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韩超, 杨洁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 :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观念,以及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等条件进行的实践探索、形成的各种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有如下启示:一是提高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和农村落后于城市的状况;二是统筹城乡整体规划,使农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三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让一定范围内的郊区居民享受到由城市居民带来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同时二者在文化观念上也可以互补;四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均衡发展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英国产业革命时城市从乡村分离以来,城乡关系便随之产生,城乡关系问题也引起了各国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后,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于改革开放后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其研究尚不深入,亦不全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王长生等[1]通过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虽然自2007年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有所提升,但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各方面仍处于二元结构的发展状态。李传兵等[2]指出,马克思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伟大实践中正表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任吉东[3]认为,在近代城市史研究中,城乡关系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和完善。贺雪峰[4]认为,当前中国的城乡经济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远比农村经济发达,正是基于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缓解当前中国发展中城乡不平衡的问题。

综上可知,国内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某个地区、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城市史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而对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早于中国,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拟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考察,从中获取经验启示,以期推动我国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一、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发达国家最早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5],他以经济学为视角提出的自然顺序论,明确了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的发展顺序,揭示出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奠定了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和框架。之后,阿瑟·刘易斯、古斯塔夫·拉尼斯、费景汉、迈克尔·利普顿和麦基等学者根据不同时期所出现的城乡发展问题,又提出了不同的城乡关系理论,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4年,阿瑟·刘易斯[6]在他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并存着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这一理论虽为后续城乡关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忽视了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过于强调通过城市工业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片面引领,以达到城乡平衡发展的目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理论研究模型[7],重点关注农业发展对城市工业扩张的基础与限制作用。

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状况,1960年代末,托达罗则进一步提出了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用预期收入的概念较好地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的现象,认为这是由人们对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的判断决定的,而不是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所导致的[8]。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他认为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就地建立农村工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的向心力[9]

2.再继续用打气筒打气,瓶口的塞子蹦起瞬间,瓶内出现大量白雾。此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指去摸瓶口,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读取温度计的示数为t2。比较t1、t2,会发现t2<t1,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酒精蒸气发生了液化现象,形成了白雾。

这种对工业和农业两大经济主体之关系的二元研究,表示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开始将城市和农村分离为两个主体,发展中国家研究城乡关系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状况。

2.城市偏向论和乡村中心论

1970年代以来,围绕城乡发展问题,理论界先后形成了城市偏向论和乡村中心论。城市偏向论是农村经济学家M.Lipton[10]提出的,他认为虽然理论上承认了农村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积极的发展要素依旧大多偏向城市,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极不利于乡村的发展。20世纪后期,为缓解由城市偏向政策导致的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就业困难等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现象,广大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乡村中心论也由此产生。但这种过度关注农村单一发展、忽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的理论,使城乡关系研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desakota概念

其二,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国政府每年在财政上都会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农村的道路、水电、排灌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农村在各方面毫不逊色于城市,从而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5]

从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变化,可发现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对城乡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城乡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趋势。

二、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

很多国家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验证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而且探索出一些成功模式。但因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条件的差异,每个国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和程度均有自己的特点,以下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分析。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德国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最突出特点是一直坚持城乡平衡发展政策,采用城乡等值化的均衡持续发展模式,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城市甚至乡村,各地的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没有明显差异[16]。一方面德国在城乡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地区差异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所有地区均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上,德国宪法给予农民享有市民享有的一切基本权利和待遇,在德国没有市民与农民、城市与乡间的差别。德国在城乡规划中相当注重公民的参与,尊重和采纳公民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提出的一些规划建议,以减少城乡规划建设的阻碍,促进城乡的平衡发展[17]

1.强调乡村发展的英国模式

20世纪初,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过多、住房拥挤、环境恶化等越来越严重。1920年以后,伴随着美国科技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居民开始向城市周边生活环境较好的郊区转移,大量的工商业也向郊区迁移,形成连接美国城市和农村的大都市区地带[14]。为不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都市区带动城乡发展的模式,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英国对乡村传统特色的保护,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居民对乡村作用的认识,使他们认为乡村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以赖生存的农产品,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城市的优美田园风光,更为他们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对乡村的保护就是在保护他们城市的花园;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在经营自己土地的同时采取良好的环境保护措施,并给予嘉奖和补贴。英国政府采取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让农民保护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使农民从这种良性的生态环境中源源不断地得到无形财富,保障了英国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町合并村的日本模式

二战后,日本为了赶超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日本天生不足的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城乡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开始采取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把城市和农村纳入综合规划之中,开展市、町、村大合并运动。市、町、村为日本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市是城市地区;町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地区,相当于中国的镇;而村即为农村地区[13]。在日本,从数量上来看,村是最多的,在大合并运动中,大量规模较小的村被町吸收,部分町又逐步被市合并,从而使村、町、市的排列顺序从数量上转变为町、市、村的排列顺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町既吸收了市的现代化又保留了村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城中有乡,乡中有村”和谐发展的田园都市新型町,推动了日本田园城市建设,成为日本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典型。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新兴科技的高度发展,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国内开放型金融体系的建成,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金融运行方式和金融品种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它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崭新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融资空间。

3.都市区带动的美国模式

从国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农业和农村除具有解决人们温饱的功能外,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必须纠正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倾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农业、农村、农民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地位。

结果显示,各景点通达性系数逐步上升,尤其是2008年之后,无论是单个景区还是南充市景区整体的交通网络可达性均显著提高。这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相关,尤其是在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断加大道路建设投资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南充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摇篮,因而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步入城市化之后最早关注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乡矛盾,英国于18世纪就开始在全国进行统一的城乡规划,并在1948年制定了《城乡规划法案》,将城乡发展问题法制化,为各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英国的城乡规划中,最值得借鉴的是英国政府对乡村传统特色保护的重视。194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公园和享用乡村法》,通过法律来保障英国乡村的传统特色[12]

