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美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美缅关系的改善及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14)01-0039-08

      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政策,使两国关系从紧张对抗走向正常化。美国这样做,一方面是自身战略和现实利益所需,另一方面是试图借缅甸国内政局变化之机,在缅甸建立亲美政权,使缅甸成为其在东南亚地区新的战略支点。美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缅甸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取消制裁摆脱外交孤立状态,这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美缅关系的历史演变

      自1948年美缅建交以来,美国对缅政策随着其战略利益的不断调整而摇摆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致使美缅关系跌宕起伏,不断变化。60余年来,两国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伏不定,时好时冷时期(1948-1970年)

      从1948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缅关系一直摇摆不定,时而正常,时而冷淡。冷战初期,考虑到缅甸是防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扩张的薄弱环节,美国在与缅甸建交后就积极向缅甸提供多种援助,而缅甸从本国利益出发,也乐于接受美援。1950年9月,美缅签订“经济合作协定”,美国开始向缅甸提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援助。但受1951年美国制订的《双边安全法》①的影响,缅甸于1952年拒绝接受美国附有政治条件的援助;不久,在美缅签订的协定中,缅甸确认《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和平原则与美国法律的精神一致后,恢复接受美援[1]。不过,由于美国支持逃入缅甸的中国国民党军队,缅甸于1953年7月又停止接受美援,并在1954年拒绝参加美国策划的“东南亚条约组织”。1956年6月,吴努访美后,两国关系有所好转,缅甸又开始恢复接受美援,但仍拒绝“附有政治条件”的援助;同时,缅甸派遣军官到美国进行培训,到1962年有1000名左右的缅甸军官到美国培训[2]。1950-1958年缅甸共获得美国约1.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62年3月吴奈温上台后,缅甸走上了“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实行几乎沙文主义的集权统治,外交上实行严格的中立政策,拒绝附有条件的援助。对此,美国非常反感,并试图推翻奈温政权,两国关系因此趋于冷淡。奈温撤销了吴奴邀请美国“和平队”的决定,将福特亚洲基金会赶出缅甸,并停止接受美援;1964年5月,缅甸宣布停止接受美国修建仰光——曼德勒公路的3000万美元援助。1966年7月,缅甸外交部发表声明,对美国飞机轰炸河内、海防表示遗憾。直到1966年9月,奈温对美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后,两国关系才有所缓和。据统计,1958-1970年,缅甸共得到美国8800万美元的军援。不过,由于美国一直要求在缅甸设立军事基地及要求缅甸参加美国控制的“亚太理事会”,而缅甸坚决拒绝等原因,缅甸于1970年8月开始停止接受美国军援。

      (二)友好合作时期(1971-1988年)

      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交恶,缅甸成为美国观察中苏分裂的一个有用情报站[3];同时,由于缅甸大量毒品流入美国致使其国内出现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4],禁止毒品生产因而成为美国在缅甸的一个利益关注点。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及冷战因素,从1971年起美国开始致力于改善与缅甸关系,并多次宣布“尊重缅政府的不结盟政策”;而缅甸为获得来源多元化的援助,也积极向美国示好。之后,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关系逐步改善,合作加强。1973年和1974年,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两次访缅,表示愿向缅甸提供新的援助,并邀请吴奈温访美。1974年,双方签订反毒品协议。1977-1979年,美国总统特使、美国助理国务卿和美国国会代表团先后访缅。缅甸农业、林业部长也在1978年访美。20世纪80年代美国访问缅甸的官员逐渐增多。从1974年起,美国向缅甸提供数十架直升飞机,帮助缅甸训练飞行员,用来防止毒品走私,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了对缅甸的经济援助,陆续向缅甸提供了数千万美元的赠款,旨在减少缅甸的鸦片生产。

      (三)紧张对抗时期(1988-2008年)

