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论文

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 *

孟骊超 来 爽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 西安 710072)

摘 要: [目的/意义] 为挖掘推动网络舆情生成演进的本源,有学者将博弈论引入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试图通过分析舆情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揭示网络舆情传播演化的动力机制。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未来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明晰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学者发表于重要期刊的有关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研究文献,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方法/过程] 以当前发表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研究成果为样本,在对文献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建模研究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归纳评述。最后对当前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的持续关注不足,建模研究在精细化、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研究,不断优化建模仿真研究,提升定量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并对网络舆情主体间的合作博弈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 网络舆情;主体博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中国推入网络社会,亿万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被赋予更大的言论自由,也形成了无所不至的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乃至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稳定和公共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网络舆情强烈的社会属性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过程、监测、风险评估、管理应对等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探索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动力和本源,部分学者引入博弈论从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相互博弈的视角展开研究,将网络舆情的研究推入到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这类研究触及了参与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分配,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未来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有关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合理展望,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1.2 方法 对资料中所有剖宫产病例的指征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各年的1月1日-12月31日为界分为4组,计算每年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各种指征构成比(剖宫产率=当年剖宫产例数/当年的分娩总数,以百分比为单位;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当年某种剖宫产指征/当年剖宫产总数,以百分比为单位)。应用SPSS 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由图1可知,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测定样品液及空白液A,由标准曲线查出浓度值(c及c0),再按下式计算。

2载文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期刊论文库,数据采集日期为2019年5月5日,数据来源设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条件设为“主题”&“精确检索”。关键词的设置规则为:从关键词集{“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中选取一个关键词,与“博弈”组成并含关系进行主题精确检索。为了充分获取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研究文献,笔者还将“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社交网络”四个关键词与“博弈”组成并含关系,进行主题精确检索。将各种检索条件下获得的文献,经人工删除会议、通告及重复文献后,共获得有效文献108篇。这些文献涉及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本文研究和探讨“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现状的样本来源。

这是由于粉煤灰具有较好的形态效应、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火山效应,除了填充水泥颗粒间隙外还生成了大量的C-S-H凝胶,改善了产物形态,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性,部分大毛细孔与气孔向更小的孔径转变,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渗透性能[1,8]。但粉煤灰的掺入也降低了混凝土中水泥的含量,且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混凝土中还有大量未水化的粉煤灰颗粒,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够密实,因此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降低,导致其水和气体渗透系数增大[9-10]。NMR测得的试验混凝土孔隙率(表4)也反映了上述规律,掺量超过30 %之后,试验混凝土的孔隙率也有所增加。

图 1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所查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可获得如图1所示的,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的年度发文数量及整体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开始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研究始于2010年,2010年至2012年,研究处于萌芽发展期,年发文量为零星几篇;2013年至2015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成熟,以及我国网络舆情整体研究的热度高涨,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网络舆情的主体博弈研究,表现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文量出现大幅增长,研究处于爆发期;2016年至今,研究处于平稳期,年度发文量基本保持在较高的稳定数量。

换届以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强化党建引领、机制改革、典型示范、信息化提升四项举措,推动机关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3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的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应至少包含博弈主体、博弈策略和博弈收益三个基本要素,当前对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就博弈论之于网络舆情的实践进行理论探讨。一是采用定量研究,通过构建主体博弈模型,求解并分析博弈过程及博弈均衡,为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3.1定性方法 这一研究路径下的文献大都基于传播学视角,从宏观层次界定了网络舆情的博弈主体,阐释参与主体进行博弈的内在原因和动力机制,分析策略选择背后的利益牵绊,并对各博弈主体间的合作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摸索。具体地,文献[1-2]都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献[3]还讨论了传统媒体内部、新媒体内部、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之间的博弈机制。文献[4-8]划分出政府和民众两方博弈主体,讨论分析了博弈双方的行动逻辑及博弈结果。文献[9]研究了意见领袖与政府的博弈过程,对两者之间的行动策略及内在动力进行了讨论。文献[10]探析了PX系列事件中政府、传统媒体与意见领袖之间的博弈。也有一些学者从场域视角出发,探究了不同舆论场之间的博弈层次及内涵特征。如文献[11]研究了微博舆论场中政务微博群、媒体微博群、意见领袖微博群、企业微博群和草根微博群的博弈现状及规范路径。文献[12]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大众舆论场之间的关系特征,并讨论了各舆论场的作用机制。文献[13]以“新快报事件”为切入点,讨论了体制内、外舆论场之间的博弈过程。还有一些学者将网络舆情的形成归因于理性与非理性表达的博弈结果,文献[14-16]从这一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这些采用定性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把握舆情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理解网络舆情中的各种博弈现象,通过特征分析及行动策略下各方损益得失的剖析,也能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导向性建议。但由于这类研究的主观性较强,因此提出的舆情治理策略在针对性和标准把控方面相对较弱,同时基于博弈论的工具属性,通过构建网络舆情主体博弈模型,以求解均衡的方法可以为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达到舆情治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目标。

