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总体规划论文_陈忻铭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总体规划论文_陈忻铭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一项行动目标,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应以能否保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评价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据此制定出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相适应的系列政策制度。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实力及其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项行动计划

1.1我国的土地资源形势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而又最薄弱的环节。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土地利用的深度、广度和合理程度是它的生产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我国总土地面积9.6亿hm2,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0.8 hm2,人均耕地面积0.11 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近年来,土地的利用以经济利用为主,忽视了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乱垦、滥伐、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及浪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和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矛盾,后备土地资源贫乏;日益增加的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和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生产率降低的矛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遵守有关土地管理权限的规定,超越管理权限批地。

1.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直至更远的未来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选择。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计划》明确指出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做到在不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行动计划

据了解,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调整后,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46亿亩以上,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071.93万公顷(61079万亩)之内。《调整方案》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持现有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各地要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对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和平原坝区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保持自然资本存量的稳定,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不可逆转的自然资本存量;它不承认通过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少来增加创造的财富的经济发展实践。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它重要自然资本如森林、生物资源等的主要载体。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这些关键自然资本存量影响很大,在土地利用中,对其经济投入越大,自然恢复能力越小。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一定时点上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预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在满足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规划期内土地资源的转化的量和度应从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求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并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进行合理的补偿。

2.2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持耕地的持续利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以农业利用为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更少;耕地是土地的精华,目前我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上,生产出占世界20%的粮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在土地规划中应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耕地的保护,首先根据规划区内的人口和人口预测及平均生活水平标准,预测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农产品需求量;再根据土地产出率,预测耕地需求量。根据预测耕地基本需求量,将集中成片,产量高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因地制宜,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适宜于某一经济目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了人类不可能无限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根据土地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认真分析土地利用潜力,测算各类土地资源的供给量。国民经济各部门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在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安排上,首先安排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仔细审核各个建设项目占地指标,做好用地位置的选择和用地界线的确定,并考虑土地的适宜性,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减少或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最优方案,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其判别标准是能否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也就是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否协调正向发展来判别。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效果;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生态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3.结语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乃至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可以结合各种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土地资源治理,保护方面的问题,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依据;再者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与驱动力,找出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从而实现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最佳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张锐波.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一以杭州市为例[JJ.经济地理,2004,24(6):793一796.

[2]刘俊,董平.19%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79一84.

[3]倪九派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分异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6):715一722.

论文作者:陈忻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总体规划论文_陈忻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