其一,对农业实行补贴。由于美国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和对农业的高科技投入,事实上农业成本很高,农民得到的利润也微乎其微。农民之所以可以继续生存,除美国政府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国际市场外,更离不开美国政府对农民从购买农具、种植维护到农产品市场销售给予的一系列政策补贴。

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应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来调节、控制、管理体育教学活动。

事实证明,任何偏向一方的城乡发展理论,在城乡发展的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因此,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城乡之间的关系。加拿大学者T.G.Mcgee[11]提出的“似城非城、似乡非乡”、城乡界限日渐模糊的desakota概念,表明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这一观念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分观念,摒弃了城乡之间对立发展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广泛接受,多数人开始以城乡融合的理论视角观察和研究城乡关系。

其三,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在美国,一位农民之所以可以耕种几百亩甚至几千亩的土地,究其原因,在于美国的高科技农业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美国还大力推进农业院校的发展,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美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既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缓和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为后续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做了铺垫。

4.城乡平衡发展的德国模式

本文所设计的机械臂是基于弹簧连杆机构的静平衡原理,如图3所示。机械臂整体结构由2个弹簧连杆机构串联而成[17]。在弹簧弹性范围内,通过机械臂,工人可以毫无负重感地支撑重型工具。

德国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并不是以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实现的,而是采用逐渐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享用水平,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促进城乡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实现更高层次协调发展的。

地形图的定位,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①移动光标;②鼠标定位;③输入坐标。先设置原始图对应的比例尺,再设置绘图比例尺,将默认值确定为1∶10000,距离容限一般为25m,表示线路交点间距不能小于这一数值。

三、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及其取得的经验对我国有如下重要启示。

1.提高农业 、农村 、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美国也曾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城乡关系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美国采用了以建设大都市区带动城乡发展的模式。

首先,应宣传农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其次,应加快国家政策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将强调经济增长、偏向城市发展的传统政策取向转变为支持城乡深入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以适应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最后,应提高和保障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以缩小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和农村落后于城市的状况。

说毕威高速公路是一条天路,并不为过。因为它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最高处的威宁自治县最高峰段,海拔超过1900米,常年掩映在云雾中,宛如仙境。位于赫章县城东南的赫章特大桥,11号主墩以195米的“身高”,荣膺世界预应力砼连续钢构桥第一高度,也诠释了毕威高速公路的“天路”概念。

2.统筹城乡整体规划

统筹城乡整体规划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在保留农村自身特色的同时,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应积极引导农村地区主动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使农村的发展不只表现在村民居舍楼层的简单改变等外观上,而是结合农村的自身发展特点,在保留农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一些适应农村生态环境的人性化设施,给农村居民带来更为实惠、便捷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3.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美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的大都市区地带,不仅很好地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这一措施对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完善相应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政府可给予郊区居民一定的住房补贴,吸引城市居民到交通便利的郊区居住,以缓解这些大城市的就业和住房压力。这些迁移到郊区居住的居民在享受郊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会吸引一些二三产业向乡村转移,可为一定范围内的郊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为之带来一些新的文化观念,使郊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发展。

这种由城市辐射带动周边郊区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使由城市向郊区迁移的居民享受到贴近田园的舒适生活环境,还可以让一定范围内的郊区居民享受到由城市居民带来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同时二者在文化观念上也可以互补,可实现城乡之间的双赢发展。

4.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城乡双向互动的过程。针对我国以前重视城市规划忽视农村规划而带来的城乡分别规划不合理问题,未来应将城市与农村统筹规划,借鉴德国的城乡均衡发展经验,实现我国城乡均衡发展。

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应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内在平等,不断缩小城乡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加强城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推进二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双向互动,在广泛采取市民和农村居民建议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从而保障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四、结语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对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结合自身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等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探索、形成的各种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考察可知,城乡融合发展将是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与趋势。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在社会政策、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可能会逐渐消失,但一些生活习惯、信仰和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差异仍会存在。因此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平衡、协调发展,而非简单地追求二者之间各种差异的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城乡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长生,宋玉祥.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测度[J].探索,2012(2):140.

[2 ] 李传兵,俞思念,陈浩然.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中国化实践[J].社会主义研究,2012(4):18.

[3 ] 任吉东.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城乡问题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1):31.

[4 ]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

[5 ]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6 ] 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1954(5):139.

[7 ] KARIN S,ALEXANDRE R G.Urbanization solutions of a thirdworld country’s metropolis to its soci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8):36.

[8 ]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于同申,苏蓉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 ] TEMPLE,JONATHAN.Growth and wage inequality in a dual economy[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05(2):145.

[10 ] LIPTON M.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a study of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M].London:Temple Smith,1977.

[11 ] MCGEE T 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12 ]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考察团.英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考察报告[J].财政研究,2008(1):70.

[13 ] 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8.

[14 ] 刘艳艳.美国城市郊区化及对策对中国城市节约增长的启示[J].地理科学,2011(7):125.

[15 ] 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69.

[16 ] 叶剑平,毕宇珠.德国城乡协调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0(5):78.

[17 ] 秦高炜,孙东琪等.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7(8):70.

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HAN Chao, YANG Jie

[收稿日期 ]2018-11-23

[基金项目 ]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7050)

[作者简介 ]韩超(196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洁(1992—),女,河南省周口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引用格式 :韩超,杨洁.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63-68.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1.009

文章编号 :1009-3729(2019)01-0063-06

标签:;  ;  ;  ;  

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