“在正统养成教育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格’;但是当我们走上治学之路后,却难免会感到精神与人格上出现了‘分裂’,一方面是正统教育所塑造的、另一方面是因学术研究所逐渐萌生的.这并非坏事,如果作为一个以复杂社会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始终没有出现这种‘分裂’,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具备做研究的素质,不适合从事研究工作.不过,这种‘分裂’并非最高境界——应该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新的统一……”

图 2建模文献研究路线图

3.2.1 完全理性主体博弈 “理性经济人”是传统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其传递的思想是参与博弈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做出的策略选择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部分学者认为正是舆情参与主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断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因此基于该假设展开相关研究。具体地,谌楠、王恒山[17]用社会福利博弈模型描述BA无标度网络中政府监管部门与网民间的博弈过程,通过分析模型得到了网民对负面舆情的传播率与政府监管舆情所获收益间的函数关系,又进一步借助MATLAB对网络中各节点的行为选择进行仿真模拟,探讨了政府介入舆情传播节点的优劣,对比发现:政府介入舆情监管的时间并非越早越好,过早介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熊菲等[18]在Deffuant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网络交互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建立了网民个体间连续观点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并进一步将网民个体记忆引入其中,对博弈模型的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表明,不完全信息的互联网环境下系统的收敛速度更快,更易产生一致的群体意见。张玉亮等[19]以第三方网民的“社会支持率”多少计算博弈收益,分别建立“政府-涉事主体”“政府-媒体-涉事主体”两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通过对关键参数赋值分析了博弈过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博弈各方的最优策略,最后提出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努力;张立凡等[20]将考虑公平因素的效用函数引入“网媒-政府”“网民-意见领袖”的三阶段动态博弈过程中,运用前向归纳法讨论了媒体和意见领袖选择非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政府应对和监管网络舆情的对策。黄启发等人[21]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博弈模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同时将关系层次作为重要变量加入模型分析之中,先后讨论了网民用户的最优决策及网民之间的共谋行为。

以上这些研究文献都视网络舆情参与者为超级理性的博弈方,他们都具备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都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博弈目标,在博弈的过程中不会犯错。在这样的假设环境下,研究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在追求“博弈均衡”的解释框架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进行较为稳定可靠的分析,并构建舆情应对策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发现人类的现实理性远没有想像的那样完美,继续将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建立在理性人的要求之上,会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也难以有效解释导致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根本内在原因。为了弥补克服这些问题,对变动不居的网络舆情做出更科学的解释,运用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演化博弈解释网络舆情的研究就此展开。

3.2定量方法 笔者依据博弈论中“理性经济人”的基础假设,先将研究文献按博弈主体的理性程度划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又进一步将有限理性博弈依博弈主体数量分为两主体博弈和多主体博弈,文献研究路线见图2。

4.2.3 博弈模型的仿真程度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当前使用仿真方法的研究成果均为单案例数值仿真,而且仿真参数的设置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从而导致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都受到了制约。

