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实验学化学”论文_葛修剑

浅谈“从实验学化学”论文_葛修剑

简阳市石桥中学 葛修剑

摘要:学习化学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许多的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丰富的化学知识。

关键词:实验;科学方法;操作技能;感官

“到底怎样学化学嘛?”这是困扰很多学困生的问题。“很多老师不能够充分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这是很多有关实验论文中运用频率比较高的引言。现就此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化学的学习应该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的操作、设计、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判断、研究、概括、综合,达到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不仅如此,实验犹如“春晚中的小品”内容丰富,时刻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一、从实验学操作技能

中学化学实验有简单的、复杂的,连续的、不连续的,封闭的、开放性的。无论怎样的实验,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始终贯穿整个实验教学,它们是:实验仪器的装配、试剂的取用、温度的测定、振荡和搅拌、加热、冷却、结晶、蒸馏、萃取、升华、过滤等。这些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即使老师讲上多遍,最终的结果也不尽人意。如果学生通过实验亲身去实践,一次动手体验的经历就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这种直接的接触比老师讲或书上写的效果深刻、真实、有效、持久。

案例一:

实验内容:萃取和分液

1、用量筒取10待萃取的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萃取剂,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实验收获:

1、量筒的使用问题(零刻度问题、读数问题、洗涤问题、加热与否问题、作用问题)

2、物体的取用问题(固、液体取用量的问题,取用方法的问题)

3、分液漏斗的使用问题(构造问题、振荡问题、静置问题、放液问题、)等

以上只是高一必修中很小的一个基本技能掌握实验,但一次动手体验的经历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很多技能和解决无数的问题。这些技能不是老师通过讲述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的,其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是老师都能预测和帮忙解决的。换句话说,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发展个体,他们的每一样成长都是不可替代的。

二、从实验学化学知识

在化学学习中,有许多物质的重要性质需要掌握,死记硬背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由于记忆内容繁复冗杂,致使本质原因容易混杂。 实验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看到知识产生的条件和局限性。这样学生以实验为载体获得的知识是综合性和批判性的,而不是静态的、结果性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化学实验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一般先通过某一代表物性质的学习再扩大到一类物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元素知识显得具体而感性,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一切事物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听得见的、闻得到的,就应该放到视官、听官、嗅官跟前。”

案例二:

实验内容:氢氧化铝的制取和性质

1、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2、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3、取上述制的沉淀,分装在2支试管里。4、往一支试管里滴加2mol/l盐酸,边加边振荡。5、往另一支试管滴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振荡。

实验收获:

1、从嗅觉方面:刺激性气味(氨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确定氨水的不稳定性)

2、从视觉方面: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电离);白色沉淀即溶于盐酸也溶于氢氧化钠形成无色溶液(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氨水的电离、分解方程式;铝盐的电离方程式;氢氧化铝的制备方程式;氢氧化铝与酸反应式;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式;氢氧化铝的两性电离方程式等。

实验让学生通过感官去进行,对各种物质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尤其学生最为头痛的化学方程式)费较少的劳力就被记住。

(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正是因此,必修模块实验内容常常被分为“基本技能掌握实验”“概念或原理形成实验”“元素化合物性质实验”。

案例三:

实验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参照化选四《化学反应原理》图2-1,连接好两套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2、在两锥形瓶中各加2g锌粒,在两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40ml1mol/l和40ml 白4mol/l的硫酸。

3、将两装置中的硫酸加入锥形瓶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4、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 Na2S2O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 H2SO4溶液;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盛有Na2S2O3 和H2SO4溶液的试管各有一支),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然后分别混合,记录出现沉淀的时间。

5、参照化选四《化学反应原理》图2-4,在锥形瓶中加入10 ml左右10%的H2O2,塞好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经漏斗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表明:

1、加入较H2SO4溶液的试管溶液褪色更快。2、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3、加入二氧化锰后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阶段的重难点内容,抽象而枯燥。利用实验强大的作用力,通过改变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理解影响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三、从实验学科学方法

教学不应该只是现成科学知识、理论的输入,更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抽象和推理判断等。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便于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识记,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反应原理,学会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怎样学化学?那么我会坚定的告诉你——从实验学化学!

论文作者:葛修剑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

标签:;  ;  ;  ;  ;  ;  ;  ;  

浅谈“从实验学化学”论文_葛修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