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评价与展望_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评价与展望_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评估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5-030321-0189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也是中美恢复邦交关系正常化30周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却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借助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统计资料对2002年的中美经贸关系及未来前景作出评估。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在200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广度、深度方向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更加稳定、更为成熟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双边贸易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外经贸部公布的最新数字,200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创记录的97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按照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1472.2亿美元,其中自华进口1251.7亿美元,对华出口220.5亿美元,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美国继续保持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继续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2.双方相互投资额进一步增加

2002年,美国对华投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并呈现出投投资盈利高以及在制造业投资比例大的显著特点。据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1-8月,美国对华投资项目2086个,比2001年同期增长25.6%;合同美资金额71.4亿美元,增长50.5%,占同期中国合同外资总额的11.4%;美方实际投资34.7亿美元,增长31.6%,占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0%。至此,美国对华投资项目已累计达到3.6万个,合同美资金额752.6亿美元,美方实际投资393亿美元。美国已连续4年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最大来源国。目前,美国500家大企业中已有300多家在中国投资,不仅使它们获得巨大的利润,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同时,中方企业对美投资快速增长也成为双边投资合作的新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美国投资兴办的海外企业已达656家,协议投资总额约9.3亿美元,中方投资总额约6.9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工业、科技、承包、服装、农业、餐饮、食品、旅游、金融、保险、运输等行业。

3.双边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活跃、大型项目明显增多

2002年,中美经贸合作取得突出进展。不仅两国的经贸合作方式朝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且合作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具实质性,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中美签署了总金额高达47亿美元的五大经贸合作项目,其中中石化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合作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就高达33亿美元。又如,青啤与美国最大啤酒制造商安布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合作协议,上海制皂集团并购美国电池生产商莫泰克公司的合同生效及经营权转移协议,以及中国联通与摩托罗拉、朗讯、北方电讯和爱立信公司的CDMA二期工程通讯设备采购框架协议等,表明了中美经济合作领域的产业相互依赖格局正在形成。此外,中美汽车业的合作也是两国产业合作的一个亮点。上汽与通用汽车全面合作,进军中国重型汽车和微型汽车,以高达9960万美元的总投资,打造中国“重车巨人”和“微车巨人”。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再次证明:中美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是推动中美两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国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使2002年的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趋势:

其一,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约占40%以上)、工艺品、轻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到90年代后期,虽然家用电器、机床及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变化,但总额仍然不是很大。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美出口商品结构基本改变了以服装、鞋帽、纺织品为主的经贸格局,机电、通讯类商品在中国对美出口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气具(8.09%)。

其二,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状况重新加剧

随着中国入世,中美两国许多人士曾预测两国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善,但2002年与各界人士的预测相反,中美经贸不平衡的状况却伴随着两国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再次出现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427.2亿美元,比2001年同比增长52.1%。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31.2亿美元。

其三,农业、纺织品领域贸易摩擦再现

农产品贸易是世界贸易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构成中农产品比例高达97%,此后虽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年份都维持在10%以上。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比例由1972年的38%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目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第5大出口市场和第4大进口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入世会使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成倍增长,美国农民也将因市场准入机会的大幅度增加而受益。但为了减轻中国农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和社会成本,2002年3月20日起,中国开始实施新食品法,对大豆和玉米等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加以限制,影响到美国的农产品出口。美方认为农产品贸易“已证明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注:USTR.2002.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www.ustr.gov>.)为解决这一问题,中美双方进行了多轮磋商,最终就转基因问题达成了协议,暂时避免了中美之间爆发新的贸易战。然而由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并没有完全解决,农产品贸易日益上升为今后中美爆发贸易战的雷区之一。

纺织行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多年来,美国对我输美纺织品一直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不断制造各种借口,限制我纺织品输美。随着中国入世,2002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剧增27%,超越墨西哥、加拿大重登对美纺织品出口头把交椅。根据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的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近9亿平方米。在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激增的情况下,2002年9月美国纺织生产商协会(ATMI)指责中国企业利用低价倾销手段冲击美国市场,要求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对从中国进口的五种纺织服装商品施行特别保障措施,中美纺织品贸易也争端再起。