4.2.2 求解博弈过程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现有文献对博弈过程进行求解分析时,受限于期望收益中心理满足感、提升社会地位等指标的主观性,导致了最终解得的演化稳定策略可靠性受限。其次,求解过程往往就博弈而论博弈,将博弈过程置于“真空”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忽视了网络舆情发生的现实社会背景以及随机因素对舆情演变的影响。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网络舆情的拓扑结构、传播载体、首发信源、事件发生地等微小要素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巨大差异。最后,当前的研究几乎全部基于复制动态方程展开,但它的描述对象其实是局限于无限人口的确定性演化博弈,而现实中网络舆情的博弈场景都是在有限人口中传播扩散的,应用这种方法求得的结果会带来很大的噪声影响。

两主体博弈简明、直观地揭示了博弈双方的利益互动导致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过程,但由于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仅仅用两主体的博弈来解释纷繁的网络舆情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舆情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扩散是多主体利益持续博弈的互动过程,特别是随着网络炒作、网络谣言的泛滥,利益相关企业、网络水军等主体为了各自利益,纷纷入局博弈,因此从多主体博弈的角度研究网络舆情的演进应运而生。

表 1两主体演化博弈文献内容归纳

4.2.1 构建博弈模型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a.构建模型的单一化。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历经由萌生到衰落的过程,这与“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理论基本吻合。在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博弈主体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在舆情萌芽期博弈行为多见于“网民-网民”之间,舆情信息呈离散状态分布于网络空间;随着意见领袖或者网络媒体的介入,群体内部意见逐渐形成统一并开始在群体间进行尝试交流,推动着网络舆情进入发展期;到了舆情的爆炸期,政府的有效参与又必不可少,政府与意见领袖就话语权开始展开争夺,多元主体的竞争妥协造就了网络舆情的喷涌和高潮;随着舆情事件的解决,相关信息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博弈又逐渐退化到网民群体内部。但当前的研究多以一个模型结构论述网络舆情的全过程,未能充分展现网络舆情全生命周期内各博弈主体地位时有变化的生动过程,仅文献[50]就不同阶段分别构建模型进行讨论,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适应性被大大局限;b.策略选择的二元化(非此即彼)。对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简单化处理,如网民在博弈中的策略经常被总结为“传播”和“不传播”,网媒的策略为“报道”和“不报道”。现实情况是,网民有可能选择传播虚假信息,网媒也可能出于各种因素考量选择片面报道。这些策略集合中的隐性因素只被少数研究者关注,如文献[28]研究了在政府惩罚机制下网民群体选择传播正确信息和虚假信息的问题,文献[20]研究了媒体全面报道与片面报道的策略选择。c.参与主体的对称化处理。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大都将博弈双方置于对等的博弈地位,认为博弈各方的理性层次与学习速度相当,博弈整体处于“公平”的环境中。但相较于拥有众多智库的政府、专业知识的意见领袖而言,草根网民除了巨大的信息劣势,其学习能力和理性程度也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然而现有研究鲜少基于这种差异性展开分析。

建模研究文献的共同之处是通过构建并求解博弈模型,获得均衡或演化稳定策略下的舆情治理策略,也有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仿真进一步验证模型和对策的有效性,如文献[27]通过多Agent仿真,讨论了在相关约束条件下的网络舆情最佳疏导策略;文献[43]采用SD仿真模拟,分析了已知变量对主体行为的影响显著性。

4研究现状的评述

4.1研究的持续性不足 从对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有较多学者涉足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研究,但大都对研究缺乏连续性关注。除陈福集、兰月新等少数专家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者都只发表了一篇论文,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研究领域持续关注度较低。

4.2建模研究的不足

b.多主体博弈。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主体博弈的研究主要围绕“网民-网媒-政府”的三方博弈展开,如:文献[40-43]都将网络舆情的演化归因于政府、网媒和网民三方的利益博弈,通过对博弈模型的求解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议和对策。也有学者认为意见领袖是推动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将其纳入三方博弈模型中进行讨论分析,文献[44-45]都分别建立了“意见领袖-网民-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讨论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主体切入构建三方博弈模型。例如,文献[46]讨论了企业在网络中散播虚假信息时“政府-企业-公民”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问题,文献[47]通过求解“当事人-网络推手-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讨论了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网络推手的问题,文献[48]研究了“微信用户-微信运营商-政府监管部门”三方博弈过程,文献[49]利用“伪舆情制造者-网媒-政府”博弈模型,分析了伪舆情的传播过程。

