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论文_万志坤

分析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论文_万志坤

(牡丹江心血管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9)

【摘要】目的:分析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术式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对比,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乙组的各项系数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对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分析,乙组的并发几率低于甲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应用价值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冠心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042-01

冠心病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其特殊性,需要结合临床治疗要求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官腔狭窄或者阻塞的情况。冠心病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等引起的症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基于其特殊性,要做好治疗工作,按照治疗要求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治疗冠心病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其应用效果,选择我院收治的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术式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

甲组3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48~78岁,平均年龄(62.5±2.8)岁。

乙组中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子啊49~77岁,平均年龄(63.5±1.8)岁。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常规术式治疗,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体内肝素化,对体外循环建立、转机、降温处理,阻断后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乙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首先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胸骨正中进行切口,暴露出心脏,切断左乳内动脉,静脉注入肝素1.5mg/kg,控制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300~400s,显示出左前降支,采用心肌固定器进行股慈宁宫,局部止血技术采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应用心肌固定器固定后,采用局部止血技术,注射器打水后创造清晰的术野。将左乳内动脉和做前降支吻合后行大隐静脉和右冠状动脉,术后按照流程进行,对于合并症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临床指标观

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和乙组的术中出血量为600.2±25.2ml、351.2±25.ml;手术时间7.2±1.1h、4.1±0.2h;拔管时间为20.2±1.4h、6.2±1.4h;住院天数为25.2±4.1d、10.2±1.4d;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乙组的各项系数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对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分析,乙组中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发生几率为5.6%,甲组中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发生几率为11.4%,乙组的并发几率低于甲组,数据对比差异突出。

3.讨论

冠心病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其特殊性,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避免产生其他炎症,或者治疗治疗不及时的现象。随着临床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发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优势明显,能使机体处于控制的状态,为了避免引起全身炎性或者其他综合征,需要做好器官和组织评价工作,为了避免出现相关炎症或者其他不良因素,必须对各种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掌握,和传统的手术形式相比,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势更为突出,能减少对患者的影响,避免体外循环对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由于肝素用量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能尽快恢复,为了缩短住院时间,需要按照术式要求进行治疗,保证治疗的有效性[2]。

此外根据现有治疗模式和体系的具体要求可知,如果患者病情存在异常,医护人员则需要提前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按照后续治疗模式的要求就行,保证整体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部分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可适当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减少心理压力,配合接受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各项指标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各项系数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对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分析,乙组的并发几率低于甲组,数据对比差异突出。说明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3]。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患者的满意率较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4]。

【参考文献】

[1]朴雄,李星云.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2(01):250-251.

[2]李建强.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12):51-52.

[3]周小毅.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04):206+632.

[4]张锡栋,葛建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重症冠心病3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08(10):1333-1335.

论文作者:万志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分析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论文_万志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