      缅甸军方于1988年通过流血事件执掌政权,在1990年大选后又拒绝交权于获胜的全国民主联盟。这两件事,在“最有民主、最有人权”的美国看来,是缅甸军方对人权和民主的严重侵犯。自此,美国便以缅甸存在民主、人权和毒品问题为由,先后对缅甸实施四波力度不断加大的制裁,致使两国关系走向恶化。第一波是在1989年初,缅甸军方发动政变后不久,美国宣布对缅实行武器禁运,停止对缅甸实施除人道主义援助外的一切援助和禁毒项目等。第二波是在1997年4月,制裁内容主要是限制缅甸军官及其家属的签证,阻止美国公司在缅甸进行新的投资等。第三波是2003年“5·30”事件②后,布什总统签署了对缅甸最严厉的制裁法案——《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Burmese Freedom and Democracy Act),其内容主要包括阻止缅甸使用美国的银行融资,进一步限制更高级军方人物及其家属和政府文职雇员到美国旅游,冻结缅甸军政府在美国的资产,美国银行的全部缅甸用户需有独自的美国财政部豁免等等[5]。同时,美国还呼吁联合国对缅甸进行制裁。此后,两国关系降到历史最低点。第四波是在2007年9月缅甸事件③后,布什总统签署行政令,对缅甸实施了新的制裁,内容包括限制从缅甸进口玉石和红宝石,冻结缅甸多名官员在美国的资产,禁止美国公司与这些官员进行商业往来等。同时,美国联合欧盟呼吁联合国对缅甸实施制裁,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缅甸军政府,还呼吁中国、印度、东盟等对缅甸施压。

      另外,美国还对缅甸在外交上进行孤立和打压。1990年美国将美缅关系降为代办级,并一直持续到2012年。1997年,缅甸加入东盟时,美国除了自己坚决反对外,还向东盟成员国施加压力以阻止缅甸加入东盟;在缅甸加入东盟后,美国又三番五次地向东盟施加压力,要求暂停缅甸的成员国资格。1998年11月,美国将缅甸列入全球侵犯人权第二严重的国家;2005年,又将缅甸与朝鲜、伊朗等国一并划为“暴政前哨国”,并多次发表声明,严厉谴责缅甸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指责缅甸政府禁毒不力。2007年美国强行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缅甸问题的决议草案,但因中、俄等国否决未能通过。在称呼上,美国也不用缅甸的新称“Myanmar”,而用带有殖民色彩的旧称“Burma”。

      受美国制裁与孤立政策的影响,20余年来,美缅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抗状态;其间虽出现过几度缓和,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此同时,缅甸与东盟国家和其他周边国家却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

      (四)关系改善时期(2009年至今)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出于自身战略和现实利益所需,奥巴马政府主动将其前任政府对缅政策调整为务实接触政策,致力于改善与缅甸的关系。

      奥巴马上任伊始,美国政府和官员就开始在多种场合向缅甸释放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职当天称要向“暴政前哨”国家打开接触大门[6];2月,国务卿希拉里出访亚洲4国时表示,美国正在审视对缅政策,准备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与缅甸关系;9月底,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公布美国对缅甸政策评估结果及对缅甸的务实接触新政策,并表示美国将同缅甸开展直接对话,以改善两国关系。除了言论,奥巴马政府在行动上也积极发出改善与缅甸关系的信号。2009年3月,美国国务院东南亚大陆事务负责人斯蒂芬·布莱克以总统特使身份访问缅甸;8月,美国国会重量级议员吉姆·韦布访问缅甸,与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会见,并与其就发展美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韦布此行成为近10年来美国首位高级别官员对缅甸的访问,打开了美缅接触的大门;9月,美国首次放宽对缅甸高层的政治制裁,先后允许缅甸外长和总理赴美;11月初,坎贝尔率领14年来首个高级别代表团访缅,在与缅甸官员及昂山素季进行会谈时,反复强调美国政府与缅甸改善关系的愿望,此次访问使美缅接触大门进一步打开;11月中旬,奥巴马在参加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会晤缅甸总统登盛,成为美缅领导人43年来的首次会面,为美缅关系的改善发出新信号。种种迹象表明,美缅紧张对抗关系出现渐进的松动。