a.两主体博弈。网络舆情两主体博弈的相关研究见表1。由表1可见,两主体博弈的相关研究以“网民-网民”博弈模型更为常见。学者们聚焦研究网民群体的内部博弈与舆情演化观点收敛的关联性,从博弈收益与策略选择的视角解释了羊群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发展演化[24-25、27]。在“政府-网民”的博弈中,部分学者关注政府能否利用羊群效应,发挥头羊作用,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30]。也有一些学者借用传染病模型将网民划分为不同状态,研究不同类型网民之间的博弈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26,29,33]。此外,基于“情景-应对”范式[38-39],也有部分研究从舆情传播群体和舆情引导者之间的博弈展开,分析讨论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2.2 有限理性主体博弈 有限理性假设下演化博弈突破了完全理性的假设,将人的行为模型化为具有某种适应性学习能力的渐进演化过程,核心是研究博弈群体优势策略比重增长的动态过程及其稳定性,即“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网络舆情各参与主体间的策略选择也都历经一个反复学习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各博弈方在利益冲突和竞争环境下寻求各自稳定状态的动态过程,因此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演化博弈被更多地应用于实际研究中。一般地,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包括网民、网媒和政府,更进一步地细分可获得意见领袖、网络水军、运营平台、企业等相关主体。根据博弈主体数量的不同,本文将研究文献分为两主体博弈和多主体博弈分别进行梳理。

5未来展望

5.2优化建模仿真研究,提升定量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5.1加强合作研究,推动网络舆情博弈研究的持续发展 一是打破当前碎片化的研究格局,增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充完善网络舆情博弈研究的知识背景,提高网络舆情博弈研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二是促进研究方法的合作融合,借助定性研究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博弈中的相关主体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不断为定量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定量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民航机场道面主要采用具有较强的承受竖向冲击荷载能力的混凝土刚性道面,当前机场道面混凝土板的设计主要采用以规范为依据的经验设计方法[6]。机场道面混凝土板的使用年限为30年,但经常未到使用年限,机场道面混凝土就会出现病害[7],可能的原因是在计算中未充分估计地基与基础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变形与应力。为了探究弹性地基上混凝土板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及变性特征,本文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筏板基础的竖向冲击作用,可为分析道路或建筑物基础板在冲击荷载作用的力学响应提供参考。

a.丰富阶段化建模研究,适当增加博弈主体,加深纵向研究层次。结合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的现实情况,依阶段分析参与主体并构建对应的博弈模型,探析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利益游移,为政府精准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更多可行建议,实现有效治理与节约资源的双重目标。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三方博弈模型并不能完全还原网络舆情的真实博弈。现实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更像是网民理性群体、网民非理性群体、意见领袖、各级政府、网络水军、网络媒体直至企业之间的一场“大混战”,这些参与主体观点交锋激烈,意见竞争妥协才有了喧嚣的网络舆情,因而适当增加博弈主体,有助于真实反映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这也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b.研究不同载体、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网络舆情主体的博弈过程,推动研究的横向发展。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分析拓扑结构、地域差异、主题分类、载体变迁能否导致博弈结果的变化,在对其内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提出对应措施,不断丰富网络舆情治理方案智库,推动政府精细化治理进程。如,由单层网络结构中的博弈转向多层网络结构间的博弈研究;圈子内博弈与圈子外博弈的对比分析等。同时,通过引入前景理论、效用函数等方法,可以不断弥合博弈期望收益的计算误差,促进博弈的分析结果更加可靠。

c.重视网络舆情主体博弈中的微观因素,促进精细化研究的探索。首先,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博弈主体的策略集,充分考虑行动主体行为选择下的隐性因素,同时也要注意舆情发展阶段中参与主体的变化。例如非理性网民向理性网民的转变,网络媒体在政府行政压力和惩罚举措下退化为政府喉舌,失去博弈地位等现象,并将其纳入博弈过程的分析。其次,针对博弈主体地位不对称的现状展开分析讨论,并将其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考虑随机因素对网络舆情博弈的影响。在研究中引入噪声函数和随机行为模型等,将随机模型与演化博弈相结合,模拟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各类随机事件,尽量使构建的模型与真实情境具有更高的拟合度,从而使求得的随机性稳定策略为舆情治理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