其四,相互展开反倾销调查成新焦点

反倾销是美国用来保护其国内生产商不受不公平竞争损害的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在中美WTO协议中,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对企业出口的补贴过高,美国将根据协议条款继续实施对华反倾销政策。2002年,面对中国快速增长的对美出口形势,美政府加大了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力度,先后对我输美轴承、用于炼钢的钒铁、搬运物体的致动器装置、可锻性铸铁管件等展开反倾销调查或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在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指控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开始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反击美国的不公正做法,并首次对美国的进口苯酚产品、铜版纸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相互展开反倾销调查成为中美双边经贸摩擦的新现象,将对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五,美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更为严厉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和安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为此,美国政府规定美对华出口的许多产品必须由美国商务部发放许可证。因此,在我国技术引进国别地区排序中,美国基本位居第二、三位,在我国技术引进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与美国科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注:李志军:“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逆差:实质与对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1卷4期,第97页。)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并通过紧急授权维持美国《出口管理法》到期后出口管制制度的效力。2002年,布什政府敦促国会尽快通过新的《出口管理法》,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实施更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虽然中国呼吁美国政府加强对华技术转让,中美两国还签署了民用技术合作协定,但美国政府仍继续对中美在技术合作方面的进展采取“打压”的立场。2002年年底,美国国务院再次指责休斯电子公司和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向中国提供卫星和火箭技术,并向联邦法院提交了32页的“指控书”,说明美国对华政策中戒备和防范中国崛起的成份并没有因“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加深而减少。中美技术转让与合作仍然是两国经贸关系中最为滞后的领域,成为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一大制约因素。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新特点基本上反映了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趋势。形成这一趋势的深层原因在于美国认为“尽管中国加入了WTO,但美中贸易赤字却有恶化的迹象”、“庞大和不断增长的对华贸易赤字引起了美国对经济和安全问题的关注”、“美国有必要采取措施以达到一个较为适当的贸易平衡”。(注:THE U.S.-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02.The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对于2002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趋势,我们要放在美国对外总体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的背景中来分析。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02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达到43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5%,也是历史新高。造成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激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美国商品出口障碍重重;二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对美国外贸逆差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一部分。2002年更为突出的原因是:(1)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美元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币值也相应下降,这样就抵消了美元贬值为美国内企业所带来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再加上美国内企业丑闻不断,企业形象严重受损,中国产品为更多的美国人所青睐,中国对美出口增加也就成为必然。(2)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被高估也夸大了贸易不平衡的程度。首先,美国衡量进出口商品的依据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出口一般是按照船边交货价额来计算,而进口则按照成本加运保费来计算。船边交货价没有计算装卸、保险和运费成本。因此美国出口额应该向上调整1%,进口额应该向下调整10%。(注: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经济学家Lawrence lau and K.C.Fung 1999年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其次,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通常把对香港的转口贸易计算在内,一方面商务部把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都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又把经香港转口到中国大陆的美国产品排除在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之外,这样就使得美国对华贸易赤字高估了22%。最后,美商务部统计数据忽视了美国的对华服务贸易。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将进一步缩小,因为过去十年服务贸易是美国对华贸易盈余的少数部门。(3)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这相对减少了美对华的货物出口量,这些产品出口美国,又增加了中国对美出口量。(4)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加强也是双边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因素。总之,“贸易逆差反映了供求关系,反映了中美经济的现状,而且对美国经济是有好处的,尽管美国对中国存在逆差,但中国的全球贸易总体上是平衡的。”(注:马里兰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皮尔森(Margaret Pearson) 与中国学者的对话,转引自张向晨、孙亮著:《WTO后的中美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03页。)

影响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加速发展既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在因素的推动;既有政治力量的作用,也有经济规则的促进。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美政治关系的改善对双边经贸关系的良性推动

2002年的中美关系在两国元首的互访推动下,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使“中美关系处在13年来最好的时期。”(注:美学者:“中美关系正处在13年来的最佳时期”,新华网转引法新社报道2002年12月13日。)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一年内三次会晤、四次握手,“凳高望远”、从战略高度为中美关系定下了“合作与交流”的基调,为两国高官层次和技术层次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根据两国元首的决定,中美建立了中长期反恐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双方在这一机制下就众多领域的反恐合作进行了密切磋商,并取得积极成果。美国政府把“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恐怖组织名单,中国打击“东突”势力的行动得到了美方的理解和支持。2002年8月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理条例》,以及《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理条例》,对美国一向关注的武器出口作出了明确规定,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馈。可以说,反恐构成了中美两国当前合作的新基础。

