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消费领域的变化_增长速度论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消费领域的变化_增长速度论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消费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届论文,领域论文,三中全会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响消费变革的因素

1.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变化,最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这种变化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那就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53~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1%,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1993 年每年平均增长9.3%,1993~1997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1.2%, 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农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1953~197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2.6%上升为1978~1993年年均增长速度6.2%,1991~1996 年年均增长速度11.6%。工业增长速度由1953~1977年年均增长速度12.6 %上升为1978~1933年年均增长速度13.7%,1991~1996年年均增长速度21.2%。“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2.1%的速度增长,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的增长率,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显著提升。到1996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原煤、钢、服装、水泥和电视机的产量保持世界首位,发电量、化肥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由80年代初的第30多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更可喜的是我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

2.党和国家对消费的引导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居民消费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借鉴当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对消费政策作了适当的调整。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确立为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最根本的目的;把消费增长速度要低于生产增长速度、不得超越现实生产的可能性,作为对消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则。适当提高了消费的比例,使消费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消费的正确宣传、调节和引导,如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刊等手段和媒介,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场体系,加快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保证消费品的流通高效、畅通和有序;利用税收、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消费;通过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等等,创造了一个更新观念的宽松的舆论和宏观条件。

3.商品市场体系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在市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已逐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入,已基本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使消费品的流通高效、畅通和有序。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通货膨胀得以控制。清除假冒伪劣商品力度加大,不管是“中国质量万里行”还是“百城万店无假货”行动,都使中国消费者的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我国消费资料的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供应充足,品种、规格齐全,应有尽有。新产品不断问世,新的消费领域不断被开拓。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4.外来生活方式的引进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一方面西方思潮涌入国内,使人们重新考虑自我和个性、关注未来。另一方面,外来生活方式通过不同渠道为国人所了解,不断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从而使我国人民生活消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的生活观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相互模仿与求同的生活观,使我国人民在生活上也开始追求个性特色;外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西方的追求时髦、方便的穿着,追求享受和高营养的饮食观在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方式,一次性消费品的引入也动摇了人们经久耐用的消费观念,但同时也带来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

5.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控制

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是生活观念更新的内在因素。消费观念毕竟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与其价值取向尤其是审美意识有着很大的内在关系。20年来,公共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消费向着健康、科学、文明的轨道发展,更重视生活的质量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把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0年来大见成效。“八五”计划期间,全国增加人口6788万人,比原计划少增加1579万人,增长5.94%;年平均增长率为11.60%,比计划降低2.63个千分点; 与“七五”计划期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3.9个千分点。

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消费品供应量迅速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1264.9亿元增加到1996 年的24774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增长迅速。12亿人口大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在改革以前(1953 ~1977 )为36 %, 改革以来(1978 ~1977 )为62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316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 元。 农民人均收入已由1978 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7年的2090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已同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1996年的6210元, 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0%,城乡居民储蓄额已由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8520.8亿元,人均储蓄额由21.9元增加到3163.8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3.6 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8.5平方米,农村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1970年的58岁延长到男70.8岁,女73.04 岁,大大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到2000年世界妇女平均寿命65岁的目标。

2.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

如果说消费水平是从数量上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话,消费结构则反映了居民消费质量档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在城镇和农村有所不同。在城镇居民中,食品消费数量趋于稳定,而档次提高。1982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8.65%,1983年为59.2%,1983 年下降至57.96%,1985年为52.25%, 在1986 ~1990 年间一度上升, 1990年为54.42%,之后稳定下降,1992年为52.93%,1993年为50.13,1994年为49.89%。在农村,1978年为67.71%,1980年降至61.77 %,1985年降至57.78%,以后一直稳定在58%左右。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由主副食并重向副食为主转变。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水平已近小康。农村居民在1990年前后开始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化。当然,在恩格尔系数问题上,我们还要考虑到中国居民消费中的各种福利、补贴,以及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与国外各国的收入相比,中国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仍偏高。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升降幅度较小。从城市居民看,1981年衣着消费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是14.79%, 为65.56 元。1994年比重为13.99%,399元。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布匹人均消费量绝对减少,服装消费明显增加,说明衣着消费成衣化特征明显。这一变化符合消费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住房支出消费的比重上升。与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相伴随的是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1980年住房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4.3 %,1985年上升到5.6%,1994年已达到6.8%,1997年大大提高,随着福利分房彻底结束,今后居民在这方面支出还会增长。在农村,居民在实现了温饱以后开始重视居住条件和质量。1978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 8.1平方米,1994年增至20.22平方米。1985年新建住房8.3%是钢筋混凝土结构,1994年则增加到33%。

第四,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980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信的支出为1.4%,1994年是4.7%,近几年长势迅猛。但在农村这一支出增长迟缓,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在农村,交通通讯落后仍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起着抑制作用。

第五, 精神文化消费支出增加。 城市每百人每人拥有报纸份数由1978年的3.66份增加到1996年的4.04份, 每人每年拥有图书、 杂志由1928年的4.74册增加到1995年的7.78册; 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 年的95.05%提高到1996年的98.8%,每万人口有大学生数由1978年的8.90个增加到1996年的24.7个。此外,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加也较快,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由1978年的19.28张增加到1996年的23.40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8年的10.73人增加到1995年的15.90人。

三、人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新变化

1.追求方便和快节奏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及世界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珍惜时间、追求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于是,在餐饮方面各种快餐食品、速冻食品受到生活忙碌的工薪阶层欢迎;在穿着、日用品方面,不用纽扣的拉链服装、针织服装,无鞋带皮鞋,一次性纸桌布,减轻人们家务劳动的家用电器成为畅销货;在交通上,除了乘公共交通工具,“打的”、开自家车的比例在上升;在通讯方面,许多书信往来被电话代替,电报被传真代替,“BP机”、“大哥大”、电子邮件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起居观念由栖身需求转变为宽敞、舒适、美观的起居需求,人们把住房视作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象征。20年来,一方面住房面积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注重房内设施的齐全和现代化,室内装修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的消费数量得到了基本满足以后开始注重和追求高层次需求,注重、追求社会平等、生态平衡、空气清新、都市整洁,以及生活中的美、尊严、乐趣等等。

在经济建设中大力实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注意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3.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品不断丰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从而消费的选择性不断增强。人们的着装观念由以前的防寒避暑遮羞型转变装饰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品味的各种颜色、各种面料、各种款式的服装代替了过去的老三色(灰、蓝、绿)和老三套(中山装、解放装、列宁装),人们日益讲究面料款式和搭配。90年代以来,人们的衣着消费,除了追求舒适、自然、方便、实用以外,更加注重通过衣着来表现性格、突出个性,讲究风格、品味和与众不同。一部分消费者对衣着和耐用消费品已开始注重品牌,追求高质高价的名牌产品。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文化娱乐设施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延长,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4.追求发展

当今人们普通认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文化知识和科学。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一方面是全日制的高等学校和各种专科技术学校扩大了招生;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取得可喜发展,社会各方面纷纷举办电大、函大、夜大、业大以及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为在竞争剧烈的现代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多拿一个文凭,多学一项专长已成为人们共识,每年党校函授招生门庭若市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求知心态。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的家庭越来越多;针对少儿市场的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以至价格昂贵的钢琴的销售量越来越大。闲暇时间看电视、电影、听音乐、读书阅报、外出旅游已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习惯。在农村,人们也比以往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盲人数逐渐减少,不少地方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希望工程成效显著。

标签:;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消费领域的变化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