      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大选。虽然大选结果遭到美国指责,奥巴马称其“一点也不自由和公正”[7],但是2011年3月新政府上台后进行的一系列民主改革,使美国的对缅态度发生转变。2011年11月18日,奥巴马发表声明称,缅甸出现“进步迹象”,美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缅甸政府是否“采取更实质的动作”,如果缅甸继续推进民主改革进程,美国将与缅甸建立新关系,掀开两国关系新篇章[8]。为巩固缅甸的改革成果并鼓励其继续推进,2011年11月底,美国派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她会见了缅甸总统、外长等高官、昂山素季及民间组织代表等,并与缅甸政府就美缅关系的改善进行会谈。此次访问是56年来美国务卿对缅甸的首次访问,标志着美缅关系明显回暖,被缅甸总理称作是“两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也算是对奥巴马声明的兑现,为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恢复奠定基础。随后,美国官员对缅甸的访问和考察不断增加,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2012年1月,希拉里公开表示,美国正准备将美缅关系从代办级恢复至大使级;随后,美国先后派负责缅甸事务的特别代表和政策协调员德里克·米切尔和华盛顿负责打击人口贩卖的特使路易斯·西德巴卡、美国负责国际安全和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斯·康特里曼及多位国会议员(其中有重量级议员和对缅甸长期持强硬态度的保守派议员)访问缅甸,评估缅甸国内政治情况,为提升两国关系做好全面调查。2012年2月,美国开始有限放松对缅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迈开改善美缅关系实质性的步伐;4月,在缅甸顺利举行议会补选后,美国表示将放松对缅甸的投资限制,允许缅甸部分官员入境并向缅甸派遣大使,此举被《纽约时报》认为是美国迈向与缅甸关系正常化的“最重要步骤”[9];5月17日,奥巴马宣布提名美国驻缅甸特使及政策协调员德里克·米切尔出任22年来美国首位驻缅甸大使,称其为美缅关系新篇章的开始[10],这被美国媒体视为是美国全面恢复与缅甸外交关系的最重要步骤。2012年7月11日,米切尔向缅甸递交国书,美缅大使级外交关系正式恢复。随后几个月,美国又陆续进一步放松对缅甸的政治、经济制裁及贸易限制,标志着美缅关系不断向前迈进。2012年11月19日,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缅甸,是美缅建交以来首位美国在任总统对缅甸的访问,极具象征意义,此行被称为是两国关系新篇章的开始。

      同时,随着缅甸新政府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推行,美国不断扩展对缅甸的多边和双边援助,加强与缅甸的人文交流和对话。2011年10月,美国国际开发署亚洲局官员访问缅甸,提出五年援助计划;11月初,缅甸问题特使米歇尔访问缅甸,提出将把国际开发署运作的微型贷款项目扩展到缅甸少数民族地区;12月,希拉里访问缅甸时,承诺向缅甸提供120万美元援助并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评估团到缅甸进行实地研究。2012年初,美国同意在缅甸建立富布莱特英语教学援助项目试点,并与缅甸开展二轨对话,建立起两国专家间的沟通渠道;10月,美国决定支持国际金融机构援助缅甸;11月,奥巴马首度访问缅甸时,宣布向缅甸提供1.7亿美元援助,并在仰光大学演讲中表示希望两国互派学生相互学习[11];另外,美国官员和媒体也开始注意使用缅甸的新称呼“Myanmar”。这些均表明美缅关系正在急速改善。

      总体上,2009年以来,美缅关系的改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但因受两国改善关系的不同目标、两国国内政治及缅甸改革进程等因素的影响,美缅关系的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二、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的考量及成效