另一方面,首脑会晤推动了中美加强经济外交的力度。2002年,美经贸高层官员来华访问空前活跃。贸易代表佐立克、商务部长埃文斯、财政部副部长达姆、农业部长安·维纳曼等一大批高官先后访华,显示出布什政府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重视,当然这里面也包含有通过接触来寻求与制定中国入世后的美国对华经贸新政策因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等经贸官员访美,与美国企业签署了价值高达47亿美元的合同。双方经贸部门之间的这些交往活动,有助于解决中国入世后双边经贸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两国政治关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2002年美国反华集团在美制定对华经贸政策时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正如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蓝普顿认为的那样,中美首脑密切会晤使美中合作在美国的政治中再次有了战略依据,对某些在美中关系中更狭窄的议题上做文章的人起到了约束作用,为中美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2.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美方不再拘泥于艰难的多边谈判和所谓的“最惠国待遇”问题,转而决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集中力量,加强对中国履行双边协议和多边承诺的监督。(注: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68页。)“因为中国是我们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们又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所以监督和执行与中国的协议占据优先地位。”(注:William H lash.2002.WTO Compliance and Sectoral lssues.)正是依照这种重心的转移,2002年美国相关部门和团体提出了一系列报告,成为美国政府对华施压的新手段。

2002年4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特别301”年度报告,再次将中国列为受“301条款”监视的国家,建议美贸易政策工作委员会每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审议中国履行入世的承诺、中国采取的措施以及美国应该做出的反应。7月15日,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首次年度报告,鼓吹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日益增大的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等问题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建议美国会和政府对美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监视,恢复对中国“超级301条款”的使用,在中国建立起有效的出口管制体制之前,继续禁止同中国进行卫星发射方面的合作等。(注:THE U.S.- 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The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在江主席访美前夕,该委员会的主席理查德·达马托又专门致函布什总统,指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超过了中国出口总额的40%,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只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这样的贸易不平衡是无法承受的”、“迄今为止,中国没有履行禁止监狱犯人生产的出口产品进入美国的协议,对美方要求查看涉嫌生产这类产品的场所一事,也没有给予答复。对中国长期不遵守协议表示强烈的关注,同时敦促中国全面遵守现有的双边协议”等等。(注:U.S.-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letter to President Bush .)12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中国履行入世协约问题发布第一份年度报告,认为除了普遍担心中国出台的新法律缺乏透明度外,“美国贸易代表认为中国在农业、知识产权和服务业三个领域存在显著问题,需要继续进行监督”。(注:USTR."2002 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这些报告对中美经济关系做出了过于跨大事实的判断和结论,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

当然,在美国相关机构的报告中,也不乏有积极的结论和判断。比如在2002年11月12日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出口的同比增长从2001年上半年的5%上升到35%,但是进口也出现增长,同比增长从去年同期的3%上升到28%,因此中国商品贸易顺差只出现有限增长。由于来自亚洲其他新兴国家的进口品越来越多地通过在中国先行组装,然后主要出口到美国,这个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出口的一半来自沿海外国投资企业。(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2002.Repot t to Congres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 for the period January 1,2002 trough June 30,2002.)美国政府部门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如此看法,是一个进步,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有益的。

总之,2002年美国从双边和多边两个层面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以及中国履行WTO协议情况给予了几乎全面的跟踪和监视,并提出了一系列对华经贸政策的新主张。出于经贸战略考虑,布什政府对过于强硬的建议和意见给予了低调处理,但是利用这些报告对华施加压力的意图日益明显化。

