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论文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

王静WANG Jing;吴展彪WU Zhan-biao;周振玉ZHOU Zhen-yu

(①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611130;②四川精正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都610073)

摘要: 文章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研究了花楸村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对策,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以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花楸村

1 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概况

花楸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30米,距平乐古镇15公里、临邛古镇25公里、成都100公里。辖24个居民小组,农户501户、1580人,劳动力910人。[1]

2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花楸村古建筑保存完好,李家大院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161平方米,由1大6小七个天井,149间房屋组成,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川西山地古民居,是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李家大院是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全部竣工于光绪末年,历时56载。建筑采用传统的穿斗结构,均为木质材料,结合梁、台、阁等建筑构件。院内有石刻、木雕等工艺。其中一个天井面积达387平方米,铺有837块两尺见方青石板,能放48床晒席。[2]针对院落青苔遍布、墙面斑驳、门窗残破、屋内潮湿而黑暗等问题,在对李家大院破损房屋进行修葺的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展现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同时,对不能修葺的破旧房屋实施新居工程,采用“统一风格、集中居住”原则,进行搬迁。

图1

花楸村生态环境优美,有1500亩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御茶园,康熙御封的“花楸贡茶”茶圃;有竹源面积13000亩的十里竹海长廊;还有大自然形成的官田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湖泊景观等。[2]为了花楸村的发展,在“天下第一圃”新建2.2公里石板游道,进行景观改造,将“天下第一圃”御字雕成石刻;重建祭天台、祭天广场、御茶坊等。[3]同时,当地新建4.6公里水泥路,新建2个停车场,进行通水、通讯,改厨、改水、改厕,改造老化电线,修建污水处理池,新建商店、卫生站,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花楸村资源增值。

图2

图3

3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保护意识薄弱 花楸村拥有很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有保存完好的李家大院,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御茶园,有十里竹海长廊,有官田地下溶洞等。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在建筑、自然遗产等物质文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较少,殊不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分割的。而大部分原住民没有保护意识,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价值,一方面片面的追求新式建筑,拆旧建新;另一方面追求现代生活,到城市打工,渐渐的疏远了曾经生活的传统村落,导致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没有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一味的追求政绩,不是全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导致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是生搬硬套其他传统村落,导致千村一面。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建筑信息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一体化。

3.5 商业化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颁发,大批城市人追逐着农村,传统村落的原住民看到了商机,旅游为他们带来了利益,同时他们也在旅游业中得到了启发,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旅游开发。大规模涌进的游客带来的生活垃圾剧增、生态环境破坏,大规模流入的非本土商品和文化带来的文化异化,都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过度的商业化,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原有面貌、生态平衡、文化遗产,影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文化魅力[5]

对于基础性的体育教学而言,可以说是各专业都可以通用的,也就是共性的教育;但是职业体育教学则不同,根据职业的不同、根据未来就业方向的差异,对于体能、素质以及疲劳特点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也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是有针对性展开的,应该是一种个性教育。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新时代的职业体育教学一定要不断实现其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既要充分满足不同行业专业对于学生身体素养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时又要做好强化性质的身体锻炼,有效防止可能因为所从事的职业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

由于务农的经济局限性,传统村落的大部分青壮年离乡打工,城市优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城市定居,导致传统村落房屋无人居住,成了牲口圈、堆放杂物的地方,降低了原本就破败不堪的古建筑的维护价值。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落后,更加坚定了原住民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想法。他们对古建筑或改造,或直接拆旧建新,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并主观的将新房建设在传统村落外面,破坏了原有的传统风貌。

3.3 资金短缺 我国有大量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仅靠政府的保护是不足的,而且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传统村落。同时,按照《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4],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因此对传统村落民居的修葺只能依靠个人财产,这是很大一笔开销。花楸村是平乐镇一个边远山村,地处邛崃西南深山之中,是典型的远郊山区农村,曾因交通不便,当地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后来新建了对外水泥路达到交通互通、生产作物流通,生活才不至于拮据,为此原住民要拿出很大一笔资金来修葺房屋,积极性还是较差的,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因此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资金的短缺极大的抑制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4 现代生活方式的侵蚀

