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与实验_英语论文

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和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面积论文,教学质量论文,效益论文,中小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信息化时代的作用日显重要。据报载,世界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发布的,英语已成为国际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掌握了英语,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占有主动地位。中国即将加入WTO,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已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实施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问题却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个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正在掀起,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但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方法和成果仍受到一定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被动局面,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依然任重而道远。

形势的需要促使我们确立了“面向21世纪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并从1995年开始了为期六年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英语教学弊端的分析,探索改革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目标。该课题又于1999年被批准立项为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实验资助金项目。

二、弊端的分析

要探求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就必须首先查清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通过大量的学习与调查、分析与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英语教学之所以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原因。

(一)方向有误,路子不正

传统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它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学生学了许多年英语,却只会“应试”,不会听说读写,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都望尘莫及。有例为证: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差,难以同英国高中生对话,但与英国高中生一起参加我国传统的英语“笔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充分说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路子有问题,学生下苦功夫学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

(二)各自为政,缺乏衔接

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无大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地、各学校各自为政:有的开,有的不开,有的每周开三四节课,有的只开两节课,所用教材也不尽一致。然而到了初中,各地、各学校大都执行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一般都是另起炉灶,从头教起。到了高中,虽然在教材上能体现出其连续性,但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叠、低层次重复训练的问题。传统英语教学缺乏一条龙式的统筹规划,是造成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容量明显不足

传统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容量不足,学生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自然难以实现语言过关的目标。其具体表现:一是词汇量不足。现行大纲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的词汇量仅为600个,高中阶段也只有1800~2000个。足够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视听量不足。传统的英语教学轻听说、重读写,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视听训练。三是阅读量不足。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精读、轻泛读,缺少课外阅读,学生虽然学了多年英语,即便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却依然看不懂英文报纸,读不懂英文小说。

(四)通道单一,缺少实践

传统的英语教学仅靠课堂教学一条渠道对学生实施英语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收看英语电视、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录音,阅读英语课外读物,很少有机会参加英语交际活动……学生接受英语信息的通道单一,缺少来自多方面的实践机会,结果只能是边学边忘,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五)教学方法死板陈旧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跟读跟练、死记硬背。许多教师英语课上讲汉语,忽视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单纯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机械训练和抽象的死记硬背,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笔者认为,除上述五种原因外,还有来自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上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只强调英语的学科性,忽视语言性,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语言来看待,从而使传统的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轨道,陷入了为学科而教的误区。

误区之二:只强调英语的知识性,忽视技能性,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技能来训练,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有口不能开、有耳不会听”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

误区之三:排斥母语,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忽视母语可能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效应,致使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三、策略的选择

针对传统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上述弊端,我们在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早起步、大容量、多通道、重习得、创情境、促迁移”的英语教学策略。

(一)早起步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年龄愈小,其语言习得能力愈强。莱那本哥认为,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大约从两岁左右到11~12岁。潘非尔德和罗伯兹的年龄临界期假说认为:十岁以前大脑富于弹性,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由大脑的两大半球共同参与,因而是高效的。当青春期到来后,随着大脑分工的变化(左脑侧重于学习,右脑侧重于习得),语言功能主要由左脑负责,此时学语言相对更难一些。(注:汪华英《外语教育与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顾问吉姆·受温(Dr.JimIrvine)博士认为:1.5~6岁是儿童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新加坡双语教育始自幼儿,止于初中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应早起步,应抓紧在儿童语言习得敏感期内教授英语,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基本过关的目标。

(二)大容量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桑蚕只有吃足桑叶,才能吐丝作茧。英语教学也是一样,只有量足才能过关。遵循这一规律,我们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基本过关为目标,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加大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听说量和阅读量,并组织和激励他们参加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

(三)多通道

语言学告诉我们,传输语言信息的通道越多,接受信息的效率就越高、效果就越好。为了克服传统英语教学通道单一的弊端,我们采取了“多通道”的教学策略:在教材选择上,采取一套为主、多套为辅的做法,让学生从多角度接触语言信息,在课程设置上,变“单课型”为“多课型”,除传统课型外,还开设视听课、阅读课等,并尝试用英语教授其他学科;在活动安排上,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趣味活动、与英语国家学生交笔友、组织英语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英语交际机会。

(四)重习得

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第二语言获得的顺序与第一语言习得的顺序有惊人的相似,许多语言学家倡导第二语言的学习要运用习得法。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条途径:一是注意语言形式的有意识的“学得”,其“学得”系统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监控、修改语言输入的作用;另一条途径是注意意义的潜意识“习得”,即语言规则按一定的自然顺序被习得而形成习得系统,这个系统是流利语言的保证。英国教育家亚历山大(L.G.Alexander)说:“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他认为外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不听莫说,不说莫读,不读莫写。”(注:汪华英《外语教育与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听是四会的基础,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再由说到读,由读到写,养成习惯,才能逐步习得英语,提高语用技能。我们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确定了“先听读、后说写,先输入、后产出”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按语言习得的顺序和规律进行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在正常语速下捕捉语言信息和表情达意的能力。