d.结合新技术,发展仿真实验。例如,建立网络舆情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获取网民对某类舆情事件的态度分布比例,以此取代传统正态分布曲线,使参数的设置更为客观合理,也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更加贴合实际的研究成果。也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大数据背景和计算机技术,使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从“纸上谈兵”走向“模拟演习”,通过情景仿真,预现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博弈互动,预测舆情走向,通过预处理,持续观察舆情发展动态,为政府实操提供有力支持。

依据式(6),Jiang等[17]用数学软件制作了熔渗高度-时间-温度的三维坐标图(见图6),证明在 1 400~1 800 ℃ 范围内,当熔渗时间一定时,熔渗高度与熔渗温度成正比。因此熔渗温度的提高,促使了更多的Si生成SiC。

5.3探索网络舆情主体间的合作博弈 当博弈方大于两方时,合作博弈就成为可能。当前学者们就网络舆情主体博弈展开的研究都是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进行的,对舆情参与主体间的合作行为仅处于机制探讨阶段,尚无涉及本质及机理的研究出现。其实,网络舆情主体博弈中的合作现象时常有之,如网络炒作事件中,网络水军与策划者及收益者的合作行为;网络媒体与政府合作引导舆情走向,意见领袖与草根网民结成同盟对抗政府等行为都是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为研究网络舆情主体间的合作博弈提供了现实基础,而相关制度法规的出台则正是合作博弈的产物。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合作博弈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润斌.议程设置“大变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议程设置”博弈及其应对[J].青年记者,2012(21):29-30.

[2] 刘雨花.新媒体时代假新闻背后的力量博弈[J].青年记者,2016(14):27-28.

[3] 吴 锋.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12(10):42-49.

[4] 王淑萍.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对舆情危机的深层透视[J].求实,2012(7):56-59.

[5]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赋名”与“官方命名”——场域视域下的舆论生成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114-120.

[6] 苑 丰,刘武芳.基于舆情博弈的公民有序化网络参与对策[J].东南学术,2013(3):36-41.

[7] 冀 芳.多重话语博弈下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3(8):31-33.

[8] 夏慧夷.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微博话语博弈研究[J].新闻知识,2014(11):27-29.

[9] 杨 军.危机传播中意见领袖与政府博弈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3(2):105-108.

[10] 吴佳珅.PX系列事件中的不同意见主体博弈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6,34(1):72-76,84.

[11] 任昌辉,郑智斌.微博舆论场交锋:博弈与交融[J].出版广角,2015(3):92-95.

[12] 李 阳.新媒体视域下多元舆论场的博弈与融合[J].江汉论坛,2016(8):134-139.

[13] 周必勇.从“新快报事件”看舆论场博弈[J].青年记者,2014(18):33-34.

[14] 李 燕,孙 颖.网民正义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非理性的博弈及消解[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0-104.

[15] 张 静,赵 玲.论网络舆论理性化与情绪化的博弈[J].现代情报,2013,33(6):14-18.

[16] 蒋万胜,张芝龙,刘晓荣,等.网络舆论中的双重表达及其博弈[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1-7.

[17] 谌 楠,王恒山.网络舆情政府干预最佳点选择的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3):53-58.

[18] 熊 菲,刘 云,司夏萌,等.不完全信息下的群体决策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1):151-157

[19] 张玉亮,张昊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静态博弈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情报杂志,2014,33(8):150-154,167.

[20] 张立凡,程 楠,朱恒民.基于动态博弈的媒体参与下网络舆情机制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1):144-147,152.

[21] 黄启发,朱建明,宋 彪,等.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博弈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3):473-477.

[22] 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20(6):29-38,110.

[23] 魏 静,朱恒民,洪小娟,等.基于复杂在线网络的舆情传递研究——进化博弈视角[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65-70.

