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李世红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李世红

李世红

(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对临床收治的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轻度贫血10例经一个月治疗血红蛋白全部正常7例,其余三个月后均治愈。中重度贫血20例,经一个月治疗复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9例,三个月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15例。结论:加强保健与饮食指导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仔细分析病因,加以根治。

【关键词】小儿营养必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45-0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为2014年6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2.5岁。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以及食不振,其中轻度贫血10例,中重度贫血20例。

1.2 方法

1.2.1一般疗法 对重症患儿加强护理,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保证充足睡眠、合理的饮食。

1.2.2病因疗法 是根治贫血的关键。仔细分析病因,加以根治。对饮食不当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应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有偏食习惯者予以改正;由疾病引起者应及时治疗。

1.2.3铁剂治疗 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首选二价铁盐,易吸收。常用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铁(含铁30%)、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1%)、右旋糖酐铁等[1]。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4.5~6mg/(kg?天),分3次口服。最好在两餐之间服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利于铁的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 C促进铁的吸收;避免与牛奶、茶、钙等同服,防止影响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得到改善,网织红细胞一般于用药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到正常。一般在血红蛋白正常后,应继续服用铁剂4~8周,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若服药3周,血红蛋白上升不足20g/L,应考虑有否诊断错误或影响疗效的原因[2]。

1.2.4输红细胞 适应证:①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手术。贫血越严重,每次输注量应越少。Hb为30~60g/L者,每次输注浓缩红细胞4~6m1/kg;Hb在60/L者,不必输注红细胞。

2.结果

轻度贫血10例经一个月治疗血红蛋白全部正常7例,其余三个月后均治愈。中重度贫20例,经一个月治疗复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9例,三个月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1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形成血红蛋白[3]。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明显缺铁时对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也有一定影响,但远不如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明显,故新生的红细胞胞体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缺铁的程度一般分为三期。①铁减少期,为缺铁的最早期,也称隐匿前期,临床难以发现,因此期仅有储存铁减少,可表现为骨髓细胞外铁减少,血清铁蛋白低于正常。骨髓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比积均正常。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或称无贫血缺铁期,特点为储存铁减少或消失,红细胞生成所需铁不足,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一般<10%)。血清铁蛋白低于正常,红细胞原卟啉高于正常(>5.1μg/dl)或原卟啉/血红蛋白>4.5,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可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但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正常,红细胞为正色素[4]。③缺铁性贫血期,除以上指标异常外,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严重缺铁时不仅发生贫血,也可引起体内含铁的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活性减低,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上可发生胃肠道、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功能障碍。由于贫血,携氧能力不足,更使功能障碍加重。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本病。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造血器官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不硬。其他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毛发干枯脱落[5]。由于黏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出现口腔黏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主要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儿童的危害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母孕期预防:加强孕期营养,摄入富含铁的食物,若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应积极治疗;②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好,建议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③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4~6个月后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以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必须加热处理牛奶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④婴幼儿食品(牛奶、谷类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于出生后1~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每日持续或每周间断补铁,最大补铁量不超过15mg/d。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3.

[2] 朱丹,李军石,云爱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9,9(4):8081.

[3] 陈伟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32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3(2):43-44

[4]马晓荣. 小儿缺铁性贫血57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5,16(1):109-110.

[5] 杨秀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7(8):58-59

论文作者:李世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李世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