      首先,为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实施打开重要突破口。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因反恐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东而忽视了东南亚,导致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不断降低;与中国、印度和东盟等地区重要力量在东南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相比,美国深感有一种被挤出东南亚的威胁。因此,为提升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随着战略重心的东移,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东南亚”战略。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参加其前任赖斯曾3年内2次缺席的东盟地区论坛时称“美国回来了”,后又签署了美国一直不愿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美国迈开“重返东南亚”战略的第一步。但是,要顺利推进这一战略,美国还需深化与东盟的关系。而深化与东盟的关系,必然就要发展与缅甸的正常国家关系。因为美国与缅甸间长期的紧张对抗关系,使美国与东盟间存在严重嫌隙。因此,为顺利推进“重返东南亚”战略,奥巴马政府不得不考虑发展与缅甸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于是,奥巴马政府主动调整对缅甸政策,使美缅关系出现了前文所述的良好发展态势。美缅关系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国与东盟间因缅甸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使两者间的对话环境更加宽松,如2011年东盟做出的支持缅甸在2014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的决定也不再受美国反对;2012年11月,奥巴马赢得连任后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首访地并旋即出席东盟峰会。这些都有利于美国深化与东盟关系,提升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反过来,也使美国在改善与缅甸关系时有更多回旋余地。

      其次,以缅甸民主改革为契机,在缅甸建立亲美政权。自1988年政变后,迫使缅甸在民主和人权方面做出实质性动作一直是美国打压缅甸的目标之一。缅甸自2003年首次公开提出7步民主路线图后,就开始一步一步地按路线图进行改革。2008年制定选举法,2010年进行自1990年以来的全国大选,2011年3月民选政府执政后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缅甸国内政局的变化被美国视为是朝着其希望的方向发展,并为其介入缅甸内政、实现对缅甸政策目标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为实现美国对缅甸政策目标,即建立美式民主,奥巴马政府不断以改善两国关系为诱饵,同时又以制裁相威胁,向缅甸提出改革条件。2012年11月,奥巴马在访问缅甸前,提醒缅甸不要在民主改革道路上出现“倒退”,并暗示有可能重新实施取消的制裁;在访问缅甸期间,他又表示,如果缅甸继续向民主迈进,美缅关系将更加紧密[12]。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曾多次强调,“制裁仍是美国对缅政策的主要元素,若缅甸能处理好阻碍民主进程的人权问题,美国愿意讨论放宽制裁的问题”[13]。至2012年4月,西方向缅甸设定的三个解除制裁的条件,缅甸在改革中基本上满足了两个,即释放所谓政治犯和允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重返政坛[14]。对于第三个条件,即结束持续数十年的内战,实现民族和解和国内和平,美国将继续以取消制裁为条件,推动缅甸去实现。2012年5月,缅甸总统吴登盛提出“第二轮战略改革”——实施经济改革并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前两个条件的满足及经济改革的逐渐推进,增强了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的信心,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会很谨慎、稳健地要求缅甸朝自己希望的方向深化改革,一方面确保自己在缅甸问题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试图在缅甸建立起亲美政权,使缅甸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新的战略支点。

      再次,将缅甸纳入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轨道,完成其遏制中国的战略部署。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美国遏制的对象。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遏制中国的心态显得尤为紧迫。为遏制中国,美国不仅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渗透,而且在军事层面上进行直接的围堵与防范。特别是在“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战争强化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围绕中国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形成一个从战略上对中国进行围堵的军事基地圈[15]。如在东南亚,美国通过恢复对印尼的军事援助,与菲律宾达成军事合作项目,与泰国建立情报合作机制,重返新加坡的樟宜军事基地,与东盟多国频繁举行联合军演等等,不断强化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同时美国通过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开展渗透,企图分化和阻止有关国家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这些举动意在在东南亚建立一道屏障阻止中国南下,以遏制中国。但在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地区的西北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还处于空白,而填补这一空白的首选是缅甸。缅甸是中南半岛的核心国家,处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地带,北邻中国和印度,西邻印度洋,是中国改善能源安全及从陆路走向印度洋的必经之路;加之,缅甸重要的地理位置也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美国专家称,以缅甸为连接点,可将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与中东的军事基地连成一片[16]。并且,中国在缅甸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正是美国想制衡的,自然,缅甸成为美国的首选对象。因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改善与缅甸关系,试图将缅甸纳入美国东南亚战略轨道,完成对中国的遏制战略部署。

