从属教育管理观,一种是主体教育管理观。

从属教育管理观使教育带有一种“从属”性。这种教育管理观受不同的教育本质观和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从属教育管理观,一种是从属社会教育管理观,另一种是从属儿童教育管理观。从属社会教育管理观赖以建立的教育本质观注重教育的社会属性,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它所赖以建立的教育价值观注重教育价值的社会取向,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管理观认为在宏观上国家应对教育直接管理,并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在微观上,学校领导对学校也要实行严格管理,教师对学生要严格,应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只能服从上级,没有多少自主性。这种教育管理观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驯服工个。从属儿童教育管理观赖以建立的教育本质观注重教育培养人的属性,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它所赖以建立的教育价值观注重教育价值的个人取向,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促使儿童天性自由自在的发展。这种教育管理观认为,在宏观上国家不应直接干预教育,只能实行间接的管理,只起指导服务的作用。在微观上,学校领导对学校实行宽松的管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志趣,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要给管理者、施教者以充分的自主权,以使儿童的天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属社会教育管理观,在教育本质上注重教育的受动性的一面而忽视教育主体性的一面;在教育价值观上只注重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而忽视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管理观上一味强调严格管理,忽视管理者、施教者的创造性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将社会的规范强加给儿童,这种规范就不易内化为儿童自身的东西。在这种教育管理观下,受教育者易丧失主体性特征而成为驯服的工具。可见这种教育管理观存在着片面性。从属儿童教育管理观在教育本质观上只看到了教育的主体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受动性的一面;在教育价值观上只注重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而忽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管理观上片观强调宽松管理,对儿童不加约束和引导,听任儿童盲目发展,因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能动的主体。可见这种教育管理观也存在着片面性。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的教育理论基础是,在教育本质观上,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教育价值观上,它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把个体培养成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的主体,从而使教育达到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种教育管理观认为,在客观上,国家应以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在微观上,应把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结合起来,使地方和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更好地发挥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管理观在教育本质观上,既注重教育的社会属性(受动性),也注重教育的独特性。这种教育管理观在教育价值观上,强调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基础上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克服了社会本位与儿童本位各执一端的不足。主体教育管理观一方面强调严格管理,同时注重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与环境,注重发挥管理者、施教者的创造性;注重在尊重儿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社会规范传递给儿童,这样就有利于儿童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使儿童在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用主体教育管理观来管教育,能真正做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因为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主体性本身就是人发展的根本标志,而只有具备这种主体性的人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国建国四十年来主要是一种从属社会教育管理观。四十年来,只看重教育本质的社会属性,片面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从属关系,忽视了教育的特点、规律和相对独立性;片面强调管理上的集中统一,忽视受教育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能动性。这种管理观和管理行为与我国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要适应这种经济的转轨,就必须要改变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教育模式,要完成这一转变,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把传统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教育质量观转变到主体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实践观、主体教育质量观上来。在当前,特别要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另一方面,人要使自己在商品经济中不成为金钱的奴隶,也要善于自我控制和调节。不具备主体性特征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当前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从观念上讲,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主体教育观,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重视人的培养和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在观念上就要研究与实施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实践观和主体教育质量观。以科学的观念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就能充分获得管理者、施教者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

以下分别从从属教育管理观和主体教育管理观的角度,对教育管理本质观、教育管理价值观、教育管理实践观及教育管理质量观的具体内容作一简要分析。

关于教育管理本质观。从属教育原理本质观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实现一定社会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特定的教育目的而服务的一种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遵循教育及教育管理的规律,为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而服务的一种活动。主体教育管理的本质观认为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遵循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及教育管理本身的规律,为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是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统一。教育管理的政治性是指教育管理要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要为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服务。如教育管理中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教育体制的构建,领导班子的建设,教育人员的管理等的政治性非常明显。教育管理的非政治性是指教育管理遵循教育与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服务。如教育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评价等手段,某些课程的设置,质量、校舍、设备的管理等,它们与社会性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是各种社会教育管理中共同存在的东西。从属教育管理本质观的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要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或集团的要求办事,反映了教育管理中政治性的一面;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管理自身的规律办学,反映了教育管理非政治性的一面。这两种从属教育管理的本质观,把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政治性和非政治性截然分开,这样对教育管理本质的认识就存在着片面性。主体教育管理本质观既强调教育管理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也强调教育管理要按教育管理本身的规律办事,这样就把教育管理的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统一起来,因而它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本质观。

关于教育管理价值观。从属教育管理的价值观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活动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第二种看法认为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能发挥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使人自身得到发展。主体教育管理观认为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它既可以发挥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人得到发展,也可以使教育活动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教育管理的促进人主体性的发挥及促使教育活动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活动要做到有序化、规范化和效率化,也只有在发挥了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而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只有在教育的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正常发挥。从属教育管理的两种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具有片面性。主体教育管理的价值观注重教育管理双重价值的统一,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价值观。

关于教育管理实践观。从属教育管理的实践观有两种,一种是行政管理的实践观,另一种是经营管理的实践观。前者偏重于教育管理的客观方面,注重国家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教育进行干预,在管理中注重规范制度的作用而忽视人的因素。后者偏重于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强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主体教育管理的实践观既注重教育管理的客观方面,也注重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既强调教育管理中的行政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也采用一般的技术、方法来进行管理;既注重教育管理中制度的作用,也注重教育管理中人的作用。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行政、法律手段与管理中一般技术与方法的运用,以及制度及人的作用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育管理中,只有重视并做到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统一,教育管理才能取得成效。从属教育管理实践观的两种观点,把教育管理中的客观与微观,行政法律手段与方法技术,人的因素与制度因素割裂开来,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体教育管理实践观强调上述几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教育管理的实际,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实践观。

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从属教育管理的质量观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的质量表现在教育管理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育人的效益上。主体教育管理的质量观认为教育管理的质量既要体现在育人的效益上,也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我们说,教育管理质量的高低应体现在三个方面:育人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谓育人效益是指教育管理要有益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所谓经济效益是指教育管理要讲经济实效;所谓社会效益是指教育管理要使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在这三种效益中,育人的效益是基础,没有育人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无法实现的;有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有助于育人效益的提高。从属教育管理质量观要么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么强调育人的效益,这在认识上既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主体教育管理的质量观强调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不仅在认识上是全面的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注释:

〔1〕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页。

〔2〕[日]久下荣志郎著:《现代教育行政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第19—20页。

标签:;  ;  ;  ;  ;  ;  ;  ;  ;  

论教育管理学观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