3.中国加入WTO使解决双边贸易摩擦的途径法律化,贸易竞争有序化

WTO作为“经济联合国”组织,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关系和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场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01年11月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空间的机遇。它不仅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增强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性,而且为解决双边经贸摩擦提供了法律上的框架。2002年3月20日,美国限制钢铁产品进口的“201条款”正式启动,对全球钢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钢铁业也被卷入其中。我国政府根据世贸组织保障措施的有关规定,运用和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世贸组织提出就此问题与美国进行磋商。这是我国入世后首次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解决中美贸易争端,避免了中美两国依照各自的利益标准长久争持的局面。它标志着自此以后,中美两国的诸多贸易分歧与矛盾将在WTO的框架内妥善解决。也就是说,中美解决经贸摩擦的途径日益走向法律化道路,双边的贸易竞争将成为世贸条款约束下的有序竞争,为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展望

中美经贸关系是在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互补型关系。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在21世纪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和重要交叉点,在整个中美关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开始主导甚至决定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因此,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值得乐观的,理由有三:

一是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符合美国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关键是广泛的双边经济、财政和投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关系的中心要素是美中在WTO中的密切合作。“对华贸易不仅扩大美国的出口,长远而言将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还提供机会来影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未来。”(注:2000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议案签字仪式上的讲话,转引自刘连第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P459页。)通过发展贸易伙伴关系与中国接触,促进中国国内制度的变革,将中国融入西方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成为近几届美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因此,保持与发展中美经贸关系不仅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在。

二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

尽管中美经贸关系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对于美国这样的世界贸易强国来讲还远远不足。美国每年的贸易额高达2万多亿美元,而中美贸易才900多亿;美国在国外的投资是12000多亿美元,而在华投资仅仅393亿。另外,根据美国商务部估计,中国未来的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市场前景尤为光明。到2005年,中国的信息产业硬件、软件和服务业市场投入额,将从2001年的210亿美元,猛增到500亿美元。而且中国现在手机拥有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数量也是第一位,目前仍然大有发展前途,因为电话拥有者比例仅占总人口的20%。而美国现在每100个人有108个电话,发展空间已经差不多了。因此,中美经贸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三是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经贸合作的加强提供了可能。

2003年,美国经济在布什政府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将会继续保持温和式增长,增长率有可能达到2.6%。(注:接受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调查的35位知名经济学家预计的数据,转引自华尔街日报2002年11月25日。)而中国经济在政府基建投资和其他经济刺激措施的激励下,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9%。(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公布的报告数据。)中美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扩大与加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按中国外经贸部的统计,目前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15.7%,与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16.4%相差不到1%。从量上讲,2002年中美贸易额与中日贸易额相差不到5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03年中美贸易额完全有可能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将会赶上甚至超过中日贸易额,届时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预测将会提前实现。另外,布什任命曾经担任过美国交通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助理部长斯诺为美国新财长,以及曾经在基辛格手下担任副国务卿的威廉·唐纳森为美国SEC的新主席,这将会加强布什政府在对外经贸政策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布什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决非是一帆风顺的,未来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会面临着不少的难题。一是双边在贸易不平衡问题上的争论将进一步凸现,中国面临的压力将会加大。2003年,布什政府将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作为其首要任务,而解决目前面临的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难题之一。2002年中国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03.5亿美元,也就是说全部贸易顺差均来自于美国,这种现状是美国难以接受的。再加上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日益临近,民主、共和党两党在此问题上的争论将会更加激烈,布什政府在对华经贸政策上将被迫做出进一步调整,中国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大。二是美国将中国作为反倾销重点对象的趋势将持续扩大。自1980年美国首次发起对华反倾销案至今,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已有80多起,涉及几十种产品。美国基于本国利益,2003年会继续加大使用这种贸易歧视措施的力度。同时根据2000年11月份由美国国会通过的《农业开支法案》的“伯德修正案”的提议,若美国的企业界对反倾销案积极投诉并获成功,则给予现金奖励(现金则来自于反倾销税)。这也势必使美国更多企业加入反倾销队伍。反倾销问题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难题。

2003年,美国副总统切尼将来华访问,为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又一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相信,只要双方站在时代高度,以战略的眼光和建设性的理性态度处理分歧,中美经贸关系就能不断地地迈上新台阶,中美经贸合作也必将进入一个前景更加广阔的崭新时代。

标签:;  ;  ;  ;  ;  ;  ;  ;  ;  

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评价与展望_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