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在30论文_刘 玲 王 菲 赵 丹

非营养性吸吮在30论文_刘 玲 王 菲 赵 丹

刘 玲 王 菲 赵 丹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 475000

【摘 要】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 年7 月至2015 年5 月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30 例,将早产儿按照是否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 例,对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的喂养方法和间断鼻胃管喂养法,观察两组婴儿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反流情况比较上,观察组反流平均次数为(9±4)次,对照组反流平均次数为(12±3)次,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的喂养中能帮助其肠外营养向肠内过度,并且使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肠营养时间更短,能有效的促进其胃肠动力功能发育和胃肠道成熟。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护理体会

对于早产儿特别是出生体重极低的,其喂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家长和医疗机构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今年来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这与对其的喂养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各种早产儿喂养方法的利弊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而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的喂养中对早产儿在生理和生长发育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对早产儿肠胃动力发育的作用还存在着争议。为了解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选取2013 年7 月至2015 年5 月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30例,将早产儿按照是否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了满意结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7 月至2015 年5 月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30 例,胎龄30--35 周,体重为1250--2230g,平均胎龄(33.4±1.2)周,平均体重为(1760±245)g,所有早产儿无任何疾病,且均需间断鼻胃管喂养。将早产儿按照是否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 例(男8 例,女7例),对照组15 例(男8 例,女7 例)。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上比较无较大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方法对照组仅对其使用间断鼻胃管喂养方法,不予以非营养性喂养。

观察组在每次对早产儿进行间断鼻胃管喂养前后及喂养时给其吸吮无孔橡皮奶头5min,15min/次,一周7~8 次,共进行两周。在静脉营养的使用上严格遵照医嘱,于出生后第一天输5.2%葡萄糖溶液,第二天输6.5%氨基酸,第三天输20%脂肪乳溶液,所输液量按体重逐日增加,当肠道营养达到一定量时停止静脉营养。在对所有早产儿进行鼻饲前,要先从胃管回抽来对胃排空情况和胃滞留物的量和性质进行了解,才能决定是否需要对其注入新鲜奶液以及剂量。在喂养过程中,对喂养的耐受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若早产儿胃内有残留不到上次喂养量三分之一的奶汁,则将残留的奶汁打回,而本次喂养的奶量减少2~3ml。

对两组早产儿均喂养同样的配方奶粉,于出生后的4~25小时开始喂养。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反流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两组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上,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平均时间为(7.5±2.9)周,达全肠道营养平均时间为(12.3±5.1)周,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平均时间为(10.5±3.2)周,达全肠道营养平均时间为(15.4±4.7)周,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反流情况比较上,观察组反流平均次数为(9±4)次,对照组反流平均次数为(12±3)次,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早产儿的身体素质比起正常出生的婴儿会差很多,各方面的身体状况也会有很多不足,因而对早产儿的喂养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科学合适的喂养方法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明显的改善其身体素质。胃肠运动功能对食物的混合、磨碎和肠腔内的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出生儿的胃肠运功功能发育很不成熟,以至于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肠胃动力紊乱,具体表现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胃排空时间延迟,肠道运作时间长等现象。鼻胃管喂养能解决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困难等问题,但仍无法改善其胃排空延迟的症状,导致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缓慢,对其护理困难。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上,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平均时间为(7.5±2.9)周,达全肠道营养平均时间为(12.3±5.1)周,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平均时间为(10.5±3.2)周,达全肠道营养平均时间为(15.4±4.7)周,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反流情况比较上,观察组反流平均次数为(9±4)次,对照组反流平均次数为(12±3)次,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营养性喂养在早产儿的喂养中能促进其胃排空,减少胃残留、呕吐、腹胀的机会,喂养耐受情况良好,有利于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发育及胃肠道的成熟。

在对早产儿进行非营养性喂养过程中,观察组的早产儿哭闹次数少,较为安静,使用橡皮奶头对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吞咽频率增加,吞咽频率的增加能引起食管推进性蠕动增加,这样便能对反流物的清楚起促进作用,减少反流情况的发生。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观察组每次喂奶后的呕吐、青紫状况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这与对早产儿进行非营养性喂养后反流次数减少的原因有关。胃食管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颇高,在对早产儿的喂养过程中出现胃潴留、呕吐、青紫、腹胀等不耐受现象的情况也非常多。因早产儿比起足月儿胃排空能力慢,对其进行非营养性喂养时能刺激其口腔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对其胃容受性起扩张作用,这便提高了胃的收缩能力从而快其胃排空。在对观察组早产儿非营养性喂养中我们还发现,其发生为残留、呕吐、腹胀的现象明显减少,胃残留比起对照组更是有显著差异,表明非营养性喂养早产儿能使其肠胃功能较快发育,并且喂养顺利。

早产儿的身体机能相较于足产儿来说有很大的不足,临床上对每一个早产儿都会给予精心的照看和护理,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和成熟,对其肠道营养的建立有极大帮助,在早产儿的喂养和护理中,非营养性喂养是一种科学的喂养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1]蔡竹茵,王金成,王春利,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23):24+26.[2]张淑丽,杜钦霞,王青,等.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0,34(06):16-18.[3]姜敬,计承侠,张宝珍,等.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0,23(12):1643-1644.[4]郭翠玲.早产儿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7(07):96-99.[5]赵桂荣,林风玲,郭淑春.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5(10):13-15.

论文作者:刘 玲 王 菲 赵 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非营养性吸吮在30论文_刘 玲 王 菲 赵 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