[24] 韩少春,刘 云,张彦超,等.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论的舆论传播羊群效应[J].系统工程学报,2011,26(2):275-281.

[25] 刘锦德,刘咏梅.基于不完全信息演化博弈模型的网络舆情传播羊群行为[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35(5):96-101.

[26] 郭东伟,乌云娜,邹 蕴,等.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仿真建模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4,40(8):1721-1732.

[27] 宋 彪,朱建明,黄启发.基于群集动力学和演化博弈论的网络舆情疏导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11):2984-2994.

[28] 祁 凯,杨志,张子墨,等.政府参与下网民舆论引导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3):47-52.

[29] 魏德志,陈福集,林丽娜.基于博弈论和SIRS的热点事件传播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8,30(6):2050-2057.

[30] 陈福集,黄江玲.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舆情传播的羊群效应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5.

[31] 李勇建,王治莹.突发事件中舆情传播机制与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11):87-96.

[32] 魏德志,陈福集,郑小雪.微博虚假信息传播模型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5,32(12):158-163.

[33] 刘人境,孙 滨,刘德海.网络群体事件政府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15,12(6):911-919.

[34] 霍良安,邵洋洋.基于秩依效用理论的网络舆情传播博弈模型[J].现代情报,2016,36(9):45-49.

[35] 陈福集,黄江玲.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1):74-78.

[36] 陈福集,黄亚驹.基于前景理论的商业化网媒行为监管演化博弈分析[J].现代情报,2017,37(6):3-8,35.

[37] 陈莫凡,黄建华.基于SEIQR演化博弈模型的突发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3):60-68.

[38] 杨 志,祁 凯.基于“情景—应对”的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演化博弈分析[J].情报科学,2018,36(2):30-36,94.

[39] 王治莹,李勇建.舆情传播与应急决策的结构化描述及其相互作用规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8):2064-2073.

[40] 周 飞,郭 韧.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5):128-133.

[41] 陈福集,黄江玲.三方博弈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9):22-26.

[42] 陈 婷,曲 霏,陈福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政府应对仿真描述——基于三方博弈视角[J].图书馆杂志,2017,36(2):79-86,94.

[43] 董凌峰.基于SD演化博弈的网络舆情形成阶段主体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4-31,44.

[44] 王澍贤,陈福集.意见领袖参与下微博舆情演化的三方博弈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19-25.

[45] 张润莲,兰月新,王彩华,等.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24-30.

[46] 魏芳芳,陈福集.网络虚假信息中政府、企业和公民三者的进化博弈行为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21(6):225-230.

[47] 陈福集,黄江玲.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1):18-21.

[48] 魏德志,陈福集,郑小雪.基于博弈论的微信虚假信息传播的仿真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1):146-149,166.

[49] 赵静娴.演化博弈视角下的网络伪舆情监管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6):143-146,169.

[50] 张 琳,杨尊琦.个人求助网络募捐模式下的网络舆情博弈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0):79-87,166.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Gam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ubjects in China

Meng Lichao Lai Sh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Economics, and Law,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find the origin of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ome scholars have introduced game theory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rying to reveal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opinion dissemination by analyzing the game among the participant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is kind of research has hig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and will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s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gam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blished by domestic scholars in important journa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Method /Process ]Tak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as samples,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stat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in detail from two angle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modeling research. Finally, the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game of the main bod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Result /Conclusion ]There are insufficient persistent concerns in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refinement and reliability of model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research among regions,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game among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participants.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subject game;qualitative research;quantitative research

收稿日期: 2019-05-17

修回日期: 2019-06-24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大数据时代的陕西社会管理网格化研究”(编号: 2017KRM179)资助。

作者简介: 孟骊超 (ORCID:0000-0002-6825-4694),女,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网络舆情;来 爽 (ORCID:0000-0002-1756-7180),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经济。

通信作者: 来 爽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09-0105-07

引用格式: 孟骊超,来 爽.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J].情报杂志,2019,38(9):105-111.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09.017

(责编/校对:贺小利)

标签:;  ;  ;  ;  ;  

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