3.2 政策法律不完善 我国目前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执行的,并没有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有些省、自治州、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但不涉及全部。没有专项法律、政策不完善导致传统村落保护举步维艰。

4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

4.1 增强保护意识 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力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价值评估,引导原住民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调动原住民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发挥主人翁观念,自发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地方政府要引起重视,一方面,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就舍弃文化遗产,要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担负相应的责任,若保护不力将进行责任追究;另一方面,将传统村落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约束原住民无序建设,但也要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等,让原住民意识到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4.2 健全政策法律 我国目前有些省、自治州、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但不涉及全部传统村落。为了避免传统村落消失,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的出台是当务之急,地方政府也有法可依,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使地方传统村落的保护具体化、完善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实施方案、古建筑维修方案等,使保护细分。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 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必须支持,划拨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鼓励民间资本以投资、股份合作制、捐赠等方式投入,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制定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调动社会各界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社会各界的投资力量,使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数额最大化。同时,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传统村落保护的奖励制度,对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树立典型,引导人们学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她对着那双鞋潸然泪下,原来简东亮给她的是一份正版的爱情,是她太贪心了。灰姑娘也只有一双水晶鞋,而她却想要更多,更多。

图3所示为Ⅰ、Ⅱ、Ⅲ区ET0年均值序列,由图可知,突变点前后序列中,ET0序列均表现为Ⅰ区均值<Ⅱ区均值<Ⅲ区均值,即海拔1500~3000 m以上区域ET0最高,而1500 m以下区域ET0最低。在分区趋势检验中,1970—1998年Ⅰ、Ⅱ、Ⅲ区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小幅度分别为-1.952、-2.020、-1.917 mm·a-1;而突变点之后,3个区均呈增加趋势,幅度分别为1.188、4.2451、5.65 mm·a-1,其中除Ⅰ区外,Ⅱ、Ⅲ区的增长趋势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4.4 改善生活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6]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人民幸福感的必要措施,完善给水、排水、道路、通讯、天然气等;实施亮化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计一定的停车场、公共厕所及化粪池、绿化等。这些改善传统村落生活环境的举措,使原住民享受到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硕果,让他们愿意参与支持这项活动。但在修葺和新建建筑的过程中注意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持原有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保护原住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气息,这才是传统村落意义的存在。

4.5 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村落 开发利用传统村落的前提是保护为先、承载力为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利用传统村落,不仅能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提高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得以实现和弘扬。花楸村充分挖掘竹、茶、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打造“花楸贡茶”、十里竹海长廊等旅游产业链,开发游客体验式、参与性强的互动项目,将其打造成为花楸村的“一村多品”特色产业。

5 结语

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载体,不能消亡”。但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正受到冲击,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正确认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完成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建设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依托优势资源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弘扬和传承,使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花楸村概况[DB/OL],http://jcpt.chengdu.gov.cn/qionglaishi/huaqiucun/,2019-04-06.

[2]佚名.花楸村竹林中的世外桃源[N].成都商报,2014-08-09.

[3]林光旭,唐建兵.贫困山村脱贫的一种选择:发掘乡村旅游——对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56,61.

[4]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2019-01-11.

[5]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56-6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人民出版社,2017:10.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Huaqiu Village,Pingle Town,Qionglai City

(①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Chengdu 611130,China;②Sichuan Jingzheng Construction&Supervision Service Co.,Ltd.,Chengdu 61007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Huaqiu Village,Pingle Town,Hand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in Huaqiu Village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aim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Huaqiu Village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24-0109-02

科研项目: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cny17-13)。

作者简介: 王静(1987-),女,四川广汉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城乡建设分院,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经济、项目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标签:;  ;  ;  ;  ;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