      随着美缅关系的缓和,美国在缅甸从多方面遏制中国的意图若隐若现。不知是否是碰巧,2009年8月韦布访缅的当月,缅甸政府为清剿“果敢同盟军”而引发的位于中缅边界的果敢事件,给中国西南边境安全稳定带来极大威胁;2011年9月底,美国外交官同缅甸官方代表在华盛顿进行罕见会谈后,缅甸新政府突然单方宣布,为“尊重民意”,暂停中缅合作的密松水坝项目。此举大受美国赞扬,被称作是“意义重大且积极的一步”[17]。据相关解密报道,此事背后有美国因素。如果说这两件事似乎隐约体现出美国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中国的意图的话,那么,美国积极寻求恢复与缅甸的军事关系,则似乎比较明显了。2012年10月,美国邀请缅甸第二年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美国在亚太主导的最大多边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军演,有专家分析此举是美国试图把缅甸拉入自己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18];随后包括数名高级文职官员和军方官员(如: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指挥官弗朗西斯·威尔辛斯基中将)的美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成为美缅军事关系开始“解冻”的一大标志,被认为是美国意在制衡中国[19];11月,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缅甸,被外界普遍认为有制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之意;此后的12月,有媒体报道美国拟与缅甸建立初步军事关系,扩大在缅影响[20]。

      最后,谋取经济利益,抢占缅甸市场。自克林顿政府开始,开发并占有东南亚市场一直是美国的目标之一。缅甸作为东南亚领土第二大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油气、水电、矿石、木材等资源,自然是美国觊觎的对象。然而,长期的制裁政策却使占有优势的美国企业“缺席”于缅甸市场,就连已进入缅甸市场的可口可乐、苹果、百事可乐等大型美国公司也因严厉的制裁而相继退出。特别是近年来,与中国、东盟国家、印度、日本等国的资本不断涌入缅甸抢占其市场相比,美国只能在一边“袖手旁观”,在缅甸几乎毫无经济利益可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内经济一直不景气,美国企业急需向外开拓市场。在缅甸的空白及缅甸潜在的巨大商机使美国企业对缅甸垂涎三尺,迫切希望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为使美国企业在缅甸立足以促进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改善与缅甸关系成为奥巴马政府的考量之一。

      奥巴马执政以来,随着美缅政治关系的缓和,双方间贸易逐渐扩大,美国企业开始重返缅甸市场,并开始在投资、能源等方面与缅甸开展合作。至2012年6月,美缅贸易额达到3亿美元,是10年来两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首次增长[21]。2012年7月,在米切尔上任美国驻缅甸大使的当天,美国政府进一步放松对缅制裁,批准美国企业对缅投资,并与国营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据此,不久的将来,美国的资本将开始进入缅甸的能源领域;随后,包括38家大公司的美国商务代表团访问缅甸,其中通用电气公司与缅甸两家私立医院达成了一项200万美元左右的医疗设备交易协议,成为两国关系改善以来第一家重新在缅甸开展业务的美企。2012年9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时隔60年后重回缅甸市场,并将在未来3年在缅甸投入“大笔资金”[22]。此后,百事可乐、维萨、通用、高盛、卡特彼勒等知名跨国公司也将入驻缅甸。反过来,美资逐渐涌入缅甸,对美缅双边关系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三、美缅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自2009年美缅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以来,经过近4年的努力,双方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尽管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双方关系目前的变化对中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方面,美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缅关系的深化。虽然中缅胞波情谊长久,但由于历史原因,缅甸仍对中国有很重的疑心和不信任感,当前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使其疑心更重。加之,缅甸有大国平衡政策的传统,因此,缅甸希望通过改善与美国关系,借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西方国家来平衡,对中缅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不利;相反,美缅关系改善,则有助于缅甸打破外交孤立和制裁,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与西方国家交往、合作的机会,促进国内形势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一个稳定、发展的缅甸对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缅甸会因此减少对中国的疑虑。另外,美缅关系的改善也有助于减轻中国因缅甸问题而承受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23]。而这些都有利于中缅增强互信、深化关系。