(五)创情境

学生英语的习得离不开情境的创设。要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要求教师至少要为学生创设以下四种情境:一是直观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体态动作等直观手段,给学生以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变抽象的知识灌输为形象的信息传递。二是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设问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知识探究。三是活动情境。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情况下,变静态的知识传授为动态的技能训练。四是交际情境。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变单向传输为双向或多向交际,变死板乏味的学术式演讲为丰富有趣的生活化交际,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交际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好英语。

(六)促迁移

现代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即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即逆向迁移)。而且,迁移不只局限于认知领域,在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也存在迁移的问题。(注: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汉语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体系中最基础的认知系统,抛开汉语或排斥汉语进行英语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谓“促迁移”就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正迁移:一是认知迁移。汉语与英语在语音、构词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可比性,都可以产生某种迁移。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熟知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把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进行比较,把汉语拼音的声母与英语的辅音因素进行比较,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英语的元音因素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找出他们读音的相近之处,以促进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在单词记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汉字记忆的规律,采用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近义记忆法和反义记忆法等促进其对英语单词记忆的迁移。二是技能迁移。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汉语学习的过程一样,都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都是一个通过眼、耳、口、脑、手协同运作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官能训练,才能促使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迁移。三是情感迁移。英语教学与汉语教学一样,不仅是一个语言交际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重视情感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不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和谐的情感交融之中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四、策略的验证

(一)实验的内容

我们对“早起步、大容量、多通道、重习得、创情境、促迁移”的英语教学策略分以下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

1.英语学习敏感期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的实验班同小学四年级开设英语的对照班进行比较研究。

2.英语教学容量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学生的词汇量、听说量和阅读量进行研究。我们把小学阶段的词汇量定在单词12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300个,听说量定在每天听说至少一小时,阅读量定在10万字以上。

3.拓宽英语教学通道的实验研究。我们在对多套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在小学一至三年级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合作的《灵通少儿英语》为主教材,以《Look Listen and Learn》第一册为辅助教材,从四年级起,由《灵通少儿英语》向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过渡,到六年级基本完成初中教材的教学任务,同时选用《中学英语读写教程》作为泛读教材,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起,选用《Longman Science》教材,用英语上自然课,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4.英语习得顺序的实验研究。主要进行“先听读、后说写,先输入、后产出”的教学策略研究。

5.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主要是进行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和交际情境的实验研究。

6.运用迁移理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实验研究。主要是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探索汉语对英语可能产生的正迁移效应的研究。

(二)实验的方法

1995年,我们从两个区各选择一所实验小学作为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从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和教师随机选定,并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实验要求、方法和程序。整个实验采取教育科研人员与实验教师相结合、实验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改进。同时逐年扩大实验规模,实验学校现已增加到十个区的十一所实验学校。

(三)实验的结果

经过近六年的实验研究与探索,第一轮实验即将告一段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预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具体表现在:传统、僵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已基本打破,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和学生语言习得规律的新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教育理论水平、英语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我要学英语和我乐学英语”的风气已基本形成。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纯正地道,英语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据统计,经过五年半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学生已平均掌握英语单词1400个、常用短语350条左右,并初步具备了英语自学的能力,总体水平超过了预定的实验目标。

2001年1月,我们将两个六年级实验班与四个初中三年级班进行了对比测试,其中听力25分、口试20分、笔试55分。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明显优于控制班,均数显著性检验P<0.01,呈极显著差异。见下表。

实验班与控制班英语测试成绩比较表

(实验班 n=94,控制班 n=172)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对实验班学生与平行的非实验班学生的其他各科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数学、自然、计算机等各科成绩均高于非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也没有负担过重的反映。

五、讨论与建议

(一)实验研究证明,在教师合格的前提下,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明显优于从四年级开设英语,这说明只要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儿童语言习得敏感期开设英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也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城区小学可从一年级开设英语。

(二)要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英语首先是语言,其次才是学科”,“英语首先是技能,其次才是知识”,“汉语可以促进英语学习,中国人可以快速学成英语”的观念,这是实验研究成功的前提,也是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所必需的基本理念。

(三)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必须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语言习得规律,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证明,“早起步、大容量、多通道、重习得、创情境、促迁移”的英语教学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和英语教学规律的,是现阶段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师是关键。近六年的实验研究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英语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使此项实验圆满成功。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可靠保证。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合格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五)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不仅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机制上的配套以及良好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等。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和加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材的建设,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并为英、汉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标签:;  ;  

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与实验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