      另一方面,美缅关系的改善,可能给中国西南边疆国土安全和能源供应通道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给中缅经济合作造成一定影响。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双方有着2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也是中国从印度洋通过陆路解“马六甲之困”的新能源通道。因此,缅甸国内政局走势及其安全稳定对中国有着直接影响。而随着美缅关系的改善,美国势力必然会进入缅甸,并大力扶持亲美分子,影响缅甸政局,这有可能影响到中国西南边疆的国土安全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2009年发生的果敢事件,即是一例。同时,随着美缅关系的改善,美国、挪威、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已陆续部分或全部取消对缅甸的制裁,美、印、韩、日、东盟等各国投资纷纷涌向缅甸,掀起投资缅甸的新热潮,这给中国在缅甸的经济地位和原有的优势带来极大挑战。同时缅甸可能借此完善大国平衡外交格局,使缅甸的经济和军事合作来源多元化,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抬高身价,由此给中缅经济合作造成影响。2011年密松水坝事件隐约体现了这点。有分析指出,缅甸在密松水坝事件中的举动可能是缅甸希望与中国保持距离的迹象。

      美缅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的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经济上的挑战对中缅关系造成一定冲击。不过,冲击是有限的。首先,中缅地缘关系及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安全等多领域不断深化的合作,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替代的。其次,缅甸目前在政治转型、经济发展、使西方完全取消制裁、少数民族问题等方面,特别是在经济上,仍需要中国的帮助和支持。另外,缅甸素有“中立”和大国平衡外交传统,不愿将自己的命运系在任何一个大国身上,它清楚地知道,作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只有保持中立,同所有大国友好、不结盟,才能确保自身的独立、安全,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因此,虽然缅甸改善与美国关系确有平衡对外关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之意,但基于中缅的地缘关系及两国间在多领域的相互依赖和缅甸的外交传统,以后不论缅甸的政局走向如何,缅甸都不会因与美国改善关系而完全抛弃或背离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正如昂山素季在参加香港大学百年对话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中国是缅甸的邻国,而且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它将永远是我们的邻居。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将是一个特殊的邻国关系,而我们与一直试图帮助我们实现民主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是一种不同的关系,一个基于民主这个共同价值的友谊关系”;“缅甸能够同时同美国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24]。这段回答从地缘角度说明了中缅关系未来的可能走向。在2012年9月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缅甸总统吴登盛在与习近平会见时表示,“视中国为真诚朋友的政策没有变化”,“未来双方贸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在将来缅甸很可能在中美间寻求平衡,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缅甸问题专家约翰·布拉克斯兰所说,缅甸并不想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太过亲密,它只想建立必需的联系以使自己在战略上有回旋余地[25]。

      因此,对中国来说,随着美缅关系改善而出现的新的外交和周边环境,不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需高度重视。要继续坚持以“睦邻、富邻、安邻”,用“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发展与缅甸的关系;要从多领域、多层次加强与缅甸的合作与交往,如:提升与缅甸在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合作方式,同时把与缅甸的合作及对缅甸的援助领域拓宽到农业、教育、医疗、民生、基础设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生产等方面,使更多缅甸下层民众获益,生活水平提高[26];加强两国间不同级别的官方交往及在民间、企业、商贸、文化、人文等方面的非官方交往;积极支持缅甸的民主改革及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帮助;通过携手东盟金融业,给缅甸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法规支持,以打破西方有可能坚持的某些制裁等帮助缅甸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等等,从而保持并深化中缅友好关系,造福两国人民。

      ①《双边安全法》规定,除非能够增强美国的安全或促进世界和平,美国总统不得对外提供援助。

      ②2003年5月30日,全国民主联盟昂山素季的支持者与政府的支持者在缅甸中部发生冲突,造成4人死亡,50人受伤。事后,昂山素季再次遭到缅甸政府的软禁,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

      ③2007年8-9月,因油气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的在缅甸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以普通民众和僧侣为主反对缅军政府的示威游行而导致的流血事件,是缅军政府自1988年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政局动荡。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应十分强烈。

标签:;  ;  ;  ;  ;  ;  ;  ;  ;  

美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